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瑤
摘要:從古至今眾多哲學家都研究過“靈魂”的含義,而柏拉圖的靈魂觀對后來哲學家的研究具有奠基性的價值,他通過對話體系著作展現(xiàn)了自身獨到的觀點,建立了相對完善的靈魂學說。他的靈魂觀受到泰勒斯、畢達哥拉斯、蘇格拉底等人的影響,是在前人研究的基礎上加以補充和發(fā)展,形成自己的靈魂觀。通過討論柏拉圖的對話錄《格黎東篇》和《斐洞篇》中的思想內(nèi)涵、及柏拉圖對蘇格拉底之死的描述,淺析柏拉圖靈魂觀的內(nèi)涵及產(chǎn)生條件。
關鍵詞:格黎東篇 斐洞篇 靈魂 德性
中圖分類號:I10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5349(2020)05-0239-02
公元前399年,在古雅典城邦的監(jiān)獄里,年逾七旬的蘇格拉底飲下一杯毒酒,在他的朋友們和妻兒們的哭聲中永遠地離開了。蘇格拉底離開得很安詳,沒有絲毫恐懼與憤怒,在死前甚至安慰送別他的朋友們不應為他的死亡而難過,而應為他能擺脫世俗的軀體,獲得靈魂的真正自由而高興。在最后的日子里,蘇格拉底仍然與來探望他的眾人進行著討論。
一、《格黎東篇》——用生命貫徹美德
柏拉圖在他的對話錄《格黎東》篇中描寫了在獄中的蘇格拉底與好友格黎東關于死亡的一番對話。格黎東來探望蘇格拉底的時候,苦口婆心地勸蘇格拉底聽從眾人的意見救自己,格黎東這樣做的原因有二:其一,有一些人,只要給他們錢就愿意放蘇格拉底離開雅典;其二,告發(fā)蘇格拉底的那些人本身貧窮,可以用適量的錢把他們的嘴堵住。而所需的錢,格黎東和一些外邦人可以承擔。另外,對于蘇格拉底曾在法庭上說出擔心流亡到外邦不知如何自處的問題,格黎東給出了明確的解決方法,那就是有很多地方,只要蘇格拉底過去就會很受歡迎。與此同時,格黎東對蘇格拉底在法庭上的申辯抱有疑問。蘇格拉底原本可以很好地為自己申辯逃脫那兩個莫須有的罪名,但在蘇格拉底定罪后,法庭允許被告自擇刑罰時,蘇格拉底的那一段陳述對自己并不利,可以說最后是他親手將自己推進了監(jiān)獄。格黎東指出蘇格拉底這樣的做法沒有考慮自己的子女,沒有盡一個父親應該有的責任,與蘇格拉底窮盡一生都在追求的高尚的美德背道而馳。但是,此時的蘇格拉底泰然自若,沒有絲毫囚犯面對死亡應該表露出的那種恐懼。
“人生如在獄中,不能自己越獄潛逃”[1],我們必須考慮是否應該聽格黎東的話。蘇格拉底一貫奉行的是聽從道理,不能由于身處險境就把之前自己講過的道理拋諸腦后。不需要聽取人們的全部意見,也不需要聽取所有人的意見。明白的人就是內(nèi)行的人,內(nèi)行的人深知正義和不正義、美和丑、善和惡等,這樣的人說的話即是真理的象征。在任何情況下都不應該做不正當?shù)氖虑?,即使遇到他人不公正對待,也不應該以怨報怨。反之,當人們意識到某件事情是正當?shù)?,則必須去做,而逃跑就是在做不正當?shù)氖虑?。雅典身為一個城邦要有配套的法律才可得以發(fā)展,法律賦予城邦每位公民出生、學習和自由的權(quán)利。他熟知雅典的法律并且愿意按照法律的要求過著自己的公民生活,他熱愛著這個國家。蘇格拉底已經(jīng)同意法律的協(xié)議,并依法過著公民的生活。他絕不會背棄他所達成的協(xié)議而潛逃。而且,真正不公平的不是法律,而是人,因此,蘇格拉底更喜歡法律。為義而死,不做不公義的事。
原告?zhèn)兿MK格拉底死,法庭結(jié)果也偏向了他們那邊,但是摯友們希望蘇格拉底活,并給他提供了逃跑方式與逃亡的去處,只要他肯按照這個方法執(zhí)行,就可避免一死。但是蘇格拉底道出了不能這么做的原因:他既不想讓摯友因為參與幫助囚犯蘇格拉底逃跑而背上罪名,更不想因為死亡而背叛他一生都在追求的崇高美德。不想因為他人的不公正而作出和他們一樣不公正的事情,既然身為雅典的公民,就應該尊重雅典的法律,哲人更應該如此。
