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三州_亚洲少妇熟女av_久久久久亚洲av国产精品_波多野结衣网站一区二区_亚洲欧美色片在线91_国产亚洲精品精品国产优播av_日本一区二区三区波多野结衣 _久久国产av不卡

?

“海禁法令”的立法目的
——兼駁清朝文化封閉觀點

2020-03-17 01:29徐祥民
法學 2020年1期
關鍵詞:清王朝一覽表法令

●徐祥民

在反封建主義的政治環(huán)境中,〔1〕不少學者都從封建經(jīng)濟、儒家文化上給他們確信的清朝政策找根據(jù)。如,胡思庸先生認為,清朝的閉關政策“是一種封建主義的對內對外政策”。“它是重農(nóng)抑商政策的延續(xù)”,“來自封建統(tǒng)治者妄自尊大的心理”,包含“隔絕人民與外界的聯(lián)系”“以利于專制統(tǒng)治”目的。(參見胡思庸:《清朝的閉關政策和蒙昧主義》,載《吉林師大學報》1979年第2期)。再如,饒懷民先生等認為,“閉關政策”“是中國封建社會長期以來積淀的‘崇本抑末’‘重農(nóng)抑商’思想的產(chǎn)物”。(參見饒懷民、周新國:《清代的閉關政策述評》,載《西南民族大學學報》1990年第5期。)又如喬瑞雪先生認為,“封建主義的經(jīng)濟思想”使得清王朝“反對中外貿易”,“自給自足的封建經(jīng)濟”對“清朝統(tǒng)治者”施行“鎖國政策”提供了“必要經(jīng)濟基礎”。(參見喬瑞雪:《從多元視角解析清朝鎖國政策的產(chǎn)生根源》,載《學習與探索》2011年第4期。)在對中華民族不應有的百年屈辱的檢討中,〔2〕馬志榮先生認為,“至今為止,世界歷史上沒有任何歷史事件比中國在明清時期失去海權一事對世界和中國的歷史產(chǎn)生的影響更深遠。”(參見馬志榮:《海洋意識重塑:中國海權迷失的現(xiàn)代思考》,載《中國海洋大學學報》2007年第3期。)在西方話語霸權的影響之下,〔3〕參見郭蘊靜:《試論清代并非閉關鎖國》,載《中外關系史論叢》第3輯,世界知識出版社1991年版。大清王朝一直蒙受“閉關鎖國”的罵名。自20世紀50年代中期起,清朝閉關鎖國漸成大眾知識;〔4〕參見劉軍:《明清時期“閉關鎖國”問題贅述》,載《財經(jīng)問題研究》2012年第11期。20世紀70年代末開始的明清海外貿易史研究熱潮〔5〕根據(jù)陳尚勝先生的研究,1979年戴逸先生發(fā)表的《閉關政策的歷史教訓》與清前期海外貿易政策研究熱潮的形成有極大的關系。(參見陳尚勝:《“閉關”或“開放”類型分析的局限性——近20年清朝前期海外貿易政策研究述評》,載《文史哲》 2002年第6期;陳尚勝:《明與清前期海外貿易政策比較——從萬明 〈中國融入世界的步履〉一書談起》,載《歷史研究》2003年第6期等。)不僅使這種觀點成為學界的主流聲音,而且將其上升為清王朝文化封閉?!?〕同上注,陳尚勝文。清朝真的實行了閉關鎖國的政策嗎?〔7〕還有一個與此關聯(lián)度極高的問題,即明代是否也實行閉關鎖國,從而從明朝到清朝是否延續(xù)著一種封閉文化。對明代是否也實施閉關鎖國政策,擬另外撰文詳述。難道我國最近40年的開放政策是在閉關鎖國的文化背景下的劈波斬浪嗎?在我們必將沿著它繼續(xù)前行的開放之路上,在我們努力修筑的“海上絲綢之路”上,真的橫亙著我們民族自己堆砌的封閉文化之高墻嗎?持清朝閉關鎖國觀點(以下簡稱“閉關鎖國論”,簡稱持此說者為“閉關鎖國論者”)的人論證其觀點的常用證據(jù)是清朝皇帝發(fā)布的“禁海令”和“遷海令”(可以把它們合稱為“海禁法令”)?!?〕胡思庸先生明確把“長時間的‘禁?!焙汀跋拗啤薄爸圃旌4碑敵汕逋醭瘜嵤伴]關政策”的依據(jù)。(同前注〔1〕,胡思庸文。)本文想嘗試分析作為“閉關鎖國論”之重要論據(jù)的“海禁法令”是否真的被清王朝注入了“背海”〔9〕張德華先生等認定“近世”以來的中國所走的是“封閉性的背海道路”。(見張德華、馮梁、顏家坤:《中華民族海洋意識影響因素探析》,載《世界經(jīng)濟與政治》2009年第3期。)的文化精神,是否真的像“閉關鎖國論者”所說的那樣擔當貫徹閉關鎖國政策的使命。弄清清初“海禁法令”的立法目的便可回答上述問題,而查明清初“海禁法令”的生效時間、鑒別出這些法令打擊的真實的犯罪行為是什么,便可以發(fā)現(xiàn)那些法令的立法目的。

一、從生效時間看清初“海禁法令”的立法目的

查明清初“海禁法令”的生效時間,有助于判別那些法令是不是清王朝推行閉關鎖國政策的工具。如果清王朝在其全部歷史上一直實施“海禁法令”,那么,這樣的法令將難以逃脫與“閉關鎖國論者”譴責的閉關鎖國政策的干系。我們所使用的“清初‘海禁法令’”這個稱謂似乎在告訴我們,洗清“海禁法令”上的閉關鎖國污水并不是一件很困難的事。

(一)多于“五禁三遷”的清初“海禁法令”

人們常說的也是“閉關鎖國論者”經(jīng)常引用的“海禁法令”主要是指清初順治、康熙兩朝發(fā)布的“海禁法令”。黃啟臣先生曾把清初的“海禁法令”概括為“五禁三遷”。其中包括順治十二年(公元1655年)、十三年(公元1656年)及康熙元年(公元1662年)、四年(公元1665年)、十四年(公元1675年)五次頒布的禁海令,順治十七年(公元1660年)和康熙元年(公元1662年)、十七年(公元1678年)三次下達的遷海令?!?0〕參見黃啟臣:《清代前期海外貿易的發(fā)展》,載《歷史研究》1986年第4期。為了全面認識“海禁法令”,以便準確判斷其文化精神,從而判斷“閉關鎖國論”的正誤,本文作者又做了進一步的挖掘,在“五禁三遷”之外又發(fā)現(xiàn)了更多的“海禁法令”。

清初順治、康熙兩朝下達的“海禁法令”至少有13道,或兩朝先后至少13次下達過“海禁法令”。(見表1)

表1 清初“海禁法令”一覽表

(續(xù)表)

這13項“海禁法令”分屬兩類:一類是遷海令,另一類可稱禁海令。上表中的第4、5、6、7、11、12、13這7項屬于遷海令,第1、2、3、8、9這5項屬于禁海令。第10項,第一句前半段,即“凡官員民兵私自出海貿易”,屬于禁海令;第一句后半段,即“遷移海島,蓋房居住,耕種土地者”,內容與第11項相近,屬于遷海令。這樣,“清初‘海禁法令’一覽表”所列13項法令實際上包含遷海令8項、禁海令6項。

