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瓊
(河南省周口協(xié)和骨科醫(yī)院 康復科,河南 周口 466000)
壓力性尿失禁是女性產(chǎn)后常見并發(fā)癥之一,主要是由于妊娠、分娩導致盆底功能障礙、肌力降低,從而導致壓力性尿失禁,雖對患者生命安全無明顯威脅,但嚴重影響其身心健康及生活質(zhì)量,應及時采取有效措施治療[1]。目前,提肛肌收縮運動、陰道啞鈴訓練是臨床治療產(chǎn)后壓力性尿失禁的常用方案,可一定程度減輕臨床癥狀,但難以取得理想療效。近年來,盆底康復治療儀逐漸應用于臨床治療中,其主要是通過電刺激以達到改善盆底功能的目的。本研究旨在明確盆底康復治療儀聯(lián)合提肛肌收縮運動及陰道啞鈴訓練的應用效果,現(xiàn)報道如下。
選取本院2016 年7 月至2018 年10 月收治的產(chǎn)后壓力性尿失禁患者98 例作為研究對象,簡單隨機化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各49 例。對照組年齡20~38 歲,平均(27.81±3.52)歲;孕周 37~40 周,平均(38.75±0.50)周;新生兒體重2.5~4.0 kg,平均(3.44±0.22)kg。觀察組年齡21~39 歲,平均 (28.43±4.02) 歲 ; 孕 周 37~41 周 , 平 均(38.90±0.47)周,新生兒體重 2.6~4.2 kg,平均(3.51±0.33)kg。兩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經(jīng)院倫理委員會審批通過。
納入標準:均確診為產(chǎn)后壓力性尿失禁;均屬于初產(chǎn)婦、單胎妊娠,且經(jīng)陰道分娩;臨床資料完整;產(chǎn)前無尿失禁史;患者及家屬均知情,簽訂知情承諾書。排除標準:合并嚴重妊娠期并發(fā)癥者;既往存在尿失禁、盆腔器官脫垂病史者;伴有泌尿系統(tǒng)急性炎癥者;存在下尿路梗阻者;因慢性阻塞性肺氣腫、便秘而致腹壓增加者;伴有精神疾病、認知障礙或智力障礙者。
1.3.1 對照組 采取提肛肌收縮運動及陰道啞鈴訓練。提肛肌收縮運動:持續(xù)收縮盆底肌2~6 s,松弛2~6 s,反復 10~15 次,3 次/d,共訓練 6 個月。陰道啞鈴訓練:從最輕重量啞鈴開始訓練,指導患者兩腳分開站立,慢肌運動:收縮10 s,再放松10 s,15~20 min/次,需堅持做10 次不脫落;快肌運動:收縮 2~3 s,再放松 2~3 s,15~20 min/次,需堅持做5 次不脫落;行走、上下樓梯訓練,2~3 min/次,1 次/d。待以上訓練患者均可不脫落完成,則更換下一級重量啞鈴,繼續(xù)訓練,共5 級重量。前3 個月 1 次/d,之后 2 次/周。持續(xù)訓練 6 個月。
1.3.2 觀察組 在對照組基礎上,給予盆底康復治療儀(型號為PHENIX USB4,法國VIVALNS 公司)治療。首先給予電刺激,再經(jīng)陰道電極收集生物反饋電流,以患者盆底肌肉跳動且無疼痛感或肌肉強力收縮但伴有疼痛感為宜,并以治療儀顯示屏幕上壓力波形指導訓練,20~30 min/次,2 次/周,共治療10 次。提肛肌收縮運動及陰道啞鈴訓練方法、時間同對照組。
①治療6 個月后評價療效。排尿正常,尿失禁癥狀全部消失,小便時有尿感,且可完全自控為痊愈;尿失禁次數(shù)、癥狀明顯減少、減輕,小便時有尿感,伴有一定自控能力為有效;尿失禁無改善,甚至加重為無效??傆行?(痊愈例數(shù)+有效例數(shù))/總例數(shù)×100%。②盆底肌力。兩組治療前、治療3 個月、6 個月后盆底肌肉最大肌電壓(Dmax)、盆底肌持續(xù)收縮60 s 肌電壓(H60 s)值。
