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晶 李娟
摘要:在碎片化、去中心化、網(wǎng)絡空間部落化及話語權多方角力化的后現(xiàn)代社會,新聞暴力事件備受關注。文章試圖結合心理學、社會學及新聞傳播學的理論,從理性的層面、行為研究的角度呈現(xiàn)出大眾對暴力關注的原因:大眾游牧式閱讀背后的“死沖動”,暴力情緒的宣泄說,盲目的從眾心理和英雄情結以及創(chuàng)傷后的接受-釋放機制等。
關鍵詞: 死沖動 ?宣泄說 ?從眾 ?英雄情結 ?創(chuàng)傷 ?接受-釋放機制
基金項目:本文系天津市2017年度哲學社會科學基金項目(一般項目)《美國后現(xiàn)代自傳體小說的倫理學研究》(項目編號:TJWW17016)的階段性成果;系天津市2016年度哲學社會科學基金項目(一般項目)《建構主義視角下赫哲族史詩《伊瑪堪》英譯研究》(項目編號:TJWW16-013)的階段性成果。
近年來,人們已進入新聞信息碎片化、媒介多元主體去中心化、網(wǎng)絡空間部落化及話語權多方角力化的輿情2.0的后現(xiàn)代社會。然而縱觀多元媒介紛繁復雜的信息報道,“公交墜江” “美國槍擊案” “英勇殉職”“針扎幼童”“被精神病”“圍觀自殺”等暴力事件的閱讀量穩(wěn)居各大媒介榜首,簡單地將此種現(xiàn)象歸因為大眾閱讀品味的低下和媒體報道倫理的日漸喪失難免有失公允。結合心理學、社會學及傳播學來看,后現(xiàn)代新聞暴力事件背后的大眾心理呈現(xiàn)出如下特點:大眾游牧式閱讀背后的“死沖動”,暴力情緒的宣泄說,盲目的從眾心理和英雄情結以及創(chuàng)傷后的接受——釋放機制等因素,這些都試圖從理性層面、行為研究的角度闡釋大眾對暴力事件熱衷的原因。
大眾游牧式閱讀背后的“死沖動”說
在后現(xiàn)代社會的今天,多元主體生產(chǎn)的信息過度競爭,信息在傳播的過程中越來越重細節(jié)、輕邏輯,難以追溯各種來源并以秒速更新,導致信息的碎片化和零散化。媒介也從以紙媒為中心過渡到電腦多媒體、手機客戶端、電視、地鐵及公交流動廣告等多元主體形式。同時,后現(xiàn)代大眾在網(wǎng)絡數(shù)字空間中重建身份并逐漸部落化,而話語權也從政治——民眾的兩元力量向政治——技術——民眾——境外的多方角力化的局面發(fā)展。此時,大眾對新聞暴力事件閱讀及觀看的熱情有增無減,弗洛伊德提出的“死沖動”說可以為此現(xiàn)象提供心理學的闡釋。
在弗洛伊德看來,人出生就伴隨著兩種沖動:生的沖動與死的沖動。人作為千萬年來演化發(fā)展的靈長類動物,在與環(huán)境、自然、野獸甚至同類競爭的過程中,將生存下來的生的沖動完美地保存在個體的基因體系中。同時,人的體內也保存一種向死的沖動,和生的沖動一樣,它也是與生俱來并同等重要。
弗洛伊德認為:“出于受生物學支持的理論上的考慮,我們假定存在著一個死亡本能,它的任務是把有機的生命帶回到無機物狀態(tài)?!痹诟ヂ逡恋驴磥恚蜕灸芤粯?,死本能也是人出生就有的本能,這兩種本能交織在一起共同致力于生命的組建,如果說生本能是生命的出現(xiàn)、建立與延續(xù)的話,那么死本能就是生命的沖突、解離與消逝,人一直都有回到無生命的狀態(tài)中去的愿望,這是一種生命體欲自我毀滅的本能。當生命體以自身為對象時,它力求通過自虐、自殘及自我責罰等方式破壞生命,抵達死亡;但當生命體的自我防御機制起作用時,它便以自身以外的對象作為目標,這時死本能通常表現(xiàn)為破壞欲、侵略欲、控制欲、剝削欲以及對權威的反抗和妒忌等。正如弗洛伊德所說:“看來,由于把單細胞機體組合成多細胞的生命形式,單個細胞的死亡本能就可以成功地得到抵消,破壞性沖動就能借助于一個特殊器官而轉向外部世界。這個特殊的器官似乎是肌肉組織;而死亡本能,似乎就會因此而表明自己的意思——雖然可能只是部分的表明。” 弗洛伊德的言下之意是,死本能在生本能的掩蓋下,自殘的傾向不明顯,但它卻以向外的武力形式表現(xiàn)出來,如侵略性、攻擊性、敵對性等。而后現(xiàn)代的大眾在法律的束縛與社會的規(guī)約下只能壓抑自身的暴力沖動,轉向視覺或平面閱讀的渠道釋放這種意念,而新聞中的暴力事件則滿足了大眾的這種對死本能的癡迷和追逐,如大眾對“美國拉斯維加斯音樂會槍擊案”“本拉登被擊斃視頻”“巴黎地鐵爆炸案”及“墨爾本街頭持刀傷人案”等事件的關注。