“清初‘海禁法令’一覽表”上所列應該還不是清初“海禁法令”的全部。學者們一般認為,清初頒布“海禁令”始于順治十二年(公元1655年)?!?4〕黃啟臣先生列舉的“五禁三遷”就把順治十二年令置于首位。(同前注〔10〕,黃啟臣文。)但實際上,“海禁法令”是隨著清軍向沿海和海島的推進陸續(xù)發(fā)布,漸次鋪開的。查《清世祖實錄》可知順治四年(公元1647年)下達了“嚴禁”“漂洋私船”(“清初‘海禁法令’一覽表”第1項)的禁令,而據(jù)順治四年令“照舊”一語可以推定,在順治四年之前有針對“漂洋私船”的禁令。根據(jù)這個推斷,清王朝,或也包括清軍,最早發(fā)布禁海令的時間應不晚于順治三年,即公元1646年。最早的有案可查的遷海令發(fā)布于順治十七年(公元1660年)。順治十七年令要求“遷同安之排頭、海澄之方田沿海居民入十八堡及海澄內地”(“清初‘海禁法令’一覽表”第4項)。但是,順治十七年令并不是清政權第一次實施“遷?!?。據(jù)雍正《寧波府志》記載:舟山“國初為明季遺頑所據(jù),順治八年,固山金汝礪等平之,仍徙其民?!薄?5〕[清]曹秉仁:《寧波府志》,卷二建置,雍正九年(公元1731年)刻本,第12頁。這里說的“徙其民”,就是遷徙小島上的居民到舟山島定海縣?!抖êd志》對此事有如下記載:“兵火之余,招集殘黎島戶一千一百五十余戶,以實城中?!薄?6〕[清]史致馴:《定海廳志》,卷二八大事志,光緒十一年(公元1885年)刻本,第34頁。轉引自祝太文:《清初浙江海禁的實施及其影響》,載中國海洋學會、中國太平洋學會:《第八屆海洋強國戰(zhàn)略論壇論文集》。此次“徙其民”比順治十七年令早九年。

(二)清初“海禁法令”生效時間短暫

“清初‘海禁法令’一覽表”提供了這些法令頒布實施的時間。如果這些法令從頒布之日起一直實施下去,“閉關鎖國論者”還有理由說清王朝實行了閉關鎖國的國策——盡管這些法令的制作技藝水平很低,但它們卻忠實地履行了“禁”“遷”的職能,幫助清王朝實現(xiàn)了閉關鎖國。然而,事實卻不是按照“閉關鎖國論者”預置的線路展開的。清初“海禁法令”并沒有一直實施下去,沒有成為清王朝政權存續(xù)的全部歷史上一直有效的法律。相反,它們在清王朝的康乾盛世還沒有到來的時候就早早退出了歷史舞臺。

“海禁法令”廢除的時間是十分清晰的,即康熙二十三年??滴醵辏ü?683年)農(nóng)歷七月二十七日,臺灣反清隊伍向清軍投降,反清力量與清王朝對峙的局面宣告結束?!?7〕《清圣祖實錄》卷一一一,康熙二十二年七月丙申條。清朝廷在對降將以及鄭氏做出優(yōu)待處置的同時,于康熙二十三年(公元1684年)正式宣布解除海禁??滴趸实墼t告天下曰:“今海內一統(tǒng),寰宇寧謐,滿漢人民相同一體,令出洋貿易,以彰富庶之治,得旨開海貿易?!薄?8〕《清朝文獻通考》卷三三《市糴》。從此,“海禁法令”成為歷史,〔19〕以下地方志也記錄下了這個歷史時刻。如《澉水新志》有:“國朝康熙二十三年,臺灣既入版圖,海氛盡殄,乃遣巡海大臣弛各處海禁,通市貿易?!保▍⒁姡矍澹莘饺茏胄?、萬亞蘭遺:《澉水新志》卷5,《課稅》,第38b頁)這樣算來,以“清初‘海禁法令’一覽表”所載為限,遷海令的生效時間為24年(即從公元1660年至1683年),禁海令的生效時間為38年(即從公元1646年至1683年)。如果以“五禁三遷”為限,則“禁海令”的生效時間為29年(即從公元1655年至1683年)。一個最短生效時間是24年,一個最長時間是38年,按照大部分學者認可的29年,清初“海禁法令”的生效時間約為30年?!?0〕也有學者認定清初實行“海禁”的時間為29年。(參見宋元強:《區(qū)域社會經(jīng)濟史研究的新進展》,載《歷史研究》1988年第3期)

(三)僅生效30年的“海禁法令”無法支持清王朝閉關鎖國300年

清王朝的存續(xù)時間,按通常的說法,以皇太極改國號為“清”起算,為276年(即從公元1636年到1912年)。只實施了30年的“海禁法令”無法支持一個有約300年歷史的王朝貫徹閉關鎖國的國策。

正如包括“閉關鎖國論者”在內的研究者們早已注意到的那樣,宋元以來,我國沿海地區(qū),尤其是東南沿海地區(qū)的海外貿易、沿海貿易(以下統(tǒng)稱之為“海洋貿易”)以及外國人來華貿易逐漸發(fā)達起來。海洋貿易不僅成為沿海居民的重要經(jīng)濟活動,而且成為國家的重要稅收來源?!?1〕據(jù)晁中辰先生推算,在南宋高宗末年,“僅市舶收入一年即達200萬貫,大體折銀200萬兩”。(參見晁中辰:《海外政策對國內外社會經(jīng)濟的影響——以明代為例》,載《山東大學學報》1990年第4期)如果真如“閉關鎖國論者”所說,清王朝把閉關鎖國確定為基本國策,那么,清王朝應當根據(jù)“海洋貿易”發(fā)展的實際情況為實施這樣的國策頒布一道具有普遍適用效力的法令。如果清王朝真的有這樣的國策,無須三番五次地發(fā)號施令,只需要一道順治四年令(“清初‘海禁法令’一覽表”第1項)就足夠了。退一步想,如果發(fā)布順治四年令時考慮不周,或順治四年令發(fā)布之后又發(fā)現(xiàn)了新的需要用“海禁法令”加以約束的情況,接下來發(fā)生的應當是修正順治四年令的新法令或使順治四年令更完善的“修正案”。然而事實并非如此,順治十二年令(“清初‘海禁法令’一覽表”第2項)和順治十三年令(“清初‘海禁法令’一覽表”第3項)都是“就事論事”,旨在解決統(tǒng)治實踐或戰(zhàn)事推進中遇到的問題。這三道法令之間沒有分工,后兩道與順治四年令之間也不存在“新法”正“舊法”之誤等關系。順治十七年令(“清初‘海禁法令’一覽表”第4項)和順治十八年令(“清初‘海禁法令’一覽表”第5項)都是遷海令。它們之間同樣既沒有主次之分,也找不到立法上總則與分則、此章與彼章、上條與下條之類的關聯(lián)。它們僅有的區(qū)別是十七年令適用于“同安”和“海澄”,而十八年令的適用范圍是“閩”。

如果說順治四年處于王朝初創(chuàng)階段,頒布命令時尚缺乏經(jīng)驗,未能全面貫徹“閉關鎖國論者”所說的閉關鎖國政策,那么,到康熙朝時,比如到發(fā)布康熙七年令時,清初“海禁法令”已經(jīng)有20歲(公元1647~1668年)了。這個時候,該有成熟的立法經(jīng)驗了,該有能力制作系統(tǒng)表達、全面貫徹閉關鎖國國策的法令了。然而,“清初‘海禁法令’一覽表”告訴我們,康熙七年令(“清初‘海禁法令’一覽表”第9項)和此后的康熙十一年令(“清初‘海禁法令’一覽表”第10項、第11項)等一樣,依然沒有“閉關鎖國論者”所期待的關于閉關鎖國政策的統(tǒng)一闡釋。這些海禁法令依然是頭痛醫(yī)頭腳痛醫(yī)腳式地解決具體問題。比如,康熙十一年令(“清初‘海禁法令’一覽表”第11項)遷“居住海島民人”、十七年令(“清初‘海禁法令’一覽表”第12項)遷“福建濱海界外百姓”。

“閉關鎖國”顯然不是一道復雜的科學難題。我們沒有理由猜想清王朝既確定了這樣的國策卻又沒有人能理解這一國策,就連“千古一帝”的康熙在當政多年后仍不得其要領。從順治四年到康熙十七年,在近30年中發(fā)布了13道禁令。在如此長的時間跨度內,在“海禁”手段被反復使用之后,清王朝既無在時間維度上“從此”實行海禁的規(guī)定,也無在空間維度上對沿海各地“普遍”實行海禁的一般要求。足見這些法令中根本不存在所謂的閉關鎖國的基本國策。

