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三州_亚洲少妇熟女av_久久久久亚洲av国产精品_波多野结衣网站一区二区_亚洲欧美色片在线91_国产亚洲精品精品国产优播av_日本一区二区三区波多野结衣 _久久国产av不卡

?

析紀德“道德三部曲”中主人公的三重人格

2020-04-01 19:21方曉梅宋敏生
青年文學家 2020年35期
關鍵詞:紀德

方曉梅 宋敏生

摘 ?要:法國作家安德烈·紀德的“道德三部曲”(《背德者》《窄門》《田園交響曲》)中主人公的性格各異,人生經歷也各不相同,但三部小說主人公的命運均以悲劇告終。本文通過弗洛伊德的三重人格理論來分析三部小說中主人公的人格特征,包括米歇爾的本我、阿莉莎的超我和牧師的自我,旨在挖掘造成悲劇結局的深層原因,探索隱藏在文本背后作家深邃的內心世界。

關鍵詞:紀德;三重人格;創(chuàng)作心理

作者簡介:方曉梅(1995-),女,漢,河南信陽人,西安外國語大學法國文學專業(yè)碩士在讀;宋敏生(1977-),男漢,湖北黃岡人,西安外國語大學副教授,法語文學與翻譯專業(yè)博士。

[中圖分類號]:I10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2139(2020)-35--05

引言:

奧地利心理學家弗洛伊德創(chuàng)立精神分析學說,他將人格分成三個部分:本我(伊底)、自我和超我。本我(伊底)處于人格結構的最底層,它是無意識的、非理性的,包含人類的最基本需求,遵從快樂原則,以滿足自身的需求為目的。弗洛伊德認為,“伊底當然不知道價值,善惡和道德。與唯樂原則有密切關系的經濟的或數(shù)量的因素支配了它的各種歷程。它所有唯一的內容,據我們的觀點看來,就是力求發(fā)泄的本能沖動?!盵1]58-59 自我處于人格結構的中層,起到警戒線的作用,阻止本我進入意識層面,遵從現(xiàn)實的原則,將不符合社會道德規(guī)范的欲望壓制到無意識層中,并且在社會規(guī)范的許可范圍內滿足自身的需求?!斑@個系統(tǒng)針對著外界,介入了知覺,而且當活動時還產生了意識的現(xiàn)象。它是整座機器的感覺器官,它不但接受外在的刺激,也感受內心的興奮。我們盡可承認自我是伊底的這樣一個部分,這部分可因和外界接近而受其影響,又可為感受刺激的目的服務而使機體不受損害,其功用有類于環(huán)繞于活的物質的周圍的外層。它與外界的這個關系尤其是自我的特點。自我以外界的消息供給伊底,從而挽救了它,不然,倘若伊底力求滿足其本能而完全不顧強大的外力,便難免于滅亡了?!盵2]59-69 超我處于人格結構的最上層,它是人格結構中的道德部分,接受社會文化道德規(guī)范的教養(yǎng)而逐漸形成,既可以抑制本我的沖動又可以對自我實行監(jiān)督。超我遵從唯美原則和至善原則,它包括兩個重要部分:一為自我理想,是要求自己的行為符合自己理想的標準;二為良心,是規(guī)定自己的行為免于犯錯的限制。

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論在文學批評中也得到廣泛應用。文學批評圍繞作品、作家和讀者展開,而精神分析批評關注的焦點在于作家,具體來說,即是通過分析作品的故事情節(jié)和人物的語言、行為模式等揭示作家的創(chuàng)作進程和心理動態(tài)。通常,我們把《田園交響曲》、《背德者》和《窄門》并置起來,稱之為紀德的“道德三部曲”或“愛情三部曲”。我們發(fā)現(xiàn),作家在這三部作品中呈現(xiàn)出各不相同甚至相互對立的人物形象,但人物在人格結構上又相互關聯(lián)。李建琪運用弗洛伊德的三重人格理論分析紀德《田園交響曲》里面的牧師的人格結構,指出牧師在“超我”和“本我”的兩難境地中利用宗教教義自欺欺人以求“自我”的平衡。景春雨在《安德烈·紀德“道德三部曲”中的“自我與上帝”評析》一文中,提出米歇爾的非道德主義、阿莉莎的禁欲主義和牧師的虛偽自欺。紀德為何寫作這一“道德”或“愛情”系列?他有什么隱秘的創(chuàng)作心理?我們將通過文本細讀,運用弗洛伊德的三重人格結構理論,分析這三部作品中的主人公人格,進而揭開紀德的創(chuàng)作動機。