與此同時,后現(xiàn)代的大眾在電腦多媒體、手機新聞客戶端、電視、報紙雜志,甚至地鐵及公交廣告等各種媒介的聯(lián)合信息轟炸下,慢慢從深度思考的閱讀者轉化成“后現(xiàn)代游牧部落”的流浪者和觀光客。這是后現(xiàn)代閱讀者的集體身份隱喻,他們像“游牧部落的人們一樣處在遷移狀態(tài)”,是一群“不定居者”,他們游蕩在各種光怪陸離的視聽信息及平面信息中,放棄了對世界理性而深度的思考,進而轉向凝視般的淺顯閱讀,這種閱讀是隨機的、短暫的。流浪者和觀光客“不知道他將在他所在的地方待多久,并且他經(jīng)常根本無法決定何時他的停留會結束?!薄暗窳骼藵h一樣,觀光客知道他將不會在他到達的地方停留太久?!倍诩姺睆碗s的信息面前,人們似乎更多地被死亡、暴力、血腥、兇殺等信息吸引,用大衛(wèi)·弗里德伯格(David Freedberg)的話來說,“那些緊張而又令人震驚的視覺沖擊力時刻激起了人們的欽佩、敬畏、恐懼和欲望?!备ダ锏虏癖砻?,視覺上的暴力會引起觀眾一系列的心理反應,對暴力的恐懼、對挺身而出對抗邪惡的勇氣的敬畏與欽佩以及對死的潛意識的向往,如公眾對“重慶巴南婦女砍傷幼兒園兒童” “昆山龍哥反殺案”及“武漢理工碩士陶崇園自殺案”等的持續(xù)關注都顯示出公眾對暴力的既排斥又向往的矛盾心理。不難看出,對暴力事件的閱讀會使人以幻想性的方式將積壓在現(xiàn)實生活中的憤怒、壓抑、怨恨等消極情緒宣泄出來,從而達到降低或化解敵意,消除暴力的目的,這種“宣泄”說早在亞里士多德的悲劇論中就展現(xiàn)出來。
大眾暴力情緒的“宣泄”說
后現(xiàn)代社會中,人們的生活日趨快節(jié)奏,愈發(fā)高負荷和高風險、高壓力,而人與人的交往則日益功利化,人際關系日趨淡漠、緊張。但網(wǎng)絡虛擬的空間卻可以使人擁有雙重甚至多重身份的機會,讓人在假想的空間中完成自身隱秘的、難以訴說的愿望,尤其在閱讀及觀看新聞暴力事件后,可以通過積極的渠道對自身的負面情緒進行宣泄,這種“情緒宣泄”說早在亞里士多德的《詩學》中就有所論述。
亞里士多德在《詩學》中論述悲劇時,提出了悲劇具有宣泄情感(catharsis)的作用。他這樣定義悲劇:“悲劇是對于一個嚴肅、完整、有一定長度的行動的摹仿?!彼ㄟ^語言及動作“借引起憐憫與恐懼”,以此宣泄觀眾的恐懼、害怕、悲傷、憤怒以及其他各種消極的情緒。后現(xiàn)代社會中,傳統(tǒng)的紙媒似乎被以電腦和手機客戶端為載體的新媒體逐漸取代,而電腦和手機空間也日漸成為大眾“孤獨的狂歡,人與人的交往抽象為機與機的交往,人類浪跡在虛擬的世界里,遠離大地和塵土?!保▍遣病豆陋毜目駳g》)在高匿名性、高交互性與虛擬性的網(wǎng)絡時代,人們更可以充分“釋放自我、挑戰(zhàn)權威、宣泄情感,并可以在網(wǎng)絡空間尋找身份的認同。”
新聞暴力事件后,大眾情緒的宣泄大體可分為積極宣泄與消極宣泄兩種。積極的宣泄是從法律及道德的層面對暴力的行為予以聲討并對受害者給予適度的同情。這種聲討是在理性指導下的公眾參與輿論行為,盲從性減少,更多的是出于道德的立場欲為受害者討回公道。中國人自古以來對武術的熱愛及仗劍走天涯的英雄主義情結使大眾難免會有對暴力訴諸的渴求,對正義伸張的大聲疾呼,例如在“2018年余杭遛狗男子打人事件”中,大量網(wǎng)民在閱讀新聞及觀看視頻后群情激憤,開始在網(wǎng)上積極聲討打人男子的暴力行為,尤其當受害者是一個為保護孩子挺身而出的母親,而男子的施暴行為是當著兩個年幼的孩童的面進行時,這無疑更激起了廣大網(wǎng)民的集體憤怒。杭州警方在巨大的社會輿論壓力下立即行動,迅速調查并及時進行警情通報,打人男子被刑拘并面臨五年以下的有期徒刑、拘役或管制幅度內的量刑??梢哉f,這種廣大讀者及網(wǎng)民積極參與,對暴力行徑的譴責并持續(xù)關注使得正義到來得很及時。而大眾的這種行為正是情緒積極宣泄方式,它使人體驗自豪感、正義感和勝利感的同時,使自我的負面情緒得以排解。
