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摘要】法治文化是法學界對一國法治精神文明成果中蘊含的核心文化要素的凝練,包括民主文化、規(guī)則文化、程序文化、正義文化、人權文化、理性文化、平等文化、自由文化以及和諧文化。對彼此利益的承認是法治文化認同養(yǎng)成的前提,法治文化認同的機理是通過構建法治文化與利益均衡分配有序融合的法治實踐平臺,讓所有參與該平臺運作的主體,因滿意法治對利益表達、利益評判、利益分配和利益落實的規(guī)范化處理,體會到法治是認可多元主體利益、維護個人利益和集體利益平衡、實現整體利益最大化的最優(yōu)選擇,從而實現人們對該法治實踐平臺所蘊含法治文化的認同。
【關 鍵 詞】法治文化;法治文化認同;法治文化認同機理;法治實踐平臺
中圖分類號:D920.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4379-(2020)05-0014-04
作者簡介:向前(1980-),男,湖北黃梅人,法學碩士,四川民族學院法學院,副教授,研究方向:憲法學、教育法學。
法治文化是法治之源,是法治建設的“靈魂”,加強法治文化建設是實現依法治國的必然選擇。①習近平總書記在十九大報告中明確指出,“加大全民普法力度,建設社會主義法治文化,樹立憲法法律至上、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法治理念”是深化依法治國實踐的主要措施之一。
但目前對法治文化的認識尚有諸多混亂之處,因此,學界也一直未能形成統(tǒng)一的定義。全國各地方的法治文化建設因法治文化基本理論的不完善,也陷入雜亂無序的野蠻生長狀態(tài),法治文化建設看似開展得“紅紅火火、熱熱鬧鬧”,實則普遍存在“建設目標模糊、建設形式單一、建設效率低下、形式主義凸顯”等問題,嚴重影響到我國全面依法治國戰(zhàn)略的落實。
為此,筆者擬重構法治文化基本理論,并就法治文化認同的養(yǎng)成嘗試構建出一般性的運作機理,以期為我國法治文化建設提供理論指導。
一、當前法治文化概念的亂象:法治文化與法治文化認同的混同
筆者檢索了近年來公開發(fā)表的有關法治文化方面的論文,學界對法治文化的認識可謂是見仁見智,莫衷一是。究其原因,一方面在于文化概念自身的復雜性、認識角度的多樣性,另一方面則是在法治文化研究過程中,將法治文化與法治文化認同混為一談,甚至將法治文化認同的過程作為法治文化產生的必由之路。
(一)當前法治文化概念認識的切入點:群體性認知
至此,在法治文化概念界定的過程中就陷入了“群體性認知”的泥淖,認為法治文化是一種基于群體性認知對法治所形成的一種社會心理。其中,比較有代表性的觀點是,如張文顯老師認為,“法治文化是指歷史進程中積累下來并不斷創(chuàng)新的有關法治的群體性認知、評價、心態(tài)和行為模式的總匯,包括法治概念、法治觀念、法治思維、法治價值、法治理論、法治習慣等”。②類似的觀點還有,“法治文化是指人們對法律生活所持有的以價值觀為核心的思維方式和行為方式,包括法治意識、法治觀念、法治思想、法律價值取向等內容”③。
上述概念的一個顯著特征是,均將“群體”和“人們”等集體概念作為法治文化形成、產生的主體。而這樣一個“群體性”的主體單位又是如何形成普遍性的法治文化的呢?其中的難點在于,群體性的主體單位是無法直接對法治產生理性認識的,必須有賴于單個主體對法治的“理性認知或認同”;但由于個體認知差異性的存在,使得必須借助某種機制將所有個體對法治的“差異性認知”轉化為具有普遍性的法治文化。為此,有學者引入了“重疊共識”的概念,④認為法治文化是廣大民眾相互間對法治實踐活動形成的各自社會心理認知的共同交匯點。
