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欣
摘要:以學術講座中主持人話語為語料,研究主持人語用身份建構的類型及其多模態(tài)運用。研究發(fā)現(xiàn),主持人主要建構了介紹人、計時員、總結評價員、問題引發(fā)者和聽者五種語用身份;語用身份的建構主要由語言模態(tài)實現(xiàn),但副語言以及伴語言符號也是主持人語用身份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從多模態(tài)角度對主持人身份建構進行研究,能使建構的語用身份更加全面立體。
關鍵詞:語用身份建構 多模態(tài) 主持人 學術講座
中圖分類號:H13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5349(2020)04-0090-02
隨著后現(xiàn)代社會建構主義影響深入,學者們更關注研究身份的動態(tài)性,即在不同語境中,說話者會使用不同的言語來呈現(xiàn)其身份,同時,特定的語境也會影響說話者言語的使用。近年來,機構話語中的身份建構越來越受學者關注,研究范圍主要涉及法庭、政治新聞、課堂、電視辯論、醫(yī)患話語等。[1]研究內(nèi)容主要是話語者建構了哪幾種語用身份及其語言策略,鮮有研究者關注多模態(tài)話語方面,而關于學術講座或會議中主持人話語的研究則少之又少。鑒于此,以學術講座中主持人話語為語料,研究主持人如何利用多模態(tài)話語建構其語用身份,以及建構了哪些身份,以期為研究學術講座中主持人的語用身份建構提供一個新視角。
一、理論背景
1.語用身份
語用身份由陳新仁教授于2008年提出,他認為,“語用身份是特定的社會身份在語言交際語境中的實際體現(xiàn)、運用甚至虛構。這種語境化的、語言使用者有意或者無意選擇的自我或?qū)Ψ缴矸?,以及說話人或作者在其話語中提及的社會個體或群體的他者身份統(tǒng)稱為語用身份”。(陳新仁,2008)后現(xiàn)代建構主義者認為,交際參與者的身份并非事先預定的,而是在交際過程中不斷協(xié)商、在線動態(tài)建構的。[2]
2.多模態(tài)
多模態(tài)話語是指用于交際的語言、聲音、動作和圖像等多種符號資源,分為語言媒介和非語言媒介兩大類;語言媒介又可分為聲音、文字等語言符號和音調(diào)、音響等伴語言符號;非語言媒介主要包括面部表情、動作、手勢等副語言符號。[3]多模態(tài)話語構成一個意義網(wǎng)絡,語言媒介和非語言媒介都有一定的意義,在話語實踐中,交際者并非只是單純地使用純語言符號,而是通過多種模態(tài)的結合來表達意義。
與身份構建相關的話語實踐類型,既涉及語言符號(如詞匯選擇、語法選擇、稱呼語、話語內(nèi)容和話語方式等)和伴語言符號(如語音方式等),也涉及副語言符號(如表情、手勢等),我們需要綜合考慮各種語言或非語言因素,才能確定建構的語用身份。[4]因此,在分析學術講座中主持人的語用身份建構時,選擇多模態(tài)話語角度是十分必要的。
二、研究設計
1.研究問題
本研究擬回答以下兩個問題:在學術講座中,主持人建構了哪些語用身份?主持人運用了哪些模態(tài)來建構不同的語用身份?
2.語料來源
筆者一年內(nèi)參加了很多學術會議和講座,有全國性質(zhì)的翻譯年會,省級的語言學研修班,學院級別的講座等,并每次對學術講座或者會議中主持人的發(fā)言錄音和錄像,時長總計1小時20分鐘。
三、主持人建構的語用身份類型及多模態(tài)分析
1.介紹人
根據(jù)介紹對象的不同,主持人在講座中主要建構兩種介紹人身份,即講座介紹人和參會者介紹人。講座介紹人主要介紹講座的舉辦方、承辦方、講座主題、時間、地點等。例如:
a.主持人:“此次講座由XXX大學外國語學院舉辦,持續(xù)三天,講座主題是應用語言學研究方法……(手拿稿子)”
參會者介紹人介紹到場領導、專家、報告人、老師等,其中報告人是主持人重點介紹的對象。在介紹報告人時,不同的主持人會采用不同的話語策略,從而會達到不同的交際效果。例如:
b.主持人:“請允許我介紹一下今天到場的領導和專家們……(手拿稿子)”
c.“下面讓我來介紹一下今天做報告的專家——XXX教授。XXX教授是(手拿稿子)……”
d.“我和XXX教授已經(jīng)認識10多年了,是很好的朋友,以前是一個班的同學。他是XX大學的教授……”
從主持人的b、c話語中,我們可以看出在建構嚴謹?shù)膮呓榻B人時,主持十人通常使用正式語體直接陳述,使用帶有頭銜的第三人稱來指代報告人,以示尊敬。并且主持人手通常會拿稿子作為輔助,以免出現(xiàn)錯誤,有損報告人的面子。這種行為嚴謹?shù)慕榻B人身份能讓聽眾對報告人懷有一種尊敬的心態(tài)。
但是在d話語中,主持人建構了不一樣的身份——朋友式參會者介紹人。在建構朋友式的介紹人時,主持人通常面帶笑容,神態(tài)十分自然、隨和,放下手中的稿子,語氣較為緩和,語言較為口語化,語速適中,時常與報告人眼神交流。這種介紹人身份會緩解在場緊張的氛圍,讓聽眾懷著一種輕松愉悅的心情進入到講座中,也能拉近聽眾與報告人之間的距離。