一、《背德者》中米歇爾的“本我”

在《背德者》中,起初是主人公米歇爾在蜜月旅行期間患上肺結核病,妻子瑪絲琳陪伴在側并予以無微不至的關心和照顧。后來,米歇爾的身體逐漸好轉甚至完全康復,但瑪絲琳由于被丈夫傳染也染上了肺結核病。醫(yī)生建議瑪絲琳去阿爾卑斯山上療養(yǎng),因為那里的空氣清新,有助于身體康復。米歇爾對此建議之所以非常贊同,是因為他自己也很想在這樣的地方度過整個冬天。在阿爾卑斯山待上一段時間之后,瑪絲琳的身體狀況雖然有所好轉但并沒有完全痊愈,但是米歇爾卻以高山上的清新空氣已經對瑪絲琳完全發(fā)揮作用為借口說服對方下山前往意大利,這其實是因為米歇爾已經對高山上的生活厭倦至極,現(xiàn)下他自己非常向往南方的融融春光,所以他才不顧妻子的病體,帶著妻子南下。一踏上意大利的土地,米歇爾就感覺到:“我的所有欲望一齊爆發(fā)。愛的巨大積蓄把我脹大,它從我肉體的深處沖上頭腦,使我的思緒也輕狂起來?!盵3]90相較于高山上蒼郁的落葉松和冷衫,意大利秀美輕盈的繁茂草木使米歇爾感覺到生命的氣息,能夠激發(fā)他的欲望,使其具有無限的活力。當意大利的天氣變得潮濕陰晦無法再讓米歇爾感覺到生命的氣息時,他又帶著妻子繼續(xù)南下。盡管每到一處,米歇爾都會精心準備,像似再也不會離開此地,實際上他感覺有魔鬼在驅趕著他繼續(xù)前行。這只魔鬼實則是米歇爾對強者的渴望和對弱者的毀滅。在繼續(xù)南下的途中,米歇爾在大自然中汲取力量,讓自己的身體越來越健康,越來越具有旺盛的精力與活力;同時,瑪絲琳的身體在頻繁易地的過程中不僅沒有得到調養(yǎng)反而日漸衰微。米歇爾表面上是為妻子的身體著想才去尋找氣候溫暖的地方,其實他是在本能欲望的驅使下滿足自身的快樂。

“由于何等荒唐謬誤,何等一意孤行,何等剛愎自用,我援引我在比斯克拉康復的事例,不但自己確信,還極力勸她相信她需要更充足的陽光和溫暖?。俊鋵?,巴勒莫海灣的氣候已經轉暖,相當宜人;瑪絲琳挺喜歡那個地方,如果住下去,她也許能……然而,我能自主選擇我的意愿嗎?能自主決定我的渴望嗎?”[4]94

通過上面一段文字,我們可以看到,米歇爾并沒有從妻子健康的角度考慮問題,而是讓自己的本我占據人格結構的上風,完全聽憑本我欲望的支配,而不考慮現(xiàn)實的因素,從而以犧牲妻子的健康為代價。在米歇爾看來,“強者自有強烈的快樂,而弱者適于文弱的快樂,容易受強烈快樂的傷害?,斀z琳呢,有一點微不足道的樂趣,她就要陶醉;歡樂再強烈一點,她反倒禁不住了。她所說的幸福,不過是我所稱的安寧,而我恰恰不愿意,也不能夠安常處順?!盵5]92 相較而言,瑪絲琳更喜歡溫和靜態(tài)的生活,而米歇爾更喜歡強烈動態(tài)的生活。他沒有辦法讓自己停下來腳步,而是讓自己始終處于運動的狀態(tài),到各地去感受和體驗生活,讓自身的欲望得到滿足。除了不停地南下,他時常拋開病重的妻子,而是跑出去和下層的民眾接觸,他或是與妓女鬼混,或是對長相俊美的馬車夫又親又抱,要么是融入到碼頭的工人或是流浪漢的群體中,甚至主動與阿拉伯人擠到一起過夜,因為這些人身上體現(xiàn)出原始的野性特質。

