譚影華 羅奕奕
我校堅持“恒本教育”辦學思想,以“恒守本質,至于幸?!睘檗k學宗旨,以“為人類的幸福辦教育,為金色的童年辦學堂”為辦學目標,致力培養(yǎng)具備康德智能(康體、明德、啟智、聚能)的學生,呵護學生的童年幸福。我校的校外5-0.5社會綜合實踐課程興起于2011年,最初是在每個月的其中一個周五抽出半天即5天工作日中的0.5天時間,帶一年級的學生走出校園開展主題實踐活動。在經歷了最初“走馬觀花”式漫無目的的參觀以后,教師們積累了一定的校外活動經驗,并隨著學校對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的重視,開始面向整個小學六個年級學生系統(tǒng)構建分年段的社會綜合實踐課程,對各類教育資源進行全面、有效的整合,課程實施時間也調整為每月1天,讓不同年段的學生都能帶著任務走向自然、社會,通過探究、服務、制作、體驗等方式開展實踐活動,豐富學習體驗,完成相關任務,分享研習收獲,形成學校與家長、學校與社會之間一種新型的協作共育格局。下面筆者結合五年級“走進生態(tài)·環(huán)境保護系列”課程的實施,談談我校校外5-0.5社會綜合實踐課程的實踐探索。
一、小學六年校外5-0.5社會綜合實踐課程體系的構建
中小學綜合實踐活動課程一直沒有現成的教材,但它是列入課程表的中小學必修課程,需要地方和學校依據本地實際自主開發(fā)。教育部在2017年印發(fā)的《中小學綜合實踐活動課程指導綱要》(以下簡稱《綱要》)中明確指出:綜合實踐活動是從學生的真實生活和發(fā)展需要出發(fā),從生活情境中發(fā)現問題,轉化為活動主題,通過探究、服務、制作、體驗等方式,培養(yǎng)學生綜合素質的跨學科實踐性課程;其課程總目標是“學生能從個體生活、社會生活及與大自然的接觸中獲得豐富的實踐經驗,形成并逐步提升對自然、社會和自我之內在聯系的整體認識,具有價值體認、責任擔當、問題解決、創(chuàng)意物化等方面的意識與能力”。
皮亞杰的兒童認知發(fā)展理論告訴我們:兒童的認知是由具象到簡單抽象再到復雜抽象的過程。基于《綱要》對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總目標的描述,遵循兒童的認知發(fā)展規(guī)律,我校從自然、社會和自我三個不同維度出發(fā),針對不同年段學生構建了校外5-0.5社會綜合實踐課程體系(如圖1),一方面體現了該課程螺旋上升的結構特點,另一方面又整體反映了社會綜合實踐課程培養(yǎng)學生價值體認、責任擔當、問題解決、創(chuàng)意物化等方面意識和能力的課程目標。其中一年級的課程領域“自然樣態(tài)”及二年級的課程領域“地方文化”,實踐內容的設計都具有可觀察、可觸摸等具象特點,旨在讓學生打開眼界,更加全面、真實地觀察和了解“自我”所在城市的自然環(huán)境及社會環(huán)境,強化對自然和社會的感性認識,知道自然環(huán)境的可變化屬性,發(fā)現身邊社會環(huán)境中獨具特色的地方傳統(tǒng)文化。三年級、四年級的學生已經開始具備一定的分類、比較、推理能力,閱讀能力有所提高,對自然界中的科學常識及社會生活中的安全舉措充滿了探究欲望,甚至能夠提出自己的初步見解,因此,我校將三年級的課程領域設定為“科學常識”,四年級的課程領域設定為“安全舉措”,旨在培養(yǎng)學生關注自我與自然、自我與社會的關系,通過“走進科學”“走進安全”發(fā)展自我的科學思維,牢固樹立自我和團隊的安全意識。到了五年級、六年級,學生的抽象思維能力得到了較為充分的發(fā)展,對存在于事物內部的隱性因素有了探究的欲望,對自我未來的人生有了朦朧的期許,而且有了一定的社會擔當意識和能力,于是我校將這兩個年段的課程領域分別設定為“生態(tài)文明”和“未來愿景”,引導學生通過“走進生態(tài)”“走進未來”樹立尊重自然的生態(tài)理念,培養(yǎng)擁抱未來的認知和實踐技能。
二、校外5-0.5社會綜合實踐課程的實踐操作策略