沒有證據(jù)證明清王朝是被迫解除“海禁法令”的?!?2〕相反,現(xiàn)有證據(jù)表明,清王朝是主動解除“海禁法令”的。清王朝如果確有閉關鎖國的國策,那貫徹國策最強有力的手段——“海禁法令”就不會在僅僅使用了30年時就被解除武裝。〔23〕“閉關鎖國論者”也不甘心清初“海禁法令”如此短壽。他們執(zhí)拗地相信:“海禁法令”的“禁海閉關的精神”“貫徹于鴉片戰(zhàn)爭前二百年的始終”。(參見汪敬虞:《論清代前期的禁海閉關》,載《中國社會經(jīng)濟史研究》1983年第2期)反過來說,清政權在使用“海禁法令”30年之后斷然地廢止這些法令,正說明這個王朝根本沒有制定或實行過用“海禁法令”的字面含義——“海禁”來表達的什么閉關鎖國的國策?!?4〕“閉關鎖國論者”還會把后來的“禁止南洋貿易”令拿來編織清王朝海禁政策在延續(xù)的故事。但那樣的編造也是徒勞的。既然要閉關鎖國,何苦只禁南洋貿易?查與“禁止南洋貿易”的相關文獻,其中的“禁”更多的是貿易管理、治安管理等管理措施,(參見《清圣祖實錄》卷二七一;中國科學院編:《明清史料》,丁編,第八本,商務印書館1951版,第774頁,康熙五十六年兵部禁止南洋原案等)與所謂閉關鎖國相去甚遠。清初“海禁法令”非為閉關鎖國而頒布。清王朝在入主中原之初就頻頻頒布“海禁法令”必有其另外的目的。

二、清初“海禁法令”的直接目的

研讀“海禁法令”的文本不難發(fā)現(xiàn)清王朝頒布這些法令的立法目的。

(一)清初“海禁法令”的立法目的是“斷絕”

“海禁法令”雖然有“禁?!迸c“遷?!敝畡e,但其立法目的卻并無不同。清初“海禁法令”的直接立法目的可以概括為兩個字,即“斷絕”?!昂=睢卑l(fā)布的時候正是初建的清王朝與盤踞在臺灣、其他海島、大陸沿海局部地區(qū)〔25〕比如,《嚴禁通海敕諭》提到的“福建沙城等處濱海地方”。(同上注,中國科學院編書,第257頁。)的反清勢力(以下簡稱反清武裝)開展你死我活的斗爭的時候。如果把反清武裝占據(jù)的臺灣、其他海島、大陸沿海局部地區(qū)稱為反清武裝控制區(qū),把清政權控制的區(qū)域稱為清政權控制區(qū),那么,“海禁法令”所要追求的斷絕就可以概括為以下三個方面:第一,斷絕對反清武裝的物資接濟;第二,斷絕反清武裝的信息源;第三,斷絕清政權控制區(qū)內存在的或潛在的反清力量與反清武裝控制區(qū)內的反清武裝之間的聯(lián)合或相互支援。

從實施“遷?!钡膭幼h可以看出“海禁法令”的直接目的。顧誠先生注意到,“遷界之事,雖發(fā)于清人,而實動議于”鄭成功的降將黃梧?!?6〕參見顧誠:《清初的遷?!罚d《北京師范大學學報》1983年第3期。黃梧歸順清朝之后曾獻“平海策”。該“策”有如下文字:“鄭成功未及剿滅者,以有福、興等郡為伊接濟淵藪也。南取米于惠、潮,賊糧不可勝食矣;中取貨于興、泉,賊餉不可勝用矣;北取材木于福、溫,賊舟不可勝載矣?!薄?7〕[清]王先謙:《東華錄》,順治十四年三月。這段文字說出了最后戰(zhàn)勝鄭成功和一切盤踞海島及大陸沿海局部地區(qū)的反清武裝的訣竅——斷絕。〔28〕盧建一先生在談清政權實行禁海、遷海的目的時也使用了“斷絕”一詞。盧先生在其論文中的表述是“斷絕鄭成功軍隊的物質來源”。(參見盧建一:《試論明清時期的海疆政策及其對閩臺社會的負面影響》,載《福建論壇》2002年第3期。)黃梧的“平海策”不僅使清政權堅定了實施“斷絕”戰(zhàn)略的決心,而且直接促成了以多道遷海令來推動的“遷?!被蚍Q“遷界”。順治十八年的《嚴禁通海敕諭》開門見山地指出:“逆賊鄭成功盤踞海徼有年,以波濤為巢穴,無田土物力可以資生,一切需用糧米、鐵木、物料,皆系陸地所產(chǎn),若無奸民交通商販,潛為資助,則逆賊坐困可待?!边@是對清政權與反清武裝之間關系的一個戰(zhàn)略性判斷?!?9〕準確些說,《嚴禁通海敕諭》是第一次系統(tǒng)地表達“對清政權與反清力量之間關系”的“戰(zhàn)略性判斷”。在此敕諭之前,清政權的一些“海禁法令”就是依據(jù)這樣的判斷頒布的。正是基于這樣的戰(zhàn)略性判斷,大清王朝的“斷絕”戰(zhàn)略更加明確。在若干道“海禁法令”中,這樣的戰(zhàn)略內涵都是溢于言表??滴踉炅钣小耙越^接濟臺灣之患”(“清初‘海禁法令’一覽表”第6項)??滴跏荒炅钣小耙苑啦鼐劢訚榉酥住保ā扒宄酢=睢挥[表”第11項)。康熙十七年皇帝給議政王的諭令有“申嚴海禁,絕其交通”?!?0〕《清圣祖實錄》卷七十二。

所謂遷海,意為使遷離海。順治十八年令使用了“遷?!币辉~——“命戶部尚書……至閩遷?!?。該令對“遷?!彼龅慕忉屖恰斑w居民之內地”(“清初‘海禁法令’一覽表”第8項)??滴跏荒炅钣小斑w移內地”(“清初‘海禁法令’一覽表”第11項),就是從海島或海邊“遷移”到“內地”(順治八年的“徙其民”是從分散的小島遷移到清軍控制的舟山島)。根據(jù)這些法令提供的信息可以判定,遷海令就是要求沿海居民遷移到離海一定距離的內地的法令。“遷移到離海一定距離的內地”既是要求“沿海居民”有所作為——遷離——的命令,也是一項禁令,即在命令規(guī)定的“遷離”期限之后不得在命令要求遷離的區(qū)域內居留或從事生產(chǎn)、生活活動。它的實質是不得在海島或離海一定距離的沿海空間內居留或活動。說到底,遷海令就是讓原本居住在海島或海岸,或在海島或海岸從事活動的人脫離海島、海岸,遷移到離海一定距離的內地去。順治十八年令規(guī)定的距離是“離海三十里”(“清初‘海禁法令’一覽表”第5項),康熙元年令規(guī)定的距離是“內地五十里”。(“清初‘海禁法令’一覽表”第6項)這類法令實際上還有一項內容,即讓原本不在海島或海岸居住,不在海島或海岸從事活動的人也不得進入海島或離海一定距離的沿岸區(qū)域。所以,作為“海禁法令”的“遷海令”的內容,更準確而精煉的表達應當是:不管原本是否在海島或海岸居住或從事活動的人都不得進入海島和離海一定距離的沿岸區(qū)域。