在弗洛伊德的三重人格結構理論中,本我按照快樂原則行事,是原始的人,不受任何道德規(guī)范和社會原則的限制。這一點在米歇爾身上展露無遺,他完全不受社會等級制度或是道德規(guī)范的影響,樂于與下層群眾為伍,或是為偷盜的人隱瞞事實的真相,哪怕受害人是自己也無所謂,因為和這樣的人群待在一起 ,他的本能欲望就能得到最徹底地釋放。正如米歇爾所說:“我模糊地意識到文化、禮儀和道德所掩蓋、掩藏和遏制的完好的財富,而這種模糊的意識在我身上日益增強。于是我覺得,我生來的使命就為了某種前所未有的發(fā)現(xiàn);我分外熱衷于這種探幽索隱,并知道探索者為此必須從自身擯棄排除文化、禮儀和道德。”[6]89也就是說,米歇爾不僅放縱自身的本我,拋開自我,而且力圖挖掘人的真實本性。用瑪絲琳的話來說,米歇爾總是讓人們暴露某種惡癖才會心滿意足。而米歇爾則認為,“人的最惡劣的本能才是最坦率的?!盵7]95此處,我們似乎可以看到米歇爾在為人的本能欲望尋求存在的合理性。然而,在瑪絲琳去世后,米歇爾說道:

“老實說,令我恐慌的是我依然年輕;我時常感到自己的真正生活尚未開始?,F(xiàn)在把我從這里帶走,賦予我生存的意義吧,我自己再也找不到了。我解脫了,可能如此;然而這又算什么呢?我有了這種無處使用的自由,日子反倒更難過。請相信,這并不是說我對自己的罪行厭惡了,如果你們樂于這樣稱呼我的行為的話;不過,我還應當向自己證明我沒有僭越我的權利?!盵8]102

此處,盡管米歇爾依然維護本我欲望的合理性,但是沒有了作為丈夫的責任和義務,他無法再找到生存的意義和價值,也就是說本我欲望的無限釋放使他經歷了生命不能承受之輕。

二、《窄門》中阿莉莎的“超我”

阿莉莎和杰羅姆雖然是表姐弟關系,但是兩人相互愛慕已久,感情深厚。當阿莉莎發(fā)現(xiàn)妹妹朱麗葉也喜歡杰羅姆時,阿莉莎的超我戰(zhàn)勝了本我,選擇犧牲自己的幸福,讓杰羅姆娶朱麗葉為妻,成全妹妹的幸福,體現(xiàn)了超我的至善原則。杰羅姆明確表示自己愛的人是阿莉莎并且不會娶朱麗葉為妻,后來朱麗葉另嫁他人并過上了幸福的生活,但是阿莉莎也并沒有和心愛的杰羅姆在一起。

“在他和上帝之間,惟獨有 我這個障礙。如果像他對我講的那樣,他對我的愛當初也許使他傾向于上帝,那么事到如今,這種愛就成為他的阻礙了。他總戀著我,心中只有我,而我成為他崇拜的偶像,也就阻礙他在美德的路上大步前進。我們二人必須有一個先行達到那種境界;可是我的心太懦弱,無望克服愛情,上帝啊,那就允許我,賦予我力量,好去教他不再愛我吧;我犧牲自己的功德,將他無限美好的功德獻給您……”[9]206

此時,阿莉莎的超我依然占據上風,因為通向上帝的路是一條窄路,容不下兩個人并肩前行,她認為自己是杰羅姆通往上帝道路上的阻礙,為了幫助自己心愛的人到達上帝那里,阿莉莎再一次選擇犧牲自己的塵世幸福,再一次壓制自己的本我欲望,拒絕與杰羅姆結婚,這里再一次體現(xiàn)出的是超我的至善原則。同時超我的唯美原則在阿莉莎身上也有所體現(xiàn):“不,杰羅姆,我們的美德,不是極力追求來世的報償:我們的愛情也不是尋求回報。受苦圖報的念頭,對于天生高尚的心靈是一種傷害。美德并不是高尚心靈的一件裝飾品:不是的,而是心靈美的一種表現(xiàn)形式。”[10]204《窄門》中的阿莉莎為了追求上帝的愛德,選擇了極端禁欲的生活,因為她錯誤地理解了上帝的法則,認為愛德與愛情是相互對立存在的,“她將人的靈魂與身體視為完全對立的兩個范疇,只有禁絕由欲望帶來的感性快樂,對身體加以折磨才能使靈魂變得更加純潔,最終進入天國以實現(xiàn)永生?!盵11] 這不僅讓杰羅姆飽受不能與心愛之人結合的痛苦,而且也讓她自己在痛苦中不斷掙扎直至死亡。事實上,阿莉莎放棄了本我追求的肉體愛情,選擇超我所追求的精神戀愛,前者是真實存在并且觸手可及;而后者卻是虛無縹緲的、無法觸及的。

