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海慧
(山西省洪洞縣明代監(jiān)獄文物管理所 山西 臨汾 041600)
監(jiān)獄作為國家機器,在我國已有4000余年的歷史,一直是統(tǒng)治階級專政的工具之一,也是囚禁犯人、改造犯人和執(zhí)行刑罰的主要場所。在中國古代,從漢代直到元代監(jiān)獄一直沿用“獄”,從明朝開始,在《大明律》中第一次出現(xiàn)“監(jiān)”當“獄”名,這是開監(jiān)獄史先河的。
明朝在監(jiān)獄設置上與歷代不同,各省、府、州、縣都設置有自己的監(jiān)獄。除此之外,在廠衛(wèi)特務機關內(nèi)設廠衛(wèi)獄,東西兩廠及錦衣衛(wèi)獄,而且并未作為正獄看待,直接對皇帝負責,權力很大,刑罰極端殘酷。明朝監(jiān)獄“男女異室,輕重異處”,不僅男女有別,把男女分開關押,同時還注重分類,“老病必散收,輕重以類分”,對于已決犯和未決犯及罪行輕重也各有區(qū)別,并分別設置了內(nèi)監(jiān)、外監(jiān)和女監(jiān)。內(nèi)監(jiān)就是我們所說的死囚牢,是關押死囚犯的地方,當年蘇三就被關押在女監(jiān)。在這里,我們著重介紹的是明代的死囚牢門。
在山西省臨汾市洪洞縣古槐大街南端,有一座古老的明代監(jiān)獄,這是我國唯一保存完整的明代縣衙古監(jiān),它獨特的建筑形式是研究中國法制史、古代官衙制度和戲劇史的重要實物資料。它始建于明朝洪武二年(1369年),距今有600多年的歷史,膾炙人口的戲劇故事《玉堂春》就發(fā)生在這里。明正德年間,北京名妓蘇三在洪洞蒙冤落難就囚于此監(jiān),從此蘇三就與洪洞結下了不解之緣,明代監(jiān)獄也隨之名揚四海。
明代監(jiān)獄是由過廳、普通牢房(外監(jiān))和死囚牢(內(nèi)監(jiān))三部分組成,全監(jiān)總面積有610平方米。雖然它沒有宮殿的宏偉氣勢,更不富有小橋流水的優(yōu)雅別致,但它卻以獨特的建筑風貌成為古代建筑藝術的重要窗口。在這里,我們只要看一看這獨具匠心的虎頭牢門,明代古監(jiān)的珍貴價值便可窺見一斑。
穿過過廳,走過一條狹窄的南北通道,我們就來到了死囚牢,這是整座監(jiān)獄的精華所在,凡被判處死刑的囚犯都被關押在這里。死囚牢設有蘇三牢房(女監(jiān))、黑牢和男死囚牢。死囚牢牢門上方刻畫著一個動物頭像,它青面獠牙,猙獰恐怖,虎視眈眈的怒視著前方,它張著噴血大口,仿佛在告訴人們,進入此門有來無回。統(tǒng)治者為什么要把這么兇猛的動物刻畫在死囚牢門之上呢?其實它是龍王的第四個兒子,名字叫狴犴,傳說龍生九子不成龍,各有所好,又因其所好而各有所用,其中老四狴犴,形似虎,有威力,平生好訟;封建統(tǒng)治者就常常把狴犴刻在死囚牢門上方,借用它的威嚴和好打官司這個特點來嚇唬犯人,使他們認罪伏法不敢反抗,又因其形似虎,所以俗稱虎頭牢。
山西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明代監(jiān)獄
說完威嚴的虎頭,我們再看一看它的牢門。虎頭牢門設計非常巧妙,門的結構是雙門雙墻,形成了一條高1.4米,寬1米,長約3米的東西通道,兩端各開一門,前一道門是推的,朝右開,后一道門是拉的,往左開,這是明代標準的死囚牢門。這一左一右、一推一拉的兩道門,它的功能到底如何呢?原來這樣的設計和構造是用來迷惑方向,使逃跑的犯人產(chǎn)生錯覺,延誤時機,驚動看守。牢門低矮是為強制那些不服刑法的囚犯在進出牢門時必須低頭彎腰,顯示封建法制的威嚴。
這么低矮的兩道門,普通人進入都必須在五步之內(nèi)連續(xù)低兩次頭彎兩次腰,更何況當年披枷戴鎖的死囚犯。據(jù)史書記載,明朝的刑罰最為嚴酷,最重的木枷重達150斤,普通的木枷也有15斤到25斤左右,手銬腳鐐重3斤,鐵索為1丈。當年的死囚犯就是帶著這么笨重的刑具,從這里艱難地邁進這死亡之門。難怪有人這么形容“五步之遙,生死之間”。由此可見,這虎頭牢門就是劃分生與死的界限,只要跨進了這道門檻,求生的希望可以說是極其渺茫。這腳下的青石地板被囚犯的腳鐐拉磨出許多深深的凹槽。如此奇特的牢門舉世罕見,可稱為明代監(jiān)獄的一奇。
與“虎頭牢”相對的西墻上有一神龕,內(nèi)有三尊雕像,此為獄神。神龕下有一小洞與大街相通,這是死囚洞。平時用磚封死,需要時打開。犯人瘐斃,只能從此洞拖出,不準通過獄門。人們常把虎頭牢的牢門稱為虎口,意思是進入此門,如入虎口,好進難出,生進死出。把與虎頭牢相對的死囚洞稱為老虎屁股,把整個監(jiān)獄比作一只吃人的猛虎,活著從老虎口進去,死了從老虎屁股里出來。這些設計和構造,從肉體和心理,都對被囚者起著獨特的戕害作用。若非王三公子得官不忘舊情,為蘇三昭雪平冤,小小弱女怕是逃不脫被“虎”吃掉的命運。
60年代初期,我國著名蒲劇藝術家王秀蘭到此參觀,對這道門情有獨鐘。只見她在虎頭牢門里進進出出了好幾回,仿佛若有所思。同行者甚覺好奇,經(jīng)詢問,才知道她小時候?qū)W演《女起解》時,師傅要她進出監(jiān)門時要低兩次頭。對這個動作她一直百思不得其解,曾問過師傅,“演別的女犯進出監(jiān)門時只低一回頭,為什么唯獨演蘇三就要低兩回頭呢?”師傅答道,“只低一次頭是進不來出不去的,我的師傅就是這么教的”。她不敢再問,只得照著去做,演了多年總是不解其意,但也成了習慣。這次見了這雙門雙墻的虎頭門,自然又想起了這件事,親自體驗了好幾回,才知道不低兩下頭就是進不來出不去。
1984年北京戲曲研究所所長、著名劇作家馬少波參觀后觸景生情,揮毫題詩:
弱女哀哀訴冤情,
古槐俯首不忍聽。
官高敢認縲紲侶,
南北至今唱景隆。
獨特的建筑,動人的故事,引無數(shù)游人、學者、專家前來考察,許多劇作家、演員來體驗生活。1962年著名考古學家王冶秋揮筆寫道:
虎頭牢里羈紅妝,
一曲攪亂臭水漿。
王三公子今何在?
此地空余丈八墻。
雙門雙墻的虎頭牢門,體現(xiàn)了明代監(jiān)獄的獨有特色,我們也可以真實地感受到監(jiān)獄步步設防、戒備森嚴的獨特情景。
古監(jiān)、古井、天網(wǎng)、虎頭牢、丈八墻,還有那纏綿悱惻的愛情故事,都在歷史的長河里熠熠生輝,等待后人探幽評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