之所以實施這樣的普遍禁止或一概禁止,就是要實現(xiàn)“斷絕”這一戰(zhàn)略意圖?!?1〕解放初年中國歷史研究會編的《中國通史簡編》對清初頒布“海禁令”的意圖做了符合歷史實際的判斷——“斷絕內地給予臺灣的接濟”。(參見中華歷史研究會編:《中國通史簡編》(下冊),新華書店1949年版,第1252頁。)在“海禁法令”實施的過程中,一些地方大員也深諳朝廷的“戰(zhàn)略”意圖,并對朝廷的戰(zhàn)略安排提出了加強的方案。福建總督姚啟圣上奏:“止遷福建一省之界,不足困賊?!薄?2〕[清]姚啟圣:《姚啟圣題為請復五省遷界以利民生事本》,轉引自廈門大學臺灣研究所、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清代臺灣檔案史料叢刊:康熙統(tǒng)一臺灣檔案史料選輯》,福建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第293頁。姚啟圣筆下的“不足困賊”就是指出朝廷已經(jīng)實施的“海禁”不足以實現(xiàn)使“逆賊”“坐困可待”的戰(zhàn)略目標。為了確保實現(xiàn)使“逆賊”“坐困可待”這一戰(zhàn)略目標,他建議“并遷及廣東、浙江、江南、山東、北直五省之界”〔33〕[清]姚啟圣:《總督福建少保兵部尚書姚云奏疏》卷六,《閩頌匯編》,康熙刻本。。山東總督祖澤溥對朝廷的戰(zhàn)略意圖也是心領神會。他針對“寧海州之黃島等二十島,及蓬萊縣之海洋島,皆遠居海中”這一客觀事實,考慮到“游氛未靖,奸宄可虞”,建議朝廷“暫移其民于內地”,〔34〕《清圣祖實錄》卷九,康熙二年五月甲申條。即在山東也實施遷海令。

斷絕不只是遷海令的立法目的,也是禁海令的立法目的。所謂禁海,是指對向反清武裝提供幫助或可能被反清武裝利用的海洋貿易等活動的禁止。順治十二年令中的“海賊”(“清初‘海禁法令’一覽表”第2項),順治十三年令中的“賊”“逆賊”(“清初‘海禁法令’一覽表”第3項)等就是需要防范的反清武裝。“禁海法令”就是對那些可能對反清武裝提供幫助或可能為反清武裝所利用的海洋貿易等活動實施禁止的法令。從具體的禁止來看,禁海令規(guī)定的禁止主要有以下5項(以下稱“禁海令5項禁止”)。

第一,禁止“在沿海貿易”。該項禁止是指獲準從事打魚等海上作業(yè)的人員不得在沿海開展貿易。順治十二年令規(guī)定:“至單桅小船,準民人領給執(zhí)照,于沿海近處捕魚取薪” (“清初‘海禁法令’一覽表”第2項)??滴跛哪炅钚肌扒?、登、萊沿海等處居民”,除“準令捕魚外”,不得“籍端捕魚,在沿海貿易”(“清初‘海禁法令’一覽表”第8項)。

第二,禁止“商民船只”或“官員民兵”等“私自下?!被?“私自出?!薄八阶猿龊YQ易”。順治十三年令有禁止“商民船只私自下?!保ā扒宄酢=睢挥[表”第3項),康熙十一年令有禁止“官員民兵私自出海貿易”(“清初‘海禁法令’一覽表”第10項)。

第三,禁止私自建造、私自使用“兩桅以上大船”或其他“出洋”船舶,即禁止建造、私自使用適合“漂洋”或“泛?!钡拇笮痛啊_@種大型船舶的基本技術指標是“兩桅”。順治十二年令有對“官民人等”“擅造兩桅以上大船”的禁止。所謂“擅造”可以解釋為非經(jīng)官府許可而建造。該令有“海船除給有執(zhí)照,許令出洋外”(“清初‘海禁法令’一覽表”第2項)一語。這說明,并非一切適于“出洋”的大船都不可以使用,只是要求建造用于“出洋”的船舶必須取得官府給予的“執(zhí)照”。〔35〕后來的管理文件,如康熙五十六年對南洋貿易制定的規(guī)則就有:“一切出海船只初造時,即令報明海關監(jiān)督并地方官,及造完時地方官必親驗印烙,取船戶甘結方許給照”。(同前注〔24〕,中國科學院編書,第774頁)照這個道理,“官民人等”就不能“擅自”建造大船了。也就是說,建造時就應考慮官府能否發(fā)給“執(zhí)照”。順治四年令有“廣東近海凡系漂洋私船,照舊嚴禁”(“清初‘海禁法令’一覽表”第1項)的規(guī)定?!捌笏酱睉斒沁m于遠洋航行的大船。該令所要求的“嚴禁”已不是“禁”造,而是“禁”用。禁止私自使用“兩桅以上大船”或其他“出洋”船舶是既禁止船主自己使用違禁船舶,又禁止將違禁船舶租賃給他人使用。順治十二年令有對“將大船賃與出洋之人”(“清初‘海禁法令’一覽表”第2項)的禁止。

第四,禁止向反清武裝販賣或到反清武裝控制區(qū)販賣重要物資。順治十二年令禁止“將違禁貨物出洋販往番國”(“清初‘海禁法令’一覽表”第2項)。該令禁止到反清武裝控制區(qū)販賣的是“違禁貨物”。所謂“違禁貨物”可以推斷為《大清律》第225條規(guī)定的“馬牛”“軍需”“鐵貨”“銅錢”“緞匹”“綢絹”和“絲綿”〔36〕對法律已有明文規(guī)定的“違禁”物資再行宣布禁止并非多余的重復。在《律》外再行下達“令”,除了可以起到用“令”將《律》的內容進一步“曉諭”百姓的作用外,往往是要提高懲罰強度。《大清律》第225條對“私出外境貨賣及下?!币?guī)定的刑罰,根據(jù)具體情節(jié)不同分別為“杖一百”“杖九十”“絞監(jiān)候”“斬監(jiān)候”等,而順治十二年令規(guī)定的刑罰是“不論官民,俱奏聞處斬,貨物入官,本犯家產(chǎn),盡給告發(fā)之人”(“清初‘海禁令’一覽表”第3項)。。順治十三年令禁止“將糧食貨物等項與逆賊貿易”(“清初‘海禁法令’一覽表”第3項)。依據(jù)該令,“糧食”也是禁止向反清武裝販賣的“重要物資”。除此之外,還有一項“重要物資”是禁止向反清武裝販賣的,這項“重要物資”就是船舶。順治十二年令將“造成大船,圖利賣與番國”設為禁止,規(guī)定對違反者要“交刑部”“治罪”(“清初‘海禁法令’一覽表”第2項)。

第五,禁止向反清武裝提供情報或提供其他幫助或與之結伙。康熙四年令有禁止“通賊來往”(“清初‘海禁法令’一覽表”第8項)。順治十二年令規(guī)定的禁止之一是:“潛通海賊,同謀結聚,及為向導”(“清初‘海禁法令’一覽表”第2項)。

在這五項禁止中,禁止向反清武裝販賣或到反清武裝控制區(qū)販賣重要物資(“禁海令5項禁止”之四)顯然是為了“斷絕”對反清武裝的物資接濟。禁止“在沿海貿易”(“禁海令5項禁止”之一)、禁止“私自出海貿易”(“禁海令5項禁止”之三)也是為了“斷絕”對反清武裝的物資接濟。禁止向反清武裝提供情報或提供其他幫助或與之結伙(“禁海令5項禁止”之五),是為了“斷絕反清武裝的信息源”,“斷絕清政權控制區(qū)內存在的或潛在的反清力量與反清武裝控制區(qū)內的反清力量之間的聯(lián)合或相互支援”。禁止建造、私自使用適合“漂洋”或“泛海”的大型船舶(“禁海令5項禁止”之三)是為了防止有人利用這些船舶向反清武裝提供接濟,防止從事“漂洋”或“泛海”的貿易活動客觀上使反清武裝得以獲取其所需物資。這項禁止是以釜底抽薪的方式實現(xiàn)對反清武裝的“斷絕”。禁止“商民船只”或“官員民兵”等“私自下?!被?“私自出?!睂Α皵嘟^反清武裝的信息源”也是必要的舉措。