首都師范大學教授陳樹杰的認知雙螺旋理論告訴我們:認知內容和過程包括“知”和“行”兩部分?!爸奔粗R或理論,屬于前人創(chuàng)造的文化成果,主要以接受式學習獲得;“行”為實踐體驗,是人們從切身的經歷中獲得的感悟或認識,主要從實踐學習中積累。無論是知識的獲得,還是經驗的積累,都呈螺旋式發(fā)展,且兩條螺旋同生共長、互相作用,此即所謂認知雙螺旋。我校的校外5-0.5社會綜合實踐課程遵循認知雙螺旋規(guī)律,既要融合課堂知識,又要體現實踐能力提升,課程實施大體要經歷如下幾個重要階段:第一階段,從學生所在年級課程領域出發(fā),基于學生的學習需求確定課程主題;第二階段,由學??蒲惺壹澳昙壗M長組織考察實踐場地,最終確定實踐場地和課程內容,明晰課程目標;第三階段,年級組統(tǒng)一制定詳細的課程計劃和行程方案,統(tǒng)一設計實踐活動的任務單;第四階段,推進實踐探究,包括在前置課上布置探究任務,在實踐課上指導學生通過探究、服務、制作、體驗等完成實踐任務,在分享課上引導學生總結分享實踐收獲并進行課程評價三個重要實踐環(huán)節(jié)。
(一)課程主題的確定
《綱要》提出了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目標以培養(yǎng)學生綜合素養(yǎng)為導向”“課程開發(fā)面向學生的個體生活和社會生活”,因為沒有現成的教材和專職的教師,我校指定科研室統(tǒng)籌,負責培訓、指導各年級組各學科教師積極參與課程的開發(fā)。我校五年級“走進生態(tài)”課程模塊的開發(fā),便是由五年級的科學老師首先倡議的。
我校科學老師在執(zhí)教教科版五年級上冊第一單元“生態(tài)與環(huán)境”主題內容時,發(fā)現學生提出了很多關乎周邊環(huán)境質量和市民生活的問題,比如:南湖(注:南湖系南寧市南湖公園的重要水域,湖面寬達93萬平方米,湖水明凈如鏡)的水是死水還是活水?如果是死水它為什么不發(fā)臭,如果是活水它又從哪里來?我們喝的水是從邕江抽上來的嗎?邕江的水能直接喝嗎?我們生活產生的污水要排到哪里去?如果排進邕江,我們豈不是在喝自己產生的污水?學生的問題關乎自我與周邊自然環(huán)境的關系,都是非常有價值的實踐探究問題。為了幫助學生解決以上困惑,科學老師將問題提交科研室和年級組長,大家一起嘗試進行校外5-0.5社會綜合實踐課程的開發(fā),從中培育和發(fā)展學生的價值體認、責任擔當、問題解決、創(chuàng)意物化等方面的意識和能力。
(二)實踐場地的選擇和課程內容的框架設計
“面向學生個體生活和社會生活”的校外5-0.5社會綜合實踐課程,其實踐場地的選擇和內容的開發(fā)應基于學生的年段特點、學習需求和本地的課程資源實際。我校所在地為廣西壯族自治區(qū)首府南寧市,市內有大小公園30多個、各類場館20多個,還有各種教育基地。最重要的是,我校的家長委員會可以協助學校聯系到消防、警察、工廠、大學等單位,接待我校學生的參觀、訪問、考察。在家長和社會的支持下,我校目前已經開發(fā)了非常廣闊的實踐活動場所。
五年級的校外5-0.5社會綜合實踐課程領域為“生態(tài)文明”,需要學生“走進生態(tài)”,在實踐中開展研究性學習,為此我??蒲惺液湍昙壗M長集中考察了市內與“生態(tài)”有關的實踐場所:南寧市在2015年獲批成為全國首批海綿城市建設試點城市,2016年便成為國家海綿城市建設標桿市,市內的那考河濕地公園和南湖公園是我市“海綿城市”的樣板,可集中展現城市建設中的生態(tài)文明理念,相關的研究人員可以為學生講解水生態(tài)平衡的有關知識;南湖公園、水廠、污水處理廠等實踐場所,可直接“回答”學生在課堂上提出的問題。最終科研室與年級組共同設計了五年級的“走進生態(tài)”課程模塊之“自然風貌系列”和“環(huán)境保護系列”兩個系列的課程內容(如圖2)。
“自然風貌系列”課程內容,我們稱之為“認識植物之旅”。我們認為,植物在整個地球生態(tài)圈中處于生產者地位,植物的多樣性是人類可持續(xù)發(fā)展的基礎,所以“認識植物之旅”是“走進生態(tài)”的第一步。針對“認識植物之旅”這個課程內容,我們選擇了那考河濕地公園、藥用植物園、良鳳江國家森林公園、青秀山風景區(qū)四個考察地點:那考河濕地公園內有65種濕地植物,既可觀賞又可用于固土、護坡、凈水;藥用植物園內收集、種植有活體藥用植物品種5 600多種,其中100多種為珍稀瀕危藥用植物;良鳳江國家森林公園是華南地區(qū)最大的樹木標本園,名副其實的林木種植基因庫;青秀山風景區(qū)里的植物種類豐富,生物多樣性特點明顯。