(二)當前法治文化概念的弊端:表現形式的虛幻性
承上所述,這樣一種以“群體性認知”形成的“重疊共識”而建立起來的法治文化概念,造成了法治文化概念的以下特征:
法治文化是一個群體性概念,“廣大人民群眾”是法治文化概念形成的社會主體,包括所有參與法治實踐活動的個人、集體及社會組織。
法治文化是一個社會化、非專業(yè)性概念。法治文化是在一個開放性的法治實踐環(huán)境中形成的,由于所涉主體的廣泛性、多元性、分散性,使得法治文化的內涵具有非專業(yè)化的特征。
法治文化產生的物質基礎是法治實踐活動,包括立法、執(zhí)法、司法、守法等諸多法律現象的統(tǒng)一,是法治文化形成的實踐平臺和現實基礎。
法治文化的內涵由法治理念、法治理論、法治思維、法治價值、法治精神等法治精神文明成果決定的,是法治文化凝練的精神指引和精神工具。
認為法治文化的產生過程具有動態(tài)生成性,是在廣大人民群眾個體對法治實踐活動差異性認知基礎上形成的“重疊共識”,即是廣大民眾相互間對法治實踐活動形成的各自社會心理認知的共同交匯點。
而受限于法治文化的形成主體即“廣大人民群眾”的“群體性”和“非專業(yè)性”,以及法治文化產生過程的即重疊共識的“復雜性”、“間接性”,使得法治文化概念的內涵難以通過一個相對穩(wěn)定的外在形態(tài)表現出來,從而具有極大的不穩(wěn)定性甚至虛幻性,而讓人難以把握,尤其是難以讓廣大未修習過法律的、非專業(yè)的普通人民群眾去理解、去運用它。
二、對法治文化概念的修正:法治文化與法治文化認同的兩分
筆者認為,造成上述法治文化概念虛幻、晦澀、不穩(wěn)定、難以掌控的根本原因在于,學者們在法治文化認識過程中,將法治文化的產生視為人民群眾“重疊共識”的結果,由此將人民群眾對“法治文化認同”的過程當成是法治文化產生的過程,使得法治文化的概念既蘊含了“法治文化的內容”,也蘊含了“法治文化認同的結果”。因此,為了更清晰地闡明法治文化概念,應當將“法治文化”和“法治文化認同”區(qū)分開來,兩個概念應當有它們自身獨立的內涵。
(一)法治文化與法治文化認同的關系
首先,法治文化揭示的是法治的文化內涵,是“把涵蓋于法治觀念、法治思維、法治理論、法治價值中的法治的核心概念、核心理念、核心方法、核心價值凝練出來”⑤,形成有關法治的文化要素。由此可見,法治文化是一個國家的法治精神文明成果的文化核心的概括。同時,隨著國家法治理論體系的逐漸成熟,形成一個國家的法治的文化要素即法治文化的內涵也就逐步穩(wěn)定。
其次,所謂法治文化認同是指人們對法治文化的一種“相互承認”,是民眾對法治文化的“重疊共識”,⑥是民眾對法治文化中的諸多文化要素的認可。其意義在于:通過法治文化的認同,為法治建設的落實營造出一種為人們普遍認可的、且有利于引導和激發(fā)人們積極主動參與到法治建設各個環(huán)節(jié)的群體性觀念、態(tài)度和氛圍,從而引導法治建設中的相關主體在立法、執(zhí)法、司法以及守法各個環(huán)節(jié)作出自身應有的貢獻,共同推動法治建設的全面落實。
因此,法治文化與法治文化認同兩個概念間的關系是:法治文化是一個國家的法治精神文明成果的文化核心的概括;法治文化是法治文化認同的對象,法治文化認同的目的在于通過引導人們對法治文化的認可,為法治建設的開展營造一種良好的外在環(huán)境。
(二)法治文化概念的重構
隨著法治文化與法治文化認同的區(qū)分,法治文化成為一個與民眾對法治實踐的群體性主觀認知所形成的動態(tài)社會心理相分離,因此,無論法治文化是什么,無論民眾是否了解、認可或接受它,它均是一個獨立于民眾評價的客觀存在。那到底何謂法治文化呢?
