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妮妮 張健坤
經(jīng)外周靜脈置入中心靜脈導管(PICC)是從外周手臂的靜脈進行穿刺,導管直達靠近心臟的大靜脈,避免化療藥物與手臂靜脈直接接觸,加上大靜脈的血流速度很快,可以迅速沖稀化療藥物,防止藥物對血管的刺激[1],有效保護上肢靜脈,減少靜脈炎發(fā)生,減輕患者疼痛,提高生命質量。PICC具有放置時間長、安全性高等優(yōu)勢,能夠避免因頻繁穿刺而造成的損傷,同時能夠減輕刺激性藥物損害血管,但在PICC置管過程中并發(fā)癥較多,縮短導管使用時間,影響治療進行[2]。故對PICC置管患者實施針對性護理措施具有重要意義。而傳統(tǒng)護理模式不能滿足患者需求,會導致護理人員與患者無法保持統(tǒng)一性,從而使患者自我護理能力降低[3]。隨著生物-心理-社會醫(yī)學模式的發(fā)展,雙鏈互動管理模式逐漸被應用于血液科PICC置管中,是指建立在互動心理機制的基礎上對患者展開有效管理的一種方式[4]。且相關研究表明[5],雙鏈互動管理模能夠提高血液科PICC置管患者自護能力,減少并發(fā)癥發(fā)生率。本研究將雙鏈互動管理模式應用于血液科PICC置管患者中,并取得了較好的效果,現(xiàn)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7年3月至2019年4月我院血液科收治的PICC置管患者104例為研究對象,納入標準:符合PICC適應證;年齡12~79歲;具備基本溝通、理解能力;簽署研究知情同意書。排除標準:心、肝、腎、肺等實質性臟器嚴重功能不全;合并其他類型惡性腫瘤;合并精神系統(tǒng)疾病,存在認知障礙;不愿參與本研究;血管畸形、縱膈腫物部分壓迫者及全身感染。本研究獲得我院醫(y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將入組患者按入院單雙號順序等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對照組中男36例,女16例;年齡13~78歲,平均(45.12±6.40)歲;置管時間40~120 d,平均(60.34±7.21)d;受教育程度:初中及以下20例,高中及中專17例,大專及以上15例。觀察組中男33例,女19例;年齡12~79歲,平均(45.23±6.45)歲;置管時間40~130 d,平均(60.56±7.33)d;受教育程度:初中及以下19例,高中及中專17例,大專及以上16例。兩組患者性別、年齡、置管時間、受教育程度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對照組采用常規(guī)護理干預,置管后密切觀察導管通暢及并發(fā)癥發(fā)生情況;按時消毒穿刺點、周圍皮膚及導管,并固定導管。觀察組采用雙鏈互動管理模式干預,具體如下:(1)成立雙鏈互動管理模式小組。人員包括護士長、主治醫(yī)師、責任組長等,于科室內進行相關培訓,使責任人員掌握雙鏈互動管理模式和內容,了解成效評價指標。將職責進行劃分,由責任護士實施,責任組長監(jiān)督,護士長和主治醫(yī)師評估實施效果。(2)患者及家屬與責任護士互動。責任護士從多方面了解患者及家屬的家庭背景,及時幫助和解決實際困難;責任護士每天早交班時向護士長和全科護士匯報護理效果,并征求意見和建議,不斷改進護理措施;護士長通過早會聽取責任護士工作中遇到的問題,積極協(xié)助給予解決,并進行討論、交流,提出針對性解決措施。同時每月進行總結,與責任護士一起到患者床前進行交流,對自我管理好者給予表揚和獎勵。(3)護理人員之間互動。加強護理人員間互動,建立和諧的工作環(huán)境,以提高團隊凝聚力和戰(zhàn)斗力。建立護理責任制,護理人員應承擔護理及患者職責,以增強其責任心。加強護理人員護理技能和專業(yè)知識的培訓,促進其相互學習、鼓勵及進步,以減少不良情況的發(fā)生,提高護理質量。(4)護患間互動。加強與患者溝通,了解患者家庭背景、飲食、病情及睡眠質量等,護理人員向其講解疾病相關知識和PICC目的、意義、優(yōu)勢、禁忌證、并發(fā)癥、配合方法及注意事項,并發(fā)放健康宣傳手冊,對于患者存在的困惑耐心予以解答,以消除其不良情緒,告知家屬多關心患者,隨時注意患者情緒變化,幫助其樹立樂觀向上的心態(tài),積極接受治療。結合患者護理需求持續(xù)不斷地改良護理方案,以增強護理措施的有效性,置管當天向患者和家屬講述加壓包扎置管外敷料的作用;置管后1~3 d介紹手部功能鍛煉的重要性、日常生活中注意事項、置管穿刺位置的護理及突發(fā)意外情況的處理;后期追蹤:做好體溫監(jiān)測,觀察上臂周徑并與置管前對照,以免出現(xiàn)感染和血栓,每天檢查導管固定是否妥當,有無打折、松脫,當敷貼污染時隨時更換,觀察PICC輸液流速,若發(fā)現(xiàn)流速降低應查明原因并進行相應處理。評價護理目標是否實現(xiàn),若達到預期護理目標則結束護理工作;若未實現(xiàn)護理目標可與患者共同探討分析原因,結合調查結果改進護理方案,進而實現(xiàn)再次雙鏈互動管理模式。
