錢亞斯,石鳳翎,閆 偉,喬 雨,張雨桐
(內蒙古農業(yè)大學草原與資源環(huán)境學院,草地資源教育部重點實驗室, 農業(yè)農村部飼草栽培、加工與高效利用重點實驗室, 內蒙古自治區(qū)草地管理與利用重點實驗室,內蒙古 呼和浩特 010019)
豆科植物根瘤菌(Rhizobium)的固氮作用,一方面能提高豆科植物的產量和品質,另一方面可有效提高土壤肥力,使后茬作物生長環(huán)境得到改善〔1〕。根瘤菌對豆科牧草生長發(fā)育有著重要作用,同時可改善土壤理化性質,提高土壤肥力〔2,3〕。豆科植物如缺少與之相匹配的根瘤菌株,則會降低對空氣中氮氣的利用,增加對土壤中化合氮的汲取,從而會降低土壤含氮量,導致土壤肥力衰退,造成植株生長緩慢〔4〕。
近幾年,在甘農3號、公農1號、中苜1號等紫花苜蓿上做了相關苜?;ソ臃N族內根瘤菌接種效果的深入研究〔1,5,6〕,均表明通過接種與之相匹配的根瘤菌菌株,可顯著提高其生產性能。但在草原3號雜花苜蓿上還未進行過相應的研究。草原3號雜花苜蓿在內蒙古地區(qū)具有較強的適應性,是該地區(qū)種植和推廣的主要牧草。為提高其在不同環(huán)境下建植成苗率及牧草產量,通過對溫室接種不同根瘤菌的草原3號雜花苜蓿幼苗的觀察,以期獲得對幼苗生長有促進作用的菌株,為草原3雜花苜蓿的高產栽培提供依據(jù)。
1.1.1 根瘤菌采集地的地理位置
根瘤菌采集于4個地點,分別為內蒙古自治區(qū)土默特左旗沙爾沁基地(簡稱沙爾沁)(N40°34′54″,E111°46′54″,海拔1050m)、土默特左旗海流基地(簡稱海流)(N40°31′17″,E111°23′46″,海拔1008m)、呼和浩特市內蒙古農業(yè)大學(簡稱內農大)(N40°41′30″,E111°22′30″,海拔1055m)、達拉特旗關碾房(簡稱關碾房)(N40°19′7″,E109°59′52″,海拔1030m)。
1.1.2 采集地氣候條件
4個采集地的氣候條件接近,均屬典型大陸性氣候,年平均氣溫5.4℃,一月份最冷且極端最低氣溫-33.6℃,七月份最熱且極端最高氣溫36℃;年均日照1600h;年平均降水400mm,多集中在7-9月份,冬季積雪少;無霜期113-134d,初霜期9月中下旬,終霜期5月末。
從北京克勞沃公司購買的苜蓿菌種,代號為DZ,其余均為自采,詳見表2。
表1 各地點采集根瘤的寄主植物
通過采集不同地區(qū)不同土壤條件下的苜?;ソ臃N族內的根瘤菌,進行純化、鑒定及分類。將純化后的根瘤菌與草原3雜花苜蓿接種,觀察其幼苗生長狀況。具體方法如下:
1.3.1 根瘤采集
在上述4個地點,于苜蓿屬和草木樨屬牧草生長的旺盛期(分枝期-現(xiàn)蕾),選取健壯植株挖出根部,連同根際土壤一同裝入塑封袋內,帶回實驗室后摘取其根瘤。
1.3.2 根瘤菌純化鑒定
分離培養(yǎng)基(YEMA剛果紅培養(yǎng)基)的配制,參考管鳳貞等的方法〔7〕。將培養(yǎng)基與試驗用具置121℃高壓滅菌鍋中滅菌20min;挑選大而有效的根瘤菌,用無菌水清洗3-4次。利用劃線法將其接種到培養(yǎng)基上,置25℃恒溫箱中培養(yǎng)。逐日觀察直至篩選出不吸色的單一菌株。參照閆偉等〔8〕的鑒定結果,選取14個菌株進行以下的接種試驗。
1.3.3 接種與幼苗培養(yǎng)
對純化鑒定后的根瘤菌菌落,用無菌水配制OD600nm值大于0.5根瘤菌菌液,與草原3號雜花苜蓿種子進行拌種(浸泡露白后的發(fā)芽種子30min,澆灌3ml菌液),播種于32穴育苗盤(高11cm、直徑6cm)內的椰磚(滅菌的)上。播種后2周,按出苗數(shù)定量澆灌營養(yǎng)液〔1〕。
