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仲敏
美國心理學家科里·凱斯在20世紀初提出了完整心理健康理論,他認為沒有心理疾病并不意味著擁有心理健康,完整心理健康指既沒有心理疾病,同時還呈現(xiàn)“蓬勃發(fā)展”的積極心理狀態(tài)。筆者認為,相對于僅僅沒有心理疾病而言,完整心理健康應(yīng)該是積極、全面、更高水平的心理健康。
以往對心理健康的評估多以消極心理健康指標為主,比如焦慮、抑郁等,這種評估揭示的是個體心理有多不健康。我們還應(yīng)該多從積極心理健康的角度評估個體心理有多健康。凱斯在2006年發(fā)表了一篇被引量較高的文章《青少年的心理健康:美國年輕人在蓬勃發(fā)展嗎》,該項對1234名美國12 ~ 18歲青少年的研究,用一套全面的主觀幸福感量表來評估心理健康水平,結(jié)果發(fā)現(xiàn):12 ~ 14歲青少年中,低、中、高心理健康水平的比例分別為6.0%、45.2%、48.8%;15 ~ 18歲青少年中,低、中、高心理健康水平的比例分別為5.6%、54.5%、39.9%。凱斯研究中的低心理健康水平又被稱為“精神不振”,高心理健康水平又被稱為“蓬勃發(fā)展”?!熬癫徽瘛币约爸卸刃睦斫】邓降膫€體不一定都有心理疾病,但是和“蓬勃發(fā)展”的水平相比,其心理健康水平都有較大的提升空間。
心理學家關(guān)于主觀幸福感的研究一直存在兩種取向,分別是享樂論幸福觀和實現(xiàn)論幸福觀。前者將幸福定位為生活中趨樂避苦,即情緒幸福感;后者將幸福定位為生活中的積極心理和社會功能,包括心理幸福感、社會幸福感。以凱斯為主要代表的積極心理學家對這三類幸福感進行了綜合,將之作為評估心理健康的指標。其中情緒幸福感包括積極情緒、生活滿意度2個維度,心理幸福感包括自我接納、個人成長、生活目標、環(huán)境掌控、自主、與他人的積極關(guān)系6個維度,社會幸福感包括社會認同、社會實現(xiàn)、社會貢獻、社會一致性、社會融入5個維度。在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倡導(dǎo)社會心理服務(wù)的今天,心理健康服務(wù)除了幫助個體減輕心理行為問題或精神障礙的困擾,還需關(guān)注個體諸多幸福感指標的達成,促使更多的人蓬勃發(fā)展,享有更高水平的心理健康。對中小學校而言,想要學生獲得更高水平的心理健康需要整合與利用學校、家庭、社區(qū)、專業(yè)機構(gòu)等各方面的資源,將“幸福元素”融入教育教學的全過程,促使學生在各類課程與活動中獲得更多的積極情緒體驗、更大的心理成長動力、更好的社會支持。
(作者系華東師范大學心理與認知科學學院博士研究生,上海市教育科學研究院副研究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