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元欣 邱茜
公共服務是滿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重要手段,是保障新時代群眾體育需求的積極響應和直接途徑。為進一步提高公共體育服務滿足人們美好生活需要的能力,我國積極推進公共體育場館運營管理改革,旨在促進公共體育服務高質(zhì)量發(fā)展,提升群眾獲得感。然而,目前我國體育場館公共服務供給與需求間缺乏高效的鏈接和反饋機制,體育場館公共服務供給機制缺乏動態(tài)性與發(fā)展性,導致公共體育服務覆蓋度和參與度較低,不能使更多的人共享公共體育服務的改革與發(fā)展成果。2018年11月,英國拉夫堡大學Harish Kumar等學者基于使用者評價的視角,從政策制定、健康、幸福感、社會資本等維度就體育設施供給對運動參與程度的影響進行研究,認為社會力量和政府部門供給體育服務的目標存在顯著差異,政府部門以滿足人們的體育需要和使用后獲得健康、幸福感、社會資本為主要目的,社會力量旨在創(chuàng)造經(jīng)濟效益,但不同體育組織目標上的差異對人們使用后關于健康、幸福感和社會資本的評價幾乎無影響。因此,既不能認為政府部門供給體育服務在實現(xiàn)衛(wèi)生、福利、社會目標方面處于更有利的位置,也不能認為社會力量供給體育服務是最佳的形式。作為研究的延伸和拓展,作者提出2條研究途徑:①定量分析“體育設施所有權”與“由體育行為和結果影響的體育服務供給”之間的因果關系;②從體育服務供給價值鏈的視角,定性分析使用者評價對體育服務供給系統(tǒng)的影響。這一結論對我國構建以需求影響供給的體育場館公共服務動態(tài)供給機制及相關研究具有啟示和借鑒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