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三州_亚洲少妇熟女av_久久久久亚洲av国产精品_波多野结衣网站一区二区_亚洲欧美色片在线91_国产亚洲精品精品国产优播av_日本一区二区三区波多野结衣 _久久国产av不卡

?

《清史稿·貴州土司傳》考誤十則

2020-03-28 15:35王濤
文教資料 2020年35期

王濤

摘? ?要: 趙爾巽等《清史稿·貴州土司傳》是詳記貴州土司興衰始末和貴州少數(shù)民族活動的專篇文獻。本文據(jù)歷代貴州方志、《清實錄》《清文獻通考》等文獻考證,發(fā)現(xiàn)是《傳》中華書局1977年點校本仍有部分舛誤?,F(xiàn)就所查十處舛誤,逐一考證,以供學(xué)界參考。

關(guān)鍵詞: 《清史稿》? ?貴州土司傳? ?考誤

《清史稿》是趙爾巽主持修撰的一部清代歷史未定稿,其中卷五百十五,列傳三百二為《貴州土司傳》。是《傳》內(nèi)容始于古羅施鬼國,終于清改土歸流,詳載清初開辟苗疆,土司逐一歸附的史實,并分列府、州、縣等,詳記各土司治所方位、歷史沿革,是研究貴州土司和貴州少數(shù)民族的重要文獻。但由于修撰時恰逢民國初年,時局不寧“隨修隨刻,不復(fù)有整理之暇”[1](14738),致成書倉促。且事出多人,體例不一,考證不詳,難免有失當(dāng)疏漏之處。雖有學(xué)者考誤①,然仍有疏漏和值得探究之處。今不揣谫陋,謹對所察十處舛誤加以考證,不妥之處,敬請方家指正。本文考誤以中華書局1977年點校出版的《清史稿·貴州土司傳》(下簡稱《貴州土司傳》)為參考,所引原文皆在文末括號內(nèi)標注頁碼。

一、“乃于(雍正)六年夏,先創(chuàng)八寨以通運道……九年,乘勝沿九股河下,抵清水江。時九股苗為漢奸曾文登所煽”(頁14272)

按:“九年”訛,當(dāng)為“七年”。

雍正六年(1728)夏,貴州巡撫張廣泗鎮(zhèn)守黎平,派兵先下八寨,后得五寨,苗降?!顿F州土司傳》記,雍正九年(1731)官兵循九股河而下,乃抵達清水江。此時,九股苗被曾文登煽動。該處雍正“九年”有誤,檢顧炎武《圣武記》卷七《雍正西南夷改流記上》[2]、(光緒)《古州廳志》卷七《武備志》[3]皆言“于(雍正)六年夏,先創(chuàng)八寨以通運道……明年,乘勝沿九股河下……”此處所載內(nèi)容與《貴州土司傳》一致,但“乘勝沿九股河下”的時間是“明年”,也就是“雍正六年(1728)”的第二年,即“雍正七年(1729)”。

據(jù)《大清世宗憲皇帝實錄》卷七十九“雍正七年己酉三月乙巳朔”條載,“張廣泗調(diào)遣官兵,分路進剿,苗眾投誠,其上下九股及清水江、古州等處,現(xiàn)俱以次寧貼”[4]。亦可知,張廣泗進剿上下九股及清水江,苗眾歸附是在雍正七年(1729)。

又,李元度撰《天岳山館文鈔》卷十四《方敬齋中丞事略》載,雍正七年(1729)五月,官兵大破苗寨,諸寨投誠,“前附逆各寨皆悔罪求生,且獲漢奸曾文登來獻,斬以徇”[5]??芍赫吣辏?729)五月,漢奸曾文登被投誠的“附逆”所獲,獻給清軍,清軍將其斬首示眾。(乾?。肚褰尽肪砹稁熉每肌穂6]與(民國)《貴州通志·宦跡志十一》[7]亦有此記載。由此可證,雍正七年(1729)時,曾文登已死,不可能在雍正九年(1731)再煽動苗民。

綜上,此處“九年”有誤,當(dāng)為“七年”。蓋因“九”與“七”字形相近,致誤。

二、“上馬橋長官司,在州北二十里”(頁14278)