清政權實施“海禁法令”的實踐證明,對反清武裝的“斷絕”戰(zhàn)略是成功的。按杜臻《粵閩巡視紀略》記述,“海禁法令”普遍實施不久,“賊勢果絀,降者接踵”。在此之后,反清武裝“棄金門、廈門,迸竄遠島”?!?7〕[清]杜臻:《粵閩巡視紀略》,《欽定四庫全書》史部460冊《粵閩巡視紀略》卷一。經(jīng)過30年的堅持實施,清政權達到了“困賊”最后戰(zhàn)勝反清武裝的戰(zhàn)略目的??滴醵炅拢遘娊藴玎嵤现髁?,攻克澎湖;七月,鄭氏向清朝廷奉表歸降?!皵嘟^”戰(zhàn)略成功了,以“斷絕”為立法目的的“海禁法令”的使命也就完成了。

(二)清初“海禁法令”實質上是緊急狀態(tài)法

以“斷絕”為直接立法目的的“海禁法令”是什么法?以在清政權與反清武裝之間、在清政權控制區(qū)與反清武裝控制區(qū)之間的“斷絕”為立法目的的法是什么法?“閉關鎖國論者”沒有提問過,也沒有意識到這個提問中隱藏著使“閉關鎖國論”無法自圓其說的秘密;對“閉關鎖國論”持懷疑態(tài)度的人沒有深究過,也沒有想到對這個疑問的回答會導致“閉關鎖國論”不攻自破。這些法令其實就是緊急狀態(tài)法,是現(xiàn)代國家普遍制定的一種法律。有的國家稱《圍困狀態(tài)法》(如法國),有的國家稱《國土防衛(wèi)法》《緊急權力法》(如英國),有的稱《戰(zhàn)時狀態(tài)法》(如俄羅斯),有的稱《突發(fā)事件應對法》(如我國)等?!?8〕許多國家都存在的《國防動員法》《戒嚴法》《救災法》等單行法也屬于緊急狀態(tài)法。所謂緊急狀態(tài),有法學家回答說,是“針對國家可能會面臨的外敵之侵害,在外國戰(zhàn)爭和武裝暴動導致之緊急危機的事件下被宣布的一種狀態(tài)”?!?9〕周悅:《淺析緊急狀態(tài)概念》,載《天府新論》2008年增刊第2期。英國歷史上曾經(jīng)頒布的《國內緊急狀態(tài)法》所規(guī)定的緊急狀態(tài)就包括戰(zhàn)爭、武裝沖突和恐怖主義威脅?!?0〕同上注。清王朝立國之初遭遇的不就是這種緊急狀態(tài)嗎?“海禁法令”之興源于“海氛未靖”(“清初‘海禁法令’一覽表”第4項)或“游氛未靖”(“清初‘海禁法令’一覽表”第7項)。這在諸多“海禁法令”中都有清楚的表達。在清王朝宣布解除海禁時的諭令中也說得很清楚——頒布“海禁法令”是因為“海寇陸梁,游綜出沒,不時抄掠”?!?1〕同前注〔37〕,杜臻書。有學者對緊急狀態(tài)法律制度存在的合理性做過討論?!坝行獙ξC、維護國家生存”被認為是緊急狀態(tài)制度存在的理由,從而也是“對國家實施緊急狀態(tài)的限制”?!?2〕李新生、郭春明:《我國緊急狀態(tài)法的立法宗旨和原則》,載《法學》2004年第8期。大清王朝剛剛宣布建立,既面對舉明朝旗號的勢力的反抗,又承受以反滿為號召的勢力的打擊。這些反抗和打擊即使構不成對“國家生存”的嚴重威脅,也是一個政權面對的嚴重危險。謝國楨先生對鄭成功打擊清政權的一些描述足以說明這一點。謝在所著《清初東南沿海遷界考》中有云:“成功……為有清一大勁敵,清廷實亦畏而懼之”?!绊樦问昙汉ィü?659年),成功大舉北伐,五月至崇明,六月破瓜州下鎮(zhèn)江,會師金陵?!薄班嵤现涉?zhèn)江登岸,步兵之銳,嚴不可當?!泵鎸θ绱藦妱诺膶κ?,清政權陷入了“剿之既不可以,撫之又不可能”〔43〕謝國楨:《明清之際黨社運動考》,上海書店出版社2004年版,第199-200頁。的困境。在如此嚴峻的情勢〔44〕1949年出版的《中國通史簡編》把這種情勢概括為“清朝恐慌無措”。(同前注〔31〕,中國歷史研究會編書,第1252-1254頁。)下,即使現(xiàn)代國家也會實施緊急狀態(tài)法。〔45〕依照新中國現(xiàn)行法律的規(guī)定,在出現(xiàn)這種情況時完全可以實施“全國總動員或者局部動員”?!吨腥A人民共和國國防動員法》第8條規(guī)定:“國家的主權、統(tǒng)一、領土完整和安全遭受威脅時,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依照憲法和有關法律的規(guī)定,決定全國總動員或者局部動員。國家主席根據(jù)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的決定,發(fā)布動員令?!鼻逋醭@樣做豈不是十分正常嗎?有學者總結緊急狀態(tài)法的一般特征說:“由于緊急事件的特殊性,緊急權力經(jīng)常脫離明確細致的法律規(guī)范,以改變常規(guī)體制、懸置法律執(zhí)行、中止某些權利保障等方式靈活運行?!薄?6〕孟濤:《緊急權力法及其理論的演變》,載《法學研究》2012年第1期。清初“海禁法令”不正是因為事情緊急或軍情緊急才采取的非常措施(不合“常規(guī)體制”,不遵“法律執(zhí)行”的常制),以至于出現(xiàn)了對老百姓的財產(chǎn)利益、人身利益的嚴重忽略甚至侵犯嗎?〔47〕在實施“遷界”的過程中,清軍采取了諸如“放火焚燒”界內房屋財產(chǎn),致“片石不留”等在內的措施。(參見海外散人:《榕城紀聞》,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清史研究室:《清史資料》第1輯,中華書局1980年版,第22頁。)對由遷界造成的危害的極端表述有“鬼怨神恫,山愁谷怒”。(參見[清]余飏:《蘆中全集》紀一,《界廟記》)按學者們的理解,緊急狀態(tài)法的重要原則之一是“最小損失原則”。直白些說,這個原則要求盡量少地采取緊急處置措施。清王朝可能完全不知道當代國際社會普遍接受的“最小損失”“慣例”,也不明白它可以拿“公共利益和國家利益優(yōu)先的原則”〔48〕呂景勝:《〈緊急狀態(tài)法〉立法研究》,載《中國人民大學學報》2003年第5期。對抗老百姓的個人利益和某些地方的局部利益,但清王朝對“海禁法令”這一非常處置措施〔49〕一些學者把緊急狀態(tài)法稱為“應急法制”,以與“常態(tài)法制”相區(qū)別。(參見李岳德、張禹:《〈突發(fā)事件應對法〉立法的若干問題》,載《行政法學研究》2007年第4期)的使用卻是足夠謹慎的。典型事例有三:其一,大致說來,清王朝只在必要的地方和時段實施了遷海令。〔50〕清初雖然實施了“上自遼東,下至廣東”的遷海,但不久之后就對浙江以北地區(qū)解禁了。按照戒嚴地域二分為接戰(zhàn)地區(qū)和警戒地區(qū)的法理,〔51〕參見陳新民:《德國公法學基礎理論》,山東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第647頁。清王朝實施“遷?!被蜷L時間堅持“遷海”的區(qū)域大致都屬于“接戰(zhàn)地區(qū)”。其二,清朝在實施“海禁法令”期間做了盡量減少老百姓不必要損失的努力。如康熙四年(公元1665年)三月,清廷諭兵部曰:“山東青、登、萊等處沿海居民,向賴捕魚為生,因禁海多有失業(yè)。前山東巡撫周有德亦曾將民人無以資生具奏。今應照該撫所請,令其捕魚,以資民生?!薄?2〕《清圣祖實錄》卷一四,康熙四年三月乙未條。按照范承謨寫于康熙十二年的上疏,當時山東、江南、廣東已經(jīng)在相當大的范圍內“停止海界之禁”,只有“閩地”仍“以臺寨為界”?!?3〕參見[清]范承謨:《條陳閩省利害疏》,《皇朝經(jīng)世文編》卷八十四,《兵政》。這說明康熙四年之后曾再次發(fā)布甚至多次發(fā)布放寬禁限的敕諭。其三,在臺灣歸附清朝之后立即宣布解除全部“海禁法令”??滴醵昵逋醭瘜Α昂=睢钡膹U除可以概括為這樣一句話,即臺灣平而海禁法令除。