出苗后20d~49d每隔7d觀察測定一次幼苗長勢情況,包括絕對高度、葉片數(shù)、葉片寬。出苗后30d對各處理隨機選取10株,測定單株根系有效根瘤菌個數(shù)、根瘤重量、地上生物量鮮重、根系鮮重、根系長。具體測定方法如下:
葉片數(shù):數(shù)取單株上完全展開的葉片數(shù)量(片)。
幼苗高度:量取植株與地面垂直的最高處的絕對高度(cm)。
小葉的葉片寬:用游標卡尺量取復葉中間小葉葉面最寬處(cm)。
單株地上生物量鮮重:齊地面刈割后置千分之一天平稱重(g)。
根瘤數(shù)及其重量:數(shù)取每一單株根瘤個數(shù),然后置十萬分之一天平稱重(mg)。
根系長:量取根部最長的主根長度(cm)。
采用Microsoft Excel 2007和SAS統(tǒng)計軟件,對試驗所得數(shù)據(jù)進行方差分析、聚類分析、相關分析等數(shù)理統(tǒng)計。
2.1.1 幼苗高度的變化
由圖1可知,至第49d時,接種不同根瘤菌的草原3號雜花苜蓿幼苗高度有不同程度的差異。接種SJN、DZ、HK菌株的株高較對照略有變高,但顯著高于接種XHC、SWL、SD、DK、XH的幼苗高度,反映出接種根瘤菌與不接種根瘤菌的草原3雜花苜蓿幼苗在株高上的變化不明顯。
由表2可知,至49d時,接種不同根瘤菌的草原3號雜花苜蓿幼苗高度變幅有不同程度的差異。接種SJN、HH菌株幼苗株高變幅略大于對照,但顯著高于接種H7、DC3、H2、XK、H8、SWL、XHC、DK及XH的幼苗;接種根瘤菌與不接種根瘤菌的草原3雜花苜蓿幼苗在株高變幅上的變化不明顯。
表2 接種不同種根瘤菌草原3號雜花苜蓿幼苗株高變幅
注:不含相同的小寫字母表示幼苗根瘤數(shù)之間差異顯著(p<0.05)
2.1.2 幼苗葉片數(shù)的變化
由圖2可知,接種SJN、HK菌株的幼苗其葉片數(shù)與CK及接種DK、XK、XH、XBC、H8、SWL菌種的幼苗葉片數(shù)存在顯著差異,反映出接種根瘤菌與不接種根瘤菌的草原3雜花苜蓿幼苗在葉片數(shù)上的變化有顯著作用。
由表3可知,至49d時,接種不同根瘤菌的草原3號雜花苜蓿幼苗葉片數(shù)變幅有不同程度的差異,接種SJN菌株的幼苗葉片數(shù)變幅顯著高于對照及接種HK和DC3菌株的幼苗。
表3 接種不同種根瘤菌草原3號雜花苜蓿幼苗葉片數(shù)變幅
注:不含相同的小寫字母表示幼苗根瘤數(shù)之間差異顯著(p<0.05)
2.1.3 幼苗葉片寬度的變化
由表4可知,各菌種對其葉片寬度生長的影響存在一定的差異,其中接種SJN、DC3菌株的葉寬較對照略有變寬,但顯著寬于H8、XH、HH菌株的接種效果;總體反映出接種根瘤菌與不接種根瘤菌的草原3雜花苜蓿幼苗在葉片寬度上的變化不明顯。
接種草原3號雜花苜蓿幼苗地上生物量與CK有不同程度的差異。接種XHC、SJN菌株的地上生物量顯著高于CK及其余菌株。其余菌種間以及與CK菌種間均無顯著差異。
表4 接種不同種根瘤菌草原3號雜花苜蓿幼苗單株生物量和葉寬
注:不含相同的小寫字母表示葉片寬之間差異顯著(p<0.05)
由表5可知,接種不同種根瘤菌的草原3號雜花苜蓿幼苗的根瘤數(shù)、根瘤重量均與CK均有不同程度的差異,其中,接種HK的幼苗根瘤數(shù)顯著高于CK及其余菌種;接種SJN、HK菌株的根瘤重量顯著高于CK及XBC、SWL、SD、HH、H2、H7。
各菌種對其幼苗根系長度的影響存在一定的差異,其中接種SJN、HK菌株的根系長較對照略有增長,但顯著高于H8、HH、XHC、XH、SD、SWL菌株的接種效果??傮w反映出,接種根瘤菌與不接種根瘤菌的草接種不同根瘤菌草原3號雜花苜蓿幼苗的根系重量與CK均有不同程度的差異。其中DK、SJN菌種的根系重量顯著高于CK及其余菌種。
