濮安 徐佳
承載著厚重的中國傳統(tǒng)文化底蘊的農(nóng)歷新年即將到來,對于中國人來說,過年是一個最重要的節(jié)日,幾千年來,人們在這個日子里合家團聚,除舊迎新。近幾年每逢春節(jié),人們總會感嘆,如今的年味越來越淡!辦年貨、打年糕、掃門庭、祭祀、拜年、放鞭炮......長城內(nèi)外、大江南北,各地年俗風情不一,各有特色?!吨袊芸窋y手一直研究中國風土民情的著名漫畫家呂士民先生,一起搜集整理了咱們中國人記憶中的年俗,通過漫畫,帶大家一起找回失去的年味。
這個時節(jié)對期盼過農(nóng)歷新年的人們來說尤為重要,年俗的氣氛往往從臘八開始變得越來越濃。灶火熊熊,蒸汽騰騰,家里就彌漫起融融的祈年氣氛。臘月亦稱“窮冬”,冬將窮盡。愛粥之人,在這個寂寥蕭瑟的冬日里,對五谷豆棗的慷慨饋贈,欣然接受。喝完臘八粥,還有20多天就要過年了。
我國喝臘八粥的歷史,已有一千多年。別看老底子臘八粥賣相簡單,但它非常強調(diào)營養(yǎng)的均衡性。其中的大米、面類食材,主要提供碳水化合物;豆類含有很多蛋白質(zhì),而且豆類大部分都含有鐵、鈣等,可以補充谷類缺少的微量元素;紅棗是非常好的補品,有補氣、潤肺的作用。
就像一首童謠里唱到的那樣,“小孩小孩你別饞,過了臘八就是年?!敝袊说哪辏蛷倪@濃濃的一碗粥開始了。喝過這碗粥,人們就要開始忙碌起來,春節(jié)便由此拉開了序幕。裁新衣、殺年豬、做豆腐、做食桃、打年糕、熬制芝麻糖、凍米糖、炒花生、炒瓜子、備年貨等。
臘月二十三或二十四又稱“小年”,是民間“祭灶”的日子。民謠中“二十三,糖瓜粘”指的即是每年臘月二十三或二十四日的祭灶。有所謂“官三民四船家五”的說法,也就是官府在臘月二十三日,一般民家在二十四日,水上人家則為二十五日舉行祭灶。
小年是整個春節(jié)慶?;顒拥拈_始和伏筆,其主要活動有兩項:掃年和祭灶。除此之外,還有吃灶糖的習俗,有的地方還要吃火燒、糖糕、油餅,喝豆腐湯。
過小年,這一天是過年的預演,舊時中國,講究的人家中午要吃個小年飯,吃小年飯時要秉燭燒香放爆竹,還要把家里塵封的燈籠拿出來試試。那時候一般大姓人家都有一對大燈籠,上面印有家姓和堂名。平時都是收起來的,只有逢到過年、娶媳婦、嫁閨女等大事才拿出來掛一下。
這一天也是祭祀灶王之日。傳說灶王爺自上一年的除夕以來就一直留在你家中,以保護和監(jiān)察你一家。灶王爺要升天向天上的玉皇大帝匯報你一家人今年的一言一行,因此你家里就要送灶王爺去天上,送灶王爺?shù)倪@個儀式就叫“送灶”。到了年三十夜,要再把灶王爺接回家來,這就是請“老灶爺”的習俗,即一家人恭恭敬敬地將新買來的灶王爺像貼到灶臺上。因灶王爺下界先要清點名冊(所以才有家庭成員都要回家過年一說),以祈求灶王爺降吉祥于全家人,多帶點兒錢來分分。祭灶不僅是為了免災,也是為了祈福明年?!吧咸煅院檬?,下界保平安”對聯(lián)和灶王爺像幾乎是家家戶戶灶臺邊的標配。
“臘月二十四,撣塵掃房子?!鞭r(nóng)歷臘月二十三日起到除夕止,民間把這段時間叫做“迎春日”,也叫“掃塵日”。據(jù)《呂氏春秋》記載,我國在堯舜時代就有春節(jié)掃塵的風俗。按民間的說法:因“塵”與“陳”諧音,新春掃塵有“除陳布新”的涵義,其用意是要把一切窮運、晦氣統(tǒng)統(tǒng)掃出門。這一習俗寄托著人們破舊立新的愿望和辭舊迎新的祈求。每逢春節(jié)來臨,家家戶戶都要打掃環(huán)境,清洗各種器具,拆洗被褥窗簾,灑掃六閭庭院,撣拂塵垢蛛網(wǎng),疏浚明渠暗溝。到處洋溢著歡歡喜喜搞衛(wèi)生、干干凈凈迎新春的歡樂氣氛。
