瞿莉
摘要:
校園欺凌事件因其惡性影響在近年來受到人們的普遍關注。欺凌行為的發(fā)生,在心理學視角看來,人格特質(zhì)、認知偏差、心理安全匱乏都與校園欺凌有關。治理校園欺凌,應要調(diào)整青少年認知結構,注重心理輔導,針對不良行為及時矯正,有效預防和防止校園欺凌行為的發(fā)生。
關鍵詞:校園欺凌;心理輔導
引言
最近熱播的電影少年的你,引起了人們對校園欺凌問題的熱議。作為校園欺凌最直接的受害者,校園欺凌會對被欺凌者造成長期的負面心理和行為效應,影響其人格發(fā)展和正常的社會化進程。[1]引起校園欺凌的原因有很多,道德教育缺失以及社會媒體網(wǎng)絡對青少年的錯誤誘導,學校對校園欺凌行為缺乏有效的處置措施等等,在校園欺凌中學生的身體上的傷害容易治愈,但心理上的影響是深遠的,因此對學生的心理健康問題應引起高度重視。本文試圖從心理學的角度,綜合前人的一些研究,探析校園欺凌背后的影響因素,并最終提出相應的解決方案。
一、 校園欺凌是什么
國內(nèi)外不同學者和組織對校園欺凌的定義存在一定的差異。有研究者認為,欺凌是一種“強勢者對弱勢者的重復攻擊行為”[2],并且這一行為會影響兒童和青少年的身心健康。也有研究者認為,校園欺凌是青少年之間的一種問題行為,它經(jīng)常被定義為一種蓄意的、重復的特殊的攻擊性行為,這種行為往往會影響欺凌者與被欺凌者的學業(yè)成績、親社會技能和心理健康。[3]大多數(shù)學者認為,欺凌是指處于優(yōu)勢的一方對另一方故意并重復地進行心理、生理的攻擊,使對方感到精神痛苦的行為。[4]在校園欺凌事件中,主要參與者就是欺凌者與被欺凌者。
二、心理學視角下校園欺凌的原因分析
2.1人格特質(zhì)
欺凌者常常以言語辱罵或者身體暴力方式攻擊被欺凌者。而與攻擊最相關的三種人格特質(zhì)是:易怒(因為極其微小的刺激而爆發(fā)的傾向)、沉思(被激怒之后將憤怒的情感留在心中的傾向)以及情緒敏感性(體驗到不適感和不足感的傾向),這些人比其他人傾向于爆發(fā)更多的攻擊性行為。從欺凌者角度來看,他們往往自我評價過高,并且通常具有較高的精神質(zhì)傾向。從受欺凌者角度來看,一些中小學生因為生理上的原因,如身體肥胖、矮小、瘦弱等,受到譏笑或歧視,難以被其他同學所認同或接納,被排斥在同伴群體之外,從而導致其自卑、敏感、內(nèi)向的心理特征,容易成為受欺凌的對象,通常具有較低的自尊,比較內(nèi)向,而且情緒不穩(wěn)定。
2.2認知偏差
校園欺凌產(chǎn)生的原因和社會各界的認知偏差以及欺凌者被欺凌者本身的認知偏差都有關系。當校園欺凌發(fā)生的時候,如果沒有出現(xiàn)明顯的后果,一般難以引起家長和老師的重視。有的時候家長和老師覺得孩子在學校里受欺負或者被欺負只是很小的事。也有學生認為這是屬于自己的事,需要自己解決,不愿意告訴別人。這樣時間久了會助長欺凌者的霸道、蠻橫的性格、使他們更想要欺負別人。另一方面處于青春期的學生還沒有形成正確的價值觀,影視、圖書、網(wǎng)絡等大眾傳媒對暴力行為的大肆渲染,會增強他們的攻擊性,使得青少年們?nèi)菀资艿讲涣加绊懀麄儠X得言語辱罵,拳頭會讓自己看上去很酷,看起來會更強大。此外,還有些同學純粹覺得好玩,或者惡作劇心理,對其他同學進行欺凌。
2.3心理安全匱乏
美國心理學家馬斯洛將人類的需求從低到高分為了五種,分別是: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實現(xiàn)需求。對于青少年來說,在團體中的歸屬感非常重要,在團體里他們可以建立自信、加強身份認同,也能對抗來自其他群體的排斥和欺凌。但是這種歸屬感并不是很穩(wěn)定,當個人在團體中感覺到自己的地位受到威脅的時候,為了應對這種不安,改善自己的處境,他們可能會通過欺凌他人的方式來向團體宣示自己的存在。此外對于他們來說同伴的影響力是巨大的,他們對社交和團體認同有著強烈的需求,有些青少年為了避免被孤立或者被排擠,從而參與了欺凌的團體活動之中。欺凌行為常發(fā)生在長期得不到關注和關愛的孩子身上,甚至之前自己遭受過欺凌。這表明很多欺凌者在歸屬與愛的需要、尊重的需要方面得不到滿足,需要的匱乏使得他們?nèi)笔О踩?,自我價值感降低。他們在人際關系中感到不安、危險與緊張。欺凌他人,實際上是通過對他人施加不良影響而使自己體驗到控制感、安全感、獲得關注,提升自我價值感的一種補償行為。