按:“州北”訛,當(dāng)為“州西北”。

上馬橋區(qū)劃始于唐末,明洪武四年(1371)成為長官司。就其方位,(萬歷)《貴州通志》卷三《合屬志》言,“上馬橋長官司,州西北二十里”[8]?!睹魇贰肪硭氖兜乩碇酒摺べF州》載“上馬橋長官司,州西北”[9]?!肚逦墨I通考》卷二百九十《輿地考·貴州省》[10]與《方輿考證》卷九十五《貴陽府·形勢》[11]咸載:“上馬橋長官司,在定番州西北二十里?!薄肚「畯d州縣圖志》卷四十七《貴州布政使司·貴陽府》曰:“上馬橋長官司,東南至州二十里?!盵12]亦即言其址在定番州西北?!肚献R略》卷三《定番州》載“上馬橋長官司,在城西北二十里”[13]。(民國)《貴州通志·輿地志五》言:“上馬橋長官司,州西北?!盵14]盡管不同時代各文獻表述略有差異,或言“州西北”,或言“在州西北”,或言“在定番州西北”等,甚至部分典籍記載沒有量化的距離,但都無一不確定的是,上馬橋長官司所處定番州之方位,當(dāng)在“州西北”,而非“州北”。蓋修撰者,刪訂疏忽致誤。

三、“盧番長官司……始自唐末盧君聘,元置羅番靜海軍安撫司?!保?4278)

按:“羅番靜海軍安撫司”訛,當(dāng)為“盧番靜海軍安撫司”。

盧番長官司治所清代屬定番州,即今貴州惠水縣?!傲_番”與“盧番”一字之差,筆者認為《貴州土司傳》此處“羅番”不當(dāng),理由有二。其一,邏輯不通。與“盧番長官司”同屬定番州的長官司如“程番”者,程元龍始,傳至程民新,程氏之番屬地;“方番”者,方得始,傳至方正綱,方氏之番屬地;“韋番”者,韋四海始,傳至韋章,韋氏之番屬地。循例“盧番”者,當(dāng)為盧氏之番屬地,故名?!氨R番”自唐末盧君聘始,至順治十五年(1658)盧大用歸附,再傳之子孫皆為盧氏所轄[1](14278),期間并未易姓,故當(dāng)為“盧番”講。其二,與史籍記載不符。元代設(shè)置盧番靜海軍安撫司,由盧延陵任盧番靜海軍安撫使?!对贰肪砹兜乩碇玖费裕骸氨R延陵,盧番靜海軍安撫使?!盵15]又(弘治)《貴州圖經(jīng)新志》卷八《程番府》[16]與《續(xù)文獻通考》卷二百三十三《輿地考》[17]、(嘉慶)《大清一統(tǒng)志》卷五百《貴陽府·建置沿革》[18]及《讀史方輿紀要》卷一百二十一《貴州二》[19]皆載,“元置盧番靜海軍安撫司”,亦可證之。蓋因“盧”與“羅”音近,致誤。

四、“唐時,石寶據(jù)此,明洪武四年改金石番長官司,傳至龍如玉,清順治十五年,歸附”(頁14279)

按:“龍如玉”訛,當(dāng)為“石如玉”。

“龍如玉”有訛,理由有二。其一,與理不通。金石長官司為“石氏”世襲,累世相傳,期間并未易姓改龍。金石番之名與其初創(chuàng)者石寶之姓氏相關(guān),據(jù)(乾?。顿F州通志》卷二十一《秩官·土司》載,“金石長官司,世襲累傳至如玉……如玉傳子萬年,萬年傳子廷瑛,廷瑛傳子嵩,嵩傳子岱”[20]??勺C,金石長官司世代父子相傳,為石氏一脈。又,1990年貴州惠水縣響鈴村山崖發(fā)現(xiàn)一枚“金石番長官司印”。吳曉秋先生對此印及金石長官司考證指出,金石長官司“世及后代,其后有石如玉(清順治十五年歸附,仍授長官之職。)、石萬年、石廷瑛、石嵩、石岱”[21](307)。再者,據(jù)《金石石氏家族敘略》載“金石長官司……石忠傳石國正,國正傳石如玉”[22](164),亦可證之。其二,與典籍不符?!稓J定大清會典事例》卷五百八十八《兵部·土司授職二》[23]與(民國)《貴州通志·土司志五》[24]皆言:“金石番長官司石如玉,順治十五年,準襲前職?!本C上可證,此當(dāng)為“石如玉”確。檢《貴州土司傳》“金石番長官司”條之前為“小龍番長官司”條,載“小龍番長官司……唐時龍方靈據(jù)此……傳至龍象賢,清順治十五年歸附”[1](14279),蓋因修撰者刪潤不當(dāng),誤將毗鄰“小龍番長官司”條之“龍”姓置于“石如玉”處,致誤。

