臧穎
摘要:批評話語(語篇)分析(簡稱CDA)產生于二十世紀的下半葉,自1995年被引入國內后,受到越來越多的學者的關注。從“話語”和“批評”兩個層面出發(fā)深度剖析,能夠更加全面的審視和建構話語研究這一研究方法,對國內批評話語分析研究也會有所裨益。
關鍵詞:批評話語分析;話語;批評
1.引言
批評話語分析(Critical Discourse Analysis, 簡稱CDA),作為一種話語研究方法,最早由Fowler等人在《語言與控制》一書中提出,通過分析語篇的本身的語言特點,同時關注社會環(huán)境和意識形態(tài)對語言結構的影響,進而揭示語言、權力和意識形態(tài)之間的關系。批評話語分析在國外的發(fā)展雖歷時短,但發(fā)展速度快、成果豐且范圍廣,而國內的研究相比國外而言仍十分欠缺,主要表現在論著少且理論仍以繼承為主。本文將分別從話語和批評兩個層面解讀批評話語分析,以期讀者對批評話語分析有更深入的理解。
2.厘清話語
CDA是對“discourse”的一種分析方法,對“discourse”的定義就尤為重要。以Fairclough和Wodak為代表人物的CDA對文本有其獨特的認識,CDA關注的是言語與社會的關系,具體來說,“discourse”可以被理解為是“一個同時或先后發(fā)生的多個相互聯系的語言活動的集合體,這個復雜的集合體中的語言活動可以跨越幾個社會活動領域,但在符號層面(可稱作口語或書面語的‘文本)彼此有主題相連。考慮到CDA中“discourse”既抽象又具體的特點,Fairclough 和 Wodak 將研究的“discourse”翻譯成“語篇”,即是體現權力關系和意識形體的抽象語篇,也是實際運用的語篇。
對于“discourse”的分析方法多與其他領域相聯系,其一是借助Halliday的系統(tǒng)功能語言學從宏觀社會角度探索語言使用的外在需求;Van Dijk 建議運用社會化的方法研究話語加工的認知心理,試圖通過對話語的語言學分析找出話語參與社會生活的證據;Fairclough,Chilton 和 Wodak 等批評話語研究者從認知心理學與認知科學結合的角度對語篇展開討論,重視認知的媒介作用。
批評話語分析的主要理論基礎來自于系統(tǒng)功能語言學,以M.A.K. Halliday為代表的系統(tǒng)功能語言學認為語言使用有三大功能:概念功能、人際功能和語篇功能, 批評話語分析家們也同樣認同這個觀點。他們認為,概念功能是指人們對可觀世界經驗的總結,人際功能則是人們所表達的態(tài)度和情感,是與他人建立關系的一種手段,語篇功能則是工具,通過語篇功能,話語得以與語境相聯系。Van Dijk則認為系統(tǒng)功能語法并不適合批評話語分析,系統(tǒng)功能語法起源于句子,或稱小句子語法,只關注句子的本身,而忽略了篇章和話語結構,因此他重新從社會和認知兩個維度定義話語,并提出兩個概念:“話語語法”和“一致性(話語連貫性)”。Fairclough 也從三個維度看待話語:第一個是語篇,包括口語或書面語,其次為話語實踐, 包括語篇的生成與解釋,以及社會文化實踐 。針對不同維度的話語,所對應的話語分析也必須是不同維度的, 一般應包括: 對語篇的語言學描述, 對語篇與話語過程之間的關系作出解釋,以及對話語過程與社會過程之間的關系作出解釋。他認為話語是社會權力關系生成和再現的場所,話語構成社會和文化,話語從事意識形態(tài)工作,話語是歷史的, 以及對文本結構不僅僅描述,更注重解釋(田海龍:2006)。
3.何謂批評
對于批評話語分析來講,“批評”是一種方法,通過分析語言與其他社會成分之間的關系,揭示社會變革之意(田海龍:2008)。Fairclough指出,學術分析也具有實踐的意向,學者與政府機構、非政府機構以及媒體一樣, 也在某種情況下尋求推動全球化(社會變革)向某個特定的方向發(fā)展的策略,而且他/她們的理論和分析有時也為這些策略目的服務。批評話語分析家們更需這樣,批評話語分析研究者們的另一個身份就是“社會活動家”,廣義來講,就是改變當代社會經濟、文化和政治商品的不平等分配。其目的是通過分析文本這一強勁的文化產品來揭示不平等的權力運作及其效果, 進而將過剩的權力不均置于危機中,并由此幫助實現一個更平等的社會秩序”。研究者將批評意識融入到對于文本的分析中,深度剖析并明示隱藏在文本中的暗流,這種探索是研究者發(fā)聲的方式更是他們實際參與并推進社會進步或變革的實際活動。
批評語篇分析最顯著的問題就是沒有自己獨成體系的理論方法,這種障礙如果繼續(xù)長期存在下去,話語分析充其量只能停留在純粹應用性的語言研究層面上,稱不上是一個獨立的學科,而沒有理論框架支撐的分析僅僅是對文本的主觀解釋。當然,理論形成不是一蹴而就,而是一個不斷完善的過程,辛斌,田海龍和馬文等六位國內的話語研究專家就提出話語研究家要具有高度的社會責任感,要具有問題意識,專家們普遍認為,中國的話語研究必須依托于語言學理論,要在理論創(chuàng)新方面加大力度,這樣才能更好構建話語體系性(2004)。如果有強有力的理論的支撐,對于文本分析的質疑也會隨之減輕。但是正如辛斌所說,對任何語篇進行全面徹底的分析都是不現實的,任何研究者,或是讀者,都有自己獨特的方式解讀世界,這種獨特性是無法消除的,相應的對于話語分析者而言,在研究分析過程中,總會將這種獨特性帶入分析中,而這種獨特性就可能會轉為一定的偏見性。偏見未必都是不合理和錯誤的,它是理解的必要前提和基礎,唯有偏見才能形成理解的“視域融合”,即通過理解者的現在視界與理解對象的過去視域相融合,從而拓寬并超越二者各自的視域,達到一種新的視域??梢?,客觀性只是個程度問題,任何分析者都無法不帶任何“偏見”地來理解和解釋語篇(田海龍:2006)。
4.總結
本文主要從“分析”和“批評”兩個層面出發(fā)剖析批評語篇分析方法。研究者們通過對語篇的分析達到推動社會進步或變革的目的,同時,自身理論的缺失也從而導致文本分析不可避免的主觀性都對CDA的發(fā)展造成阻礙,作為話語研究者要提高問題意識,立足于社會現實,探索致力于形成CDA自己的理論。
參考文獻
[1]辛斌. 批評性語篇分析: 問題與討論 [J]. 外國語, 2004(5): 64-69.
[2]田海龍. 語篇研究的批評視角: 從批評語言學到批評話語分析 [J]. 山東外語教學, 2006 (2): 40-47.
[3]田海龍. 語篇研究的批評視角 [J]. 外語教學與研究, 2008 (5): 339-3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