然而暴力事件的背后也有大眾情緒的消極宣泄。源于廣大讀者與網(wǎng)民的教育背景、年齡、閱歷、工作環(huán)境的迥異,并非所有的人都可以對暴力事件進行冷靜而理智的思考。盲目的從眾或英雄主義情結都可能導致輿論的謬誤及對受害者的二次傷害。大眾在圍觀公眾暴力事件后,由于時間地點及報道深度等限制,不能及時客觀地看待事件的原委,很容易受盲目從眾和英雄情結的影響。人們在網(wǎng)絡上圍觀公共事件時,往往受他人視角及意見的影響,從而失去自我的推理及判斷,這是普遍的盲目從眾心理。同時,人們在后現(xiàn)代社會中會被偶像的光環(huán)迷惑,從而盲信偶像的話語,進而導致“說什么”“怎么說”不重要,重點是“誰說的”這種局面。而所謂的偶像和頭領在勒龐看來,“就人類的群體而言,所謂頭領,有時只不過是個小頭目或煽風點火的人,但即使如此,他的作用也相當重要。”弗洛伊德也曾指出大眾的從眾及英雄情結。他指出:“生物一旦以某些數(shù)量聚集在一起,不管它們是一群動物還是人的集合,它們都本能地把自己置于一個頭領的權威之下。一個群體是一個順從的動物群,沒有首領就絕對不能生存。它如此地渴求忠順,以至于它本能地服從于自稱為首領的任何人。”例如在“2018年重慶公交車墜江事件”中,一些網(wǎng)絡大V在沒有任何事實依據(jù)的情況下,一度斷言是涉案女司機的過錯,這種言論在網(wǎng)絡空間內不斷復制、重復,并迅速傳播,導致大量網(wǎng)民人肉女司機的信息并進行惡毒的言語攻擊,直至涉事公交車內部影像公布,事件的真相才浮出水面。然而輿論的謬誤早已形成,對女司機的二次傷害也已造成,于事無補。這是典型暴力事件背后大眾情緒的消極宣泄,人們不顧事情的原委,本著固有的偏見,對受害者進行侮辱謾罵,網(wǎng)絡空間已成為大眾泄私憤的渠道,這種消極的宣泄只會給無辜者造成更重的二次傷害。
創(chuàng)傷事件后的接受-釋放心理機制
后現(xiàn)代社會信息瞬息萬變,突發(fā)性災難會對人的心理造成創(chuàng)傷,這是一種精神創(chuàng)傷,并會有持續(xù)和深遠影響,它使受害者“永遠沉迷于記憶之中”,無法走出創(chuàng)傷的影響。例如2008年汶川大地震、2001年美國的“9·11”事件及2017年洛杉磯音樂會槍擊案等。弗洛伊德用“談話治療”方法醫(yī)治精神創(chuàng)傷,即通過與病人談話“使病者把含有癥狀意義的潛意識歷程引入意識”,讓病人意識到病因??斔怪赋鼋?jīng)受精神創(chuàng)傷的個體醫(yī)治精神創(chuàng)傷需要經(jīng)歷三個過程:一、回到該事件當中,并設法將各種碎片整合起來以獲得對于該事件的理解;二、盡管創(chuàng)傷的個體在現(xiàn)時對世界的理解已經(jīng)發(fā)生了很大的變化,但他仍將其創(chuàng)傷經(jīng)歷糅合到現(xiàn)時他對世界的理解之中;三、用一種敘事語言將該創(chuàng)傷經(jīng)歷敘述出來,從而找出創(chuàng)傷的根源。后現(xiàn)代社會大眾面對突發(fā)性的災難所帶來的創(chuàng)傷,依然可以依照心理學家提出的創(chuàng)傷療法予以治療。
災難性事件大量的文字報道、圖片呈現(xiàn)及視頻播放都會給讀者及觀眾造成難以察覺的“大寫的創(chuàng)傷”(“l(fā)arge-T”Trauma)或是不足輕重的“小寫的創(chuàng)傷”(“small-t”trauma),這種創(chuàng)傷也許是在閱讀者不知情的情況下已深入內心,造成人的無力無助、緊張害怕,甚至情緒崩潰。絕望與無力是大多數(shù)人面對巨大災難的普遍反應,即使人在此時采取逃避及遺忘的心理機制,有意識地規(guī)避這種情緒,災難的景象有時也會清晰地再現(xiàn)在人的記憶中。因此,采用接受-釋放的心理機制面對災難,應對創(chuàng)傷才是積極有效的治療方法。
