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心緣
摘 要:明清時期,西方銀幣通過對外貿(mào)易活動大量流入中國,促使了銀本位的形成。文章簡要闡述粵海關銀錠的出現(xiàn)原因,以館藏粵海關十兩銀錠作為基礎,通過分析粵海關銀錠中的各種金屬成分,闡述當時銀本位形成的原因和其他金屬元素存在的原因,還原粵海關銀錠的鑄造工藝。
關鍵詞:
1 粵海關銀錠的出現(xiàn)成因
進出口貿(mào)易的發(fā)展使粵海關銀錠形成。據(jù)記載,乾隆前期時到達粵海關的船只僅有十多只。乾隆二十二年(1757)關閉江海關、浙海關、閩海關,頒布“一口通商”政策,只允許外國商船通過粵海關進行大宗商品貿(mào)易后,抵達粵海關的船只在道光年間達到了上百艘,西方國家從中國大量進口茶葉、布料,粵海關所征收的關稅成為財政收入的主要來源之一。海關收入隨著外國商品的輸入和中國原料的輸出而大幅度增加。進出關卡的貨物通常以大宗為主,所收取的關稅包括成形的大銀錠、銀元,大銀錠直接上交國庫,銀元一部分進入市場進行流通,一部分熔鑄成銀錠,打上戳記上交國庫。
2 粵海關十兩砝碼銀錠的金屬成分分析
1977年,大英博物館的研究人員Cowell和Schweizer使用含有鎢靶X射線管的色散光譜分析儀對大英博物館所藏的廣東地區(qū)方槽錠的表面金屬成分進行了無損檢測,將X射線直接照射方槽錠底部或者側面的磨損區(qū)域,通過此種方法來檢測銀錠的金屬材料成分比重。
粵海關方槽錠雖是廣東方槽錠的變體,但是粵海關銀錠的鑄造方式和表1所提到的番禺縣地稅銀錠和成珍銀行銀錠是一樣的[2],由此推理,粵海關十兩銀錠的各種金屬成分應該也在表1所顯示的區(qū)間數(shù)內(nèi)。因此,本文將以表1的數(shù)據(jù)為基礎,對粵海關銀錠的金屬成分比重進行簡要的概述,并分析不同金屬成分存在的主要原因。
中國海關博物館粵海關銀錠為砝碼錠造型,兩邊豎書戳漢文“咸豐元年”,上橫戳漢文“粵海關”字樣,像一個“門”字形,其中“?!弊钟心p。錠面中心微凹,錠底及周邊有蜂窩孔和細密狀水波紋,蜂窩孔深淺不一,口小洞大,銀錠兩側有很規(guī)整的弧形。
從表1顯示的結果來推理,粵海關銀錠的主要成分除了銀之外,還包含鉛、金、銅等雜質元素。下文將以這四種金屬元素所占的比重為切入點,分析各種金屬元素存在的原因。
2.1 銀
銀很少以單質出現(xiàn),大多情況下以輝銀礦和鉛礦共生,熔點較低,為960.8攝氏度,沸點為2212攝氏度,不溶于水。根據(jù)XRF的檢測可看出銀的含量在98.7%~98.8%之間,根據(jù)史料記載,大多數(shù)高純度的銀錠中銀的成分含量都在98.5%~99.5%之間[3]。因此,粵海關使用的銀料純度還是較高的。
選擇銀金屬作為銀錠的主要成分有以下幾點推測:一是清朝對外貿(mào)易發(fā)達,白銀大量流入[4]。強大的商品制造力和豐富的商品促使清朝成為當時的貿(mào)易中心,其所生產(chǎn)的各類商品價格便宜并且質量上等,受到西方國家的青睞。大量的商品對外出口,中國對外一直處于貿(mào)易順差地位,出口大于進口,白銀大量流入,為銀錠的鑄造提供了豐富的原材料。二是明朝“一條鞭法”的推行。春秋戰(zhàn)國時期,銀幣已經(jīng)有一定的貨幣功能。如楚國出現(xiàn)圓餅形式的銀鑄幣,春秋戰(zhàn)國時期的銀布幣等,但秦漢時期銀幣并不作為主要的支付幣種,正如《漢書·食貨志》提到的“秦兼天下,幣為二等:黃金以鎰名,為上幣;銅錢質如周錢,文曰‘半兩,重如其文。而珠玉龜貝銀錫之屬為器飾寶藏,不為幣”。因此,當時銀更多的是作為裝飾品。六朝、隋、唐使用錢帛,宋、金、元至明初使用錢鈔。明后期為了確保財政收入,提高稅收體系的效率,張居正推行實施“一條鞭法”政策,將各種徭役、田賦和各種雜費并而為一,根據(jù)土地多少折合銀兩征收,為白銀作為主要的稱量貨幣奠定了基礎。明代后期,上至大宗交易下至街頭商販都開始使用銀進行交易。因此,明朝中后期“一條鞭法”的推行促使了銀本位的形成,為明清以銀錠作為主要的稱量貨幣奠定了基礎。三是便于各地海關運輸押解上交國庫[5]。銀和銅相比較,銅錢一貫(1000枚)等于白銀一兩,銅的密度為8.92克/立方厘米,銀的密度為10.53克/立方厘米,因為銅的密度小,在質量相同的情況下,密度小的體積就大,所以一貫銅錢較重,銅錢貨幣運輸不便,無法適應大批量的流通,需要有一種更貴重的金屬貨幣進行補充替代。因此,為了提高運輸效率,選擇銀作為主要的金屬元素。