三、從清初“海禁法令”設定的罪名看這些法令的根本立法目的

我們按具體禁止的不同歸納出清初“禁海令5項禁止”。在“閉關鎖國論者”的筆下,清王朝設定這么多種類的禁止就是閉關鎖國。按他們的解說,禁止“在沿海貿易”(“禁海令5項禁止”之一)、禁止“商民船只”或“官員民兵”等“私自下海”或 “私自出?!被颉八阶猿龊YQ易”(“禁海令5項禁止”之二)等,都是針對普通百姓的禁止。設定這么多種類針對普通百姓的禁止一定就是閉關鎖國或對閉關鎖國政策的貫徹。如果清政權真的以立法的形式既禁止百姓“在沿海貿易”“下?!薄俺龊!被颉俺龊YQ易”,又禁止百姓“建造”或“使用”適合“漂洋”或“泛?!钡拇笮痛?,〔54〕這里把“禁海令”內容第二項、第三項中的“私”字去掉了?!敖埂薄八阶浴弊瞿呈峦耆梢岳斫鉃榻?jīng)同意“得為”某事或經(jīng)履行某種手續(xù)“得為”某事。此類“禁止”的實質是履行手續(xù)、達到要求而后為。它們引起的是為某事的代價,包括履行程序的支出、滿足政府設定標準的作為,而不是對為某事的絕對禁止?!伴]關鎖國論者”或許也明白這個道理。在他們聲討清王朝閉關鎖國的篇章中,“私”字也常常是被隱掉的。例如:黃國強:《試論明清閉關政策及其影響》,載《華南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1988年第1期。研究者們批評它閉關鎖國當不為過。

不過,這個肯定判斷的成立須具備一個假定條件,這個條件是:“海禁法令”平行地設定了與上述5項禁止相對應的5項罪名,“海禁法令”中出現(xiàn)的應受處罰的行為(亦即犯罪)都是并列的罪名,都是像謀反、謀大逆、謀叛、惡逆等十惡大罪那樣并列設定的罪名,都是與謀反、謀大逆、謀叛、惡逆等十惡大罪并列的獨立罪名。“閉關鎖國論者”就是按與十惡大罪并列去解釋“禁海令5項禁止”和“海禁法令”中出現(xiàn)的其他應受懲罰的行為的。例如,有文章列舉的清代海禁罪名包括:(1)“下海捕魚”(原句為“不準下海捕魚”);(2)“航海貿易”(原句為“不準航海貿易”);(3)“耕種濱海田地”(原句為“不準耕種濱海田地”);(4)“制造海船”(原句為“沿海各省漁船只許用單桅”,“限制”“造船規(guī)?!保?;(5)出租“商船”(原句為“嚴禁將所造商船租于他人”);(6)“賣”“海船”給“外國”(原句為不得“打造海船賣與外國謀利”);(7)“越界”(原句為“越界者立斬”)〔55〕同前注〔1〕,胡思庸文。。在文章中,這7項罪名各自花費的筆墨雖并不均衡,但它們之間關系卻是并列的。在研究者列舉的這7項罪名中,第7項、第3項是違反遷海令的罪名。除此之外的5項都是禁海令規(guī)定的罪名。其中“(2)‘航海貿易’”與“禁海令5項禁止”之一(禁止“在沿海貿易”)相應、“(4)‘制造海船’”和“(5)出租‘商船’”被“禁海令5項禁止”之三(禁止私自建造、私自使用“兩桅以上大船”或其他“出洋”船舶)包含、“(6)‘賣’‘海船’給‘外國’”與“禁海令5項禁止”之四(禁止向敵對方販賣或到敵對方控制區(qū)販賣重要物資)相類?!?6〕按照該文章的邏輯,還可以找出更多的海禁罪名。比如,“私自出?!保ā敖A睢眱热莸诙棧Kc“下海捕魚”不同,雖然兩者間或有交叉。再如,“到敵對方控制區(qū)販賣重要物資”,“禁海令”內容第五項有這項內容。又如,“向敵對方提供情報或提供其他幫助或與之結伙”,這是“禁海令”內容第六項的內容。清初“海禁法令”在《大清律》之外新增了如此多并列存在的罪名了嗎?如果答案是肯定的,那么,我們也加入“閉關鎖國論者”隊伍,支持“閉關鎖國論”。然而,答案是否定的。本文作者與“閉關鎖國論者”無法成為同道。

(一)“海禁法令”和《大清律》設罪立罰條款的邏輯結構比較

對“海禁法令”和《大清律》設罪立罰條款的邏輯結構做一下比較,有助于識別“海禁法令”中的那些所謂罪名的真實意義。以《大清律》第225條第二款為例。該款規(guī)定:“若將人口、軍器出境及下海者,絞。因而走泄事情者,斬?!边@里設定的罪名是“將人口、軍器出境及下海”,規(guī)定的常規(guī)處罰是“絞”刑?!耙蚨咝故虑椤笔恰皩⑷丝凇④娖鞒鼍臣跋潞!弊锏募又厍楣?jié),對有這一加重情節(jié)的犯罪人,該條規(guī)定的加重處罰是“斬”。該條的表達邏輯可以大致概括為:“常規(guī)罪和罰+加(從)重或減(從)輕情節(jié)”。許多刑事法律都是按“常規(guī)罪罰+加(從)重或減(從)輕情節(jié)”這樣的邏輯結構設計的。對這個結構做進一步簡化就是:“常規(guī)罪名+特別情節(jié)”?!昂=睢辈皇前催@樣的邏輯結構來設計的。例如,順治十二年令規(guī)定:“若官民人等,擅造兩桅以上大船,將違禁貨物出洋販往番國,并潛通海賊,同謀結聚,及為向導,劫掠良民,或造成大船,圖利賣與番國;或將大船賃與出洋之人,分取番人貨物者,皆交刑部分別治罪。”〔57〕《欽定大清會典事例》卷六二九,《兵部·綠營處分例·海禁一》。為討論的便利我們把由“或”引導的兩個分句拿掉。剩下的規(guī)范為:“若官民人等,擅造兩桅以上大船,將違禁貨物出洋販往番國,并潛通海賊,同謀結聚,及為向導,劫掠良民……交刑部……治罪”。為便于開展接下來的討論,我們先忽略“劫掠良民”是否為獨立的罪名或犯罪情節(jié),忽略“為向導”與“同謀結聚”之間的區(qū)別,把“潛通海賊,同謀結聚,及為向導”理解為一個罪名。在做了這樣的簡化之后,從該款中可以分解出三個相對獨立的片段,它們依次是:(1)“擅造兩桅以上大船”;(2)“將違禁貨物出洋販往番國”;(3)“潛通海賊,同謀結聚,及為向導”(這第三個片段可再簡化為“潛通海賊”)。如果按“常規(guī)罪名+特別情節(jié)”的邏輯結構來解釋,該款規(guī)定的常規(guī)罪名應當是“擅造兩桅以上大船”(可以進一步簡化為“造大船”),“將違禁貨物出洋販往番國”和“潛通海賊”是“特別情節(jié)”。但實際上,在順治十二年令中,后兩個片段“將違禁貨物出洋販往番國”和“潛通海賊”(以下稱后項罪)才是著意打擊的犯罪,而“擅造兩桅以上大船”(以下稱前項罪)是為避免發(fā)生“將違禁貨物出洋販往番國”和“潛通海賊”行為或減少發(fā)生“將違禁貨物出洋販往番國”和“潛通海賊”行為而為的制度安排,即上文所說“釜底抽薪”。在中國刑法史上有設斷足之罰以止“穿窬之奸”的立法主張?!?8〕參見《三國志·魏志·陳群傳》。順治十二年令包含與此類似的立法思想——消滅“兩桅以上大船”從而消除與“海賊”相“通”的能力。禁止“造兩桅以上大船”是為避免發(fā)生“將違禁貨物出洋販往番國”和“潛通海賊”服務的?!皩⑦`禁貨物出洋販往番國”和“潛通海賊”(后項罪)是順治十二年令打擊的實罪,而“造兩桅以上大船”(前項罪),相對于“潛通海賊”等實罪來說是虛罪。包含“前項罪”和“后項罪”的順治十二年令,其設罪立罰的邏輯結構大致可以概括為:“虛罪+實罪”。