五、“木瓜長官司……始于元時石期璽”(頁:14279)

按:“石期璽”訛,當(dāng)為“石朝璽”。

(乾?。顿F州通志》卷二十一《秩官·土司》載:“木瓜長官司,始于元時石朝璽。”[20]《黔南職方紀略》卷七《土司上》載:“木瓜長官……其先曰石朝璽,大都人,元時從征南有功,授木瓜革老蠻夷軍民長官?!盵25]此外,(民國)《新元史》卷五十一《地理志六》載,木瓜“元初,番酋石朝璽附歸,設(shè)長官司”[26]。由此可證,木瓜長官司,肇起于石朝璽,元時,因其征南之功而拜長官司。又,龔蔭先生《中國土司制度》[27](738)載木瓜長官司長官石氏承襲,“(1)石朝璽……(12)石奎光”,始于“石朝璽”,止于“石奎光”,共12世,皆不見“石期璽”之載。并記,“木瓜長官司,其先曰石朝璽……元時征南”[27](738),此亦可證,此當(dāng)為“石朝璽”。蓋因“期”與“朝”字形相近,致誤。

六、“小平伐長官司,在縣南三十里”(頁14281)

按:“縣南三十里”訛,當(dāng)為“縣西南五十里”。

萬歷二十三年(1595)在黔中析新貴縣與定番州之地,置貴定縣,兩地各取一字,命名。小平伐長官司,順治十五年(1658)歸附,屬貴定縣,其址在貴定縣西南五十里。(弘治)《貴州圖經(jīng)新志》卷十一《新添衛(wèi)·公署》載:“小平伐長官司在衛(wèi)城西南五十里?!盵28]《清文獻通考》卷二百九十《輿地考·貴州省》[10]、(嘉慶)《大清一統(tǒng)志》卷五百《貴陽府·建置沿革》[18]俱載:“小平伐長官司,在貴定縣西南五十里?!薄肚謇m(xù)文獻通考》卷三百二十六《輿地考·貴州省》詳其經(jīng)緯度,言:“小平伐長官司,在貴定縣西南五十里,北緯二十六度二十五分,西經(jīng)九度十七分?!盵29](道光)《貴陽府志》卷四《沿革表第一上》載:“小平伐長官司,東北至縣五十里?!盵30]此處以小平伐長官司為參照,貴定縣在其東北五十里。反之,以貴定縣為參照,小平伐長官司在其西南五十里。又,譚其驤先生《中國歷史地圖集·清時期》[31](50-51)載貴州地圖,根據(jù)其圖示和比例尺,知小平伐長官司在貴定縣西南約五十里處。且《貴州土司傳》載,“大平伐長官司,在縣南三十里”[1](14280),則貴定縣南三十里已有大平伐長官司,于理不當(dāng)再有小平伐長官司。蓋《貴州土司傳》修撰者,刪訂疏忽,誤將大平伐長官司之方位,置于小平伐長官司之處,致訛。

七、“新添長官司……明洪武四年,改授新添長官司,屬新添衛(wèi)……康熙十年,改隸貴定縣”(頁14281)

