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汝璧
我從別處得知拙作《思南》給人的一般印象:散淡。從小說的情節(jié)和故事來看,《思南》的確有這樣的嫌疑,完全不吸引人。然而這篇文字最終作出來,是因為我的苦心還在于“思南”本身。在這里,我實在感激《山西文學》對這點苦心的了解與鼓勵。
“有所思,乃在大海南”,其中的怊悵切情,一望而知。
我寫這篇小說卻很快,沒有詩一樣的反復情緒。是在南京寫完的,真正動筆的時間也就那么幾天。寫完后倒有一段時間擱在那里。我一直不大習慣用手機看別人或自己的文章,因為太快。有次也不曉得什么原因,在手機上打開這篇文字看起來,還能夠認真地從頭讀到尾,也不厭煩。讀完,仿佛也過了許多年。通常一篇文字寫好,刪改完畢后,我就不愿再去回看。若是發(fā)現(xiàn)里頭好的地方,自己心里固然歡喜,不好的地方呢——開始覺得不好的地方還是覺得不好,徒增無可奈何,與其一遍遍受著這樣的折磨,還不如出去曬太陽,讓太陽欺負我的眼睛。眼睛瞇縫起來,就像以前冬天穿又厚又重的棉襖的人,站在墻根曬太陽,把雙手袖在棉襖袖子里焐著。我知道一定很像。
可是這篇文字即使有不好的地方,我也愛。倒不是因為自戀,而是記得有次我騎自行車從一條窄道中穿過去,窄道旁邊的紅葉石蘭被修理得圓滾滾的,最上面一撮簇新的紅葉在微弱的陽光照射下溫柔而可愛,我看見了,其實人已經(jīng)騎遠了,還是忽然有種要掉淚的意思,那年我二十五歲。不知怎的,也就在那時恍然悟過來,覺得有好些事,我大概再也不能夠?qū)崿F(xiàn)?,F(xiàn)在么,當然早已時過境遷,至于當初是想到了哪些事情也記不大清楚,總之不是什么非死即生的大事。唯一記得比較清楚的是:那年我二十五歲,以及還有一點要掉淚的意思。
一切都這樣快,并試圖以這樣的“快”來涂飾種種的不明朗、不健康,過去的也就過去了。有些事情也只有讓它過去,不刻意想起或能夠記得就是了,況且能過平靜的日子,誰不愿意去過?如同《思南》給人慵然的印象。
如果思想里一直有這樣那樣潛伏的東西存在,無意中流露出來,不也更具有真實的力量?因為《思南》這樣的文風,其中的人物不能進行“深入而細致的刻畫”。有些人是該好好去寫的,這里多寫一點,那里多寫一點,真這樣寫了就又像方枘圓鑿,老是嵌不進去似的。也是因為省去很多筆觸,所以給人扁薄的感覺。我不是沒有考慮過讀者的口味,想要重新來過,可是目前小說里的一切,我想還是比較貼切的。
小說里的人物在生活中是尋常的、不起眼的,唯有一點可憐的品質(zhì)。說是可憐,因為也不會引起多大的注意與支持,就連自己有時也撐不下去。譬如,我們經(jīng)常能夠聽到“面子能當飯吃?”這樣的反問,面子確實不能當飯吃,所以也就不要面子了。就連其中的變化過程,也沒有太多的戲劇性沖突。雖然人也天天追情節(jié)曲折的電視劇,一群人議論劇情;看夸張的新聞,告訴別人自己如何看不慣。然而面對真實生活中荒誕的人與事,卻能夠平靜,每當有點沖突,總感覺裝模作樣似的。可我還是試圖想要表達我的那點“切情”,也試圖使讀者拿文字中的人物作為一個“墻上的斑點”,偶然看到了,能觸動起真實而又恍惚的心情,還能“有所思”。
無論如何,希望讀者能夠喜歡這篇文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