綜上所述,利用銀為主要制作錢幣的金屬成分的原因,一是明清時期通過對外貿(mào)易流入中國的白銀使中國的白銀量增加,有些在市場上直接使用,有些被拿來熔鑄;二是政策的推動使白銀在當時的中國市場上成為主要的流通貨幣,形成以白銀為主、銅幣為輔的交易形式;三是銀的密度大,更適合作為金屬貨幣運輸。
2.2 銅
根據(jù)XRF的檢測,銅金屬的含量在1.1%~1.2%之間。在銀錠中加入銅可能有以下幾點的原因:一是提高銀錠強度。因為金屬銀較軟,在銀錠中加入微量的銅可以增加銀錠本身的強度、硬度以及耐磨性。二是調節(jié)成色。在熔化銀料之前,必須要考慮銀料的成色,如果銀料的成色不足,則需要加入銅金屬來增加銀料的成色?!稜I口爐銀史》中提到“至化銀之時酌度,應加銅珠幾枚加入銀餅之內(nèi),混合為一。此乃配足成色之用”,即將幾枚銅珠加入銀餅之內(nèi),進行混合,可以配足成色。
2.3 金
根據(jù)XRF的檢測,兩塊銀錠的金含量分別是0.17%和0.5%,其中含有金的原因有以下幾點推測:一是銀料可能未進行嚴格的提純[6],微量的金元素來自銀礦或者可能來自溶解的廢棄鍍金銀器或金元寶。熔鑄這些銀料的時候,對銀的提純不夠,因此含有微量的金元素熔入其中。二是添加微量的金元素可能有助于降低銀錠硫化的速度。銀在空氣中會受到硫化氣體的影響,形成二氧化硫,在制作銀錠時添加金可以降低硫化銀膜生成的速度,同時增加銀錠的強度。
2.4 鉛
根據(jù)XRF的檢測,這兩塊銀錠中有0.4%~0.5%的鉛成分存在,所占比重不多。鉛元素的存在可能是鉛本身的物化屬性。鉛質地比較柔軟,機械性能較低,但有較大的可塑性,在銀錠的制作過程中添加鉛是因為其有較好的實用性能,并且價格低廉,能夠降低成本,利用灰吹法對銀鉛合金進行提純,鉛在空氣中氣化,但還有少部分的鉛沉淀物殘留。
3 粵海關銀錠鑄造工藝
一是將銀鉛合金熔成銀料[7]。首先在陶土容器中熔化制作銀錠所需要的銀料。鉛的熔點是327.46攝氏度,銀的熔點是961.78攝氏度,因為單質銀很少存在,利用銀、鉛沸點和熔點不同的特征,熔焦燒結形成銀鉛合金,將形成的銀鉛合金再次進行熔化,并且利用灰吹提煉法通入空氣,吹去上層密度較小的氧化鉛分離出銀,灑水使其冷卻,最終形成雜質的銀餅。
二是熔化銀餅、脫氧[8]、去除銀渣、提純銀料[9](圖2):先將有雜質的銀餅放入坩堝中熔化。據(jù)記載,放置木塊于坩堝中,可以避免成型后銀錠底部蜂窩過多等缺陷。然后將熔化的銀液中加入石墨、硝石和草灰[10],以去除熔化產(chǎn)生的雜質,如此反復最終得出純度較高的銀液。
三是鐵范澆鑄銀錠:粵海關銀錠采用范鑄技術澆鑄成型。將銀液倒入鐵范中,并來回使銀液均勻布滿鐵范中,隨后放平模具[11]。銀錠表面光滑平整,在金屬冷卻的過程中粵海關十兩砝碼錠的邊緣由于張力的原因呈圓角,當銀錠外部凝固之后,錠面中央會冷卻收縮形成凹陷。在銀液熱的時候打上戳記,打印戳記的方式分為熱打和冷打戳記兩種,從此塊粵海關銀錠錠面上可以看出,戳記的深度較深,推測可能是采用熱打方式,即在銀液剛剛凝固且表面溫度還較高時,用較大的力度乘熱打印戳記[12]。最后澆鑄成的銀錠每塊重十一英兩,即普通的十兩錠,約合344克,為當時粵海關上交國庫的海關稅銀。
參考文獻