1.3 觀察指標 采用自護能力測定量表評價兩組患者的自護能力,包括自我護理概念、自我護理技能、自護責任感及健康知識水平4個維度43個條目,每個條目按0~4級評分,總分為0~172分,得分越高說明患者自護能力越強[6]。記錄兩組患者PICC相關知識知曉情況,包括置管后并發(fā)癥、置管目的、日常生活護理、并發(fā)癥預防、特殊情況處理。記錄兩組患者并發(fā)癥發(fā)生情況,包括靜脈炎、血流感染、穿刺部位血腫、血栓。采用本院設計的滿意度調查問卷評價兩組患者滿意度,包括服務態(tài)度、服務內容、人員素質3個維度,采用5級評分法,從非常滿意、滿意、基本滿意、一般、不滿意分別計5~1分,得分越高說明患者滿意度越高。
1.4 統(tǒng)計學處理 采用SPSS 20.0統(tǒng)計學軟件,計數(shù)資料比較采用兩獨立樣本χ2檢驗,計量資料比較采用兩獨立樣本t或t’檢驗。檢驗水準α=0.05。
2.1 干預前后兩組患者自護能力評分比較 干預前,兩組患者自我護理概念、自我護理技能、自護責任感及健康知識水平評分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干預后,觀察組自我護理概念、自我護理技能、自護責任感及健康知識水平評分均高于對照組(P<0.05),見表1。
表1 干預前后兩組患者自護能力評分比較(分,
注:1)為t值;2)為t’值;*與干預前比較(配對t檢驗),P<0.05。
2.2 兩組患者PICC相關知識知曉情況比較 干預后,觀察組PICC相關知識知曉情況高于對照組(P<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PICC相關知識知曉情況比較 例(%)
2.3 兩組患者并發(fā)癥發(fā)生率比較 干預后,觀察組并發(fā)癥發(fā)生率低于對照組(P<0.05),見表3。
表3 兩組患者并發(fā)癥發(fā)生率比較(例)
2.4 兩組患者滿意度評分比較 干預后,觀察組服務態(tài)度、服務內容、人員素質評分均高于對照組(P<0.05),見表4。
表4 兩組患者滿意度評分比較(分,
PICC能夠避免刺激性藥物損傷血管,增強靜脈給藥及營養(yǎng)供給的安全性,但其作為侵入性操作,在操作過程中會由于穿刺操作或導管直接損傷等因素導致導管所在位置血管內壁及導管附壁有血凝塊形成,不利于治療順利進行[7]。同時血液疾病患者造血功能損害,機體免疫力低下,血管條件差,且常需進行化療、靜脈輸血及反復靜脈輸液治療,更加增加了PICC置管難度,相關數(shù)據(jù)顯示,PICC并發(fā)癥發(fā)生率高達20.1%,影響患者心理和生理健康[8]。故需采取針對性干預措施降低并發(fā)癥發(fā)生率,提高患者生活質量和自我護理能力。傳統(tǒng)管理模式屬于單向管理,護理人員只按照常規(guī)護理要求給予患者護理措施,不能滿足需求。而雙鏈互動管理模式能夠避免傳統(tǒng)護理的不足,通過促進護理人員及患者在護理工作中的參與、相互作用,從而提高護理質量和患者對相關知識的掌握水平,減少并發(fā)癥發(fā)生率[9]。
本研究結果顯示,干預后觀察組自我護理概念、自我護理技能、自護責任感及健康知識水平評分均高于對照組(P<0.05),說明雙鏈互動管理模式能提高血液科PICC置管患者的自護能力。干預后觀察組PICC相關知識知曉情況高于對照組(P<0.05),提示雙鏈互動管理模式能夠提高患者對健康知識的掌握水平,原因可能為雙鏈互動管理模式中加強與患者溝通,了解患者家庭背景、飲食、病情及睡眠質量等,向患者講解疾病相關知識和PICC目的、優(yōu)勢,發(fā)放健康宣傳手冊,對于患者存在的困惑耐心予以解答,可消除其不良情緒,提升患者對治療和護理的接受度,更加配合護理人員,從而提高其對相關知識的掌握水平及自護能力。Sharp等[10]研究顯示,互動管理模式能夠減少PICC置管患者并發(fā)癥發(fā)生率。本研究也證實了這一觀點,結果顯示,觀察組并發(fā)癥發(fā)生率低于對照組(P<0.05),提示雙鏈互動管理模式在血液科PICC置管患者中的安全性更高,有利于促進患者預后,可能原因為雙鏈互動管理模式中護理人員結合患者護理需求持續(xù)不斷地改進護理方案,以增強護理措施的有效性,減少護理工作隨意性和盲目性,使護理干預具有針對性;向患者和家屬講述加壓包扎置管外敷料的作用;向患者介紹手部功能鍛煉的重要性、日常生活中注意事項、置管穿刺位置的護理及突發(fā)意外情況的處理,從而減少并發(fā)癥發(fā)生率。護理人員告知家屬多關心患者,隨時注意其情緒變化,幫助其樹立樂觀向上的心態(tài),積極接受治療,有利于提高其治療依從性。觀察組服務態(tài)度、服務內容、人員素質評分均高于對照組(P<0.05),說明雙鏈互動管理模式能提高血液科PICC置管患者的滿意度,考慮原因為雙鏈互動管理模式中加強護理人員間互動,建立和諧的工作環(huán)境,并建立護理責任制,護理人員應承擔護理及患者職責,以增強其責任心,提高團隊凝聚力和戰(zhàn)斗力。同時加強護理人員護理技能和專業(yè)知識的培訓,促進其相互學習、鼓勵及進步,有助于護理人員培養(yǎng)良好的工作心態(tài),堅持以人為本的護理理念,影響和改變患者心態(tài),在臨床中給予患者無微不至的護理服務,以減少不良情況的發(fā)生,提高護理質量[11]。
綜上所述,雙鏈互動管理模式能提高血液科PICC置管患者自護能力及導管維護效果,值得臨床進一步推廣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