運用SPSS 22.0 軟件處理數(shù)據(jù)。計數(shù)資料以百分率(%)表示,采用χ2檢驗;計量資料以均數(shù)±標準差 (±s) 表示,采用t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觀察組治療6 個月后總有效率為91.84%,高于對照組的73.47%,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治療效果比較 例(%)
治療3 個月、6 個月后,兩組Dmax、H60 s 值均較治療前顯著升高,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且觀察組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治療前后盆底肌力比較 (±s,μV)
表2 兩組治療前后盆底肌力比較 (±s,μV)
注:?與同組治療前比較,P<0.05。
組別觀察組對照組t值P值Dmax H60 s治療6個月后31.22±4.33?26.15±4.72?5.541 0.000例數(shù)49 49治療前22.74±5.21 23.08±4.71 0.339 0.735治療3個月后41.59±6.03?30.68±4.96?9.781 0.000治療6個月后46.37±5.24?38.91±4.82?7.335 0.000治療前12.62±4.65 12.94±5.01 0.328 0.744治療3個月后27.53±5.16?20.06±6.12?6.532 0.000
產(chǎn)后壓力性尿失禁發(fā)病機制相對復雜,臨床普遍認為主要與分娩時產(chǎn)道擴張、胎兒頭圍偏大、難產(chǎn)、伴有相關婦科疾病史、恥骨尾骨肌彈性較差等多種因素密切相關,可導致盆底肌力不同程度下降,從而引發(fā)尿失禁,且對性生活質(zhì)量造成嚴重不利影響。因此,臨床針對產(chǎn)后壓力性尿失禁患者應給予更為可靠、合理的治療及干預措施,以提高盆底肌力,加快病情好轉(zhuǎn)。
提肛肌收縮運動、陰道啞鈴訓練是臨床常見的產(chǎn)后壓力性尿失禁康復療法,前者主要是通過指導患者自身有意識、有節(jié)律、自主、反復收縮以提肛肌為主的盆底肌肉,包括陰道、尿道口及肛門周圍肌肉等,可有效改善血液循環(huán),促進肌肉張力恢復,還可提高神經(jīng)細胞敏感性、興奮性,從而有利于增加盆底肌收縮力;后者主要是利用啞鈴進行陰道收縮、放松訓練,不僅具有方法簡單、費用低廉等特點,還有利于加快盆底肌肉收縮力、舒張力恢復[2-3]。相關研究表明,在盆底肌康復訓練基礎上,給予生物反饋電刺激技術可進一步加快產(chǎn)后盆底組織器官功能恢復,還可明顯降低盆底功能障礙性疾病發(fā)生風險[4-5]。因此,本研究在針對產(chǎn)后壓力性尿失禁患者在提肛肌收縮運動及陰道啞鈴訓練基礎上聯(lián)合應用盆底康復治療儀,數(shù)據(jù)顯示,觀察組治療6 個月后總有效率高于對照組(P<0.05),可見三者聯(lián)合治療療效顯著。
盆底康復治療儀是一種以生物反饋電刺激為基本原理的盆底肌肉康復治療設備,主要是根據(jù)患者盆底肌肉、纖維實際情況,通過不同頻率、脈寬、強度電刺激產(chǎn)生電流,從而對盆底肌肉產(chǎn)生反復刺激作用,可有效反饋抑制交感神經(jīng)反射,提高盆底肌收縮力,降低膀胱活動度,緩解尿失禁癥狀[6]。同時,盆底康復治療儀可經(jīng)由電刺激誘導盆底肌肉被動性收縮,激活某些特定活性分子,促使神經(jīng)肌肉興奮性得到明顯提高,還可喚醒部分受損神經(jīng)肌肉細胞,加快其功能恢復,從而抑制膀胱逼尿肌收縮,提高膀胱儲尿能力及控尿能力,有助于加快病情轉(zhuǎn)歸[7-8]。本研究數(shù)據(jù)顯示,治療3 個月、6 個月后觀察組Dmax、H60 s 值高于對照組(P<0.05),可見三者聯(lián)合可顯著提高盆底肌力。
綜上所述,產(chǎn)后壓力性尿失禁患者應用盆底康復治療儀聯(lián)合提肛肌收縮運動及陰道啞鈴訓練可取得顯著療效,明顯提高盆底肌力,值得臨床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