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靖瑋
摘? ?要: 張怡微是“80后”女作家群體的重要一員。她的創(chuàng)作,以親身生活過的上海工人新村為故事背景,描摹新村居民的世俗日常和波折人生。在張怡微的小說中,人們常以情感“疼痛”的面貌出現(xiàn)在讀者眼前,“痛感”書寫成為構(gòu)筑其文學創(chuàng)作的重要一環(huán)。本文以作者的“家族試驗”系列為例,考察其小說的“痛感”書寫方式。
關(guān)鍵詞: 張怡微? ?“痛感”書寫? ?“家族試驗”? ?情感困境
一、引言
不同于新時期文學前二十年鮮明的文學類型劃分,二十一世紀文學研究者基于戰(zhàn)略性思考,以代際作為文學作家和作品的劃分依據(jù),類似“70后作家”“80后作家”的名稱由此產(chǎn)生。女性作家作為在文壇上發(fā)出獨特聲音和具有獨特寫作風貌的群體,自然成為代際作家中具有特殊研究意義的對象,對于“80后女作家”群體的相關(guān)研究層出不窮。張怡微作為“80后女作家”的重要一員,以獨具視角的關(guān)注點書寫上海人視野中逐漸消失的田林新村和小閘鎮(zhèn),書寫一代居民或少年或青年的成長史和心靈史,從而為二十一世紀以來女性作家的城市書寫和情感寫作貢獻了重要力量。張怡微小說中的人物往往具有充溢著“疼痛”之感的生命經(jīng)歷,有時甚至是不堪回首的過往和無法言說的苦痛,“痛感”書寫自然而然成為張怡微小說不容忽視的組成部分。
“家族試驗”系列小說是張怡微文學創(chuàng)作的核心一環(huán),主要包括《你所不知道的夜晚》《細民盛宴》和《家族試驗》三部長篇。該系列作品最清楚也最完整地展現(xiàn)出作家對于居民世俗日常與波折人生之“疼痛”的把握,自然是走進張怡微小說“痛感”書寫的一把萬能鑰匙。
二、童年之“痛”
對于任何個體而言,童年時期都是其一生中經(jīng)歷的首個能夠被長久記憶的階段,張怡微深諳于此,并將個人在童年時代面臨的傷痕作為“痛感”書寫的關(guān)鍵一環(huán)。張怡微筆下的人物在童年時期總是經(jīng)歷被拋棄、被分離的命運,正如《你所不知道的夜晚》中的姐姐茉莉,因為妹妹“玫瑰的出世,又逢著三年自然災害大饑荒,母親實在無力撫養(yǎng)兩個女童”①(16),便被送到了老家鄉(xiāng)下,交給姨母照料,從此與父母分離了三年。茉莉的內(nèi)心無疑是傷心痛苦的,“她甚至絞盡腦汁回憶自己當時是否做錯了事,令母親不歡喜她,才將她送到鄉(xiāng)下來”①(17),以至于后來茉莉一直認為因為妹妹才使她與家人分離,因為妹妹才使她離開上海,所以姐妹兩人在未來相當長一段時間內(nèi)都處于敵對的關(guān)系和狀態(tài)之中。
無獨有偶,《細民盛宴》開篇就是主人公“我”在爺爺快要離開人世之時參加奔喪,也在這里見到了各自心懷鬼胎的一大家子親戚,對于過往的回憶就從這里開始敘述。從小“我”父母就處于面和心不和的狀態(tài),父親常年在外使得夫妻之間基本沒有過多的交流,很難照顧家庭,母親的一個朋友就肩負起日常幫襯的職責。父母最終走上了離婚的道路。“我”不得不長期游走于父親與“梅娘”、母親與繼父之間。雖有四個父母,卻沒有得到真正的愛,因為父母都擁有了各自的家庭。這樣的傷痛一直延續(xù)到長大成人,在與“小茂”戀愛和結(jié)婚的道路上,四個父母成為最大的阻礙,每個人都想獲得婆家的彩禮錢,婆家要求在公眾場合只能出現(xiàn)其中一個家庭,使得“我”終究沒有能順利結(jié)婚。
三、人際關(guān)系之“痛”
既然為“家族試驗”題材,自然整個小說是以家族與家族中的人為核心構(gòu)建起來的,龐大家族中人與人之間微妙的情感聯(lián)系與利益關(guān)系成為重要的書寫對象。張怡微筆下的人際關(guān)系始終不是完美和順暢的,總是充溢著各種誘惑、混亂與傷痛。
