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小羊
那天走在路上,看到一個媽媽推著嬰兒車,車里坐著一個兩三歲的孩子。媽媽數(shù)落孩子,“你今天怎么回事,一整天都不聽話,一整天都在鬧……”
我拿手機看了一下表,剛剛早晨8:50。
這個場景,大家是不是也很熟悉?
這是什么場景,這就是典型的吵架場景。如果這孩子不是兩三歲,而是二三十歲,他們馬上就會吵個天翻地覆。
“什么叫一整天都不聽話,現(xiàn)在才幾點,剛起床半個小時就是一整天,你怎么說話呢……”
這叫什么?無效溝通啊。本來要交流的肯定不是“一整天”這個詞怎么用,以及“一整天”應(yīng)該從什么時候開始,但最后,雙方都變成了天文學(xué)家,研究起一天有多少時辰。
還有一個詞叫“總是”,也是吵架的C位。
一個遲到的員工,本來心里內(nèi)疚,但只要領(lǐng)導(dǎo)說“你怎么總是遲到”,他的內(nèi)疚立刻蕩然無存。因為遲到是小錯,誹謗跟枉冤是大罪啊。
一個月遲到兩次,卻被說“總是遲到”,那好,一個月怎么也得遲到八次才擔(dān)得起“總是遲到”,明天繼續(xù)遲到,反正已經(jīng)“總是”了。
人與人之間的語言交流,大體分兩種,一種叫發(fā)泄,一種叫溝通。發(fā)泄屬于情緒、心理范疇,溝通才是社交與關(guān)系范疇。
我剛才舉的倆例子,統(tǒng)統(tǒng)是發(fā)泄。說話的人,第一個想到的不是怎么解決問題,而是“你有沒有看到我很不高興”。
不高興像一種病毒,具有極強的傳染性。但它首先傳染的,不是別人,而是自己。一旦你打定主意想要告訴別人“我很不高興”,就會選擇用夸張的詞語去激發(fā)自己內(nèi)心的委屈。什么一天到晚不著家啊,什么從來不關(guān)心我啦,什么整天想著你媽啊,什么從不送禮物啦……
結(jié)果越說越氣,先把自己給氣死,再把別人給氣死。
悲慘的是,雙方生氣的點還不在一個頻道上。發(fā)泄的人作為甲方,氣的是:我這么生氣了,你竟然還不認錯,還不哄我。
被劈頭蓋臉說一頓的人,作為乙方,生氣的點是:你為什么不實事求是?你為什么夸大其詞?來來來,我們認真討論一下什么叫“總是”。
得,這架吵的,沒完沒了,直奔分手去了。
溝通溝通,顧名思義,就是挖個溝把你們的情緒疏通,精準(zhǔn)描述事件,就事論事地討論解決方案。
非客觀性極端用詞一甩出來,相當(dāng)于把溝里填了好幾個大石頭。
如果只是想發(fā)泄情緒呢,請學(xué)習(xí)那些真正可愛的美女,她們生氣的時候根本懶得說話。
你說是手機不好玩還是酒不好喝,是床不舒服還是肉不香,是錢不好花還是面膜不好做,非要去賭氣?除非你是那種越生氣越清醒的“奇葩”,可以參加《奇葩說》,否則,最好做個安靜的美女子,等自己把“整天”“總是”“一天到晚”“從來沒有”這些情緒詞消化掉,再想想怎么對付他。
到時候可能你已經(jīng)不想對付誰了,那就說明你們之間根本沒啥問題。問題就是你沒好好照顧自己,該花的錢沒花,該浪費的時間沒浪費,該見的朋友沒見,該喝的酒沒喝,該吃的肉沒吃。
你所有的憤怒,不過是對自己無能的憤怒。有能力把自己給伺候好了,自然就容易心平氣和地去面對、對解決、去放下。
乖,對自己好點兒。你不想被氣著,誰都沒能力氣你;你不想被傷害,誰都沒能力傷害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