在阿莉莎的人格結構中,超我始終占據主導地位,壓制她去滿足本能的欲望,其自然本性受到極端壓制,結果是阿莉莎飽受身體和精神上的雙重痛苦一步步邁向死亡。但是,超我又并不是只會給人帶來痛苦。阿莉莎在日記中寫到,“不錯,超過人世歡樂,越過一切痛苦,我感覺到了這種無與倫比的歡樂。我達不到的巖頂,我知道有個名稱:幸?!乙裁靼?,如果不追求這種幸福,我便虛度此生……”[12]217 海涅曾將禁欲主義視為基督教培育的一朵花,“這朵花絕不難看,只是鬼氣森然,看它一眼甚至會在我們心靈深處引起一陣恐怖的快感,就象是從痛苦中滋生出來的那種痙攣性的甘美的感覺似的。在這點上,這朵花正是基督教最適合的象征,基督教最可怕的魅力正好是在痛苦的極樂之中?!盵13] 可以說,超我壓制本我使阿莉莎感到無比痛苦,同時,超我對至善和唯美的追求也使其因自身的美德和完美理想的實現(xiàn)而感到快樂。所以,超我本身有其存在的合理性,然而在阿莉莎身上,她的痛苦則來源于超我的過度壓制本我,意圖消滅人的最基本、最自然的欲求。

三、《田園交響曲》中牧師的“自我”

在盲女失去唯一的親人后,牧師將其領回家中悉心照顧,并為盲女量身定制方案教授其知識。起初,牧師是以上帝愛德的名義來照顧和開化盲女,他的亡羊比喻認為:“一個人如有一百只羊,走失一只,他不是要將九十九只羊丟在山上,去尋找那只迷途的羊嗎?”[14]233對牧師來說,盲女即是走失的那只羊。因此,即使自己家境困難,牧師也沒有放棄盲女,而且相較于自己的妻子和孩子,牧師對盲女投入了更多的時間和精力,這是牧師人格結構中超我的體現(xiàn)。另外,考慮到現(xiàn)實的因素,牧師的自我也在發(fā)揮著作用:“我最好離開她,覺得同她單獨關在小教堂里畢竟不妥,一來要敬重這個圣地,二來也怕惹起非議—盡管平常我根本不理睬那些流言蜚語,但這又牽連到她,而不僅僅是我一個人的事了。”[15]242 牧師的自我遵從現(xiàn)實的原則,由于擔心近距離的相處有損盲女的名聲,所以他在與盲女的相處過程中會刻意避嫌。

在后來與盲女熱特律德的朝夕相處中,牧師對熱特律德的情感發(fā)生了變化。當盲女拒絕牧師教她彈琴而接受牧師兒子雅克的指導時,牧師對兒子產生了嫉妒之心。為了防止熱特律德愛上年輕英俊的雅克,牧師以父親的名義要求雅克遠離盲女,實際上此時兩人的父子關系已經演變成情敵關系,牧師不過是以父親的權威趕走自己在愛情上的競爭對手。為了讓雅克淡化對熱特律德的感情,牧師將盲女送到德· 拉· M小姐處生活,但他仍然以牧師的名義去與盲女見面。牧師的一系列行為反映出的是他的本我欲望,這種本我欲望不遵從任何的道德規(guī)范和現(xiàn)實原則,體現(xiàn)在牧師身上就是他在已婚的狀態(tài)下愛上了盲女,并且為了將盲女占為己有,他剝奪了兒子雅克的愛情。