按“康熙十年”訛,當(dāng)為“康熙二十六年”。

據(jù)《大清圣祖仁皇帝實錄》卷一三〇“康熙二十六年六月戊辰”條載:“吏部議覆,云南貴州總督范承勛疏言,貴州所屬十五衛(wèi)、十所請分晰裁改……新添衛(wèi)裁并貴定縣……應(yīng)如所請,從之?!盵32]可知康熙二十六年(1687)吏部從云貴總督所請,裁改新添衛(wèi),隸屬貴定縣。又《乾隆府廳州縣圖志》卷四十七《貴州布政使司·貴陽府》[12]、(嘉慶)《大清一統(tǒng)志》卷五百《貴陽府·建置沿革》[18]及《方輿考證》卷九十五《貴陽府·形勢》[11]皆載:“本朝康熙二十六年,省新添衛(wèi),入貴定縣?!贝送猓ㄇ。顿F州通志》卷八《營建志·公署》[33]、(道光)《貴陽府志》卷四《沿革表第一上》[30]、(光緒)《平越直隸州志》卷二《地理三·沿革》[34]、《左司筆記》卷一《疆域》[35]等文獻雖文字表述略有不同,但都明確指出康熙二十六年(1687)裁新添衛(wèi),改隸貴定縣,亦可證之。蓋修撰者參考(道光)《貴陽府志》卷二十《表十七·選舉》所載,貴州定番州“宣德八年設(shè)衛(wèi)學(xué),至康熙十年改為縣學(xué)……至康熙二十六年改新添衛(wèi)為貴定縣學(xué)”[36]之內(nèi)容,刪潤不當(dāng),致誤。

八、“明洪武二十五年,以宋邦佐為草塘安撫司。傳至世寧,萬歷二十九年,改授土縣丞”(頁14283)

按:“世寧”訛,當(dāng)為“世孝”。

(乾?。顿F州通志》卷二十一《秩官·土司》[20]、(光緒)《平越直隸州志》卷二十五《秩官下·土官》[37]、(民國)《貴州通志·土司志五》[24]、日本學(xué)者鳥居龍藏《苗族社會調(diào)查報告》[38](162)皆載:“以宋邦佐征黔功,世授草塘安撫司,累傳至世孝,于萬歷二十九年,改授土縣丞?!饼徥a先生《中國土司制度》載,草塘安撫司安撫使宋氏家族承襲,曰“(1)宋朝美——(2)宋邦佐——(3)宋思義——(4)宋忠成——(5)宋景春——(6)宋韜——(7)宋淮——(8)宋廷章——(9)宋鴛——(10)宋世孝……”[27](878)并注釋“宋世孝,后降襲土縣丞”[27](878)??梢娝伟钭骼蹅魉问佬?,并在宋世孝時改降土縣丞,亦可證“世寧”誤,當(dāng)為“世孝”。致誤之因,暫不可考。

九、“沿河祐溪長官司……元時,張仲武以功受長官司”(頁14287)

按:“張仲武”訛,當(dāng)為“張坤義”。

(乾?。顿F州通志》卷二十一《秩官·土司》載:“沿河祐溪長官司,元時,張坤義以功授長官司。”[20]《黔南職方紀略》卷八《土司下》載,“沿河祐溪……其先有張坤義者,元代以功授長官”[39]。(民國)《新元史》卷五十一《地理志六》載:“沿河祐溪等處,元初,蠻酋張坤義以功授沿河祐溪長官司。”[26]據(jù)(道光)《思南府續(xù)志》卷十《續(xù)增藝文》載《元黔南道鎮(zhèn)國將軍張公瑞齋傳》言,思州宣慰司同知張煥生四子,依次曰“坤元”“坤載”“坤厚”“坤義”,并載“坤義為今沿河祐溪長官司祖”[40]?!端寄峡h民族志》亦有此載,張煥生“四子坤義(字長仁),授沿河祐溪長官司”[41](59)。又,龔蔭先生《中國土司制度》載,沿河祐溪長官司長官張氏承襲,言“(1)張坤義……(21)張令儀”[27](977),并載:“其先張氏,宋時有張恢者……恢子煥……煥子坤義,元授沿河祐溪長官司。”[27](978)綜上所析,元朝授沿河祐溪長官司者,當(dāng)為“張坤義”非“張仲武”也。致誤之因,暫不可考。

