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占武 郭燕
摘要: 針對乙烯與溴水反應實驗中出現(xiàn)的“異?!爆F(xiàn)象,通過實證探索、文獻調查等方式進行原因的分析與探討,得出以下的研究結論: (1)乙烯通入溴水實驗中,溶液酸性增強、無油狀液滴生成等現(xiàn)象與乙烯的純度、取代反應等因素無關;(2)乙烯與溴水的反應比較復雜,主要產物是2-溴乙醇和HBr,而通常認知中的1,2-二溴乙烷的產率很低。
關鍵詞: 乙烯; 溴水; 加成反應; 實驗探究
文章編號: 1005-6629(2020)03-0061-04
中圖分類號: G633.8
文獻標識碼: B
1? 問題背景
乙烯在高中化學有機化合物的學習中具有極其突出的教學地位,它是幫助學生認識有機物結構特點、理解官能團化學性質的重要載體。在組織課堂活動時,針對乙烯使溴水褪色實驗的反應原理,學生異口同聲一致認定是加成反應(CH2CH2+Br2CH2BrCH2Br),并提出相關的驗證方案: 溴水本身酸性不強,若通入乙烯時發(fā)生取代反應(CH2CH2+Br2CH2CHBr+HBr),反應過程中會不斷生成強電解質HBr,溶液的酸性應明顯增強;若是加成反應,產物CH2BrCH2Br屬非電解質,伴隨著Br2的消耗,由反應Br2+H2OH++Br-+HBrO引起的溶液酸性就會逐步減弱。因此,學生認為可以通過測定實驗前后溴水的pH變化可確證反應發(fā)生的具體類型。但實驗結果卻顛覆了預料,實測一定物質的量濃度的溴水中通入乙烯前后溶液的pH,居然從3.41減小到2.53。
如何認識和理解上述實驗結果,是不是乙烯與溴水反應的背后還有不為我們所認識的原因存在。筆者帶領部分學生組建了問題攻關小組,擬通過實驗探索、文獻調查等方式,對該“異?!爆F(xiàn)象進行深入的分析與探討,以期能獲得更為合理、更接近真實的解釋。
2? 實證過程
2.1? 溴水pH的理論計算數(shù)據(jù)值與實測數(shù)據(jù)值的比較
溴水溶液本身有酸性,已知Br2+H2OH++Br-+HBrO室溫下的平衡常數(shù)K=7.2×10-9[1],因HBrO酸性較HClO還弱(HBrO的pKa為8.7,大于HClO的7.2[2]),忽略HBrO的電離,我們可近似計算出特定濃度下溴水pH的理論值。文獻查得,Br2在水中的溶解度不大,25℃下為3.58g[3],經換算可知飽和溴水的物質的量濃度約為0.22mol·L-1。在實際測定溴水pH時,由于難以采用直接準確量取液溴的方法來配制標準試液,所以選取飽和溴水用蒸餾水稀釋特定比例的方式。具體操作過程是: (1)室溫下在盛有蒸餾水的棕色試劑瓶中加入足量液溴,用塑料塞密封后置于陰暗處,保存約1周,確保下層仍殘留一定量未溶解完的暗紅色液溴滴,其中上層深紅色溶液即為飽和溴水;(2)取100mL容量瓶,計算并用移液管移取一定體積的飽和溴水,再加蒸餾水定容、搖勻,獲得所需特定物質的量濃度的實驗用溴水;(3)將pH計進行洗滌并用配套標準液校準,然后分別對以上溴水進行pH測定,待儀器顯示穩(wěn)定后再讀數(shù)。以上所得理論計算數(shù)據(jù)與實測數(shù)據(jù)可參見表1,近似計算所得的結果與實驗結果差別不明顯。
表1? 一定物質的量濃度的溴水pH與實測數(shù)據(jù)的對比
序號濃度/mol·L-1pH
計算數(shù)據(jù)實測數(shù)據(jù)序號濃度/mol·L-1pH
計算數(shù)據(jù)實測數(shù)據(jù)
10.22(飽和)2.932.9551.0×10-23.383.36
20.103.053.0865.0×10-33.483.51
35.0×10-23.143.1472.5×10-33.573.53
42.5×10-23.253.2481.0×10-33.713.60
2.2? SO2雜質致酸性異常的實驗證偽
針對乙烯通入溴水中酸性增強的異?,F(xiàn)象,有學生認為可能源于所用乙烯的純度不足。實驗室常用的乙烯一般通過乙醇在濃硫酸加熱條件下脫水獲得,因眾多副反應的發(fā)生勢必會混入一定量的SO2等還原性或酸性雜質,在溴水中發(fā)生SO2+Br2+2H2O4H++SO2-4+2Br-等反應而導致溶液酸性增強。