筆者所主張的法治文化是一個內涵相對穩(wěn)定的文化要素的抽象概括,是對國家法治精神文明成果中的文化內涵的核心提煉,是一個特質與學界此前對法治文化概念“群體性、非專業(yè)性、動態(tài)生成性”等特征概括相反的概念,其具體特征如下:
法治文化是一個學術性概念,“廣大法治精神文明成果的參與者和創(chuàng)造者”是法治文化概念形成的主要力量,而不是廣大人民群眾;民眾主要涉及的問題是對法治文化的認同,以形成一個良好的法治建設外部環(huán)境。
法治文化是內涵相對穩(wěn)定的專業(yè)性概念,隨著國家法治理論體系的逐步成熟,一個國家法治精神文明成果所蘊含的文化內核也會逐漸趨于穩(wěn)定。
法治文化產生的現實基礎是一個國家的法治精神文明成果。法治實踐活動是法治文化認同產生的現實基礎。
法治文化的產生過程具有專業(yè)概括性,是“廣大法治精神文明成果的參與者和創(chuàng)造者”,在國家特色法治理論的指導下,將法治精神文明成果中蘊含的核心文化凝練、概括出來。
法治文化內涵的凝練工具是一個國家的特色法治理論。針對不同法治理論環(huán)節(jié)中法治目標的不同,從而形成了不同環(huán)節(jié)下的法治文化內核。以立法環(huán)節(jié)為例,為保障“良法”的制定,關鍵是培養(yǎng)“民主文化”,加強公共參與意識;以守法環(huán)節(jié)為例,為保障“良法”的全面遵守,關鍵是培養(yǎng)“規(guī)則文化”,加強規(guī)則至上的權威意識;以執(zhí)法環(huán)節(jié)為例,為避免行政權力的濫用,關鍵是培養(yǎng)“程序文化”,加強正當程序意識、監(jiān)督意識;以司法環(huán)節(jié)為例,為保證公正司法,關鍵是培養(yǎng)“正義文化”,加強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權利保護和權利救濟平等意識;以法律職業(yè)共同體為例,為最大程度地維護當事人合法權益,關鍵是培養(yǎng)“人權文化”,加強人權神圣的觀念和意識。
至此,筆者認為,所謂法治文化是指法學界對一國法治精神文明成果中蘊含的核心文化要素的匯總,主要包括民主文化、規(guī)則文化、程序文化、正義文化和人權文化等。
三、法治文化認同養(yǎng)成的運作原理:利益的相互承認和共識
如前所述,所謂法治文化認同是人們對法治文化的一種“相互承認”,是民眾對法治文化的“重疊共識”,是人民群眾對法治精神文明成果中民主文化、規(guī)則文化、程序文化、正義文化和人權文化等核心文化要素的共識?!肮沧R”達成的程度越高、越廣泛,人們對法治文化的認可度就越高,意味著國家法治建設的外在法治環(huán)境、法治氛圍越好。那么,養(yǎng)成人們對法治文化認同的基本原理是什么?
(一)法治文化認同養(yǎng)成的基本原理:法治文化與利益均衡分配的有序融合
歷史唯物主義認為,社會意識是由社會存在決定的。馬克思主義的社會發(fā)展理論也認為,文化發(fā)展的動力來源于社會經濟層面因素的變遷,亦即“人們?yōu)橹畩^斗的一切,都同他們的利益有關?!雹?/p>
法治文化認同作為社會意識的一種特殊表現形式,法治文化能否得到最廣大人民群眾的普遍認可,筆者認為其關鍵在于法治能否普遍性地維護和保障最廣大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只要民眾在法治生活實踐中能切實的體會到,法治是平衡多元利益、維護自身權益的最佳選擇,民眾自然就會認同法治背景下所蘊含的法治文化。
因此,法治文化認同養(yǎng)成的基本原理可概括為:通過構建蘊含法治文化內涵的利益均衡分配法治實踐平臺,讓所有參與該平臺運作的主體因滿意法治對利益表達、利益評判、利益分配和利益落實的規(guī)范化處理,認識到法治是認可多元主體利益、維護個人利益和集體利益平衡、實現整體利益最大化的最優(yōu)選擇,從而實現人們對該法治實踐平臺所蘊含法治文化的認同。
(二)法治實踐平臺構建的切入點:民主理論