男人負責力氣活,將屋內(nèi)上上下下、前前后后徹底清掃一下,還有把平常不用的碟子、盆、酒盅、酒壺拿出來洗干凈以備過年用。拆洗被子、衣服,這活就是女人的了,蓋了一冬的墊的、蓋的統(tǒng)統(tǒng)拿出來拆的拆洗的洗。洗好被子還要洗衣服,舊時一般人家結(jié)婚時的棉衣棉褲要穿很久很久,有的甚至要穿到老,只是外面的罩褂罩褲三五年重置一下。一到年關(guān)都要脫下來洗,又沒有替換的,天晴還好,個把天就干了,碰到雨雪天就熱鬧了。
舉行過灶祭后,便正式地開始做迎接過年的準備。古代把春節(jié)大掃除稱為“掃年”,起源于古代人民驅(qū)除病疫的一種宗教儀式。后來逐漸演變?yōu)槟杲K的衛(wèi)生大掃除。是我國人民素有的傳統(tǒng)習慣。北方稱"掃房",南方叫"撣塵"。
“二十五,做豆腐”。南宋朱熹在其《豆腐》一詩中寫到:“種豆豆苗稀,力竭心已腐,早知淮南術(shù),安坐獲泉布?!币恍┑胤竭€有在除夕以前吃豆腐渣的風俗。究其因,傳說灶王上天匯報后,玉皇會下界查訪,看各家各戶是否如灶王所奏的那樣,于是各家各戶就吃豆腐渣以表示清苦,瞞過玉皇的懲罰。
“二十六,燒年肉”這一天該籌備過年的肉食。在農(nóng)耕社會經(jīng)濟不發(fā)達,人們往往在年節(jié)中才能吃到肉,故此稱為“年肉”。
“二十七,殺年雞”傳統(tǒng)民俗中在這天要洗澡、洗衣,除去一年的晦氣,準備迎接來年的新春,京城有“二十七洗疚疾,二十八洗邋遢”的諺語。臘月二十七洗浴為“洗福祿”。
“二十八把面發(fā)”。多數(shù)地方在這一天要趕制過年的面食蒸。太原人要蒸好“糕兒饃饃兩笸籮”;河北人則是“蒸棗花”預備除夕祭祀祖宗作供品;河南人也是“二十八,蒸饃炸圪垯。”只有北京人慢半拍,在這天才“把面發(fā)”,等到二十九“蒸饅頭”。
“二十九小除夕”。除夕前一日,叫“小除夕”,家置酒宴,人們往來拜訪叫“別歲”。焚香于戶外,叫“天香”,通常要三天。
俗話說:“吃罷臘八飯,就把年來辦?!睂嶋H上,一進入臘月人們就開始置辦年貨。在各地的集鎮(zhèn)上年味依然很濃,各色店鋪早在門前支起了臨時的貨攤,擺滿了過年的各種商品,吃的,穿的,用的,還有年畫、對聯(lián),煙花爆竹等等應(yīng)有盡有。此時的集鎮(zhèn),大街小巷簡直變成了色彩繽紛的萬花筒。臘月二十以后,集市上就會形成一個消費高潮。趕集辦年貨的人摩肩擦踵,幾乎成了人山人海。孩子們興奮地在攤位間轉(zhuǎn)來轉(zhuǎn)去,精心挑選并購買自己喜歡的商品。大人們多半購買煙酒魚肉等食品,姑娘們、孩子們則挑選五顏六色的服裝和玩的用的東西。這種消費高潮一直持續(xù)到年三十的上午,如果臘月是小月,則是年二十九的上午。在中原地區(qū),這個上午的集市被稱為“狗攆集”。這是專門為那些沒有備齊年貨的人而設(shè)的“集”,因為馬上就要過年了,而家里人正對他們的歸來翹首盼望,趕這種集的人都是慌慌張張,急急忙忙,買了東西就走,其匆忙程度似有狗在攆,故曰“狗攆集”。另外,這也是春節(jié)前最后一個集市,所以買賣雙方大都不在討價還價上下功夫,最易成交。有些精明的莊稼人在別人大包小包置辦年貨時不動聲色,若無其事,而偏到這一天才掏錢購物,圖的就是買個便宜貨。
一進入臘月,民間就開始清潔大掃除。宋人吳自牧在《夢梁錄》中記述道:“不論大小人家,俱灑掃門閭,去塵穢,凈庭戶。”民間也流傳著“臘月二十五,掃房撣塵土。臘月二十七,里外洗一洗。臘月二十八,家什擦一擦。臘月二十九,臟土都搬走?!钡戎V語。同時,人們還喜歡用紅紙和金紙制成多種喜慶飾品張貼、懸掛在大門廳堂、居室家具、用器上面,將環(huán)境打掃得干干凈凈,喜氣盎然。除夕之夜,家家戶戶的男女老幼,必換上新衣。
