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燦斌
(清流縣嵩口林業(yè)站 福建清流 365300)
黃花倒水蓮又名雞仔樹、黃花大遠志、黃花參等,是遠志科遠志屬下灌木或小喬木,是我國特有物種,喜生于山坡疏林下或溝谷叢林的環(huán)境中,在土層疏松肥沃且深厚、保濕性較好的壤土中生長較好,干旱和貧瘠的土壤上則生長不良。黃花倒水蓮屬于珍稀中藥材,其根或莖、葉,入藥具有補虛健脾、散瘀通絡的功效,對勞倦乏力、小兒疳積、脾虛水腫、風濕痹痛、腰痛、跌打損傷等有治療作用,被民間稱為“南方人參”[1-3]。
近年來,在黃花倒水蓮的相關研究方面已有一些報道,在杉木、闊葉樹林、針闊混交林林下進行黃花倒水蓮生長量的影響種植比較試驗[4-10],但尚未見不同坡位林冠下種植黃花倒水蓮的生長量比較試驗報道。因此,在2018-2019 年兩年內(nèi),該研究以毛竹林下不同坡位作為種植生長效果比較試驗的因子,得出的結(jié)論比較顯著。
試驗地選在福建省清流縣嵩口鎮(zhèn)邱寨村的毛竹林,坐落于18 林班8 大班4 小班、22 林班1 大班4 小班。試驗地理坐標位為北緯26°10′40″~26°10′45″,東經(jīng)116°58′41″~116°58′54″,海拔350~470m,坡度22°~30°,坡向為東北,土壤以紅壤土為主,立地質(zhì)量為Ⅲ級,面積26.7hm2。
采用選擇無病蟲害、健壯的黃花倒水蓮2 年生裸根苗栽植,平均苗高31cm,平均地徑0.5cm。
在毛竹林中,選擇相同的立地因子地段作為試驗地,采用隨機設計設置20m×20m 的樣地,分別在上坡、中坡、下坡各設置3個樣地。于2017 年冬季前完成林地清理和整地,在2018 年2 月上旬栽植,按株距80~100cm 規(guī)格,密度為12000 株/hm2。栽后每年3-11 月份撫育4 次,按每半年追肥1 次,時間在夏、冬季,以草木灰或有機肥為主,施復合肥量約30g/株。
在2019 年10 月中旬,在每塊樣地內(nèi)沿等高線中心線的上部、中部、下部各設置3 個2m×2m 的小樣方,每個樣地共設9 個小樣方,調(diào)查黃花倒水蓮的成活率、高度、地徑、地徑比;并以小樣方內(nèi)黃花倒水蓮的平均高、平均地徑為參照標準。試驗數(shù)據(jù)采用IBM SPSS 26.0 統(tǒng)計軟件進行統(tǒng)計分析及檢驗。
經(jīng)調(diào)查,不同坡位黃花倒水蓮的平均成活率以下坡最高,達98.7%;中坡其次,為96.6%;上坡最低,為90.1%。下坡比中坡林下套種的黃花倒水蓮成活率高,下坡、中坡比上坡林下套種的黃花倒水蓮成活率明顯更高,見表1。
經(jīng)調(diào)查,平均高生長量以下坡最高,達130.2cm;中坡其次,為108.0cm;上坡最低,為71.35cm。不同坡度林下套種的黃花倒水蓮高生長量經(jīng)方差分析和多重比較(LSD 法),下坡、中坡均與上坡林下套種的黃花倒水蓮高生長量具有極顯著差異,見表1、2。
表1 不同坡位黃花倒水蓮的生長量指標比較
表2 不同坡位黃花倒水蓮生長量的方差分析及顯著性檢驗
經(jīng)調(diào)查,平均地徑生長量以下坡最高,達1.54cm;中坡其次,為1.20cm;上坡最低,為0.86cm。不同坡度林下套種的黃花倒水蓮地徑生長量經(jīng)方差分析和多重比較(LSD 法),下坡、中坡均與上坡林下套種的黃花倒水蓮高生長量具有極顯著差異[11],見表1、2。
經(jīng)調(diào)查,平均徑高比下坡為1.18;中坡為1.11cm;上坡為1.21cm。不同坡度林下套種的黃花倒水蓮徑高比經(jīng)方差分析和多重比較,下坡、中坡均與下坡林下套種的黃花倒水蓮徑高比都無顯著差異,見表1、2。
該研究結(jié)果表明,坡位對黃花倒水蓮生長的影響極為顯著。不同坡位黃花倒水蓮的成活率、高度、地徑生長量3 項指標均以下坡最高,中坡其次,上坡最低。具體為下坡的平均成活率達98.7%,較中坡和上坡分別高出2.17%、9.54%;平均高度達130.2cm,較中坡和上坡分別高出20.6%、82.5%;平均地徑生長量達1.54cm,較中坡和上坡分別高出28.3%、79.1%;不同坡位黃花倒水蓮的成活率、高度和地徑生長量的高低順序依次為下坡>中坡>上坡。
不同坡位的水土保持和土壤疏松、肥沃程度等因素較大影響了黃花倒水蓮的生長。上坡的土壤較干燥板結(jié)、水分條件差對黃花倒水蓮生長不利,中坡和下坡的土壤條件較好、空氣濕度適宜,黃花倒水蓮精的生長量也不斷增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