但是,造成這場愛情悲劇的真正原因要歸咎于牧師的自我在調控本我欲望和社會道德規(guī)范的沖突中選擇了自欺欺人的手段。也就是說,牧師利用上帝愛德的外衣掩蓋了自己對于熱特律德的自然情欲。牧師一直自欺地認為他對盲女的愛是一種責任和義務,這里面沒有任何違禁的成分,“因為我相信愛情是該受譴責的,我認為一切該受譴責的事使人心情沉重,我心情不感覺沉重,也就不相信這是愛情了。”[16]66而牧師之所以沒有負罪感,實則是因為他在解讀《圣經》時只選擇迎合自己的內容,他認為《福音書》中并沒有任何命令、威嚇、禁戒,禁令來自于解經人對《圣經》的誤讀。從這里可以看出,牧師在有意通過《圣經》的解讀來模糊上帝的愛德和世俗愛欲之間的界限,并以此來獲得心理安慰。另外,盲女之所以不知道她與牧師的愛情是一種罪,也在于牧師在談論《圣經》時有意避開“罪”的部分,導致盲女因為無知而陷入對牧師的愛情中。最終,牧師在上帝愛德的掩護下實現(xiàn)了自身情欲的滿足,與盲女完成了精神與肉體的結合。當盲女復明后,她看到了上帝的誡令,也就看到了自身的罪,選擇通過自殺的方式來贖罪,留給牧師的只剩下如荒漠的心。

四、紀德的內心世界

紀德的作品甫一問世,讀者就試圖從他的作品中窺探作家本人的生活,而紀德本人卻說:“我無論寫哪部書,也從來沒有全部投入進去,最急切要我處理的主題,很快就往我自身的另一個極端發(fā)展了。別人不易畫出我思想的軌跡;這種弧線僅能在我的文風中顯露出來,一般人是看不見的。假如誰在我最新的作品中,以為終于抓住了與我相似的人物,那他就錯了:與我差異最大的,總是我最新的產物?!盵17]450在弗洛伊德看來,作家與其他人一樣有著本能的沖動,作家寫作就是通過社會許可的方法是去發(fā)泄自身的欲望。在紀德的朋友熱昂看來,紀德是天生的道德家,強迫自己不道德,舉棋不定和謹小慎微的處事方式使他長時間處于一個改變的邊緣,但從沒有屈服于改變。那么對于紀德來說,他是拿自己筆下的人物做實驗,讓他們代替自己去行動去改變,去探索存在的各種可能性。因此,紀德每一部作品中的人物形象只能反映紀德的一個側面,或者更準確地說是紀德通過作品塑造了一個潛在的自己。宋敏生指出:“寫作是紀德的生存方式。他的生活與創(chuàng)作相互融合,相互影響。他將自己多彩的生活和對生活的思考寫進作品,通過作品中自己形象代言人來嘗試每一種極端生活的可能性?!盵18]

從紀德的“道德三部曲”來看,前一部作品總是對后一部作品 的否定,也就是說他在作品中建立一種存在的可能性,繼而推翻這種可能性,然后又重新建造另一種存在的可能性。正如諾貝爾文學獎的頒獎詞對紀德的評價:“與他同時代的任何人相比,紀德都更具有對比性。他就像性格多變的普羅透斯一樣,一直在改變他的態(tài)度,他為了能撞擊出閃亮的火花,不知疲倦地在兩個極端活動。所以他的作品呈現(xiàn)出永不間斷的對話,信仰一直反抗著懷疑,禁欲一直反抗著對生命的熱愛,戒律一直反抗著對自由的渴望。”[19]

事實上,在紀德的作品中,除了作品與作品間的對話以外,每一部作品本身就有對自身否定的部分。紀德曾說:“我喜歡每本書里都含有自我否定的部分,自我消滅的部分。”[20]11具體而言,《背德者》包含有對個人主義的批評,《窄門》包含有對神秘主義的批判,《田園交響曲》則是包含有對人的虛偽性的批判,這也就可以解釋為什么紀德“道德三部曲”都以悲劇結尾。深究其根:首先,紀德從小接受的宗教教育使其養(yǎng)成時常自省的習慣,他的作品里經常出現(xiàn)日記,如《窄門》和《田園交響曲》,這也是因為日記更有利于自我反思和自我批判,因此,紀德的作品體現(xiàn)出反思性的特征;其次,正如盛澄華指出的那樣,“紀德對他每一件作品最大的關心,不在是否這作品能得到一時的成功,而是如何使它能持久。這‘永遠的今日‘永遠的青春正是紀德在藝術上最高的企圖與理想。而為達到這目的,對于藝術品思想價值相對性的重視與認識,是不可缺少的條件之一?!盵21]8 就拿《田園交響曲》這一部作品來說,紀德固然有對牧師的虛偽性的批判,但這絕非是作家全部的寫作目的,這部作品真正的思想價值在于它對簡單的道德判斷的超越,而意在揭示人性的復雜,《背德者》和《窄門》各自也具有這樣的特征。吳曉東在《田園交響曲》的序言中寫到,“紀德認為每個人的生活當是由兩種相反的力所構成。這兩種力的相互排斥、掙扎,才形成一切生命的源泉。所以,在藝術中我們有想象與現(xiàn)實的對立,在意識中有思想與行動的分歧,在社會中即形成個人與集團的抗衡,在戀愛中即形成情與欲的沖突。因此他的作品所表現(xiàn)的常是一大片戰(zhàn)場,在那里上帝與惡魔作著永遠不斷的角逐。”[22]5-6從這里可以看出,紀德是在通過探索自我,從而探索普遍人性的復雜性。

