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暈虹
教學目標:
1.交流資料,引發(fā)向他人介紹某一處文化遺產(chǎn)的興趣。
2.選擇不同的文本形式,用上恰當?shù)恼Z言向他人介紹。
教學過程:
一、 資料交流,激活思維
1.(播放紀錄片《世界遺產(chǎn)在中國》節(jié)選)看,老師給大家?guī)砹艘环菀曈X盛宴。
2.同學們,看完這段紀錄片,你想說點什么?
(預設:華夏五千年文明,讓人倍感自豪;中國的世界文化遺產(chǎn)有很多,正如紀錄片里所說,泱泱中華,文明古國,光輝燦爛……)
3.華夏文明中最璀璨的部分,便是這些凝結(jié)了先人智慧和汗水的文化結(jié)晶。你們想把它們推向世界,讓更多的人了解它們,走進它們嗎?那咱們先來交流交流。
4.學生借助資料收集單(見下表。以了解敦煌莫高窟為例),交流其中一個最想給別人介紹的方面。
(設計意圖:把中國文化推向世界,這是一個特別能引發(fā)學生民族自豪感的話題。教師借助視頻資料激發(fā)學生介紹的熱情,然后利用學生交流自己收集的資料,打開他們推介的思維,同時也為后面寫作素材的選擇奠定基礎(chǔ)。此環(huán)節(jié),讓學生在一種強烈的情感驅(qū)動之下,為著一個清晰的目的去學習。課前教師給予學生學習支架“資料收集單”,以幫助學生在收集資料和交流時理清思路。)
二、 學習例文,可視思維
下個月區(qū)里要舉行一次“探尋華夏文化,走進兩江新區(qū)”交流會,一群10歲左右的英國小學者要來我們學校訪學,咱們五年級就負責介紹中國文化古跡,該你們大顯身手啦。
1.面對外國小朋友,你們覺得用什么方式給他們介紹比較好呢?(宣傳冊+講解、圖片+講解、文字+講解……)這些形式都不錯,但是這些都需要一個腳本。這節(jié)課,我們就來試著寫一寫這個腳本。
2.生討論。
3.展示例段,對比分析。同學們請看,下面兩段文字都是介紹金字塔的外形特點的,你們發(fā)現(xiàn)了什么?
《不可思議的金字塔》節(jié)選:
《金字塔夕照》節(jié)選:
遠遠望去,它像漂浮在沙海中的三座金山,似乎一切金色的光源,都是從它們那里放射出來的。你看,天上地下,黃澄澄,金燦燦,一片耀眼的色調(diào),一幅多么開闊而又雄渾的畫卷??!
4.對比發(fā)現(xiàn),總結(jié)。
都是在介紹金字塔的外形特點。
(1)對比形式,我們發(fā)現(xiàn)《不可思議的金字塔》,采用的是圖文并茂的方式,很直觀、形象、準確?!督鹱炙φ铡窙]有用圖片,只有文字。
(2)對比語言,第一篇跟我們學過的課文《鯨》很相似,里面有列數(shù)字、作比較的說明方法;但第二篇像散文一樣,作者加入了比喻的修辭手法,給讀者留下了很多想象的空間,讓人讀了,眼前仿佛浮現(xiàn)出了這樣的畫面。
(3)總結(jié):我們從展現(xiàn)的形式和文字的特點兩個方面進行總結(jié)板書:
形式? ? ? ? ? ? ? ? ? ? 效果
圖片+文字? ? ? ? ? 直觀形象
用文字描述? ? ? ? ?更有畫面感
(設計意圖:讀寫結(jié)合的意義在于,學生能夠在讀中找到清晰可見的語言模式,并遷移運用這樣的模式?!恫豢伤甲h的金字塔》這篇文章與本次習作要完成的教學目標非常契合,都是介紹名勝古跡,作者也采取了不同的文本形式和語言形式來呈現(xiàn),剛好給學生做了一個非常好的示范。教師帶著學生將兩篇文章中同樣都是寫金字塔外形特點的語段進行對比分析,發(fā)現(xiàn)了它們形式和文字上的密碼,而這樣的“密碼”正好給學生的寫作呈現(xiàn)了清晰可見的方法。這樣的方法可觸摸,可遷移。)
三、自主寫作,外顯思維
1.出示“需求”,學生選擇。
需求一:為外國朋友制作一份圖文并茂的宣傳冊。
請你參照《不可思議的金字塔》,為外國小朋友制作一份圖文并茂的宣傳冊,讓他們更清楚地了解中國的文化古跡。要求針對一處中國的世界文化遺產(chǎn),選擇其中2~3個有特色的方面進行介紹。注意,如果引用了別人的資料,請注明出處。
需求二:為外國小朋友寫一篇介紹文化遺產(chǎn)的文章。
請你模仿《金字塔夕照》這篇文章,為即將到來的外國小朋友介紹一處中國的世界文化遺產(chǎn),讓他們腦海里充滿對這處古跡的遐想,特別期待去看一看。
2.學生習作。
3.評價修改,提升思維。
(1)按評價量表自評,再同桌交換進行評價。
(2)結(jié)合評價,再次修改。
(3)集體展示評價。
(設計意圖:在真實的需求中,學生創(chuàng)作的熱情被點燃。此刻,學生將習得的方法進行遷移、模仿,以求在練習中得到真正的內(nèi)化?!敖虒W評一致”告訴我們,老師教什么,學生就練什么,評價就評什么,這樣的一致性讓學生學習更有目的性,過程更加清晰,結(jié)果更有利于幫助他們建立起一個個清楚的思維寫作模型。)
(作者單位:重慶市兩江新區(qū)星光學校)
責任編輯 郝 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