事實是否真如所料?從通入溴水的乙烯入手,我們主要進行了制備、預處理等方面的優(yōu)化實證。(1)乙烯的充分凈化: 將濃硫酸和乙醇加熱制得的乙烯依次緩慢通過盛有足量NaOH濃溶液、品紅溶液和Ba(OH)2溶液的洗氣瓶,并使乙烯與洗液充分接觸除雜,當品紅溶液紅色不變淺且Ba(OH)2溶液不渾濁時表明SO2等已除凈。(2)乙烯的制法優(yōu)化: 為從源頭避免SO2等酸性氣體產生,采用乙烯利(ClCH2CH2PO3H2)按圖1方法[4]直接制備高純度乙烯進行實驗,相關制氣原理為ClCH2CH2PO3H2+4NaOHCH2CH2↑+NaCl+Na3PO4+3H2O。
圖1? 乙烯利制乙烯裝置
用上述兩種方式獲得的乙烯氣體,分別通入溴水并檢測反應后溶液的pH,與原溴水相比,酸性仍明顯增強。可見,乙烯中存在SO2等雜質導致溶液酸性增強的推斷不成立。
2.3? 乙烯與溴水間取代反應的實驗證偽
若通入乙烯時發(fā)生取代反應(CH2CH2+Br2CH2CHBr+HBr),在產生HBr致溶液酸性增強的同時,也應伴隨有等物質的量的有機產物一溴乙烯的生成,而常溫常壓下的一溴乙烯是微溶于水的無色氣體,據(jù)此我們可通過設計實驗對取代反應的假設加以檢驗。
先制作沉浮式氣體吸收裝置[5](限于篇幅,對具體加工方法不再贅述),按圖2組裝儀器并檢查,確保氣密性良好。室溫(26℃)下,向裝置加入足量橙(紅)色溴水,同時打開止水夾a、 b,下壓鐘罩上部以排盡體系空氣后將止水夾a關閉。然后,將通過適量乙烯利制得的純凈乙烯通入,控制鐘罩貯氣上浮約3~5cm高度時再關閉止水夾b(要注意集氣量不能過多,以維持體系中溴水顏色不完全褪去,即能保證有足夠的Br2與乙烯反應)。靜置一段時間,貯存的氣體會不斷減少,鐘罩也逐步下沉,最終溴水充滿鐘罩??梢姡ǔl件下乙烯與溴水反應后裝置中根本收集不到新的氣體,因此,取代生成HBr和CH2CHBr的假設也與實驗事實不符。
圖2? 沉浮式吸氣裝置
2.4? 乙烯通入不同濃度溴水時的pH變化
為直觀顯現(xiàn)出乙烯與溴水反應過程中pH的變化,學生實驗組以乙烯利制得的純凈乙烯作反應氣,緩慢而勻速地通入50mL一定濃度的溴水中,并用pH傳感器監(jiān)測溶液酸性大小與通入時間的實時數(shù)據(jù),得到相應的pH-t關系圖(如圖3為5.0×10-3mol·L-1溴水的實時變化曲線)。當每組實驗結束后,再讀取最終反應后溶液穩(wěn)定的pH,具體結果列于表2??梢?,任意濃度溴水中通乙烯,溶液pH都會呈現(xiàn)明顯的變小過程,且溴水濃度越大,pH變小幅度越顯著。
圖3? 一定濃度溴水與乙烯反應時pH隨時間的變化曲線
表2? 一定物質的量濃度溴水溶液通乙烯前后的pH
序號濃度/mol·L-1溴水pH
實驗前通入后序號濃度/mol·L-1溴水pH
實驗前通入后
10.22(飽和)2.950.7951.0×10-23.362.04
20.103.081.1065.0×10-33.512.36
35.0×10-23.141.3872.5×10-33.532.65
42.5×10-23.241.6981.0×10-33.603.01
此外,值得指出的是,實驗時除能觀察到溶液pH變小與橙黃(紅)色逐漸褪去外,各種濃度溴水在實驗過程中都未出現(xiàn)明顯的油狀液滴或渾濁,即使用光束照射丁達爾現(xiàn)象也不明顯。文獻[6]查得,1,2-二溴乙烷為無色揮發(fā)性的液體,微溶于水,熔點9.9℃,沸點131.6℃。若乙烯通入溴水時發(fā)生CH2CH2+Br2CH2BrCH2Br,對實驗中的溶液酸性增強且沒有出現(xiàn)油滴等現(xiàn)象,都無法得到合理的解釋。因此,溴水與乙烯反應使溶液褪色的原因,應當不是(或至少不僅僅是)發(fā)生了如上的加成反應。
2.5? 乙烯與溴水實驗現(xiàn)象的理論探討
為深入探尋實驗背后的科學原理,揭示“異?!爆F(xiàn)象的真正原因,筆者帶領學生在檢索分析系列相關論文專著的基礎上,對乙烯與液溴、乙烯與溴水反應的差異從機理角度進行了比較研究。
