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麗春
(東港市中醫(yī)院護理部,遼寧 東港 118300)
慢性心力衰竭指的是由于慢性原發(fā)性心肌疾病及心室容量負荷過重導致心肌收縮力降低,無法維持正常的排血量,導致組織灌注不足、肺循環(huán)或體循環(huán)淤血的一組綜合征。老年人群為慢性心力衰竭的高發(fā)人群,老年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由于生理功能的減退,且往往合并有多種基礎疾病,預后較差。舒適護理指的是為使患者身心處于最舒適的狀態(tài)而采取的護理干預。本研究旨在探討舒適護理干預在老年慢性心力衰竭護理中的效果,以期為老年慢性心力衰竭的護理提供實踐指導參考依據(jù)。
1.1 一般資料:隨機將2017年6月至2018年10月本院收治的88例老年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分到觀察組(n=44例)和對照組(n=44例),觀察組中男性患者24例,女性患者20例;年齡61~80歲,平均(69.97±2.36)歲;疾病原因:風濕性心臟瓣膜病7例,高血壓心臟病9例,擴張型心肌病13例,冠心病15例;心功能 NYHA分級:Ⅱ級20例,Ⅲ級18例,Ⅳ級6例。對照組中男性患者23例,女性患者21例;年齡61~80歲,平均(69.92±2.38)歲;疾病原因:風濕性心臟瓣膜病6例,高血壓心臟病10例,擴張型心肌病14例,冠心病14例;心功能 NYHA 分級:Ⅱ級22例,Ⅲ級17例,Ⅳ級5例。觀察組及對照組患者的性別、年齡、疾病類型、心功能NYHA分級等一般資料通過統(tǒng)計學軟件分析,統(tǒng)計結果均顯示P>0.05,表示兩組患者的基線資料均衡可比。
1.2 方法:觀察組患者予以舒適護理干預,具體如下:①心理舒適護理。由于慢性心力衰竭的病程比較長,需要反復入院治療,部分患者極易出現(xiàn)恐懼、焦慮等心理不適感,這種心理不適感不但會影響治療效果,還會誘發(fā)或加重病情。因此,對于此類患者,應表示理解,并加強與患者的交流,及時解答患者的疑問,消除患者的焦慮、緊張等情緒,提高患者治療的信心。②舒適環(huán)境護理干預。保持病房的安靜、舒適,保持病房的通風,病房濕度控制在50%~60%,溫度控制在22~25 ℃,做好患者的保暖工作。③舒適體位護理。心力衰竭發(fā)作時主要表現(xiàn)為水腫、發(fā)紺、氣喘、呼吸困難等,指導患者區(qū)半臥位,以減少靜脈的回心血量,減輕心臟的負擔,同時還可在患者的背部墊一靠墊,以提高患者的舒適度。④吸氧護理。患者由于持續(xù)吸氧,極易出現(xiàn)口鼻干燥等表現(xiàn),對于此類患者,應加溫濕化氧療,同時還可在口唇擦拭甘油或鼻腔滴入石蠟油;對于行氣管插管的患者,應使用無菌剪刀剪去吸氧管上的鼻塞,并置于氣管套管中,將無菌紗布覆蓋于管套口。遵醫(yī)囑對氧流量進行調節(jié),氧流量控制在2~4 L/min,告知患者禁止擅自調節(jié)氧流量。對照組患者予以常規(guī)護理,包括執(zhí)行醫(yī)囑,吸氧護理、指導患者低鹽飲食等。
1.3 觀察指標:對比分析兩組患者的水腫消退時間、氣喘緩解時間、心律恢復正常時間。
1.4 統(tǒng)計學處理:本研究所見數(shù)據(jù)統(tǒng)計及結果均采用SPSS16.0進行統(tǒng)計,P<0.05表示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
觀察組的水腫消退時間、氣喘緩解時間、心律恢復正常時間均明顯短于對照組,均有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的癥狀緩解時間比較(±s)
表1 兩組患者的癥狀緩解時間比較(±s)
注:*表示與對照組比較,P<0.05
老年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由于生理功能的退化,加之合并有多種基礎疾病,因此病程比較長,恢復也比較慢,因此,加強老年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的護理對改善其預后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舒適護理干預的宗旨是保證患者的舒適感受,使患者在生理、心理及社會功能上均能達到愉快的體驗[1]。
本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的水腫消退時間、氣喘緩解時間、心律恢復正常時間均明顯短于對照組,結果表明,舒適護理干預可有效縮短心力衰竭患者臨床癥狀的緩解時間。分析原因可能是由于舒適護理干預中,通過心理舒適護理,及時發(fā)現(xiàn)患者的不良情緒,并采取針對性的心理疏導,有效提高了患者的心理舒適度;通過環(huán)境舒適護理,使患者能有一個舒適的住院環(huán)境,減少了不良環(huán)境對病情的影響;同時在護理過程中及時調整患者的體位,有效減少了不當體位的影響[2]。吸氧是治療慢性心力衰竭的一個重要手段,吸氧治療操作的特殊性是導致心力衰竭患者產(chǎn)生不舒適感的一個重要來源,因此,在本研究中加強患者的吸氧護理,有效減少了吸氧操作帶來的不舒適感,提高了患者的舒適度[3]。
綜上所述,在老年慢性心力衰竭患者中施以舒適護理干預,對改善患者的臨床癥狀、提高臨床療效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