紀德將自身的復雜性歸因于遺傳:“在我的生活中,什么也不持久,什么也不堅定,什么也不可靠。我與自己時而相像,時而不同;不管多么陌生的人,我也敢發(fā)誓能夠接近。我年已三十,還不知道自己是吝嗇還是大方,是簡樸還是奢侈……或者說,我感到自己突然從一個極端轉到另一個極端,我的命運就是在這種搖擺中完成。為什么我要虛假地模仿自己,給我的生活制造一種虛假的統(tǒng)一呢?我能在運動中找到平衡。兩種迥異的生活方式在我身上相交叉,我忍受的這種復雜性、這些矛盾,通過我的遺傳可以得到解釋。”[23]351紀德的父親來自溫暖的南方,性格溫和寬容,熱愛大自然,情感豐富,但可惜英年早逝。紀德的教育重任落到母親頭上。她來自寒冷的北方,性格刻板保守,做事循規(guī)蹈矩,是十足的清教教徒。因此,紀德在宗教氛圍濃厚的家庭中成長,禁欲主義成為他生命的底色。

美國心理學家,環(huán)境決定論者畢生認為,“人的行為、人的全部組織都好像一套待動的機器,這架機器只有傻乎乎地 等待著環(huán)境和訓練給他指令,以決定動作的發(fā)展和方向?!盵24]47張佐邦在《文藝心理學》中表示環(huán)境雖然對人的個性氣質的形成具有重要作用,但是他認為在畢生的觀點里,人成為環(huán)境的奴隸,完全喪失人的主體能動性。張佐邦認為,“人是永遠也不會像機器那么‘乖的,在人的機體中,有一種通過‘集體無意識積淀而來的先天的主動創(chuàng)造欲,這種創(chuàng)造欲常常表現(xiàn)為對任何支配意志的反抗的本能?!盵25]47從紀德的自我虛構作品《如果種子不死》中,我們也可以看到他性格中的反叛特征,這與他母親對他實行的嚴格教育不無關系。當外在的壓力越大時,人所產生的反抗力也越大。紀德生活環(huán)境和家庭教育的特殊性決定了他寫作的目的是為了努力掙脫宗教思想的束縛,探索自我,解放自我,從更深層次來講,他是在作品中通過理想的人探索普遍的人性的復雜性以及人存在的問題。

紀德突破禁欲主義的禁錮,大膽追求身體的解放,這很大程度上要歸因于他的朋友熱昂和王爾德的影響,熱昂曾在一次訪談中說道:“我認為,紀德在我這里尋找他本人缺少的東西:某種動力,活力,力量,健康,直率,還有,我承認,滿足自己欲望的勇氣?!盵26]223 如果說熱昂給了紀德滿足自己欲望的勇氣,那么紀德從王爾德那里得到的就不只是勇氣,還有對自己倫理觀的肯定。除此之外,紀德在1896年就曾貪婪地閱讀過朋友亨利·阿爾貝發(fā)表的一篇主要討論尼采思想的長文一一“道德主義的危險”,并且和作者討論。1898年,紀德讀了亨利·利什唐貝熱的《尼采的哲學》,文章中透徹而詳細地論述了尼采的整個創(chuàng)作。讀完這篇文章后,他寫信給德魯安:“尼采把我逼瘋了。他為什么存在?我會瘋狂地想當尼采。我嫉妒他一一發(fā)現(xiàn)了我最秘密的思想?!盵27]169從此處,我們可以看到,尼采的思想對紀德的自我解放也產生了重要影響,或者更準確地說,他和王爾德一樣提供給紀德的是滿足自身欲望的信心和勇氣。