搭建法治文化與利益分配有序融合的法治實踐平臺是實現法治文化認同的基礎和前提。那么該如何著手這一法治實踐平臺的搭建呢?筆者認為,民主理論是解決這一問題的關鍵所在。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幾點:
第一、民主的本質是人民當家作主。民主是在主權在民原則指引下,按照多數人的意志進行公共決定的社會活動機制。⑧理性、平等和自由是民主實現的價值基礎,也是以構建利益均衡分配為目標的法治實踐平臺的前提。
第二、民主是人民根據“民意”建立的、以保障人權為目的的機制,且由于其以“少數服從多數”為基本原則,能實現整體利益保護的最大化。
第三、民主能最大程度地聽取和收集民意,能夠最全面、最廣泛的聽取、收集多元主體的不同利益訴求,是實現多元主體利益均衡化保護的前提。
第四、民主能夠給“少數人利益”提供合理性保障。民主作為多元理性主體的利益博弈平臺,其在貫徹“少數服從多數”決策原則時,也要求理性貫徹“平等”價值,會全面考慮并維護少數人的合理權益。
第五、民主能最大程度地消除反對意見、保證規(guī)則的可行性。民主作為一種利益分配規(guī)則制定機制,在最大化保障“多數人利益的基礎上”,充分考慮了“少數人的合理權益”,在規(guī)則制定的過程中爭取到了“絕大多數人的認可”,為規(guī)則的落實最大程度地清除了反對意志和利益的障礙。
(三)法治實踐平臺構建的路徑
結合前述法治文化養(yǎng)成的基本原理,筆者認為,完整的法治實踐平臺的應由四部分構成;
第一、多元主體合理利益的自由且平等的表達。給參與法治實踐平臺的所有主體,提供平等表達觀點的機會,且每個人均可根據自身情況自由的表達自身利益需求。這是法治文化中民主文化、自由文化和平等文化在法治實踐平臺中的體現。
第二、對彼此利益的相互承認。民眾認同法治文化的前提是自身利益在法律實踐活動中得到了全面保障,而法律上所有權利的實現均有賴于他人義務的履行。因此,多元主體間對彼此利益的承認是法治實踐平臺運行的基礎。這是平等文化和理性文化在法治實踐平臺中的具體展現。
第三、多元主體間的理性商談。相互承認彼此的合理利益訴求是商談的基礎,而商談則是深入了解對方利益需求合理與否的途徑,并達成不同利益訴求下有關價值位階的理性共識,為多元利益的均衡分配確定價值標準。這是理性文化與和諧文化在法治實踐平臺中的具體展現。
第四、多元主體間通過競爭或斗爭達致理性妥協與共識。多元主體在利益沖突的條件下,根據理性商談達成的有關價值位階的理性共識,在優(yōu)先保護多數人利益的基礎上兼顧保護少數人利益的,實現最終共識的科學理性。這是程序文化和規(guī)則文化在法治實踐平臺中的具體展現。
綜上所述,對彼此利益的承認是法治文化認同養(yǎng)成的前提,民主文化建設是法治文化認同養(yǎng)成的切入點,法治文化認同的關鍵在于構建法治文化與利益分配有序融合的法治實踐平臺,落實利益均衡分配的理性共識,使民眾認識到法治是認可多元主體利益、維護個人利益和集體利益平衡、實現整體利益最大化的最優(yōu)選擇,最終實現民眾對該法治實踐平臺所蘊含法治文化的認同。
注釋:
①劉立功.依法治校理念下的高校法治文化建設探討[J].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2017(06).
②張文顯.法律文化的結構及功能分析[J].法律科學,1992(05).
③李志強,何忠國.以法治文化引領法治建設[J].紅旗文稿,2013(7):17.
④龔廷泰.法治文化的認同:概念、意義、機理與路徑[J].法制與社會發(fā)展,2014(04):40-50.
⑤張文顯.法治的文化內涵——法治中國的文化建構[J].吉林大學社會科學學報,2015(07):6-7.
⑥龔廷泰.法治文化的認同:概念、意義、機理與路徑[J].法制與社會發(fā)展,2014(04):40.
⑦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187.
⑧李良棟.論民主的內涵與外延[J].政治學研究,2016(0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