十、“烏羅長官司……副長官。冉天奇,同”(頁14290)

按:“冉天奇”訛,當(dāng)為“冉天臣”。

“副長官,某某某,同”是《貴州土司傳》書寫成例,隨處可見。如是《傳》皆屬銅仁府之省溪長官司“副長官。戴子梅,同”[1](14289)。提溪長官司“副長官。張禮泰,同”[1](14289)。平頭長官司“副長官。田茂功,同”[1](14290)?!澳衬惩钡那拔囊话銥橥婚L官司之正長官內(nèi)容,“同”是略載與前文相同內(nèi)容。此處所略為前文烏羅長官司“傳至楊洪基”以下之內(nèi)容,即“清順治十五年,歸附,乃準世襲”[1](14289)。故,只需查實順治十五年(1658)歸附的烏羅長官司副長官之名諱,即可確定。據(jù)《黔南職方紀略》卷八《土司下》載,“烏羅副長官,累傳至天臣,順治十五年歸附,天臣傳子奇毓”[39],可證“冉天奇”訛。蓋《貴州土司傳》修撰者參閱文獻時,將“天臣傳子奇毓”刪潤不當(dāng),誤訂作“天奇”。又(乾隆)《貴州通志》卷二十一《秩官·土司》[20]《欽定大清會典事例》卷五百八十八《兵部·土司授職三》[23]、(民國)《貴州通志·土司志六》[42]皆記,順治十五年(1658)烏羅副長官歸附者為“冉天臣”,亦可證之。龔蔭先生《中國土司制度》一書,詳記烏羅副長官冉氏承襲,共二十世,有“(1)冉如龍……(11)冉天臣——(12)冉奇毓……(20)冉正蔭”[27](956),此二十世有“冉天臣”之名,然皆不見“冉天奇”之名,此亦為一證。綜上可證,此處當(dāng)為“冉天臣”,非“冉天奇”也。

十一、結(jié)語

《貴州土司傳》雖有因“字形相近”“字音相近”未詳辯致誤者,有修撰者刪潤不當(dāng)致誤者,但不能撼其重要史料價值和史學(xué)地位。學(xué)人當(dāng)在使用時多加甄別,辨?zhèn)未嬲?,方為更善?/p>

注釋:

①相關(guān)研究主要有趙世愉.《清史稿·土司傳》訂誤[A].清代土司制度論考[C].北京:中國社會科學(xué)出版社,1998:289-297;“國史館”校注.清史稿校注[M].臺北:臺灣商務(wù)印書館,1999;高國強.清史稿·土司傳解題[J].西南古籍研究,2010(00);佟佳江.二十四史校訂研究叢刊·清史稿訂誤[M].北京:中華書局,2013.

參考文獻:

[1]趙爾巽.清史稿[M].北京:中華書局,1977.

[2]魏源.圣武記·卷七[M].清道光二十二年古微堂刊本.

[3]余澤春,修.余嵩慶,纂.(光緒)古州廳志·卷七[M].清光緒十四年刻本.

[4]鄂爾泰.大清世宗憲皇帝實錄·卷七十九[M].皇史宬大紅綾本.

[5]李元度.天岳山館文鈔·卷十四[M].清光緒六年刻本.

[6]胡章.(乾隆)清江志·卷六[M].清乾隆五十五年鈔本.

[7]劉顯世,修.楊恩元纂.(民國)貴州通志·宦跡志十一[M].民國三十七年鉛印本.

[8]王耒賢,修.許一德,纂.(萬歷)貴州通志·卷三[M].明萬歷二十五年刻本.

[9]張廷玉,撰.明史·卷四十六[M].清乾隆武英殿刻本.

[10]官修.清文獻通考·卷二百九十[M].清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11]許鴻磐.方輿考證·卷九十五[M].清濟寧潘氏華鑒閣本.

[12]洪亮吉.乾隆府廳州縣圖志卷·卷四十七[M].清嘉慶八年刻本.

[13]愛必達.黔南識略·卷三[M].清道光二十七年刻本.

[14]劉顯世,修.楊恩元,纂.(民國)貴州通志·輿地志五[M].民國三十七年鉛印本.

