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志華
在現階段,學習困難的學生仍然有很多,對于提升高質量教學的基數產生了很大的影響,同時也阻礙了班級的整體管理目標。因而,教師要加強對于學困生的轉化進程,這是對于教育工作者本身,以及教學質量提升的整體要求。更加是初中語文教育面臨的重要問題。在本文的論述中,作者結合了自己親身的教學經驗,粗淺地分析了一下有關學困生的轉化問題,望相關的一線教師給予批評和指教。
對學生沒有熱情的愛,就沒有正確的教育。的確,真誠的愛可以拉近師生之間的感情距離,贏得學困生的信任,并取得良好的教學效果。在實踐中,教師應該用“雙優(yōu)學生”的情感對待“雙差學生”,動于情感,理于理,導于行。當他們跟不上團隊的時候,他們應該受到熱情的指導。當其犯錯誤時,批評教育時,教師也要注意方法和標準,要壓制“恨鐵不制鋼”的怒氣,還要能容忍他們的思想和行為上的偏差。實踐證明,效果很好。
例如,班上有一個叫張寶全的學生。他在語文課上一直無精打采,眼神呆滯。他也從不主動回答問題。下課后總愛一個人在身邊,好像有什么心事,同學們都不容易接近。后來,在得知父母離異后,他在家里得不到母親的愛,致使其性格較為孤僻,自卑心理也越來越嚴重。面對這種情況,教師首先加大了情感的投入,主動與他交朋友,談談學習、愛好,再談談日常生活,讓他感受到老師對他的格外關心。很長一段時間后,他發(fā)現這位老師并沒有歧視他,就開始主動跟老師說話,述說他的真實感受。在此基礎上,老師也經常和他說一些詼諧和幽默的話。就這樣,我們的感情也越來越親近。經過近半年的努力學習,該貧困生在課堂上能夠積極回答問題,完成作業(yè)。他自己也取得了更大的進步。
老師應該及時地去鼓勵成績差的學生,逐步幫助他們建立起自信心。學困生的特點就是他們自身的自信心不是很足,在學習方面的積極性也并不足夠。教師為提升他們的整體學習意識,務必要在固定的時間之內,給予他們適時的鼓勵。幫助其形成“我能做”的意識。所以,教師本身要注意,在教學的過程當中,仔細地分析學生們遇到的難題,將真正影響他們進步的原因找出來。并且,找到他們自己獨有的閃光點。積極地去鼓勵他們,使他們樹立起“我能行!”的信心。給予他們合適的發(fā)展路徑,激發(fā)其自身的積極性。自信是“學困生”成功的基礎。在面對學生們渴望進步的面龐時,教師也就成為了第一位引導者,堅定他們一定會取得進步的信心,而且繪制出這樣的藍圖。只要教師一步一個腳印,努力奉獻,就一定會促使他們取得良好的成績。二是樹立轉變“差生”的信心,“差生”雖然存在著明顯的成績上的差異,但同時,也包含著一些不顯眼的“閃光點”。教師應選擇有利的機會,適當地做好良好的引導,激發(fā)其心靈上要求進步的火花。
教師要善于抓住學習困難學生的閃光點。學習困難的學生并非各方面都很弱,而在某些方面,往往具有潛在的才能和良好的品格。每當這些閃光點出現時,這也正是引導他們的最佳時機。因此,教師要善于運用放大鏡,尋找學生學習困難時的閃光點,即使是薄弱的亮點,也要給予鼓勵,讓他們享受到成功的喜悅,樹立進步的信心。
蘇霍姆林斯基說:“我們的任務不是讓任何一個學生在學習中,成為沒有個性和興趣的人?!苯逃淖詈笕蝿?是充分利用個人所有的天賦和能力?!迸d趣是最好的老師,更是學習中的強大的心理動力。布魯納表示:“學習的最佳動機是對所學內容的興趣?!睂τ趯W困生的教育來說,培養(yǎng)他們的興趣尤為重要。
一旦學生把困難當作自己的內在需要,用困難磨練自己的意志,實際上,困難已經成為一種中間的享受。還有什么困難是一個勤奮的人克服不了的?所以讓學生體驗“苦”。能吃苦是鍛煉毅力和自信的良藥。而貧困生往往不能吃苦耐勞,遇到“路障”就會退縮、逃避。他們的意志是脆弱的,不穩(wěn)定的,他們總是覺得低人一等,對自己也沒有信心。鑒于此,學習有困難的學生可能隨時想要放棄,所以,作為一名教師應該經常監(jiān)督,仔細檢查,并經常與他們交換意見。
學校教育離不開家庭的支持與合作,良好的家庭教育更重要。教師應該利用學校的信息平臺,使家長能夠及時了解學生的學習、生活、紀律等情況,在學校和家庭之間架起溝通的橋梁,真正做到學生在學校由老師,家長在家里。調動家長的積極性,配合老師指導孩子的學習。每天放學后,老師可以通過短信平臺,把孩子的成績和作業(yè)發(fā)給他們的父母。我也經常通過學校信使與家長聯系,反饋他們孩子在學校的表現,并詢問其在家中的情況。我們班上有一個學困生,經常不完成作業(yè),通過交流之后,我才知道他常常忘記老師的作業(yè),使用學校的校訊通之后,父母知道老師給孩子布置的家庭作業(yè),他們就會督促孩子們認真地去完成作業(yè),使用校訊通以后,教師也可以更深入地了解學生們,更加有針對性的對其做好心理上的輔導,提高教學的效果。綜上所述,在這個過程中,需要學習困難學生的積極配合,更需要教師的堅持教育,還需要家長的配合。學困生的數量還在不斷地增加,這也必然會引起大多數家長和老師的特別關注。我們希望大家能夠共同探討更多更好的解決方案,為學生們的健康成長貢獻自己的一份微薄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