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 密,曹 琳,馬紅娟
1.陜西省楊凌示范區(qū)醫(yī)院心血管內二科,陜西楊凌 712100;2.陜西省寶雞市中心醫(yī)院老年心血管病科,陜西寶雞 721008;3.陜西省楊凌示范區(qū)醫(yī)院介入導管室,陜西楊凌 712100
急性心肌梗死是臨床上較為常見的疾病,其發(fā)病時間短,病情惡化速度快,患者極易出現(xiàn)心源性休克、心力衰竭、心律失常等癥狀,因此該病的病死率與致殘率均較高[1-2]。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飲食狀況、心功能狀態(tài)、服藥依從性、經(jīng)濟狀況、心理狀態(tài)均較差,給自身及其家屬甚至給社會造成了一定的負擔[3]。自我管理行為是指患者通過對自身進行治療,對生理、癥狀、生活方式和心理狀態(tài)進行自我管理,以維持和促進自身健康的行為[4-5]。自我管理不是簡單的服從治療,需要患者對自身出現(xiàn)的癥狀和問題作出積極而有效的應對,從而改善預后和加快康復。自我感受負擔是由于患者的疾病和照護需求影響到他人而產(chǎn)生的情感上的擔憂,導致自我感覺的降低和內疚、抑郁、痛苦、負擔感等負面情緒產(chǎn)生。當前自我感受負擔一直廣受臨床的關注,在惡性腫瘤等終末期疾病中得到了進一步研究[6]。已有研究顯示,慢性病患者的自我感受負擔與其健康自我管理能力呈負相關,感受負擔越重,自我管理行為越差[7],但是在心血管疾病中應用的相關報道甚少。本文對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自我感受負擔和自我管理行為開展調查,探討了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自我管理行為與自我感受負擔的相關性,現(xiàn)將結果報道如下。
1.1一般資料 選擇楊凌示范區(qū)醫(yī)院(以下簡稱“本院”)心血管內二科2018年3月至2019年3月收治的70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作為觀察組,同期在本院進行健康檢查的70例非心肌梗死患者作為對照組。納入標準:觀察組符合美國心臟病學會制定的《急性心肌梗死》診斷標準,心功能分級為Ⅰ~Ⅱ級;年齡30~70歲;患者知情同意本研究;臨床資料完整。排除標準:無法正常表達自己想法的患者;合并惡性腫瘤、精神疾病等患者;近期遭遇其他重大應激事件患者;無法隨訪或不愿配合者。本院倫理委員會批準此次研究。
觀察組中男38例,女32例;年齡31~68歲,平均(56.11±4.19)歲;平均體質量指數(shù)(22.91±1.48)kg/m2;心功能分級:Ⅰ級40例,Ⅱ級30例;平均病程(1.44±0.21)年;有配偶者68例,無配偶者2例;平均受教育年限(14.20±1.94)年;家庭收入:≥8 000元/月共34例,5 000~7 999元/月共30例,<5 000元/月共6例。
對照組中男37例,女33例;年齡31~69歲,平均(56.87±2.88)歲;平均體質量指數(shù)(22.45±1.22)kg/m2;平均病程(1.48±0.13)年;有配偶者58例,無配偶者12例;平均受教育年限(14.77±2.00)年;家庭收入:≥8 000元/月共37例,5 000~7 999元/月共28例,<5 000元/月共5例。
兩組患者的家庭收入水平、受教育水平、配偶情況、病程、體質量指數(shù)、性別構成、年齡等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1.2.1調查內容 (1)一般情況調查表包括患者的家庭收入水平、受教育水平、配偶情況、病程、體質量指數(shù)、性別、年齡以及心功能分級狀況;(2)采用自我管理量表調查兩組患者的自我管理行為狀況,量表的Cronbach′s α 系數(shù)為0.835,包括自我心理管理、自我管理信心、自我管理行為、自我管理認知、自我管理信息5個維度與25個條目,每個條目采用1~5分評分,分數(shù)越高,自我管理行為越好;(3)采用自我感受負擔量表評定患者的自我感受負擔,包括經(jīng)濟負擔、情感負擔、身體負擔3個維度10個條目,采用Liket 5級評分法,量表的Cronbach′s α 系數(shù)為0.910,得分越高,負擔越重。
1.2.2調查方法 本研究屬于橫斷面調查研究,采用面對面、電話或微信調查法對資料進行收集,研究人員向患者仔細解釋問卷的各項條目,患者進行回答并填寫,量表完成時間約為25 min,保證研究對象的隱私,以確保調查結果的真實可靠性。本次調查的有效率為100.0%。