二、《斐洞篇》——哲人的靈魂
(一)靈魂在人出生前存在
1.死亡的狀態(tài)
《斐洞篇》在柏拉圖的著作中占有舉足輕重的地位,“講的是蘇格拉底在雅典監(jiān)獄中臨刑服毒以前,和他的朋友及學生們就哲學家如何對待生死問題從而論證靈魂不滅進行的一場對話”[2]。為什么有理由認為死亡對蘇格拉底來說是一件好事,柏拉圖早在《蘇格拉底的申辯》中已闡明。蘇格拉底認為死亡有兩種狀態(tài):一種是絕對虛無,死者沒有意識。就像睡著一樣,永遠的沉睡,既不會做夢也不會醒來,是真正虛無的世界。另一種是靈魂從身體遷移到另一個地方。就是說可以與先前存在過的聰慧的智者、公正的法官、寫下史詩的詩人們等正直的神人們共處一處。蘇格拉底表示他甘愿死一百次也要與他們見一面。有人對此還有疑問,若是生前罪大惡極的人,死后是否也會和好人們在一起。答案當然是否定的,蘇格拉底肯定一條真理:一個真正的好人無論是活著還是死去,他都不會遭遇不詳,神靈是不會忽視他的幸福的。蘇格拉底雖然被判死刑,那些一心想治罪蘇格拉底的人卻活著,可是兩者相比,誰又能說那些要蘇格拉底死的人會比蘇格拉底更幸福呢?
為什么普遍有人說自殺是不能被容許的事情呢?人們都會同意神靈是人類的守護者,人類就像神靈的所有物一樣,如果未經(jīng)神靈的同意人們就結(jié)束自己的生命,豈不是對神靈的不尊不重視,是在惹怒神靈,為此切不可選擇自殺這種行為,必須得到神靈的命令才可以結(jié)束自己的生命。蘇格拉底在法庭上就說過,自己有一種神靈的征兆,當作不妥的事情時,就會有個聲音阻止他這樣做,但是當要出庭申辯直到法庭得出結(jié)果,這個聲音一直都沒有出現(xiàn)阻攔他的行為或者言語,這就是說神靈并沒有覺得他的做法和言辭有不妥之處,因此就算是要判處死刑,也無妨。
2.哲學家的覺悟
哲學家應該準備好去死?!耙话闳舜蟾挪恢溃切┱嬲I身哲學的人所學的無非是赴死和死亡”[1]。蘇格拉底指出何謂死。死亡是靈魂獨立于身體存在或身體獨立于靈魂存在的狀態(tài)。靈魂高于身體,身體高于金錢,三者的排序是典型的柏拉圖學說。肉體對于哲學家來講是一種障礙,身體的感官不是絕對靠得住的,它們有可能會帶來錯誤的認識,靠感官來探求得知的真理需要進一步驗證,沒有人會肯定地說凡是感官感覺不到的就是不存在的。類似的靈魂如果靠感覺來指路將永遠看不到真理。靈魂是在思考中探求真理的,哲學家盡力將注意力集中在思想上,他們藐視肉體,努力保持靈魂的獨立不倚,為此哲學家窮盡一生都在擺脫靈魂與肉體之間的聯(lián)系,也就是一直都在練習更接近死亡的狀態(tài)。
哲人具有明智和勇敢的美德,除哲人外的人,都是因為恐懼而勇敢、因為放縱而克制的。每一件有對立面的事物都是不可避免地從它的對立面產(chǎn)生出來,并且只從對立面產(chǎn)生。每一對對立面之間都有兩個產(chǎn)生彼此的過程,比如大和小是一對對立面,從大到小或從小到大的過程就是變小和變大。前面說過,蘇格拉底將死亡類比成睡覺,睡的對立面是醒,從一端到另一端的過程就是睡去與醒來?,F(xiàn)在可以說一下死的對立面了,就是活,產(chǎn)生過程就是去死和活過來。從死可以產(chǎn)生活物,包括活著的人,這不就是靈魂在出生前存在于另一個世界的很好證明嗎?換一種說法,如果事物產(chǎn)生的過程不是在兩個端點間循環(huán)往復(即從A產(chǎn)生B,從B再產(chǎn)生A),那么到最后一切事物都成了一樣的,都到達同一個狀態(tài)。比如,睡著的人如果不會醒來,那么他將永遠沉睡,整個世界最終也都將陷入沉睡。如果一切有生命的東西都會死,并且永遠處于死的這個狀態(tài),最后的結(jié)果世界也終將死亡,沒有一個活的。如果活不是從死產(chǎn)生,是從除死之外的產(chǎn)生,而活又必將要死,那么一切事物都將不斷地尋找死,但又是不死的。復活是存在的,靈魂從死里復活。