人際關(guān)系之“痛”的第一部分便是子女與家長之間的關(guān)系。前文已經(jīng)分析過,童年之“痛”究其原因是與家人的分離,這痛感之中是肉身的孤獨與情感的寂寥。當我們反觀家長與孩子之間的相處模式時,便可發(fā)現(xiàn)問題的端倪。在張怡微的書寫中,父母與孩子之間的愛與聯(lián)結(jié)具有畸形意味,不僅體現(xiàn)在父母認為愛孩子就是掌控、控制和專橫,而且表現(xiàn)在孩子,特別是小說中的女主人公對于父親扭曲的愛。張怡微作品中的主人公皆為女性,基本是處于童年和少年時期的女生,因此很容易對父親產(chǎn)生超越于父女之情的愛戀。此時作者將其放置在與父親分離分別,或父母重組家庭的背景之中,“疼痛”之感油然而生。這也就是為什么《你所不知道的夜晚》中茉莉經(jīng)歷“上山下鄉(xiāng)”之后見到父親會根本不受控制似的痛哭流涕,為什么《細民盛宴》中“我”會對于母親的選擇和百般寵愛我的繼父抱有如此大的敵意。男性是安全感的象征,女性世界中男性特別是父親這個特殊角色的缺失,毫無疑問會導致情感傷痕,“痛感”就在此得以顯現(xiàn)。除此之外,《細民盛宴》書寫的“我”深深愛著父親,而父親卻對母親十分癡迷,“我”與父親之間始終隔著一條無法逾越的巨大鴻溝,“歲月并沒有在我們之間起到任何溫柔的彌合作用”②(28)。父親在作者筆下是毫無尊嚴、毫無地位的,他會對“我”提各種要求獲得一點可悲的自尊,“我”卻對此嗤之以鼻、不屑一顧,“我”希望的是與父親單獨吃一頓飯,談談愛情相關(guān)種種,“但這一生恐怕都沒有這樣的機會”③(22)。父親意識不到“我”在他身上傾注的熱忱和期待是怎樣一步一步消磨殆盡的。“‘我花了幾年時間終于承認他不愛‘我,他讓‘我仿佛經(jīng)歷了一場刻骨銘心的失戀”③(22)。
人際關(guān)系之“痛”的第二部分便是與家族內(nèi)形形色色各色人等之間的恩怨情仇?!都毭袷⒀纭烽_篇是爺爺即將離開人世,平常老死不相往來的親戚們因為奔喪而重新團聚,本應該是一幅溫馨和諧的畫面,卻最終成為可笑的鬧劇。家中連噓寒問暖都沒有,有的只是或說三道四、評頭論足,或互相嘲諷對方生命中的差池。所謂的血緣,所謂的親情,在物質(zhì)利益面前全部黯然失色以至于不值一提。爺爺退休時打好的棺材,因為小爺叔結(jié)婚時沒有家具而被無情拆除打成家具,小爺叔在爺爺臨死時卻依舊在上海軋姘頭;幾個兒子不管臥病在床的父親,反倒忙著各自的事情;奶奶的哀愁被徹底淹沒在麻將桌洗牌的喧嘩之中……張怡微在此極盡反諷之語氣、悲嘆之態(tài)度,“寫出了上海大自鳴鐘老宅將被拆遷的情境下,每個人的居心叵測、爾虞我詐”③(22),也寫出了“這個虛張聲勢的大家族內(nèi)部的自私?jīng)霰 雹郏?2)。
人際關(guān)系之“痛”在作者筆下被淋漓盡致地書寫出來,人們在這“痛”中也曾反抗過,堅決斗爭,但最終還是選擇從圍城中走出,與世界達成和解。正如作者在《細民盛宴》中寫道:“我與我的父親、母親,繼父、繼母,我與他們新家庭的新成員,我們以我們的平凡走過我們的青春,以我們的犧牲浪擲于魔幻的上海,無論經(jīng)歷多少掙扎,才終于走向沉默的協(xié)商?!雹冢?04)
四、身份確證之“痛”
管新生在《工人新村往事》一文中談到上海的文學地標時說:“代表上海開埠至今的建筑文化分為兩類:一類是因太平天國戰(zhàn)爭而誕生的以石庫門為代表的前殖民時代的經(jīng)典建筑;還有一類是體現(xiàn)1949年以后工人階級成為社會主流的工人新村?!雹埽?5)工人新村是上海特殊時期和特殊社會歷史背景的烙印,承載著上海一段時期內(nèi)的獨特記憶,也承載著一代上海居民的記憶。工人新村特殊的地理位置和整體風貌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了新村居民難以言說和難以確證的身份象征。
