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燕君
現代化教育大背景下,幼兒園科學教育活動是培養(yǎng)幼兒綜合學習能力和科學實踐能力的重要學科,是“素質教育”理念指導下幼兒園教育課程體系中的重要組成部分。目前,幼兒園科學教育活動發(fā)展仍有諸多不完善之處,如何優(yōu)化幼兒園科學教育活動的組織路徑也成為了促進幼兒進行深度學習的重要問題。下面,筆者就對相關的組織路徑進行分析,以期能為幼兒教師提供切實可行的活動教學方案。
筆者認為,教師在組織幼兒園科學教育活動的時候首先要牢記三個關鍵詞,即“課程主題”“課程組織形式”以及“教師引導”,這三個關鍵詞各有各的側重點和作用,是發(fā)揮幼兒園科學教育活動教學價值,讓幼兒進行深度學習的根本前提。同時,在現代化背景下,教師在組織幼兒園科學教育活動的時候還要把握好三種方式,即“生活化教學”“多元化教學”以及“社會熱點滲透”,這三種方式可有效保障科學教育活動“接地氣”“有樂趣”“有意義”。
那么,具體應如何組織幼兒園科學教育活動呢?幼兒教師又當如何引導幼兒進行深度學習呢?以下將對這幾個問題進行系統(tǒng)的分析論證。
1.1 主題選擇
試想,如果科學教育活動的主題不明確或太無趣,那必然會影響幼兒的實踐學習效果,所以,選擇合適的科學教育活動主題是組織科學教育活動的第一步也是最關鍵的一步。對幼兒來說,科學教育活動的主題需要滿足以下三個條件:
第一是趣味性:只有有趣有料,讓人眼前一亮的主題才能勾起幼兒的情感記憶或體驗,才能有效提升幼兒的學習興趣和好奇心,才能在科學教育活動組織階段號召和吸引更多的幼兒積極參加。
第二是簡單性:對幼兒來說,他們的科學實踐活動能力較差,很難理解一些復雜的科學實踐活動。所以為了保持幼兒的參與興趣和活動信心,教師必須要選擇一些簡單的科學實踐活動。
第三是科學性:尊重科學、相信科學應從娃娃抓起。尤其在科學類的科學教育活動中,教師必須要堅持科學教育活動主題的科學性,即幼兒的所有探究實踐行為均以科學為準則,絕不允許加入一些封建迷信思想甚至活動。
1.2 課程組織的形式
課程組織形式是整個科學教育活動的主心骨,也是總方針,影響著整個科學教育活動的組織質量和開展成效,因此非常重要。對幼兒園科學教育活動來說,課程的組織形式可分為兩類。
第一類是參觀學習類,包括參觀科技館、歷史博物館、圖書館、企業(yè)(工廠)等等,雖然這個過程中幼兒只是聽和看,但通過參觀學習,可以從解說員老師那里了解到很多很多有用的科學文化知識,于幼兒而言定然受益匪淺。
第二類是實踐探究類,包括生活探究、自然科學探究等等,這類探究活動需要幼兒以分組方式進行,每個人都必須親自參與整個實踐探究過程。當然,鑒于幼兒的個人能力有限,所以還需要教師從旁指導。
1.3 教師引導
說起教師引導,那必然就要說一說“人本教學”理念。隨著新課改的不斷推進,“人本教學”理念已經成為了主流的教學理念之一,旨在尊重幼兒的課堂主題地位,通過發(fā)揮教師的引導作用增強幼兒的自主學習能力。由此可知,對科學教育活動來說,教師的引導必不可少。那么,應該如何發(fā)揮教師的引導能力呢?
