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 文:《長亭送別》(蘇教版高中語文課本必修五)
作 者:王實甫
原文摘錄
[朝天子]暖溶溶的玉醅,白泠泠似水,多半是相思淚。眼面前茶飯怕不待要吃,恨塞滿愁腸胃?!拔伣翘撁伲夘^微利”,拆鴛鴦在兩下里。一個這壁,一個那壁,一遞一聲長吁氣。
課本注解
①蝸角虛名:微不足道的名聲?!肚f子·則陽》載:蝸牛的左右角,分別有兩個國家,它們?yōu)闋帄Z微小的利益,爭戰(zhàn)不休。
注解溯源
● “蝸角”的故事,可以拍出一部精彩的戰(zhàn)爭動畫短片。
天地之間,一只小小的蝸牛棲息在嫩草之上,鏡頭拉近,再拉近,蝸牛的兩個觸角竟是兩個國家——“觸”和“蠻”。兩國為爭地而戰(zhàn),炮火連天,血流成河,死傷數(shù)萬,戰(zhàn)勝的一方追著敗軍直到十五天之后才返回……
這是《莊子》中戴晉人對魏惠王講的故事,原文如下:
戴晉人曰:“有所謂蝸者,君知之乎?”曰:“然。”“有國于蝸之左角者,曰觸氏,有國于蝸之右角者,曰蠻氏。時相與爭地而戰(zhàn),伏尸數(shù)萬,逐北旬有五日而后反。”
● “蝸角”里蘊含著典型的莊子思想。
戴晉人講這則故事,是想勸魏惠王放棄打仗的念頭。魏惠王曾和齊威王訂下盟約,后來齊威王背棄了盟約,惱怒的魏惠王想派人刺殺齊威王。有的大臣建議出兵攻打齊國;有的大臣認為目前國家安定,百姓安居,不應大動干戈。在爭吵不已時,戴晉人諫言。魏惠王當然不相信蝸牛的觸角會是兩個國家,他讓戴晉人把話說清楚——
戴晉人:“君以意在四方上下有窮乎?”
魏惠王:“無窮?!?/p>
戴晉人:“知游心于無窮,而反在通達之國,若存若亡乎?”
魏惠王:“然?!?/p>
戴晉人:“通達之中有魏,于魏中有梁,于梁中有王。王與蠻氏,有辯乎?”
魏惠王:“無辯?!?/p>
蝸牛,毫不起眼,更何況它的兩只觸角,戴晉人卻讓魏惠王感到自己與蝸牛并無不同:心神可以遨游于無窮無盡之間,但現(xiàn)實中,四通八達的各國之中有個魏國,魏國之中有個城池梁,梁城里住著魏惠王,這不就和天地間有只蝸牛,蝸牛觸角上有個小國家一樣嗎?魏惠王自以為難以克制的仇怨,與蝸牛觸角上兩國自以為激烈的大戰(zhàn),也并無不同。
這里面蘊含著典型的莊子思想。莊子借戴晉人之口啟發(fā)人們“覺宇宙之無窮”,哀吾生之“須臾”與渺小,認清、順乎自然規(guī)律,恬淡自持,不要陷于情緒和利益的爭端,爭取做到物我兩忘。
● “蝸角”的典故有四種常見的表述:“觸蠻”“蝸角”“蝸角虛名”和“蝸角虛名,蠅頭微利”。
它們的使用范圍很廣,在詩詞曲賦小說中都可見,可以表達順乎自然的恬淡。比如:
百年消息此塵寰,一笑紛紛幾觸蠻。
身正健時須載酒,興堪春盡也登山。
(明·謝鐸《約西厓游西山》)
或者用來表達時空、事物的小大之辯。比如:
蝸角列州縣,毫端建朝市。
(南朝梁·沈約《細言應令》詩)
而“蝸角虛名”“蝸角虛名,蠅頭微利”,則比較集中地用來比喻不必放在心上的小名利,表達對功名利祿的不屑。比如:
虛名世上同蝸角,浪跡天涯信馬蹄。
(明·郭諫臣《夏日過武林同年滕學憲邀游湖上賦別》)
特別是崔鶯鶯使用的“蝸角虛名,蠅頭微利”這個加強版,使這種不屑表達得更加生動。這要感謝蘇軾,他在《滿庭芳·蝸角虛名》中第一次將“蝸角虛名”配上“蠅頭微利”,平仄工穩(wěn),表意形象,既內(nèi)涵豐富又具有文辭格律的形式美。
蝸角虛名,蠅頭微利,算來著甚干忙。事皆前定,誰弱又誰強。且趁閑身未老,須放我、些子疏狂。百年里,渾教是醉,三萬六千場。
(宋·蘇軾《滿庭芳·蝸角虛名》上闋)
● 回到課本的《西廂記》選段,與莊子比較國家攻伐和自然規(guī)律有所不同,崔鶯鶯引用“蝸角”比較的是功名利祿(中狀元)和兩個人長相廝守的情感。
在當時,毫無疑問,功名利祿(中狀元)比兒女情感重要,況且先考中狀元再兼顧情感也是沒問題的。但崔鶯鶯對此卻有擔心——
崔鶯鶯母親在張生臨行前特地交代:“俺今日將鶯鶯與你,到京師休辱沒了俺孩兒,掙揣一個狀元回來者。”張生信誓旦旦,表示這個任務不難:“小生托夫人余蔭,憑著胸中之才,視官如拾芥耳?!笨梢?,張生也認同功名利祿(中狀元)是兒女情感的前置條件,優(yōu)先選項是完成岳母大人布置的任務,并沒有體恤崔鶯鶯的一腔真情。
可是理性想一想,“中狀元”哪有這么簡單容易?崔鶯鶯用此典故,可能有埋怨母親的成分,也可能有幫助張生減壓的念頭,希望張生不要過分看重這些功名利祿,同時還能進一步申明自己的價值觀:“沒有比我們的感情更重要的事情了?!彼栽诤竺?,崔鶯鶯再次交代張生:“此一行得官不得官,疾便回來。”只不過張生這個“大豬蹄子”不解風情,叫囂:“小生這一去,白奪一個狀元,正是‘青霄有路終須到,金榜無名誓不歸’?!?/p>
如此一來,崔鶯鶯是又怨又氣,悲傷到茶不思飯不想,在送別的過程中表現(xiàn)得凄凄慘慘戚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