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月異
摘 要:隨著時代發(fā)展,學術界日益關注精神貧困。鑒于此,未來應深入研究精神貧困內涵與相關理論,探索合適的實證方法,在此基礎上提出相應對策,并著重研究青少年這一特殊群體精神貧困狀況。
關鍵詞:精神;精神貧困;群體劃分
文章編號:1004-7026(2020)05-0022-02???????? 中國圖書分類號:F323.8 ??????? 文獻標志碼:A
精神屬于價值理性范疇,對其的研究成果主要有以下幾方面。研究內容,對精神貧困的內涵進行了深化。研究對象,對精神貧困群體進行了具體的劃分。研究方法,相關理論的不斷深入使得對精神貧困的研究更具理論性。但是,對研究內容的理論研究還不夠全面深入,對研究對象精神貧困群體的劃分需進一步深化,對研究方法的實證性研究較少,可行性研究有待加強。
1? 研究背景
2020年我國要解決絕對貧困問題,但反貧困現(xiàn)象仍有可能發(fā)生,究其本質是存在精神貧困。馬克思在《資本論》中深刻揭示了反精神貧困思想,它是一個多元有機的過程,也是國家經濟發(fā)展中不容忽視且難解決的問題。近年來,學者們日益重視對精神貧困的研究。CNKI中以“精神貧困”為主題關鍵詞檢索到的學術成果數(shù)量見表1,并逐漸增多,2019年突破50篇。在研究內容上,對精神貧困內涵的研究成果較多。在研究對象上,學者以大學生、農村人口為主體的分析居多。
2? 精神貧困的內涵
近年來,隨著脫貧攻堅不斷縱深推進,精神扶貧問題不斷被學界和扶貧工作參與者廣泛關注。但直接給精神貧困下定義的并不多,其認識也各有不同。余德華(2002)、劉玉榮(2004)等認為,精神貧困是在特定社會環(huán)境下,社會群體或個人由于各種因素導致的在思想道德、文化知識、價值觀念等方面的匱乏或滯后,以致在物質生活資料的獲取和精神生活的需求方面得不到滿足的生存狀態(tài)[1]。這是較早時期對精神貧困較全面的明確定義,此后被許多學者多次引用。胡艷芳(2007)認為,精神貧困即心理貧困,是由于經濟貧困的壓力所導致的一系列個性特征和心理健康上的負變化。朱華曄(2011)認為,精神貧困的概念都是局部的、階段的、具體的或個性的。杭承政、胡鞍鋼(2017)認為,精神貧困是主體因缺乏理想、思想消極和行為不當而影響其脫貧的一種現(xiàn)象。王勇(2019)指出,精神貧困可以概指各種內在或主觀因素的缺乏,包括進取意識、市場意識、知識儲備、能力培養(yǎng)、社會資本等諸多方面。
3? 不同群體精神貧困的原因及對策
3.1? 大學生精神貧困的原因及對策
大學生受教育時間較長且有較高的文化水平。李若衡、楊艷(2010)從大學生應該獲得的社會支持角度,把大學生精神貧困定義為因其在社會化過程中一些物質和心理方面的需求得不到滿足而出現(xiàn)的一種滯后于他人的窘況,以致其行為方式和價值觀偏離了社會主流的狀態(tài)。一般說來,大學生的精神貧困表現(xiàn)為封閉排他,嚴重自卑又過度自尊,意志消沉,生活攀比,有無邊享樂思想,過于在意他人對自己的看法,常陷入孤僻和焦慮之中。
大學生出現(xiàn)“精神貧困”現(xiàn)象的原因,按照不同標準可分為主客觀因素和家庭、教育、同輩群體等因素。如主動適應能力不強、自我認識不當、家庭教育方式不當,學校思想教育效果較差、同輩群體態(tài)度和行為不當、就業(yè)碰壁、社會不良風潮等。要想解決這些問題,可從自身入手,如相互交流、彼此關心、主動承擔責任等;從教育入手,加強思想和心理健康教育,加強校園文化建設等;從社會入手,如完善考核應聘機制,杜絕貪污腐化、盲目攀比、奢侈消費的不良之風等[2]。
3.2? 農民工精神貧困的原因及對策
農民工現(xiàn)稱作進城務工人員。其精神貧困是指在進入城市從事非農產業(yè)勞動并在城市生活過程中,農民在勞動觀念、交往態(tài)度、思維方式和消費觀等方面滯后。主要表現(xiàn)在情感世界空虛、價值取向功利、法律意識淡薄、消費觀念畸形、社會融合度低、自卑感強、有極端心理等方面。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物質生活方面,如收入低、周邊環(huán)境惡劣、閑暇時間過少等;個人方面,如心理素質低、行為習慣差等;社會方面,如公益文化設施缺乏、農民工組織體系不全等;制度方面,如社會保障制度不完善等。對于這些問題,學者提出以下對策。自身方面,提高職業(yè)技能和思想道德文化水平,參加健康娛樂活動等;企業(yè)方面,提高工資水平,改善周邊環(huán)境,解決住房問題等;基礎設施方面,加大農民工的文化設施建設等;社會方面,完善農民工的工會組織,建立多元化的組織形式等;制度方面,加快戶籍制度改革,完善農民工社會保障體系[3]。
3.3? 留守兒童精神貧困的原因及對策
有學者考慮到留守兒童的特殊性,認為留守兒童的精神貧困主要是指留守兒童因父母一方或雙方外出務工而導致的思想、人格、心理和安全感等方面明顯低于非留守兒童的狀況。留守兒童來自于家庭及社會各方的壓力是其精神貧困的外在表現(xiàn)及原因,而其心理、思想、人格及安全感等則是其精神貧困的內在體現(xiàn)及結果。留守兒童精神貧困的具體原因是復雜的,主要有以下4個方面。學校方面,缺乏對留守兒童心理的疏導和教育,與他們的溝通和交流較少等;社會方面,管理主體缺失,機制不健全等;家庭方面,家庭監(jiān)護缺失等;還有自身因素。相應的對策有學校層面,成立專門的心理輔導中心,開展針對留守兒童家長的家長培訓會,加強對教師的監(jiān)督考核制度等;社會層面,建立農村社區(qū)的留守兒童管理機制,完善留守兒童志愿者關愛體系等;家庭層面,穩(wěn)固農村現(xiàn)有青壯年人口,加強與孩子的有效溝通等。
3.4? 老年人精神貧困的原因及對策
在人口老齡化日益加劇的背景下,老年貧困問題逐漸凸顯,尤其農村老年人的貧困深度與廣度更加突出。造成農村老年貧困的原因是學者關注的重點,主要原因有受教育程度不高、文娛活動單一、年輕勞動力轉移、自立心理準備不足、對新興事物的排斥心理等。其中更值得關注的是我國老齡婦女,她們普遍受教育程度低、經濟依賴性強、精神需求滿足度較低。總體來看,其精神貧困主要表現(xiàn)為思想老舊、社會隔離、精神空虛、盲目信仰、地位下降等。當然原因是多方面的,從社區(qū)和家庭層面看,如社會活動參與少,家庭有效溝通少等;從個人特征看,如思想固執(zhí)、健康狀況差等。要想消除農村老齡婦女精神貧困,需要全社會的努力,如提高老齡婦女的交流與溝通能力,搭建老齡婦女的娛樂平臺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