2.計時員
為保證講座或是會議的正常進行,主持人需建構計時員的身份來監(jiān)控講座的時間。例如:
a.報告人:“主持人,我還有幾分鐘?”(語氣較為緩和)
主持人:“您還有5分鐘?!保ㄎ⑿卮穑?/p>
b.主持人:“XX教授,打斷您一下,您還有3分鐘哦!”(微笑提示)
報告人:(點頭表示接收到)
c.主持人:(舉一個“5分鐘”的時間牌,微笑向教授示意)
報告人:(微笑點頭回應)
對話a和b中主持人都用言語直接建構其計時員的身份,如“您還有5分鐘”“您還有3分鐘哦”。在學術講座或者會議中報告人較計時員位置更高,所以為了尊敬報告人和不傷及他的面子,主持人通常會使用尊稱“您”并且選用語氣緩和詞“哦”,同時也會伴有微笑、點頭、眼神交流等副語言符號來建構其計時員身份。
而在對話c中,主持人是通過舉牌并微笑和報告人的微笑點頭等副語言符號,直接建構了主持人的計時員身份。
3.總結評價者
講座結束后,主持人接過話輪,對講座作簡略概括和評價,因此建構了總結評價者身份。例如:
a.主持人:“(面帶笑容)在講座中,XXX教授提出了寫論文的三個要素(手指擺出“3”):多閱讀核心期刊的文獻、要有問題意識、培養(yǎng)批判性思維。(回頭望向報告人)聽完這次講座后,我也受益匪淺,對于我今后的論文發(fā)表和教學都有很大幫助……”
b.主持人:“時間飛快,(感嘆聲)轉(zhuǎn)眼間我們就聽完了XX老師的講座,從昨晚的應用語言學類學術文獻的批判性閱讀與分析,到今天的ISLA為內(nèi)容與方法和國際論文寫作與發(fā)表,從不同的理論框架到研究范式,XX老師給我們詳細的講解,真的是意猶未盡,(微笑)受益匪淺……”
語段a和b中,主持人對報告人的報告都做了梳理與概括,并引用報告人在報告中的話語來體現(xiàn)學術的專業(yè)性,還作了相應的評價,由此建構了總結評價者身份。主持人在講座中建構的總結評價者身份并非一種上級對下級的總結評價,而是一種容易接受的總結評價,其中有如微笑、肢體動作和眼神等副語言符號來豐富總結評價者這一身份。
4.問題引發(fā)者
對講座總結評價后,主持人通常會引導聽眾對報告人提問,以增強互動,促進學術思想的交流。例如:
a.主持人:“下面是提問環(huán)節(jié),老師或者同學有疑問或者想要跟教授探討,都可以舉手示意。(眼睛掃視前方)”
b.主持人:“下面是提問環(huán)節(jié),歡迎在座的老師和同學踴躍向XXX教授提問?!?/p>
c.主持人:“我自己有一個問題,(面帶微笑、眼睛直視教授)想問一下教授您。”
從以上話語中,我們可以發(fā)現(xiàn),主持人在建構問題引發(fā)者這一語用身份時,主要是語言上的直接表示,如“提問環(huán)節(jié)”和“我有一個問題”,同時伴有面部表情和眼神的交流以緩解尷尬氛圍,挽回報告人的面子。
5.聽者
主持人一般都會全程在場,因此建構了聽者這一默認身份。例如:
a.主持人:“……我一直坐在會場的最前排認真聽XXX教授的報告,并對其重點做了相應的筆記,(面帶笑容)讓我來總結一下XXX教授今天報告的重點……”(手拿出筆記本)
b.主持人:“……聽了XXX教授生動有趣的講座,我對認知語言學有了新的認識和理解……”
“一直坐”“認真聽”“做了筆記”“聽了”等話語及“手拿筆記本”等副語言符號建構了主持人的聽者身份。主持人也是參與講座的,認真聽取以及做相應的筆記是對報告人最大的尊敬,給其他聽眾作了一個好榜樣。
四、結語
通過聚焦學術講座中主持人話語,分析了身份建構與多模態(tài)話語選擇的動態(tài)過程,揭示了主持人為適應不同的語境和交際目的建構的不同的語用身份以及語言模態(tài)與伴語言模態(tài)之間的相互協(xié)商。在講座的不同時段,主持人建構了介紹人、計時員、總結評價員、問題引發(fā)者和聽者五種身份,在建構不同身份時,不僅有言語符號上的體現(xiàn),而且還有副語言符號,如語速、音調(diào)等的差異以及伴語言符號,如微笑、手勢語、肢體動作等,對今后從多模態(tài)視角研究語用身份建構有一定啟示作用。
參考文獻:
[1]潘冬.語用身份建構的多模態(tài)研究:基于電視真人秀節(jié)目主持人話語的分析[J].西南科技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8,35(4):25-31+36.
[2]陳新仁,李夢欣.學術語境下的身份沖突及話語策略:基于學術會議主持人話語的分析[J].外語研究,2016,33(2):16-22+112.
[3]張德祿.多模態(tài)話語分析綜合理論框架探索[J].中國外語,2009,6(1):24-30.
[4]陳新仁.語用身份:動態(tài)選擇與話語建構[J].外語研究,2013(4):27-32+112.
責任編輯:楊國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