[1]Frank Perlin.A catalogue of sycee in the British Museum.Chinese silver currency ingots c.1750–1933.By Joe Cribb with an appendix by Mike Cowell.pp.366,front.,71 pl.,19 other illus.London,British Museum Press for the Trustees of the British Museum,1992..[J],1994,4(2):316.
[2]Frank Perlin.A catalogue of sycee in the British Museum.Chinese silver currency ingots c.1750–1933.By Joe Cribb with an appendix by Mike Cowell.pp.366,front.,71 pl.,19 other illus.London,British Museum Press for the Trustees of the British Museum,1992.[J],1994,4(2):213.
[3]Frank Perlin.A catalogue of sycee in the British Museum.Chinese silver currency ingots c.1750–1933.By Joe Cribb with an appendix by Mike Cowell.pp.366,front.,71 pl.,19 other illus. London,British Museum Press for the Trustees of the British Museum,1992.[J],1994,4(2):315
[4]劉軍.明清時期白銀流入量分析[J].東北財經(jīng)大學學報,2009(6):5-11.
[5]金德平.中國白銀稱量貨幣概說(下)[J].江蘇錢幣,2014(1):5-12.
[6]周衛(wèi)榮,楊君,黃維.中國古代銀錠金屬成分研究[J].中國錢幣,2013(3):5+15-24.
[7]Frank Perlin.A catalogue of sycee in the British Museum.Chinese silver currency ingots c.1750–1933.By Joe Cribb with an appendix by Mike Cowell.pp.366,front.,71 pl.,19 other illus.London,British Museum Press for the Trustees of the British Museum,1992.[J],1994,4(2):317
[8]周衛(wèi)榮,楊君,黃維.中國古代銀錠科學研究[M].北京:科學出版社,2017:88.
[9]Frank Perlin.A catalogue of sycee in the British Museum.Chinese silver currency ingots c.1750–1933.By Joe Cribb with an appendix by Mike Cowell.pp.366,front.,71 pl.,19 other illus. London,British Museum Press for the Trustees of the British Museum,1992.[J],1994,4(2):18
[10]周衛(wèi)榮,楊君,黃維.中國古代銀錠科學研究[M].北京:科學出版社,2017:88.
[11]周衛(wèi)榮,楊君,黃維.中國古代銀錠科學研究[M].北京:科學出版社,2017:99.
[12]周衛(wèi)榮,楊君,黃維.中國古代銀錠科學研究[M].北京:科學出版社,2017: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