首先,教師在組織活動的時候一定要尊重幼兒的學習興趣和意愿,并據此選擇科學教育活動的主題和相關內容,保障幼兒自主學習能力的發(fā)揮。其次,教師也不能完全憑幼兒的想法,還必須根據課程要求引導幼兒去參加一些對他們有益的科學實踐活動。
2.1 引導幼兒進行深度學習的基礎和前提
2.1.1 以幼兒為活動主體
隨著新課改的不斷推進,“人本教學”理念已經成為了主流的教學理念之一。在此教學理念的指導下,幼兒應當作為科學教育活動的主體,承擔著實踐教學內容的學習責任。所以,要想讓幼兒進行深度學習,幼兒教師首先就要尊重幼兒的課堂主體地位,發(fā)揮他們的自主思考和實踐能力。
2.1.2 發(fā)揮幼兒教師的引導啟發(fā)作用
“人本教學”理念不僅要體現幼兒的課堂主體地位,還要發(fā)揮教師的引導啟發(fā)作用。尤其在科學教育活動中,教師的引導行為往往決定著幼兒的學習深度。所以所有的幼兒教師都必須要做好“幕后”工作,引導幼兒的探究思想始終朝著正確、高效的方向不斷前進。
2.1.3 走出課堂,多組織課外實踐活動
正所謂“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幼兒園科學教育并不是讓幼兒發(fā)現新的科學理論,因為這是完全不可能的,而是讓幼兒在已知的科學理論中進行實踐,從而掌握科學理論知識。所以幼兒教師需要帶領著幼兒走出課堂,通過豐富多樣的課外實踐活動提升科學素養(yǎng)。
2.2 引導幼兒進行深度學習的教學策略
2.2.1 與生活聯系,培養(yǎng)幼兒興趣
生活是一個大寶庫,里面有豐富多彩的實踐素材可供幼兒選擇。所以將科學教育活動的組織方式與幼兒的實際生活聯系在一起,必然會產生不錯的“化學反應”。
比如,大多數的幼兒都喜歡看“動畫片”,所以教師就可以組織一次“生活動漫探究之旅”,可以帶領幼兒去動漫產業(yè)基地看一看他們喜歡的動畫片是如何用現代信息技術制作出來的,還可以讓幼兒開動腦筋,利用生活素材制作自己喜歡的動漫人物。這些活動緊貼生活,生動有趣,必然能引起幼兒的參與興趣。
2.2.2 多元化進行教學
實際教學過程中,多元化教學方式可豐富幼兒的學習體驗。結合幼兒園科學教育活動的特點,教師可以融合興趣教學、多媒體教學以及師生互動教學三種教學方法。
首先,以幼兒感興趣的實踐內容為主體開展科學實踐活動,激發(fā)幼兒的學習興趣;其次,通過多媒體教學融入思維導圖或音視頻資料,整理活動流程的同時豐富教學內容,從而降低幼兒的理解難度;最后,通過高效的師生互動教學引導幼兒的實踐思路,充分發(fā)揮教師的引導啟發(fā)作用。比如組織角色扮演游戲,將幼兒進行分組,以“我是小小化學家”為主題,引導幼兒表演化學家做實驗的場景,并在此過程中利用多媒體展示視頻資料讓幼兒進行模仿操作,教師也現場指導幼兒的表演方法,如此,幼兒既能在表演中感受科學實踐的快樂,又能借此學習一些簡單的化學實驗知識。
2.2.3 緊扣熱點,培養(yǎng)幼兒的科學意識和準則
眾多的社會熱點折射出眾多的社會現象,其中包括正能量內容和負能量內容。對幼兒來說,多接觸一些社會正能量內容總是沒有錯的,所以教師在組織科學實踐活動的時候必須要融入正能量的社會熱點。
比如針對“網絡信息安全”的熱點話題,教師可以組織“我是安全小衛(wèi)士”科學實踐活動,采用角色扮演法引導幼兒了解計算機病毒的特點以及計算機的安全防護措施,在趣味化的表演中,幼兒既能學習到科學知識(一些很簡單的計算機知識),還能借此培養(yǎng)他們的科學安全意識,認識到科學的兩面性,在腦中建立起基本的科學準則,形成基本的科學素養(yǎng)。
通過對組織幼兒園科學教育活動的三個關鍵詞和三種方式進行分析,我們可以發(fā)現,現代化教育背景下,幼兒園科學教育活動需要擺脫“說教”“死板”“低效”等無意義的教學方式,向“自由”“開放”“高效”方向進行優(yōu)化升級,從而促進幼兒進行深度學習,在科學實踐活動中真正的學到科學知識,梳理科學準則。當然,上述分析只是筆者的個人淺見,隨著幼兒園科學教育活動的教學地位越來越高,相信各位幼兒教師能夠總結出更多更好的課程組織方案,文中尚存的不足之處還請各位讀者朋友批評指正。
(作者單位:蕭山區(qū)瓜瀝鎮(zhèn)幼兒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