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燕超
(廈門醫(yī)學院附屬第二醫(yī)院 中醫(yī)骨傷科,福建 廈門 361021)
腰椎間盤突出癥屬于較為常見的脊柱退行性病變,因椎間盤受到扭轉、擠壓、重力、勞累磨損等導致椎間盤纖維環(huán)發(fā)生破裂,髓核脫出并壓迫神經(jīng),其臨床表現(xiàn)為患處疼痛、下肢功能受限,在發(fā)病初期癥狀不典型,疼痛情況時輕時重病情較隱蔽,有的可自行緩解,患者不夠重視,則會錯過治療的最佳機會,直接降低患者生活質量[1]。在中醫(yī)理論中,腰椎間盤突出癥主要為氣滯血瘀型,多以中醫(yī)骨傷手法為主,結合中藥內服也較為普遍。故本次研究旨在探討氣滯血瘀型腰椎間盤突出癥采用中醫(yī)骨傷手法配合桃紅四物湯辨證加減治療的臨床療效,現(xiàn)報道如下。
2018年1月~2019年10月,選擇我院治療的氣滯血瘀型腰椎間盤突出癥患者110例,采用隨機數(shù)字分組法進行分組,每組55例。對照組中,男22例,女33例;年齡35歲~65歲,平均(48.66±7.32)歲;病程1 a~3 a,平均(2.55±0.10)a。觀察組中,男24例,女31例;年齡35歲~64歲,平均(50.01±8.23)歲;病程1 a~3 a,平均(2.39±0.22)a。兩組性別、病程、年齡等基線數(shù)據(jù)比較無統(tǒng)計學差異(P>0.05),具有可比性。
①中醫(yī)診斷:符合氣滯血瘀型痹證,腰腿刺痛明顯,痛點明確不可按,入夜加重,腰部僵直,仰臥受限,舌暗紫或有瘀斑,脈弦澀[3]。②西醫(yī)診斷:符合腰椎間盤突出癥,經(jīng)影像學檢查確診,下肢及腰部疼痛,痛處集中于腰骶神經(jīng)根分布區(qū),骨神經(jīng)牽拉、神經(jīng)根張力、直腿抬高等試驗結果呈陽性[4],不同神經(jīng)支配下存在肌肉萎縮、功能減退、反射改變等情況。
①病程均低于3 a;②經(jīng)CT及MRI影像學檢查,未見包容性腰椎間盤突出,黃韌帶未發(fā)生肥厚、椎管未發(fā)生狹窄、腰椎未發(fā)生滑脫,椎間隙高度超過正常椎間隙高度70 %以上;③非手術治療患者;④自愿參加本次研究簽訂知情同意書。
①存在語言或精神障礙無法正常交流者,以及其他無法配合治療者;②存在黃韌帶鈣化或椎管狹窄;③合并心腦肝腎、造血系統(tǒng)疾病患者;④對所用中藥過敏者。
患者實施中醫(yī)骨傷手法。具體方法:對患者腰背部和臀部進行掌推法以放松肌肉,促進局部血液循環(huán),對其兩側肌肉采用疊掌法由上到下按摩,按壓時的力度可由輕到重,以患者耐受為佳,每天1次,每次10 min;對其腰部阿是穴和背部膀胱經(jīng)兩側腎俞穴采用拇指法進行按壓,承扶穴肘尖點按,每天1次,每次10 min;患者仰臥位接受治療,醫(yī)者用前臂將患者膝關節(jié)進行固定,并將患者腿抬高至最大程度,對足尖部用力下壓,力度以患者耐受為佳,每天3次;患者以仰臥位采用直腿抬高和牽引下肢法對其側關節(jié)充分活動,每天1次,每次30 min。均治療14 d。
在對照組基礎上配合桃紅四物湯辨證加減治療。桃紅四物湯組方:桃仁、紅花、川芎、當歸各10 g,赤芍、生地黃、川牛膝各15 g,地龍20 g,大黃3 g,蜈蚣、全蝎各3條,以上中藥水煎煮取200 mL,每日服用2次,治療14 d。
治療前后,根據(jù)視覺模擬評分(VAS)量表評價疼痛情況,腰椎功能根據(jù)JOA評分量表評價腰部功能,VAS評分越高提示患者疼痛越嚴重,JOA評分越高提示患者腰部功能越好。