“環(huán)境保護系列”課程內容,我們稱之為“探索水之旅行”,以“水之旅行”為思路,引導學生結合課堂中提到的問題,從觀察生活中的雨水、自來水和污水中發(fā)現問題,帶著問題考察南湖公園、水廠、污水處理廠。課程內容分為三部分:第一部分是“海綿城市”,主要考察南湖公園,了解城市建設解決雨水內澇問題的新方法;第二部分是“生活用水從哪里來”,主要考察陳村水廠,了解自來水從哪里來、經過哪些處理才能被人們利用;第三部分是“污水去哪了”,主要考察污水處理廠,了解污水是怎樣處理的、處理后的污水又去了哪里。
(三)課程計劃、行程方案和任務單的設計
1.課程計劃。通常情況下,當實踐場地和課程的框架內容基本確定之后,年級組將統(tǒng)一制定每個學期的課程計劃,包括課程目標和每次實踐活動的時間、地點等,重點是確定課程目標。
校外5-0.5社會綜合實踐課程的目標,遵循年段課程內涵,通常從認知與思維能力、操作與解決問題能力、交往與社會活動能力、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四個維度進行系統(tǒng)設計。
五年級的“走進生態(tài)”課程計劃由年級組長和科學教師共同制定,該課程倡導“尊重自然的生態(tài)理念”,兩個系列的課程內容各有其課程目標。“認識植物之旅”的課程目標如下:在認知與思維能力方面,要求能從植物的特點、作用、生長周期中思考植物與環(huán)境的關系,能提出保護環(huán)境、維護生態(tài)平衡的想法;在操作與解決問題能力方面,要求在教師的引導下,能通過考察、探究、社會服務等方式體驗植物是環(huán)境的重要組成部分,通過語言交流、實地體驗、拍照錄像、做筆記等方式解決自己在活動過程中遇到的問題;在交往與社會活動能力方面,要求在參與活動的過程中學會協調好與同學間的關系,提高自我管理和團隊管理的能力;在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方面,要求在活動中體悟保護環(huán)境、維護生態(tài)平衡之任重道遠、人人有責,培養(yǎng)責任擔當意識和能力?!疤剿魉眯小闭n程目標:在認知與思維能力方面,要求知道生態(tài)平衡是人們幸福生活的根基,能從活動各環(huán)節(jié)學會自主思考保護水資源是保護生態(tài)平衡的必要行動;在操作與解決問題能力方面,要求能通過考察探究、設計制作、職業(yè)體驗、社會服務等方式體認水資源是環(huán)境的重要組成部分,能通過收集信息、處理和加工信息的方式解決問題;在交往與社會活動能力方面,要求在參與活動的過程中能與活動場所工作人員積極、有效地溝通;在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方面,要求能夠認識到環(huán)保工作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樹立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的生態(tài)文明理念,養(yǎng)成節(jié)約資源和與環(huán)境友好的習慣。
通常情況下,每個年級校外5-0.5社會綜合實踐課程的實施都是分兩個學期,每個學期每月一天、一天一個考察地點。五年級的“走進生態(tài)”綜合實踐課程照例是分兩個學期完成,上學期是“認識植物之旅”,下學期是“探索水之旅行”,每個學期分別考察幾個地點。
2.行程方案。行程方案用于每月一天實踐課程的具體實施。年級組在制訂行程方案前,都會重新與實踐場所方敲定既不影響其正常工作又適合我校開展實踐活動的具體時間、詳細行程、貼近課程主題的實踐內容、安全因素以及是否安排講解員、安排什么樣的講解員等具體內容,然后再制定行程方案。
“走進生態(tài)·探索水之旅行·污水去哪了”在確定污水處理廠選址時便發(fā)生了原定實踐場所瑯東污水處理廠適逢機器檢修、無法安排實踐考察的情況,年級組教師只好另外聯系了江南污水處理廠和明陽污水處理廠。