2.1自我管理行為評分對比 觀察組的自我管理評分中,自我心理管理、自我管理信心、自我管理行為、自我管理認知、自我管理信息評分與總分均顯著低于對照組(P<0.05)。見表1。
2.2兩組自我感受負擔評分對比 觀察組的自我感受負擔評分中,經(jīng)濟負擔、情感負擔、身體負擔評分均顯著高于對照組(P<0.05)。見表2。
表1 兩組自我管理行為評分對比(分,
表2 兩組自我感受負擔評分對比(分,
2.3相關性分析 在觀察組中,Spearman相關分析顯示患者的自我管理行為各維度評分與自我感受負擔各維度評分呈負相關(P<0.05)。見表3。
表3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自我管理行為與自我感受負擔的相關性(r,n=70)
注:*P<0.05。
表4 影響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自我管理行為的多因素分析(n=70)
2.4影響因素分析 在觀察組中,多因素Logistic回歸顯示心功能分級、配偶狀況、經(jīng)濟負擔、情感負擔、身體負擔都是影響患者自我管理行為評分的因素(P<0.05)。見表4。
急性心肌梗死多發(fā)生于中老年人群,但近年來,我國經(jīng)濟發(fā)展速度加快,人民生活習慣發(fā)生改變,導致急性心肌梗死發(fā)病率逐年升高,且有年輕化趨勢[8-9]。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通常伴隨著心臟功能下降,需長期治療,對患者身心均造成傷害,影響患者的預后[10]。自我管理行為是通過患者行為來保持和增進自身健康,監(jiān)控和管理自身疾病癥狀,并治療自身疾病的健康行為[11]。良好的自我管理行為有利于患者生理和心理功能的改善,從而維持身體健康和促進恢復,有助于提高患者生活質量[12-13]。研究表明,自我管理可有助于患者對自身緊急狀況進行全面認識,幫助患者樹立對疾病的管理信心[14]。急性心肌梗死恢復緩慢、容易復發(fā),通常需經(jīng)過長期的康復治療,因此更加需要患者具備良好的自我管理能力[15]。本研究顯示,觀察組的自我心理管理、自我管理信心、自我管理行為、自我管理認知、自我管理信息評分與總分均顯著低于對照組(P<0.05),表明急性心肌梗死嚴重影響了患者自我管理能力,導致自我管理能力得分顯著降低。其原因可能在于患者不了解自身疾病相關情況。
自我感受負擔是患者在接受診療過程中由于需要照顧而產(chǎn)生的負罪感、沮喪、內疚等負面情緒的綜合表現(xiàn)。有研究顯示,不想成為別人的負擔是很多患者決定停止治療的一個主要因素,自我感受負擔這樣的心理壓力不僅影響著患者做出決策和接受治療,還會導致患者產(chǎn)生不良情緒,導致生活質量快速下滑和渴望加速死亡;相反,緩解患者自我感受負擔可加強醫(yī)患有效溝通、降低治療難度、強化疾病干預效果[16-17]。本研究顯示,觀察組的經(jīng)濟負擔、情感負擔、身體負擔等評分顯著高于對照組(P<0.05),表明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自我感受負擔較重,其產(chǎn)生原因可能是急性心肌梗死的病因復雜,病程時間長,加之部分疾病常遺留功能障礙,從而可產(chǎn)生不同程度的感受負擔[18]。
有研究表明,自我管理課堂教育對患者自我感受負擔的減輕有積極作用[19]。Spearman相關分析顯示,觀察組患者的自我管理行為各維度評分與自我感受負擔各維度評分呈負相關(P<0.05);多因素Logistic回歸顯示,心功能分級、配偶狀況、經(jīng)濟負擔、情感負擔、身體負擔均為患者自我管理行為評分的影響因素。分析其原因,可能為自我感受負擔越重,患者的自我管理心理、認知和信心越差,影響整體自我管理行為。而患者對家人的內疚感及自責感可能使患者產(chǎn)生消極應對疾病的態(tài)度,影響患者自我管理認知及信息的接受,導致自我管理行為水平下降。這提示,在具體的干預措施中,要提升患者的疾病管理認知和疾病相關信息的接收和利用,從而提升患者整體自我管理行為;護理工作人員要與患者保持良好的護患關系,及時評估患者是否存在自我感受負擔,及時獲取患者的真實想法和顧慮;幫助促進患者與家屬間的交流,指導家屬盡量把健康、積極的一面展現(xiàn)給患者,避免在患者面前抱怨自身健康狀況,并為家屬提供溝通與照護技巧。
綜上所述,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自我管理行為得分較低,自我感受負擔比較重,兩者存在相關性,心功能分級、配偶狀況、經(jīng)濟負擔、情感負擔、身體負擔是患者自我管理行為評分的影響因素,因此,在臨床護理中,該疾病的干預重點之一在于促使患者提升自我行為管理能力,降低自我感受負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