不獨順治十二年令沒有遵守設罪立罰條款的常規(guī)設計邏輯,清初“海禁法令”中有多項都存在與順治十二年令相同的處理,見表2(姑且稱之為“清初‘海禁法令’‘前項罪’‘后項罪’分列表”)。

表2 清初“海禁法令”“前項罪”“后項罪”分列表

從表2可以清楚地看出,“前項罪”與“后項罪”之間不是“常規(guī)罪名”和“特別情節(jié)”的關系,而是“虛罪”與“實罪”的關系。在“禁海令5項禁止”的第一項(禁止“在沿海貿易”)、第二項(禁止“商民船只”或“官員民兵”等“私自下?!被?“私自出海”“私自出海貿易”)、第三項(禁止私自建造、私自使用“兩桅以上大船”或其他“出洋”船舶,即禁止建造、私自使用適合“漂洋”或“泛?!钡拇笮痛埃┲幸?guī)定的罪名都是“前項罪”,都是“虛罪”,第四項(禁止向敵對方販賣或到敵對方控制區(qū)販賣重要物資)、第五項(禁止向敵對方提供情報或提供其他幫助或與之結伙)規(guī)定的罪名是“后項罪”,它們才是“實罪”?!伴]關鎖國論者”列舉的那些罪名,包括“下海捕魚”(第一項)、“航海貿易”(第二項)、“耕種濱海田地”(第三項)、“制造海船”(第四項)、出租“商船”(第五項)、“賣”“海船”給“外國”(第六項)和“越界”(第七項),都是“虛罪”,都是為打擊“潛通海賊”這種犯罪(實罪)服務的。

(二)“海禁法令”服務于“違反非常秩序罪”和“赍盜罪”之“斷絕”目的

仔細分析“海禁法令”的設罪立罰還可以發(fā)現(xiàn),“前項罪”和“后項罪”、“虛罪”和“實罪”兩者都服務于“斷絕”這一立法目的,只是兩者實現(xiàn)“斷絕”的“工作原理”有所不同。前者是通過建立一種非常秩序為實現(xiàn)“斷絕”創(chuàng)造條件;后者是直接打擊“通賊”等行為實現(xiàn)“斷絕”或使“斷絕”得以保持。根據(jù)“工作原理”的不同,可以把“虛罪”稱為“違反非常秩序罪”,把“實罪”稱為資敵罪。借用“借寇兵,赍盜糧”的成語,也可稱之為“赍盜罪”。

清初“海禁法令”為了實現(xiàn)“斷絕”的立法目的力圖建立一種秩序,一種只有在緊急狀態(tài)下才需要建立的非常秩序。這種非常秩序的直觀的也是極端的表達是:清朝廷對內,(清政權控制區(qū))“寸板”“不下?!?;〔59〕對清初海禁法令之嚴格有“寸板不許下?!钡脑u述。(參見陳鴻、陳邦賢:《清初莆變小乘》,載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清史研究室:《清史資料》第1輯,中華書局1980年版,第80頁。)對外,(反清武裝)無“片帆入口,一賊登岸”?!?0〕“清初‘海禁令’一覽表”第3項有“不許片帆入口,一賊登岸”的要求。這個秩序的直觀表現(xiàn)形式就是空——海上空無一人一船,沿岸地區(qū)空無一人一物?!扒宄酢=睢绊椬铩箜椬铩至斜怼薄扒绊椬铩币涣兄械哪切┳锩际菫榻⑦@樣的秩序而設定的。這些罪名和順治十二年令規(guī)定的“前項罪”,不管是“擅造兩桅以上大船”“商民船只私自下海”,還是“籍端捕魚,在沿海貿易”,都是“違反非常秩序罪”。清初“海禁法令”中沒有分別設定“前項罪”和“后項罪”的那些法令,也都設定了“違反非常秩序罪”。首先,各項“遷海令”都是要制造以“空”為特征的秩序,違反“遷海令”的罪,都屬于“違反非常秩序罪”。其次,除“清初‘海禁法令’‘前項罪’‘后項罪’分列表”三項禁海令外,其他各項禁海令也都有“前項罪”。如順治四年令有“漂洋私船”不得在“廣東近海”出沒(“清初‘海禁法令’一覽表”第1項),康熙七年令有“違禁出海貿易”(“清初‘海禁法令’一覽表”第9項),康熙十一年令有“私自出海貿易”(“清初‘海禁法令’一覽表”第10項)。這也就是說,“清初‘海禁法令’一覽表”所列全部6項禁海令都規(guī)定了“違反非常秩序罪”,“清初‘海禁法令’一覽表”所列全部8項遷海令都存在“違反非常秩序罪”。這說明,清初的全部“海禁法令”都服務于一個共同的目標,即建立非常秩序。

作為“海禁法令”直接目的的“斷絕”,其實質是斷絕反清武裝的人力、物力、財力、信息等的來源(簡稱“力源”),使之因“力源”斷絕而“困”。實現(xiàn)這一直接目的需要設定“赍盜罪”,以禁止向反清武裝提供“力源”支持的行為或有利于反清武裝實現(xiàn)“力源”補充的行為。“清初‘海禁法令’‘前項罪’‘后項罪’分列表”所列“后項罪”都是“赍盜罪”。有三項“海禁法令”規(guī)定了“赍盜罪”。雖然規(guī)定“赍盜罪”的“海禁法令”的數(shù)量不多,但清政權對打擊“赍盜罪”卻更加重視。順治十八年的《嚴禁通海敕諭》在對“海濱地方文武各官、紳衿、兵民、商賈人等”提出的要求中,連續(xù)5次使用“通賊興販”或“通賊叛逆”這樣的措辭、8次使用“通賊叛逆”這一罪名。首先,與鄭成功的“貿易生理”“互市”等行為的性質是“通賊興販”。對這類行為的處罰是“照通賊叛逆律從重治罪”(這是第1次)。對“不預行出首”的“保甲十家長”,“照通賊叛逆律治罪”(這是第2次);對“容隱奸徒,致官民紳衿商賈船只如前下海,被旁人首舉”的,“該管官”按“通賊叛逆律”“以知情故縱從重治罪”(這是第3次);對其治下出現(xiàn)上述情況的“總督、巡撫、提督、總兵官等”,按“通賊叛逆律”“從重治罪”(這是第4次);對“不嚴加禁飭,致有前項弊端”在其治下被“發(fā)覺”的“王公、將軍所屬官兵”,也要按“通賊叛逆律”(這是第5次),“罪不宥”。此外,不按規(guī)定“奏報”“泛海之船”,“隱匿不舉,后經(jīng)發(fā)覺”的,“以通賊叛逆治罪”(這是第6次)。對“私行下海及容隱奸細”的“僧道”,“亦照通賊叛逆律治罪”(這是第7次)?!霸摴芄佟币舶磳Α巴ㄙ\叛逆”(這是第8次)罪“不行稽察”“治罪”?!?1〕同前注〔24〕,中國科學院編書,第257頁。這一連串的設罪和比照設刑充分說明,“赍盜罪”才是“海禁法令”要打擊的重點。