3.實踐活動任務單。用任務驅動學生自主探究,是我校實施校外5-0.5社會綜合實踐課程的基本理念。在行程方案確定以后,年級組再統(tǒng)一設計、制作實踐探究任務單。任務單的設計要考慮課程目標如何達成,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內容:1.實踐場所的介紹;2.用文字或畫圖形式記錄在實踐中了解到的關聯知識;3.結合自己已有的知識提出新問題;4.記錄活動過程中的思考、收獲、建議或意見等。任務單經學校科研室審核確認沒有修改和調整之后,再由年級組統(tǒng)一印制,在課程正式實施前發(fā)給每一個學生。
比如五年級的“走進生態(tài)·探索水之旅行·污水去哪了”課程任務單包括以下幾個任務板塊:1.知識庫:主要介紹實踐場所,通常是學生在實踐之前自主查閱到的相關資料;2.我知道:主要是記錄自己在實踐活動中通過觀察、討論、聽講解等了解到的新知識;3.我的疑問:主要是把自己暫時還弄不明白的問題提出來,包括實踐前查閱知識時產生的疑問、前置課上產生的疑問以及在實踐過程中與同學交流、聽講解員講解時產生的疑問等;4.我的思考:主要記錄自己在實踐過程中對所產生的疑問有什么思考、是怎樣思考的;5.我的建議:主要記錄在本次實踐活動中自己對學校、家庭、自己所在的社區(qū)在環(huán)境保護方面提出的具體建議。
引導學生走出校門,在實踐中學習,為課堂上提出的問題尋找答案,不僅可以有效激發(fā)學生的實踐探究興趣,而且可以切實發(fā)展學生的實踐創(chuàng)新能力,培育學生的家國情懷以及責任擔當的意識和能力。
(四)推進實踐探究
校外5-0.5社會綜合實踐課程的實踐探究以學生為主體,教師是引領者、幫助者、組織者。在該階段,主要包括前置課、實踐課和分享課三個課程實踐環(huán)節(jié)。
1.前置課。前置課安排在活動當天,出發(fā)前的1個課時之內,重點是讓學生明晰當天實踐探究活動的具體任務。教師可以運用視頻、實驗等手段引導學生聚焦某一個任務點,由點到面展開思考。為便于學生小組合作學習,教師要組織好小組成員的分工。
在五年級的“走進生態(tài)·探索水之旅行·污水去哪了”前置課上,各班教師組織學生分好小組,各小組選出自己的小組長、安全員、攝影師、小記者以后,教師給學生們播放了中國水污染報告的視頻,學生從中可發(fā)現人類的一些不當用水行為,比如工廠污水排放不當、農業(yè)生產中的污水排放不當、人們生活中的污水排放不當等對水體造成的污染,以及污水污染環(huán)境后會對人類健康造成的危害。當學生對人與水的關系有了一個基本的印象后,會更加關心如下問題:這些生產生活中產生的污水會去哪呢?這些污水應該怎樣正確處理?處理后的水能喝嗎,還可以做什么用?如果污水沒有得到處理會怎樣?學生們把自己關心的問題記錄在任務單“我的疑問”板塊,做好了在實踐中去探究學習、尋找答案的準備。
2.實踐課?!毒V要》倡導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的實施要“注重學生主動實踐和開放生成”。為了幫助學生在為期一天的時間內順利完成綜合實踐活動中的實踐探究任務,教師需要為學生提供相應的學習策略支持。學習策略通常包括認知策略、交際策略、情感策略等。課程教師要根據活動內容和學生情況給予最有力、最恰當的策略支持,保證實踐任務的順利完成。在五年級的“走進生態(tài)·探索水之旅行·污水去哪了”實踐課程中,教師重點指導學生如何把看到、聽到的內容用提綱、圖表、思維導圖的方式進行歸納、整理,提醒學生在實踐活動中要善于與人交流、溝通,做到語言表達清晰流暢、待人以禮,注意增強小組合作的意識和能力等。
實踐活動和體驗始于學生明確探究任務之后,時間通常為大半天。比如在“走進生態(tài)·探索水之旅行·污水去哪了”實踐課上,當汽車載著學生路過竹排沖時,教師便伺機開始了對學生的學習指導:“同學們的右邊是竹排沖,竹排沖里的水有一部分就是從污水處理廠處理達標后排放出來的……”到達目的地以后,學生們一邊參觀污水處理廠處理污水的模型,一邊做筆記,還不時與講解員進行互動問答。有學生在返校后精心繪制了污水處理流程示意圖(如圖3),成為本次實踐課寶貴的課程資源。