在萊文看來,人的記憶分為外顯記憶和內隱記憶兩種,外顯記憶又分為陳述性記憶和情境記憶;內隱記憶又分為情緒記憶和程序記憶。陳述性記憶是人主動的、有意識的,通過解釋并羅列事實清單而產(chǎn)生的記憶,而情境記憶是通過人細微的感受并持有清晰的畫面而產(chǎn)生的記憶。陳述性記憶和情境記憶都是人的有意識的記憶,通過清晰的表述顯現(xiàn)出來,所以合成為外顯記憶。而情緒記憶則是通過當時或憤怒或喜悅或悲傷等的情緒而產(chǎn)生的應激性記憶,程序性記憶也是通過人的趨生避死及規(guī)避風險等生存反應而產(chǎn)生的應激記憶,這兩種記憶非有意識的主動記憶,所以被歸為內隱性記憶。創(chuàng)傷是內隱性記憶,它夾雜著各種情緒和趨生避死的應激反應。因此,必須對創(chuàng)傷情緒給予疏導,才能達到治療創(chuàng)傷的目的。
后現(xiàn)代大眾面對災難性事件造成了由隱性記憶構成的創(chuàng)傷,必須通過接受-釋放的方法得以醫(yī)治。首先,大眾需要從內心接受災難性事件,而不是一味地排斥規(guī)避。無論是人為的還是自然的災難,人都應以一種平靜的、理智的心態(tài)接受它,并積極地參與到后續(xù)的援助活動中。例如2008年汶川大地震就有很多志愿者趕赴現(xiàn)場,對傷者進行醫(yī)治,對死者進行哀悼。即使不能親身趕往一線,仍有廣大網(wǎng)民在網(wǎng)絡上捐款捐物,對災區(qū)人們給予幫助與支持。這種積極的參與看似是對他人的一種援助,實則更是醫(yī)治自我創(chuàng)傷的有效的方法。同時,大眾也可以通過網(wǎng)絡上撰文、憑吊死者等方式來書寫創(chuàng)傷,還原真相,在書寫災難的同時療治自我的創(chuàng)傷,使人的絕望無助等情緒得以釋放。
結論
我們身處在一個事物紛繁復雜、信息瞬息萬變的后現(xiàn)代社會,如何閱讀并看待新聞中的暴力事件是關乎個人、關乎社會的重要事項。社會應對大眾的輿情予以適時的檢測,應在體會民生、體恤民情的情況下對輿論的導向予以正確引導。與此同時,新聞媒體也應對暴力事件予以公平、公正和及時的報道,不能為博得閱讀量和點擊量而喪失了媒體的倫理道德。而大眾也應在理性、理智、平和的心態(tài)下閱讀和瀏覽暴力事件,并對自身的情緒加以疏導和管理,同時對災難性事件造成的隱性的心理創(chuàng)傷予以正確的醫(yī)治,還自身一個健康的心境,還網(wǎng)絡一個干凈而健康的環(huán)境。
(作者單位:天津科技大學)欄目責編:樂 禾
參考文獻:1.Freud, Sigmund. The Standard Edition o the Complete Psychological Woks of Sigmund Freud[M]. Ed. and trans. James Strachey. ?London: Hogarth, 1955: 217, 220.
2.Caruth, Cathy. Recapturing the Past: Introduction[C]// C. Caruth(ed.) Trauma: Explorations in Memory. Baltimore: The Johns Hopkins UP, 1995: 137.
3.[英]齊格蒙特·鮑曼著,張成崗譯,《后現(xiàn)代倫理學》,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
4. [奧]西格蒙德·弗著,楊韶剛等譯,《弗洛伊德的心理哲學》,北京,九州出版社,2003年版。
5.[法] 古斯塔夫·勒龐著,馮克利譯,《烏合之眾:大眾心理研究》,北京,中央編譯出版社,2011年版。
6.[美]彼得·萊文著,曾 ?晏譯,《創(chuàng)傷與記憶》,北京,機械工業(yè)出版社,2017年版。
7.吳伯凡:《孤獨的狂歡》,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8年版。
8.王玲寧:《社會學視野下的媒介暴力效果研究》,上海,學林出版社,2009年版。
9.[希]亞里士多德著,羅念生譯:《詩學》,北京,中國戲劇出版社,1986年版。
10.張文?。骸稊?shù)字時代的影視藝術》,上海,學林出版社,2003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