[15]宋濂.元史·卷六十三[M].清乾隆三十六年武英殿刻本.

[16]沈癢,趙瓚.(弘治)貴州圖經(jīng)新志·卷八[M].明弘治年間刻本.

[17]王圻.續(xù)文獻通考·卷二百三十三[M].明萬歷三十年松江府刻本.

[18]穆彰阿.(嘉慶)大清一統(tǒng)志·卷五百[M].卷五百,四部叢刊續(xù)編景舊抄本.

[19]顧祖禹.讀史方輿紀要·卷一百二十一[M].清稿本.

[20]鄂爾泰,修.杜詮,纂.(乾?。┵F州通志·卷二十一[M].清乾隆六年刻嘉慶修補本.

[21]吳曉秋.明代金石番長官司印考[A].貴州史學(xué)學(xué)會.開發(fā)中的崛起——紀念貴州建省590周年學(xué)術(shù)討論會文集[C].貴陽:貴州史學(xué)學(xué)會,2004.

[22]石尚林.金石石氏家族敘略[A].貴州省惠水縣政協(xié)文史資料研究委員會.惠水文史資料選輯(第十七輯)(內(nèi)部資料)[C].貴陽:貴州省惠水縣政協(xié)文史資料研究委員會,2003.

[23]托津.欽定大清會典事例·卷五百八十八[M].清嘉慶二十五年武英殿刻本.

[24]劉顯世,修.楊恩元,纂.(民國)貴州通志·土司志五[M].民國三十七年鉛印本.

[25]羅繞典.黔南職方紀略·卷七[M].清道光二十七年刻本.

[26]柯劭忞.新元史·卷五十一[M].民國九年天津退耕堂刻本.

[27]龔蔭.中國土司制度[M].昆明:云南民族出版社,1992.

[28]沈癢,修.趙瓚,纂.(弘治)貴州圖經(jīng)新志·卷十一[M].明弘治年間刻本.

[29]劉錦藻.清續(xù)文獻通考·卷三百二十六[M].民國景十通本.

[30]蕭琯.(道光)貴陽府志·卷四[M].清咸豐刻本.

[31]譚其驤.中國歷史地圖集·第8冊[M].北京:中國地圖出版社,1987.

[32]馬齊,張廷玉.大清圣祖仁皇帝實錄·卷一三〇[M].皇史成大紅綾本.

[33]鄂爾泰,修.杜詮,纂.(乾?。┵F州通志·卷八[M].清乾隆六年刻嘉慶修補本.

[34]瞿鴻錫,修.賀緒蕃,纂.平越直隸州志·卷二[M].清光緒三十三年刻本.

[35]吳暻.左司筆記·卷一[M].清鈔本.

[36]蕭琯.(道光)貴陽府志·卷二十[M].清咸豐刻本.

[37]瞿鴻錫,修.賀緒蕃,纂.平越直隸州志·卷二十五[M].清光緒三十三年刻本.

[38]鳥居龍藏.苗族調(diào)查報告[M].貴陽:貴州大學(xué)出版社,2009.

[39]羅繞典.黔南職方紀略·卷八[M].清道光二十七年刻本.

[40]蕭琯.思南府續(xù)志·卷十[M].清道光二十一年刻本.

[41]思南縣民族事務(wù)委員會.思南縣民族志[M].思南:思南縣印刷廠,1988.

[42]劉顯世,修.楊恩元,纂.(民國)貴州通志·土司志六.

社会| 郎溪县| 巩留县| 根河市| 乌审旗| 富源县| 浦江县| 天镇县| 北流市| 阜新| 遂平县| 保山市| 河曲县| 天长市| 定安县| 正蓝旗| 仙游县| 南漳县| 西昌市| 万盛区| 安顺市| 靖安县| 高青县| 呼和浩特市| 商水县| 六枝特区| 姚安县| 九龙坡区| 东乡县| 阿拉善左旗| 吴桥县| 日喀则市| 东宁县| 遂宁市| 珲春市| 榕江县| 尉犁县| 宜兰市| 伊吾县| 白银市| 龙里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