到了實景參觀環(huán)節(jié),當親眼看到沉砂池等資料里、書本中出現的名詞及其所在方位,看到污水流經各道“柵門”被一次沉淀、生物處理、二次沉淀、消毒,直至流出清潔的水時,學生們個個都表現得十分興奮。他們帶著問題觀摩學習,通過親眼看、親手做、親自與專家交流,收獲頗豐。有些學生在參觀時對污水沉淀后的污泥產生了興趣,詢問可否用來做肥料,于是講解員又帶著學生參觀了污泥的處置。原來污泥不僅可以漚肥農用,而且可以用來制作環(huán)保磚,這大大出乎學生們的意料。學生們在實踐過程中分工合作,組長負責管理本組成員,組員各司其職。學生在實踐過程中收獲的不僅僅是知識,還收獲了獲取知識的方法,鍛煉了團隊協作和人際溝通的能力。
3.分享課。實踐活動結束,全體學生返校,稍事修整后開始上“分享課”。分享課的內容是讓學生把在實踐中的觀察、思考、體驗用文字、圖畫、口頭等方式表達出來,相互分享,最后是總結、評價,大約用1.5課時。
在“走進生態(tài)·探索水之旅行·污水去哪了”分享課上,學生有的津津樂道自己“發(fā)現”了污泥居然可以做成環(huán)保磚;有的為自己的問題找到了答案而興奮,知道了污水經過處理雖然達到排放標準,對環(huán)境沒有影響,但是一般不能飲用,通??梢杂脕斫o道路灑水、澆灌景觀園林,瑯東污水處理廠處理過的部分污水甚至可以排放到南湖、竹排沖中循環(huán)利用。當老師啟發(fā)學生“生活中哪些地方還可以用到處理過的污水”時,有學生談到自己老家的農村已經建設了污水處理系統(tǒng),凈化過的污水可以用來養(yǎng)魚。學生在分享收獲的過程中,認知水平得到了提升,收集、處理、加工信息的能力得到了提高。
有的學生談道:自己在參觀的過程中問過講解員具體是做什么工作的、是否辛苦,講解員說他是專門負責監(jiān)測、化驗工作的,每天都要監(jiān)測處理過的水質是否達標,“我覺得雖然這個工作看起來輕松,但是卻責任重大”。教師于是告訴學生:“今天你們認識了一群人,他們默默地為環(huán)境保護事業(yè)做著自己分內的事情……”這樣的分享課,不僅關注學生的收獲,而且關注學生的心理體驗,引導提升學生的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培養(yǎng)學生的責任擔當意識和能力。
分享課中的課程評價只是整個課程評價中的一個環(huán)節(jié),分享結束后學生還要填表,從參與態(tài)度、認知水平、學習能力、質疑能力、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五個維度展開自我評價,五個維度依據課程內容劃分出幾個具體的小點。學生自評結束,再由教師進行總評。
《綱要》倡導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的評價“主張多元評價和綜合考察”,因為校外5-0.5社會綜合實踐課程具有較大的開放性、靈活性,除了“分享課”上的評價,我們更倡導在實踐活動過程中的適時評價,注重鼓勵、激勵——當學生會合作、遵守紀律、為了解決問題而堅持不懈時,都是我們介入激勵評價的契機。而分享課上的肯定、激勵評價可主要體現在教師注意收集學生制作、書寫、繪制的任務單作品和照片進行集中展示,讓學生感受到這是對他們實踐探究成果的“權威認可”。
評價是為了激勵。多角度、多方式的評價才能激勵學生更加積極、有效地參與到實踐活動的過程當中,進而促進學生的健康、快樂成長,讓他們的金色童年綻放出更加自信的光芒。
三、課程反思
我校持續(xù)多年的校外5-0.5社會綜合實踐課程不僅引起了各方媒體的關注,在社會上產生了廣泛的影響,而且切實發(fā)展了師生的課程研發(fā)和執(zhí)行能力。課程于教師而言能開闊視野、厚實底蘊,于學生而言能豐富生活體驗、培養(yǎng)社會責任感和綜合實踐能力、催生求知探索的熱情。然而,我們也遇到了一些問題,特別是因為該課程主張“一個都不落,生生皆體驗”,一般以全年級為單位開展實踐活動,一個年級的學生加上安全員家長和老師接近500人規(guī)模,對實踐場地、交通安全等造成了較大的壓力,所以目前的實踐課程僅限于市內活動。結合全國綜合實踐課程開發(fā)的新形勢,我們還要做更多更細致的規(guī)劃和場地拓展,爭取帶領學生走出市外或區(qū)外開展實踐,讓學生有更為豐富的人生歷練,不負金色童年。(題圖為作者譚影華)
(責編 白聰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