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夢婷
【摘 要】主體性是不依賴于其他物的存在,是一個自我獨立的個體,因而主體性的問題不是單個主體的問題,是主體間的聯(lián)系而非對立。主體性的迷失體現(xiàn)在人們對產(chǎn)品的需求和消費不是真實的、自愿和主動的,而是虛假的和被動的,具體應從消費主體在認知和實踐活動中的表現(xiàn)來判斷主體性是否在消費活動中出現(xiàn)了迷失。依據(jù)主體性在當代表現(xiàn),主要分為以下三種類型:消費目的抽象化、消費行為被動化、消費需求感性化。
【關鍵詞】消費;異化;主體性
中圖分類號:F063.2文獻標志碼:A? ? ? ? ? ? ? 文章編號:1007-0125(2020)09-0226-01
一、消費目的抽象化
消費是人的一種有目的的行為活動,人是把自身當成主體去滿足自身的需求和實現(xiàn)自身心理和生理的滿足。消費以滿足人們需求轉變?yōu)槿藗儗ι鎯r值的追求目標。人們僅僅為了消費而消費,忘記了消費的真實價值和意義。消費目標抽象化主要是針對非發(fā)展性消費。具體表現(xiàn)在符號式消費和其他一些病態(tài)消費。
面對大眾媒體的宣傳,人們在商家的操控下進行自己的選擇和判斷,很容易受到商家所引導價值標準的影響。在消費時,首先不是關注于購買的商品是否有用,而是注重是否能夠得到商品的象征意義。以追求時尚為動力,以貨幣作為萬能載體是它的主要特點。人們在進行購買時著意體現(xiàn)的是個體的身份地位和生活品位,凸出的是商品的符號功能及背后隱藏的符號意義。消費變成不考慮商品的使用價值和實用價值,沒有目的的消費。生活于被時尚包圍的價值符號體系中,享受不到生活的多樣性和豐富性,只能無止境被引導拼命消費,從而也加深人對物的依賴。此時的人性被物性所代替,人很可能失去自我創(chuàng)造性和自主自覺性,這是一種典型的消費異化現(xiàn)象。
還有一些人的消費欲望在難以得到實現(xiàn)或者滿足時,便想利用其他的方式去實現(xiàn)自己的欲望,以一種不正常的方式,例如盜竊等等。他們?yōu)榱双@取別人的關注,同時也是為了證明自己的社會存在。此時的主體性是迷失和盲目的。
二、消費行為被動化
消費行為被動化主要表現(xiàn)為誘導性消費和盲從性消費。
消費主體的需要是通過消費行為來實現(xiàn)的。作為主體,能對自己的行為活動進行控制,即能自由自主做選擇,才會根據(jù)選擇支配行為活動。這不僅是人與動物重要的區(qū)別之一,也是人的特質和證明自己真實存在的重要依據(jù)。在消費過程中,人們很難感覺到自己已經(jīng)被動地接受訓導,最終獲取的某種知識或者是信息并不是真實世界所提供的,而是對真實世界的加工(刪減和重構)后的結果。因此人們得到的是這種有曲解的成分信息的傳遞。主體的消費變成誘導式被動消費。
人作為社會性的動物,往往通過與群體中大多數(shù)人行為保持一致來獲得自身存在的真實感和安全感。當出現(xiàn)某些情況時,就會出現(xiàn)盲從消費。例如“大家都買我就買”的消費理念,當大多數(shù)人購買,其他人也會一擁而上。這種消費需求并不是來自個人真正的意愿,是由社會力量強加給個人的,個人只是在被動地搬運商品。這種消費行為更多地依賴于社會,而由于社會提供的商品和自己真實的需要之間存在差別,這樣的主體自我意識是迷失的。
三、消費需求感性化
需要是一種感性,擺脫不了壓抑性的滿足。由于審美喜好、教育程度,生活習慣等的影響,人們越來越注重個人價值和自我內涵的體現(xiàn)。設計師品牌、私人定制等受到消費者的追捧。當代的年輕人有強烈的自我意識,在自己看好的事物上特別堅持,把自我作為考慮的首要因素,鮮明的自我意識會不自覺驅動他們做出預判。個體化成為現(xiàn)代社會的基本特征,個體希望擺脫身份、等級的束縛,克服抽象共同體的控制。
人們沉迷于消費帶來的享樂感受和身份標識,人們對于自己的消費方式已不自知。主要表現(xiàn)在超前消費和奢侈消費。
由于科技的迅速發(fā)展,一些小額消費貸的金融產(chǎn)品出現(xiàn)。例如京東白條和螞蟻花唄,大大方便了我們的生活,為暫時沒有能力消費的人群提供了個性化需求,為他們滿足自我提供了便捷通道?,F(xiàn)在很多人追求奢侈消費,例如婚喪嫁娶、模仿潮流明星,投資巨大,競相攀比;旅游要去明星、富豪去過的地方;衣服要穿Prada、包包要拎LV、手機要用蘋果。有些人為了買名牌手機或電腦不惜讓父母挨餓受累,僅僅是為了在同學面前有面子。
超前消費和奢侈消費大多都遠遠超過自己的經(jīng)濟能力,是典型的花明天的錢滿足此刻的消費欲望。攀比心理被生活和他物所引導,由此帶來的成就感和滿足感都是虛幻的。
四、總結
就消費本身的意義而言,本來在于給人一種更幸福、更滿足的生活,人們的消費應該是有意義的、有人情味的、有創(chuàng)造性的消費。但是,人們的消費已失去了和人真正需要的聯(lián)系,在物質欲望和消費主義盛行的氛圍下,主體的真實身份感更加模糊,主體的消費行為不斷被符號化。多消費和高消費并不能讓主體更加幸福,應該從物化的主體性走向自由全面發(fā)展為目的的主體性,提高人的生存質量。
參考文獻:
[1]馬克思.1844經(jīng)濟學哲學手稿[M].人民出版社,2000.
[2]《馬克思恩格斯全集》(42)(46)[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
[3]《馬克思恩格斯全集》(4)[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
[4]馬爾庫塞.單向度的人[M].上海譯文出版社, 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