工人新村是新中國成立之后與社會主流工人階級相適應從而建設的地區(qū),以改進工人生活和居住環(huán)境。工人新村一般處于比較偏遠的位置,和當時上海的中心黃浦江西岸有著相當一段距離。工人新村的建設完全排斥和消除了老上海十里洋場的風格,結(jié)構(gòu)成一棟棟整齊劃一的樓房,千篇一律、千樓一面是其顯著特色,然而誰都無法否認這里又的確是上海的組成構(gòu)件。對于工人新村居民而言,身份確證便成為他們心中潛藏的傷痛,張怡微在小說中完全沒有避諱這點事實,反而將居民的心理描摹得細致入微。工人新村既屬于上海,又不是經(jīng)濟實力雄厚的洋場上海,因此新村居民既擁有身為上海人的高傲,又擁有“都市邊緣人”的自卑。最直接地體現(xiàn)在《你所不知道的夜晚》主人公茉莉身上,在常州寄養(yǎng)的四年里,她無時無刻不在想念上海,“茉莉心中對于上海的記憶,始終不曾磨滅,自呈一墨寧靜、自矜的底蘊,漣漪心底”①(16),她“覺得自己并不屬于這里,不屬于戚墅堰,不屬于善良的姨婆和鄉(xiāng)里鄉(xiāng)親”①(17),“她才不是農(nóng)民,不該從小農(nóng)民長成大農(nóng)民,她是上海人”①(17)。在張怡微筆下,茉莉的童年之“痛”,絕不僅僅因為與父母的分離,更多的是因為與上海的分離,在她心中,她屬于上海,而不是常州這座江南小城。因此,“她是絕不會在自己口中流露出絲毫鄉(xiāng)音的”“她努力使自己忘了童年,意味忘記了那些焦慮的守望,一切記憶就能重新書寫”①(21)。但是工人新村卻真真實實又不是傳統(tǒng)意義上的開埠上海灘,正如小說中所說,“‘田林的存在,就仿佛是上海的背面,也好像是光鮮舞臺的后臺,作為一個配補的要素游刃于主流精神以外”①(8),“從對上海廣義的認知來看,此時田林的上海人,和所有非上海人的審美是趨同的。他們即使身在上海,對這座城市的本質(zhì)卻看不通透。他們心中懷抱著一個名叫‘上海的夢,伴隨著成長,好像一個溫柔的祝福”①(11)。努力地構(gòu)建自己的上海身份,難以獲得一致性的認知,可謂張怡微為我們展現(xiàn)出的身份認證之“痛感”表征。
五、結(jié)語
作為“80后女作家”代表的張怡微,以女性特有的視角和細膩的情感體驗,為我們展現(xiàn)出人生種種經(jīng)歷及生命體驗深層的“疼痛”之感。每個人的生命都不能是一襲華美的袍,縱然是,尚且也會爬滿了蚤子。張怡微的小說以“田林新村”這個上海特殊的地理空間為背景,以家族為書寫對象,深切體察生活的“痛感”體驗,可以說無疑為二十一世紀現(xiàn)實主義女性寫作增添了濃墨重彩的一筆。
注釋:
①張怡微.你所不知道的夜晚[M].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2012.
②張怡微.細民盛宴[M].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17.
③舒薇.“80后”女作家的城市書寫[D].太原:山西大學,2018.
④管新生.工人新村往事[J].上海文學,2015(10).
參考文獻:
[1]張怡微.你所不知道的夜晚[M].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2012.
[2]張怡微.細民盛宴[M].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17.
[3]張怡微.家族試驗[M].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20.
[4]管新生.工人新村·上海的另一種敘事記憶[M].北京:中國工人出版社,2019.
[5]舒薇.“80后”女作家的城市書寫[D].太原:山西大學,2018.
[6]管新生.工人新村往事[J].上海文學,2015(10).
[7]王嘉慧.論張怡微小說中的空間建構(gòu)及身份認同[D].石家莊:河北師范大學,2018.
[8]陳曉明.中國當代文學主潮[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