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家永
2019年9月,因為孩子咳嗽,家中的秋梨膏又快用完了,李海便找到之前買過的那家網(wǎng)店下了訂單。
收到貨后,李海打開一瓶秋梨膏準備給孩子食用,卻發(fā)現(xiàn)瓶中液體比上次買的顏色更淺,濃稠度也更稀。李海覺得疑惑,難道同一家店的產品質量也會有不同嗎?他把新秋梨膏的包裝翻來覆去地看,突然發(fā)現(xiàn)這瓶秋梨膏的生產日期寫的是“2020年12月”。
李海終于坐不住了,他拿起手機和店家溝通,要求退貨。事關孩子的食品安全,不管這瓶秋梨膏和上次的有沒有不同,他都不想要了。
李海一連三天給店家發(fā)信息,店家只在第一次交涉時和李海強調他們的產品是正品,之后都不予回應,也不理會李海的退貨請求。李海一怒之下在店家的評論區(qū)中留言,說這家店賣的是假貨,且上傳了前后兩瓶秋梨膏的對比圖片和展示瓶體上錯誤生產日期的視頻。
有圖有文字,這條評價的瀏覽量頓時“噌噌”上漲,還有不少網(wǎng)友在下面留言附和。沒想到,店家這時主動和李海聯(lián)系,卻不是和李海協(xié)商商品的退換問題,而是要求李海撤掉差評。李海據(jù)理力爭,要店家給出解釋,否則就不撤差評。店家卻說他們的商品都是正品,李海發(fā)表商品是假貨的評論,就要提供證明產品是假貨的檢驗報告和相關證據(jù),否則店家會以李海侵犯名譽權為由起訴李海。
李海認為店家要求自己提供檢驗證明的做法是店家推脫責任的表現(xiàn),自己沒有義務提供相關證據(jù)。雙方?jīng)]有達成一致意見,李海又在追加評論中上傳了自己和店家的聊天記錄。
這次,店家以李海在沒有任何事實依據(jù)的情況下發(fā)差評、公開評論假貨的行為詆毀并侮辱了賣家,造成其商譽受損、銷量下降,侵犯其名譽權為由將李海訴至互聯(lián)網(wǎng)法院,要求李海刪除相關評價、賠禮道歉并賠償其經(jīng)濟損失9800元。
法院經(jīng)審理,不支持被告給出差評的行為侵犯原告名譽權,駁回原告的全部訴訟請求。
根據(jù)相關司法解釋的規(guī)定,網(wǎng)絡用戶對產品質量或服務質量進行批評、評論時,采取誹謗、詆毀等手段損害他人名譽的,應認定為侵害名譽權。誹謗,即以不實之詞毀人,具體是指故意捏造并散布虛假的事實,損害他人人格和名譽的行為。詆毀,多指惡意毀謗、破壞他人的名譽。因此,判定消費者的評價行為是否構成侵權,關鍵看評價者是否存在主觀過錯或惡意,所做的評價是否嚴重失實。若是如此,就屬于誹謗、詆毀的性質,構成侵權。
根據(jù)查明的事實,目前沒有充分證據(jù)表明涉案產品存在質量問題,但是,產品包裝盒的生產日期極易給消費者造成混淆和誤解。在此種情況下,原告并未積極地給被告提供合理的解決方案,而是種種推辭,顯然服務質量方面有欠缺?;谏碳业纳鲜鰡栴},李海才予以差評的,且是為了解決問題,難以認定其存在主觀過錯,故李海的行為不構成侵權。
但是,被告在與客服溝通過程中使用的言辭確有不當,加劇了雙方矛盾的升級,并不可取。和客服的聊天記錄并不直接侵犯法人名譽權,在對商品評論過程中也未直接使用侮辱性的言論,但是將與客服聊天內容中的過激言論放置在評論中使之公之于眾,則存在侵權風險。
鑒于目前該評論處于屏蔽狀態(tài)無法顯示,被告也同意刪除全部內容,故被告不承擔侵權責任。(文中人物為化名)
(摘自《家庭百事通》)(責編 四月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