但中國年俗中最具詩情畫意的除舊迎新當屬貼春聯(lián)了。大紅的春聯(lián)往大門上一貼,就使鄉(xiāng)村的面頰上一片潮紅,增添了喜慶的氣氛。春聯(lián)即可張貼于大門兩旁,又可張貼于茅屋之中,柴扉之上,因此倍受民眾的喜愛,成了中華民族的傳統(tǒng)習俗。每當春節(jié)來臨,那朱紅的春聯(lián)總是普及到千門萬戶百姓家。前些年,春聯(lián)大多是村人親手書寫,這些年印刷體的春聯(lián)多了起來,但在村人張貼的春聯(lián)中,自己書寫的仍屢見不鮮。這些春聯(lián)盡管內(nèi)容不同風格各異,異彩紛呈,但都各自寄托著祈禱納福的愿望,表達了對新生活的渴望,反映了對科學的執(zhí)著追求,同時也積淀和發(fā)揚著華夏文明。
從典籍記載和古詩詞中看,外地掃墓大多在清明,然春節(jié)掃墓較之于清明更為隆重,它是春節(jié)的一個重頭戲。把掃墓祭祀活動安排在喜慶熱鬧的春節(jié),意即在歡慶佳節(jié)的時刻別忘了逝去的親人。中原地區(qū)掃墓活動共進行兩次:一次是在年三十的下午,除夕夜之前;一次是在次日早晨,即在新年第一頓早飯后,太陽欲出未出之際。每到這個時候,人們就以家族為單位,由大人們帶領(lǐng),攜帶鞭炮和紙張,成群結(jié)隊,前呼后擁地去掃墓上墳。到了墓地,點著紙張,燃放鞭炮,人們就在墓地圍成一個半圓形,先是作個輯,然后跪下去磕三個頭。雖不悲痛,但也極其莊重。如逢陰雨天,地上有水有雪,人們就免去了磕頭,僅作揖就行了。但無論雪有多大地有多濕,這兩次掃墓上墳卻都是不能免的。很多人從農(nóng)村出來,現(xiàn)在住在離老家?guī)资?、上百里的城里,而每逢春?jié),他們都于除夕之前和春節(jié)之晨兩次往返回老家掃墓。有些人甚至幾十年來風雨無阻,雷打不動。這些年農(nóng)村有不少農(nóng)民舉家外出務(wù)工經(jīng)商,由于拖家?guī)Э?,往返極不方便,春節(jié)就不再回家,然而他們掃墓祭祀的程序照樣不少。他們掃墓的方法改為在除夕和大年初一早晨,點燃紙張和鞭炮,向著家鄉(xiāng)的方向,作輯磕頭,遙寄哀思。中國年俗中人們對掃墓重視、虔誠的程度由此可見一斑。
祭祖,這個一度被淡忘的老規(guī)矩,在新時代又以新面貌出現(xiàn)。尤其是那些聚集著同族同姓的傳統(tǒng)村落,每逢春節(jié),宗祠家廟里的辭舊迎新活動很是隆重。族尊家長們率領(lǐng)著族人兒孫的虔誠祭祀,不光是燒香叩頭感念祖恩,更會在一年當中人氣最旺的時刻重溫族規(guī)家訓,提點后人心懷敬畏,慎終追遠,敬祖報本。
正月初二拜年很講究,一般是閨女走娘家,有些地方是初四走娘家。嫁出門的閨女走娘家,是要帶著女婿一起的。其中又以新婚夫婦走娘家的規(guī)矩多,比如說帶的禮物都是要成雙成對的。娘家不能全收下,待回夫家時,還要再捎回去一部分。
年初三又稱赤狗(也有赤口一說)日。這是一個不吉利的日子,赤狗是熛怒之神,遇之則有兇事。所以老一輩的居民,在這天足不出戶,留在家中,以免遇上“兇煞”。
在中國南方,大年初三的早上要貼“赤口”(禁口),認為這一天里易生口角,不宜拜年。所謂“赤口”,一般是用約長七八寸、寬一寸的紅紙條,上面寫上一些出入平安吉利的話,貼在前門和后門的門頂上,另外有一張是放在垃圾上面挑出外面倒掉。這些垃圾是初一初二兩天積下來的,一定要到初三才一起清理倒掉,否則,等于把家中的金銀財寶向外流一樣。
總之,貼“赤口”,是使人們心理上覺得一年到頭都能出入平安,不與人發(fā)生口角或各種不幸的災難,家中多多招財進寶,萬事如意。
初五:舊俗春節(jié)期間大小店鋪從大年初一起關(guān)門,而在正月初五開市。民俗以正月初五為財神圣日,認為選擇這一天開市必將招財進寶。初五又被稱為“破五”,這一天對于商家來說是個大日子,祈求一年財源廣進,迎財神正是這天。商店這天要開張,放鞭炮。