靈魂在人出生之前就存在了。根據(jù)上面的論證,可推出靈魂在生前就獲得一切知識,就像我們說的美、善等這一類實體一樣,只要這些實體是存在的,那靈魂在人出生以前就存在。
(二)靈魂在人死后存在
死后靈魂依然存在。一切活物都是從死物里產(chǎn)生的,我們前面已經(jīng)證明靈魂在出生前存在,那么靈魂在跟隨活物的肉體一起降臨時,它只能是從死或者死的狀態(tài)中出生的,而不是除此之外的任何地方。靈魂由于可以從死后再同新的肉體一起出生,那么它必然會在之前的肉體死后仍存在于某處。人可以分成兩個部分,即身體部分和靈魂部分,身體是由肉、血液、骨骼等物質(zhì)組成,可以被感官所感知;靈魂總是一樣的。它不能被感官看見、觸摸或感知。當靈魂通過身體的感官感知外部事物時,這就是靈魂和身體的結(jié)合。
當一個人死去,他的身體即可見部分,留在這個世界上,隨著時間的消逝,會不斷的分崩離析,就算尸身狀態(tài)和儲存環(huán)境極好,仍然抵不過時間的雕磨。靈魂,無形的部分,將進入另一個與身體完全不同的無形、永恒、不朽的世界,其中有智慧、善良、美麗等各種美德。具有這些性質(zhì)、本性的靈魂在身體死后,不會隨著身體一同消散,也不會藕斷絲連。它會走得干凈利索,不帶任何與身體有關的成分離開。因為它在身體活著的時候就力求擺脫與身體的聯(lián)系,進入真正的、純粹的自我思考,這是它不斷學習、不斷回憶起知識的過程,是正確地追求哲學,不斷練習死亡的狀態(tài)。“蘇格拉底以此要求首先研究人自身,通過審視人自身的心靈的途徑研究自然。他認為人的心靈內(nèi)部已經(jīng)包含著一些與世界本原相符合的原則,主張首先在心靈中尋找這些內(nèi)在原因,然后再依照這些原則規(guī)定外部世界”[3]。
三、柏拉圖的靈魂觀
柏拉圖相信靈魂是完美的,它擁有所有的知識和最高的美德,它是不朽的。柏拉圖把靈魂和身體比作理性和欲望。當理性支配身體時,靈魂控制身體;當欲望支配身體時,身體會感染靈魂。身體所攜帶的欲望、疾病、情感都是會擾亂靈魂的安歇,無法讓靈魂自在思考,因此柏拉圖痛斥欲望,把將這些欲望自由放縱的靈魂稱為“無法無天的”。柏拉圖將靈魂視為不朽的、純粹地、智慧的、不變的,身體則與之相反是可消亡的、混合的、隨機的、可變的。但是,靈魂需要凈化才可以變得純粹,通過學習,獲得知識,使靈魂回憶起自己本來擁有的智慧,到達高尚的境界。柏拉圖點出,哲學是具有凈化靈魂功能的,學習哲學可以幫助靈魂擺脫肉體的束縛,不至于和肉體同一,因此,哲學家的靈魂是最純粹的,最高尚的,他們一生都在努力擺脫靈魂與肉體之間的聯(lián)系,不斷尋找一種接近死亡的狀態(tài),這也就是蘇格拉底為什么坦然赴死的原因。柏拉圖通過蘇格拉底道出,為什么哲學家在面對死亡時很平靜,并且認為是肉體對靈魂的解放。那是因為,只有死亡才可以將他們的靈魂真正解放,去往更高尚、更純粹的真理殿堂。
參考文獻:
[1]柏拉圖.裴洞篇[M].北京:商務印書館,2013.
[2]汪子嵩,范明生,陳春富,等.希臘哲學史: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696.
[3]趙敦華.西方哲學簡史[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2:40.
責任編輯:張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