參照《中醫(y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5]判定。治愈:患者疼痛消失,腰部活動正常,直腿抬高實驗顯陰性,能夠恢復正常工作和生活;顯效:疼痛明顯減輕,腰部活動基本正常,直腿抬高實驗不低于70°,基本恢復正常工作生活;有效:疼痛減輕,腰部活動有所改善,直腿抬高實驗不低于60°,日常生活可自理;無效:達不到以上標準者。
3.4.1 兩組臨床療效比較
治療后,觀察組的臨床療效優(yōu)于對照組(P<0.05)。見表1。
表1 兩組臨床療效比較 例(%)
3.4.2 兩組VAS評分和JOA評分比較
兩組治療前的VAS評分和JOA評分比較無顯著性差異(P>0.05);治療后,兩組的VAS評分均顯著下降,JOA評分均顯著提高,相較于對照組,觀察組的VAS評分顯著更低,JOA評分顯著更高(P<0.05)。見表2。
表2 兩組VAS評分和JOA評分變化比較分)
臨床上,腰椎間盤突出癥的治療方案有保守治療和手術治療,對于早期患者多采用保守治療,其中中醫(yī)傳統(tǒng)療法,包括中藥內服和外敷、針灸、整脊、推拿等,其臨床效果獲得患者和臨床醫(yī)生的認可,同時減少了患者經(jīng)濟負擔和手術風險。
中醫(yī)學認為,腰椎間盤突出癥屬于“腰痛”“骨痹”范疇。在中醫(yī)古籍中對于“腰痛”就已記載,《素問》曰“痹在于骨則重,在于脈則血凝而不流,在于筋則不屈不伸,在于肉則不仁……”《丹溪心法》曰“腰痛主因腎虛,濕熱,挫傷,內傷,成痰積?!北静∫詺鉁鲂陀葹槌R?,其發(fā)病機制為因肝腎虧虛易感風寒濕邪,三邪入體,造成氣滯血瘀型腰椎間盤突出癥,此乃內外因素共同作用結果,導致營衛(wèi)失調、肝腎虧虛、經(jīng)絡受損、外邪虛入,治療上應以調達氣血、疏通阻痹為主[6]。
四物湯是活血補血的經(jīng)典方,具有和血不傷血、補血不滯血的特點,主要用于治療血虛而血行不暢的傷科血病。桃紅四物湯出自《醫(yī)宗金鑒》,以四物湯為君,在其基礎上加用了紅花和桃仁,在和血養(yǎng)血基礎上加強了祛瘀活血的功效。其中桃仁、川芎、紅花可活血化瘀,解郁止痛;當歸、熟地黃可活血養(yǎng)血,補益生機,補腎滋陰,若以生地黃取代熟地黃,可消瘀涼血;白芍可養(yǎng)血斂陰,通順血脈,柔肝止痛。諸藥合用,活血補血,攻瘀行滯,更適用于治療氣滯血瘀型腰椎間盤突出癥[7]。
中醫(yī)骨傷手法是治療骨科疾病的常見中醫(yī)外治療法,通過對穴位進行按摩推拿,配合牽引,使腰背部肌肉放松,調整韌帶柔韌性,改善血液循環(huán),提高患者疼痛閾值,并使用中醫(yī)手法使突出的髓核復位,改善髓核壓迫神經(jīng)根的情況,配合下肢關節(jié)的被動活動,有利于神經(jīng)根韌性功能恢復,提高療效[8]。
本次研究顯示:相較于對照組,治療后,觀察組的總有效率顯著更高,VAS評分顯著更低,JOA評分顯著更高。提示中醫(yī)骨傷手法使髓核復位,緩解對神經(jīng)的壓迫,從而減輕腫脹、疼痛等癥狀,配合桃紅四物湯辨證加減治療,補血滋陰,活血化瘀,行滯止痛,改善患者身體機能,利于改善患者臨床癥狀及體征,提高患者腰部功能,有利于患者快速恢復。
綜上所述,氣滯血瘀型腰椎間盤突出癥采用中醫(yī)骨傷手法配合桃紅四物湯辨證加減治療,能夠明顯改善患者臨床癥狀,促進患者腰部功能恢復,提高臨床治療有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