三、校園欺凌治理的心理學對策
3.1調(diào)整認知結構,提高認知能力。
防止校園欺凌的直接和有效策略將是從調(diào)整欺凌者的認知結構入手,開展行為治療,使之認知結構協(xié)調(diào)平衡,改變欺凌者的錯誤信念和不良的觀念對行為產(chǎn)生的消極作用和影響。以理性代替非理性,以合理的思維方式代替不合理的思維方式,讓其意識到其自己存在的問題,幫助其逐步建構合理的認知結構,引導他們客觀分析自己,正確認識自己,培養(yǎng)他們健康的自我意識,增強他們自我調(diào)節(jié)和自我控制的能力,以便避免欺凌行為的發(fā)生。
3.2強化心理輔導
學校要建立全面以及科學的心理干預制度,強化對學生的心理輔導。幫助解決學生心理癥結,杜絕類似事件再發(fā)生。同時對遭受欺凌的學生進行心理疏導,幫助其穩(wěn)定情緒,防止報復行為發(fā)生。還要對欺凌與被欺凌雙方進行跟蹤調(diào)查和指導,定期訪談,關注其思想和行為動態(tài),欺凌者一旦有“死灰復燃”的苗頭,要及時采取有效干預,被欺凌者如果長期走不出心理陰影,要升級干預手段,必要時到醫(yī)院進行治療。
3.3關注問題學生,進行行為矯正
實施欺凌的學生多是學習或生活中問題較大的學生,學校要對問題學生進行甄別,重點關注長期教育。學校要摸清問題行為背后的原因,有針對性地進行教育。例如有的學生長期遭受家庭暴力,孩子缺乏安全感,總是以暴力來維護自身安全,這就要聯(lián)合其父母開展工作,改變家庭教育方式,營造和諧家庭氛圍。有的學生長期沉溺網(wǎng)絡,頻繁接觸暴力兇殺信息,就要開展戒除網(wǎng)癮的專業(yè)治療,并進行心理輔導,同時聯(lián)合老師、同學,幫助其培養(yǎng)健康的興趣愛好,走出虛擬世界。
在心理學視角下校園欺凌是由多種原因引起的,和個人的人格特質(zhì)、認知偏差以及個人的心理安全的匱乏有關,而要更好的防治校園欺凌應該積極調(diào)整青少年的認知結構,幫助他們塑造正確的價值觀,同時學校要重視心理輔導,幫助青少年擁有積極健康的心態(tài)來應對學習以及生活中的問題,對于具有問題行為的學生和出現(xiàn)欺凌行為的學生要及時進行行為矯正,改善他們的行為。
[參考文獻]
[1]馬皓苓.校園欺凌者行為發(fā)生的影響因素:生態(tài)系統(tǒng)理論視角[J].教育科學論壇,2019(31):75-77.
[2]魏重政,& 劉文利.(2015).性少數(shù)學生心理健康與遭受校園欺凌之間關系研究.中國臨床心理學雜志 ,23(4) ,701-705
[3]Wang,J.Iannotti,R.J&Nansel,T.R(2009).School bullying among adolescents in the United States: physical,verbal,relational,and cyber.Journal of Adolescent Health Official Publication of the Society for Adolescent Medicine,45(4) ,368-375.
[4]袁翠清.我國未成年人校園欺凌現(xiàn)狀及對策研究[J].西安石油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7,26(04):82-86.
(作者單位:福建師范大學,福建 福州 35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