民間傳說,財神即五路神。所謂五路,指東西南北中,意為出門五路,皆可得財。人們拿出備好的祭牲、糕果、香燭等物,并鳴鑼擊鼓焚香禮拜,虔誠恭敬財神。
農(nóng)歷正月初六又稱馬日,在這一天要送“窮”,是漢族民間一種很有特色的歲時風俗。在中國各地還有自己的送窮辦法,各不相同。但寓意基本相同,都是在于送走窮鬼。反映了古代人民普遍希望辭舊迎新,送走舊日貧窮困苦,迎接新一年的美好生活的傳統(tǒng)心理。漢代東方朔在《歲占》中的看法是正月初一日為雞日,初二日為狗日,初三日為豬日,初四日為羊日,初五日為牛日,初六日為馬日,初七日為人日。中國民間傳說這是因為女媧創(chuàng)造萬物生靈的時候,先造的六畜,后造的人,因此初一到初六都是六畜之日。
百姓送窮,商家則正式開張營業(yè)。正月初六,在舊時是大小商家“開市”的日子,門板要貼上“開市大吉,萬事亨通”的大紅對聯(lián)。而且要大放鞭炮,不亞于除夕的境況,營業(yè)前大放鞭炮,以示吉利。
實際上年初三一過,有的人家就開始外出打工了,一般人會比較看重“三六九,往外走”。民間以正月初八為眾星下界之日,制小燈燃而祭之,稱為順星,也稱“祭星”“接星”。又傳說初八是谷子的生日。這天天氣晴朗,則主這一天稻谷豐收,天陰則年欠。
初七亦稱“人勝節(jié)”“人慶節(jié)”“人口日”“人七日”等。傳說女媧初創(chuàng)世,在造出了雞狗豬牛馬等動物后,于第七天造出了人,所以這一天是人類的生日。漢朝開始有人日節(jié)俗,魏晉后開始重視。古代人日有戴“人勝”的習俗,人勝是一種頭飾,從晉朝開始有剪彩為花、剪彩為人,或鏤金箔為人來貼屏風,也戴在頭發(fā)上。南方一些地區(qū),人們有在人日節(jié)“撈魚生”的習俗,撈魚生時,往往多人圍滿一座,把魚肉、配料與醬料倒在大盤里,大家站起身,揮動筷子,將魚料撈動,口中還要不斷喊到:“撈??!撈??!發(fā)??!”,越撈越高,以示步步高升。
正月十五是元宵節(jié),又名上元節(jié)、元夕節(jié)、燈節(jié)?!稓q時雜記》說,這是沿道教陳規(guī)。道教稱此日為“上元節(jié)”,七月十五為“中元節(jié)”,十月十五為“下元節(jié)”,合稱“三元”。關(guān)于元宵節(jié)的來源,有許多傳說,不外乎與先秦宗教信仰及后世道教信仰有關(guān)。蓋正月十五為道教天官大帝圣誕。民間年畫中的“天官賜福圖”便是對天官大帝的信仰。自道教形成后,元宵節(jié)(上元節(jié))成為普天下黎民庶士與道教徒共度的節(jié)日。這一天,道觀均要設(shè)壇醮神,祈福迎祥,民間則有“鬧元宵”“鬧花燈”“祭門戶”“迎紫姑”等民俗活動。
正月十五元宵節(jié),很多地方有燈會,放燈,猜謎,吃元宵。元宵里包一枚錢,誰吃到誰來年就發(fā)財。不過現(xiàn)在好多人覺得在里面放硬幣不衛(wèi)生,即使夾到了,也不吃。不過這個習慣還是有的。
呂士民,國家一級美術(shù)師,中國美協(xié)會員,中國漫畫藝術(shù)委員會理事、中國文聯(lián)第十四屆大會代表。出版有30多部畫集,部分作品被中外國家機構(gòu)、藝術(shù)機構(gòu)收藏。呂士民擅長運用中國畫的傳統(tǒng)手法,作品風格寫意凝練、夸張有趣;題材涉及人物、民俗、戲曲、宗教、花鳥、山水等領(lǐng)域,形成獨具藝術(shù)效果的中國畫。
著名漫畫家華君武評述呂士民作品稱其為“中國幽默”:呂士民的諧趣水墨漫畫很有味道,除了集中展示中國民俗的傳統(tǒng)風貌,就是通過諧趣手法的介入,體現(xiàn)中國民俗地原創(chuàng)性和多元化,同時呂士民的畫作也闡述了什么是真正的中國幽默,通俗見真跡,水墨里有思想,值得細細琢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