紀德的文學觀也指引了他的精神追求。他在《論那喀索斯》中宣揚自己的文學觀,認為真理是散落在世界各處的,是散落在萬事萬物中的,那么藝術家的使命就是去不斷搜集飄散在各處的真理,而真理又是不能窮盡的。因此,藝術家永遠在追尋真理的道路上。袁筱一在《違背道德的人》這部作品的導讀部分這樣解讀紀德的文學使命:“如果說文字是對真實的探索,是對存在的可能性的探索,與真實生活的有限性相反,這種探索卻是永無止境的。”[28]

結語:

雖然紀德總是從自己的生活經歷中提取素材,但是作品中的人物并非真實的紀德,而是紀德通過藝術的手法創(chuàng)造的理想的人,作家真實的自我則隱藏在這些理想的人物背后。通過弗洛伊德三重人格結構學說分析“道德三部曲”,我們可以對紀德的創(chuàng)作心理有更為深入的認識。作家通過自己的作品探索自我,在作品中實現(xiàn)自身的欲望,同時也是通過作品來反思自我。紀德在《背德者》和《窄門》中將主人公推向極端最終導致他們走向毀滅,在《田園交響曲》中主人公實現(xiàn)了靈肉的完美結合,然而最終也是走向死亡,這似乎是在暗示作家自身存在的不可調和的靈肉沖突和矛盾。紀德從個人的內心世界出發(fā),實則是為了揭示包括自身在內的普遍的人性的復雜性。雖然現(xiàn)實中的人內心不一定經歷著紀德如此強烈的 靈肉沖突,但是作為社會中的人,難以逃脫社會的道德規(guī)范束縛,而人自身動物性的一面勢必會與社會規(guī)范產生沖突。換言之,人的靈性和動物性之間的沖突也就成為一種必然。故而,紀德的“道德三部曲”揭示了人的存在困境和真理。

參考文獻:

[1][2]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引論新編》[M].北京 商務印書館,2011.

[3][4][5][6] [7][8][9][10][12]紀德:《背德者·窄門》[M].李玉民譯,北京:燕山出版社,2000.

[11]景春雨:《安德烈·紀德“道德三部曲”中的“自我與上帝”評析》[J].沈陽師范大學學報,2016(03).

[13]海涅:《論浪漫派》[M].張玉書譯 ,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79:5.

[14][15][16][20][21][22][法]安德烈·紀德:《田園交響曲》[M].馬振騁譯,上海:上海出版社,2011.

[17][23][法]紀德:《紀德日紀》[M].李玉民譯,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2015

[18]宋敏生:《紀德的“那喀索斯情結”與自我追尋》,北京:中國社會出版社,2010:276-277.

[19][法]安德烈·紀德:《窄門》[M].陳詩雨譯,北京:北京理工大學出版社,2015:2

[24][25]張佐邦:《文藝心理學》[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6.

[26][27][英]艾倫·謝里登:《安德烈·紀德一一個現(xiàn)實生活中的偉大人物》[M].劉乃銀譯,2003.

[28]紀德:《違背道德的人》[M].馬振騁譯,上海:上海書店出版社,2011:12.

猜你喜歡
紀德
給小作者道歉的大作家
給小作者道歉的大作家
碧園書
從《安德烈·瓦爾特筆記》看《圣經》對紀德寫作的影響
怎樣與普魯斯特交朋友:大主編紀德真誠致歉小作者
趙玫文化隨筆
淺析紀德與《窄門》的內在聯(lián)系
給小作者道歉的大作家
紀德和他的《剛果之行》
鹤峰县| 晋江市| 蕉岭县| 桃源县| 丹阳市| 丹寨县| 济宁市| 广平县| 衡南县| 浪卡子县| 东海县| 垦利县| 来凤县| 始兴县| 平昌县| 福贡县| 乌恰县| 盐亭县| 宜阳县| 珲春市| 凉城县| 玛纳斯县| 遵义县| 舒城县| 疏勒县| 济源市| 孟连| 柘城县| 托克逊县| 高州市| 平陆县| 固阳县| 泸西县| 德惠市| 重庆市| 阿坝| 新乡市| 安康市| 马公市| 巴楚县| 称多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