表5 接種不同根瘤菌草原3號雜花苜蓿生長30d時根部生長情況
注:不含相同的小寫字母表示幼苗根瘤數(shù)之間差異顯著(p<0.05)
由表6可知,株高、葉寬、生物量與根瘤重之間呈顯著正相關,這表明根瘤重是促進幼苗生長的重要指標;根長、株高與根重之間也存在極顯著或顯著的正相關,根系越長越有利于植株吸收養(yǎng)分,促進幼苗的生長;株高與葉寬之間呈極顯著的正相關,葉片寬度增加,增加了幼苗的光合作用,增加植株養(yǎng)分的積累,促進幼苗生長。
表6 各指標間的相關系數(shù)
注:*、**分別表示0.05和0.01顯著水平
接種不同根瘤菌對草原3號雜花苜蓿幼苗生長起促進作用的指標有很多,對16個處理中的8個指標(株高、葉片數(shù)、葉寬、生物量、根長、根重、根瘤數(shù)、根瘤重)進行標準差標準化后,使用最長距離法聚為3類(圖3)。
第一類:顯著促進其幼苗生長的菌種為SJN、DZ、HK;第二類:各指標綜合作用較好的菌種為H7;第三類:其余菌種無明顯促進作用與CK聚為一類。
高振生等〔9〕試驗表明,接種根瘤菌可以提高植株生物學產量,但本試驗結果與其不一致。在接種同種根瘤的處理中,部分菌株在葉片數(shù)、株高、葉寬及地上生物量上并未與CK之間產生的差異,可能與本試驗采用無菌椰磚為基質有關,從而導致接種部分菌株的地上生物量與CK之間未產生差異;部分菌株作用可能表現(xiàn)在單一指標上,但在總體指標中未能發(fā)揮明顯效果。
由于受試驗空間限制,未接種根瘤菌的植株長出根瘤菌,這與王作明等〔10〕研究結果一致。曾昭海等〔11〕研究,接種根瘤菌可提高植株幼苗時期的結瘤數(shù),本試驗的結果不一致。部分菌株接種后并未與CK之間產生差異,可能菌株與草原3號雜花苜蓿匹配能力不同,因而未產生差異。龐丹波〔12〕試驗表明,接種根瘤菌可提高根瘤重量,本試驗結果與其不一致,可能因單播、無其它作物之間的相互作用,進而導致試驗結果有所差異。
在根瘤菌試驗中,大多數(shù)的試驗結果表明,根瘤菌數(shù)量是選擇最佳匹配組合的重要指標〔6,12-15〕,但本試驗結果也表明根瘤數(shù)與草原3號雜花苜蓿幼苗生長沒有顯著性,如HK結瘤數(shù)多,但生物量并沒顯著高于其它處理。這與潘佳等人〔1〕的試驗結果相同。本試驗結果表明根瘤重量與生物量之間存在顯著相關,這說明根瘤菌重量是影響生物量的重要指標之一,這與劉旭艷等人〔16,17〕的試驗結果相同。
本試驗結果表明,幼苗高度與根長之間存在極顯著相關,根長越長對土壤中的水分及養(yǎng)分吸收能力越強,對根瘤菌著生越有利,使其充分發(fā)揮作用,從而促進草原3號雜花苜蓿幼苗高度的生長。
本試驗中菌株H7、DC3來源于不同地區(qū)相同的寄主植物草原3號雜花苜蓿,但同一材料的菌株可能分屬于兩個屬或同屬內親緣關系較遠,這與閆偉等〔8〕研究結果相同,這可能與土壤環(huán)境等條件的差異有關,進而造成根瘤菌侵染寄主植物的能力不同。
本試驗采用椰磚的試驗方法檢測根瘤菌與草原3號雜花苜蓿的匹配性,15株根瘤菌效果表現(xiàn)具有差異。這與管鳳貞等〔7〕研究結果是一致的。根瘤菌的有效性與多種因素有關。相關研究表明根瘤的形成與根瘤菌和寄主植物交換調節(jié)信號有關,根部分泌類黃酮物質才能誘導結瘤基因結瘤。本試驗所采用的培養(yǎng)基質椰磚,該基質可能是不能提供充足的微量元素來促進根瘤菌發(fā)揮其作用。
從幼苗葉片數(shù)量、幼苗葉片寬以及幼苗的絕對高度、地上生物量以及根瘤的數(shù)量及其重量、根系長度及其重量均反映出,在15個苜?;ソ臃N族內的菌株中SJN、HK、DZ菌株接種草原3號雜花苜蓿的效果較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