(三)“海禁法令”的根本立法目的是“滅賊”

“海禁法令”設定了“違反非常秩序罪”和“赍盜罪”兩類罪。這兩類罪名都依附于同一個條件,即清朝天下有一個待除的“賊”。這個“賊”就是順治十八年《嚴禁通海敕諭》中的“逆賊鄭成功”。〔62〕同上注。從大清王朝的政治實踐來看,“違反非常秩序罪”和“赍盜罪”都是為對付鄭成功而設。消滅鄭成功,用“海禁法令”的原話就是滅鄭成功這個“賊”是清初“海禁法令”的根本立法目的之所在。

僅僅從“海禁法令”文本上看,大清王朝無意在《大清律》之外另行設定“籍端捕魚,在沿海貿易”等罪名,沒有像“閉關鎖國論者”所說的那樣設定“下海捕魚”“航海貿易”“制造海船”等罪名,也沒有像“閉關鎖國論者”所說的那樣設定打擊一切出租“商船”、“賣”“海船”給“外國”行為的罪名?!伴]關鎖國論者”以清王朝與謀大逆、謀叛等罪名平行地增設了“海洋貿易”罪、“賣”“海船”給“外國”罪等為根據(jù)批評清王朝閉關鎖國是根本站不住腳的。

“閉關鎖國論者”很少討論“海禁法令”中的“潛通海賊”“與逆賊貿易”“通賊來往”等“赍盜罪”,這大概是因為這些罪名的存在與否無助于證成他們的“閉關鎖國論”。不過,他們在虛罪,在“違反非常秩序罪”上所做的批判的努力,雖然有助于聲討封建王朝的反動,但卻無法對他們所持的“閉關鎖國論”提供有力的支持。那些被“服務”的實罪、重點打擊的“赍盜罪”沒有實現(xiàn)閉關鎖國的追求,那些“服務”于打擊“潛通海賊”等罪行的虛罪、“違反非常秩序罪”的閉關鎖國精神自然無處釋放。

清初“海禁法令”規(guī)定的所有“違反非常秩序罪”“赍盜罪”與消滅以鄭成功為代表的反清武裝的緊急事件一樣,都是清初政治的一個事件,都是僅存于清朝初年的一個歷史瞬間。鄭成功存則有“違反非常秩序罪”“赍盜罪”,鄭成功亡則此罪為無源之水。這樣的罪名無法擔當貫徹閉關鎖國國策的使命。

四、結語

清朝初年共頒布了不少于13件的“海禁法令”。這所有“海禁法令”都至遲于康熙二十三年廢止,其總的生效時間約為30年。清政權頒布“海禁法令”的直接目的是“斷絕”,即“斷絕”對反清武裝的物資接濟、“斷絕”反清武裝的信息源、“斷絕”清政權控制區(qū)內存在的或潛在的反清力量與反清武裝控制區(qū)內的反清力量之間的聯(lián)合或相互支援。以“斷絕”為直接立法目的的“海禁法令”是清王朝為應對反清武裝對其政權的嚴重威脅而采取的非常措施,屬于緊急狀態(tài)法。

在必要時實施緊急狀態(tài)法,這是近代、現(xiàn)代國家普遍接受的做法。現(xiàn)代法治文明最發(fā)達的英國、法國、美國等國家都頒布了甚至頒布過多部緊急狀態(tài)法。沒有人因為這些國家頒布過這種法律就批評這些國家閉關鎖國、文化封閉?!伴]關鎖國論者”以頒布過被我們稱為“海禁法令”的緊急狀態(tài)法為依據(jù)批評清朝閉關鎖國,理由顯然不充分。近現(xiàn)代國家頒布實施緊急狀態(tài)法為的是應對緊急狀態(tài),而非用這類法律建立國家的一種平時秩序。只有結束緊急狀態(tài),才能建立或恢復平時秩序。頒布實施過緊急狀態(tài)法的近現(xiàn)代國家沒有賦予緊急狀態(tài)法創(chuàng)建平時秩序的使命,“閉關鎖國論”關于“海禁法令”與閉關鎖國政策之間關系的觀點其實是論者硬加給“海禁法令”的,而非這些法令實際承擔的平時秩序建造任務。

“海禁法令”打擊“違反非常秩序罪”是為了建立用以實現(xiàn)“斷絕”這一直接立法目的的非常秩序,打擊“赍盜罪”是為了阻止向反清勢力提供幫助的或在客觀上使反清勢力獲得幫助的行為。反清武裝對清政權的威脅和對大清天下的不時打擊是清政權實施海禁的原因。頒布“海禁法令”同對反清武裝的軍事圍剿一樣只是為了消滅反清武裝。這些法令的根本立法目的是消滅以鄭成功為代表的反清武裝。同反清武裝投降清剿反清武裝的軍事行動便自然停止,從而清剿大軍便完成使命一樣,反清武裝被消滅也就消滅了“海禁法令”存在的必要性?!昂=睢睘橄麥绶辞逦溲b而來,隨反清武裝被消滅而走。

僅僅實施了30年的“海禁法令”無法支持一個有約300年歷史的王朝貫徹閉關鎖國國策;為應對緊急狀態(tài)頒布法令同文化上封閉與開放沒有直接關系。在“海禁法令”實施期間,清王朝許可在澳門的葡萄牙人與內地商人貿易,〔63〕參見陳尚勝:《清初“海禁”(1646—1683)期間海外貿易政策考——兼與明初海外貿易政策比較》,載《文史》2004年第3輯。說明那時實施海禁不以“排外”為目的。清朝廷在解除“海禁法令”后立即開海設立海關的建設活動〔64〕如《清史稿》卷一二五,食貨六記載:“是時始開江浙閩粵海禁,于云山、寧波、漳州、澳門設四海關,關設監(jiān)督……定海稅則例?!薄稌x江縣志》(道光九年修)云:“國朝康熙二十二年,自臺灣入版圖后,靖海將軍施瑯請設海關。至雍正七年,議歸巡撫兼管泉州海關,越后巡撫轉委道府權徵,今復歸鎮(zhèn)閩將軍轄理。關設在南門外等處,凡商船越省貿易出入者,官司徵稅?!保ǎ矍澹葜軐W曾等纂修:《晉江縣志》卷24,《榷政志》,晉江縣地方志編纂委員會整理,福建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第512頁)《泉州府志》有:“國朝海關之設,始于康熙二十二年。臺灣既入版圖,靖海侯施瑯請設海關?!保ā度莞尽罚ㄍ尉拍晷蚩荆┚?3,《榷征》,轉引自黃國盛:《清代前期開海設關的歷史地位與經(jīng)驗教訓》,載《浙東文化》2002年第2期。)更清楚地表明,開海貿易是政策常態(tài),實施海禁是非常舉措。大清王朝在其入關后的最初30年實施“海禁法令”既不以閉關鎖國為追求,也不是封閉文化造成的政治惡果。我們既不能以清初頒布的“海禁法令”為根據(jù)說清王朝曾奉行閉關鎖國政策,也沒有理由因清王朝曾經(jīng)頒布“海禁法令”就硬加給中華民族一段文化封閉的歷史。

猜你喜歡
清王朝一覽表法令
乘風破浪的法令紋
清朝為何沒有倭患
清朝為何沒有倭患
瑞士:龍蝦下鍋前要無痛死亡
農(nóng)耕文明的科技歷史呈現(xiàn)
提升下垂的嘴角 淡化法令紋
“四會合一”活動安排一覽表
淺析張之洞與清朝的世代交替
2015年8月債券發(fā)行要素一覽表
2015年6月債券發(fā)行要素一覽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