實際上,乙烯與溴的反應大致可分為兩步。第一步,由于受到π鍵的影響,Br2會極化成一端帶正電荷、一端帶負電荷的極性分子(Brδ+—Brδ-),其中帶正電荷的溴原子靠近并與乙烯分子雙鍵間的π電子形成π-絡合物,再進一步轉化成環(huán)狀溴鎓離子并離去Br-。第二步反應的發(fā)生與溶劑環(huán)境緊密相關,若是純液溴(或Br2的CCl4溶液),Br-會從環(huán)的反面與碳原子結合,促使溴鎓離子三元環(huán)被打開,進而生成1,2-二溴乙烷[7];若是溴水,體系中除Br-外更多還存在溶劑水,兩者作為親核試劑均可進攻溴鎓離子,完成反應并得到1,2-二溴乙烷和2-溴乙醇的混合物。具體過程如圖4所示。
圖4? 乙烯與溴水加成的反應機理
因溴水即使在飽和時的濃度也不是很大,發(fā)生第二步親核試劑進攻時H2O會優(yōu)先于Br-,所以一般都認為溴代乙醇才是反應的主要產物[8,9]。有學者[10]還通過氣相色譜法對乙烯與不同濃度溴水加成產物進行了定量分析,結果也表明主要產物為2-溴乙醇,且隨溴水濃度的增大副產物1,2-二溴乙烷所占比例雖略有增加,即使是飽和溴水時也僅為10.2%。不難看出,表2數(shù)據(jù)正是這一結果在pH角度具體特征的體現(xiàn)。此外,因主產物2-溴乙醇是能與水混溶的無色吸濕性液體,在整個研究過程中見不到油狀液滴也就不足為奇了。
3? 結論與啟示
通過系列實證分析活動,研究小組的成員們在真切感受化學學科魅力、深刻體會化學反應復雜性的同時,對乙烯與溴水的反應也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并最終形成如下基本認識與結論: (1)溴水中通入乙烯,溶液褪色的同時酸性也會明顯增強且無油狀液滴生成,但這些現(xiàn)象與乙烯純度、取代反應等因素無關。(2)乙烯與溴水的反應復雜,除生成少量1,2-二溴乙烷外,主要產物是2-溴乙醇,即主反應可表示為CH2CH2+H2O+Br2HOCH2CH2Br+HBr。
通過此次實驗異常現(xiàn)象的實證分析活動,也讓我們對教材內容的編寫意圖、生成性資源的利用等有了新的理解與認識。從教材編寫的科學性層面看,正因為乙烯與溴水實驗背后化學反應機理的復雜性,現(xiàn)行幾套高中化學教材將實驗試劑“溴水”都已改成了“溴的四氯化碳溶液”,這種調整不但有助于簡化反應的物質體系,明確指向加成反應生成1,2-二溴乙烷,也使得教材內容更趨合理、嚴謹、科學。因此,教師需要勤修內功,提高專業(yè)知識,對這些內容調整背后的意圖做到了然于心。從生成性資源的利用層面看,教師要充分注重實驗的教學地位,重視實驗教學中的異?,F(xiàn)象,積極創(chuàng)設學生參與、體驗的機會,引導學生像科學家一樣去思考未知問題并提出自己的見解或方案,感悟科學探究的曲折歷程,促進學生在體驗中以探究方式進行深度學習。相信這樣有深度的課堂活動,才能激發(fā)學生的創(chuàng)新思維,并最終建立屬于學生自己的認知模型,提升學生的學科核心素養(yǎng)。
參考文獻:
[1][3]天津大學無機化學教研室. 無機化學(第四版)[M]. 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10: 284~286.
[2]嚴宣申. 化學原理宣講(第1版)[M]. 北京: 北京大學出版社, 2012: 147.
[4]黃勇良. 用乙烯利制備乙烯的方法[J]. 化學教學, 2012, (7): 46~47.
[5]陸燕海, 謝培軒, 忻良. 例談用塑料瓶改進系列化學實驗[J]. 中學化學教學參考, 2007, (8): 37~38.
[6]周公度主編. 化學辭典(第二版)[M]. 北京: 化學工業(yè)出版社, 2011: 174.
[7]馬瑞紅. 溴在有機反應中反應機理的探討[J]. 考試(教研版), 2007, (5): 61~62.
[8]R. T. 莫里森, R. N. 博依德著. 有機化學(上冊)(第1版)[M]. 北京: 科學出版社, 1980: 197~200.
[9]邢其毅, 徐瑞秋, 周政等. 基礎有機化學(第二版)[M]. 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3: 172.
[10]秦丙昌, 何其戈, 劉慶云. 乙烯與溴水加成反應的研究[J]. 化學教育, 2001, (5): 42~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