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鑫君,王 麗
(遼寧工程技術大學國際教育學院,遼寧 阜新 123000)
2013年習總書記提出了建設“一帶一路”的合作倡議,該倡議極大地推動了中國與國際社會在政治、經(jīng)濟、文化等領域的聯(lián)合和互動。其中,我國與俄羅斯的合作在近幾年愈加緊密,在2018年的“一帶一路”大數(shù)據(jù)報告中顯示,我國和俄羅斯的合作度最高。在“一帶一路”倡議下,中俄兩國勢必會拓寬多方面合作,國家對俄語人才的需求不斷增多,是機遇亦是挑戰(zhàn)。而高校在俄語人才輸出中一直占據(jù)著重要地位。如何培養(yǎng)復合型俄語人才是每個高校的當務之急。然而,要想創(chuàng)新培養(yǎng)俄語人才方式,就一定要組織好俄語課堂教學,探究俄語教學模式。第二語言習得理論對外語教學具有指導性意義,提高俄語教學質量及創(chuàng)新俄語教學過程需二語習得理論的幫助。
第二語言習得(SLA,簡稱二語習得),指人們對母語(亦稱第一語言)習得之后對其他語言的學習。通常認為,對二語習得的研究始于上世紀60年代末70年代初。二語習得理論對第二語言習得規(guī)律及條件進行系統(tǒng)闡述,主要研究第二語言習得者的行為特征,認知過程,心理過程及母語對第二語言習得的影響等。經(jīng)過幾十年的發(fā)展,二語習得研究已經(jīng)成為一個相對獨立的學科,它同時還涉及其他許多領域,如語言學、心理語言學、社會語言學等。
第二語言習得的研究經(jīng)過較長時間的發(fā)展逐漸成熟,其中有若干個理論受到國內(nèi)外學者的廣泛關注,比如:對比分析、偏誤分析、中介語理論、克拉申的“監(jiān)控模型”、普遍語法理論和文化適應假說等等。本文從中介語理論和克拉申的“監(jiān)控模型”視角來探討二語習得理論給俄語教學帶來的啟示及其應用。
一般認為,“中介語”一詞是由美國學者塞林克最先使用的,他的《中介語》一文在1972年一經(jīng)發(fā)表就標志著中介語理論的形成。中介語是位于母語和目的語中間的獨立語言體系,其特征屬性既跟學習者的母語有所區(qū)別,又跟學習者的目的語有所區(qū)別,其思維過程是以母語為起點,以中介語為過渡語,最后到達目的語。此階段用中介語作為母語和目的語的媒介來研究,是二語習得研究的重要環(huán)節(jié)。[1]可以說,中介語是一個獨立的語言系統(tǒng),自身具有規(guī)律性。
克拉申的“監(jiān)控模型”包含五個假說:(1)習得與學習假說;(2)監(jiān)控假說;(3)自然習得順序假說;(4)輸入假說;(5)情感過濾假說。這五大假說對廣大外語教師研究外語教學和提高外語教學質量有著不可或缺的指導作用。
在日常俄語學習過程中,母語的負遷移、目的語規(guī)則過度泛化、文化因素負遷移、學習策略和交際策略的影響、心理情感因素及學習環(huán)境都會導致中介語的產(chǎn)生。例如,俄語中的нос不僅有“鼻子”的意思,還有“頭、前部”的意思,如果想當然地用漢語的思維方式去解讀,則很難理解нос лодки 是“船頭”的意思。再比如說,學生學習了陽性名詞復數(shù)的普遍規(guī)律,即詞尾一般是-ы,再次碰到陽性名詞сосед(鄰居)時,錯誤地將其復數(shù)形式變成соседы(正確變法為соседи),而忽視了某些詞的特殊變法,這是典型的目的語規(guī)則過度泛化。
為了克服上述導致中介語產(chǎn)生的眾多因素,我們應從下列方法著手:
第二語言學習的基本過程包括了“輸入—中間過程—輸出”幾個環(huán)節(jié)。[2]同理,俄語習得同樣需要經(jīng)過這一過程,中間過程也是構建語言內(nèi)部機制的過程,每個第二語言學習者都要經(jīng)過這一環(huán)節(jié),而正確的語言輸入是語言構建和順利輸出的前提。為了讓學生準確地進行俄語交際就免不了加強平時的語言輸入訓練。語言的學習不外乎聽、說、讀、寫、譯這幾個方面,但要尤其注意的是,教師在給學生進行俄語言語訓練前要保證自己所授的課程及言語輸出的準確性。這就要求教師們在平時的工作和生活中也要加強俄語聽力、口語及寫作訓練,這樣才能保障給學生們呈現(xiàn)出更好的學習效果。
教師在課堂教學中應盡量用俄語教學,訓練學生的聽力水平,久而久之,學生便習慣了俄語教學課堂的氛圍,這也能讓他們克服“不敢說”的問題。在做俄語聽力訓練時,教師要選擇合理的適合學生們的聽力材料,用他們可接受程度的語言進行講解,同時課上加強師生互動,以學生為中心,鼓勵學生們用俄語表達觀點。在選擇訓練材料時,應考慮到學生的可接受性,盡量選擇他們感興趣的話題,激發(fā)學生學習俄語的興趣。
在第二語言學習中,輸出和輸入占有同等重要地位。如果只是一味對學生進行灌輸,而學生不懂得如何用該語言交際的話,那么很難成功地習得第二語言。語言輸出主要靠口語及書面兩個方向實現(xiàn)。拓寬語言輸出途徑無疑對第二語言學習者大有裨益,它可以縮短學習者的中介語過程,幫助其逐漸趨向目的語。
輸出不是語言學習的結果,它參與了語言學習過程本身。在俄語課堂教學中,教師可以根據(jù)所授文本材料提出問題,讓學生分成小組進行討論,之后每個小組以俄語口頭報告的形式表達出來。在文本每個段落講述完畢時,教師也可以讓學生進行口頭總結,這樣不僅幫助學生理解了文本內(nèi)容,還為其提供了俄語口頭表達的機會。在學生做報告和總結的時候其實也為聽的人提供了俄語輸入,在此過程中教師可以適當要求聽的學生及時針對報告者或總結者所述中的不理解的部分提問,使敘述者進行語義澄清,這樣雙方同時獲得了俄語輸出的機會。此外,教師也可以通過布置口頭作業(yè)加強學生們的言語輸出練習。書寫部分則可以通過布置作文、縮寫或擴寫課文、句法練習等加以訓練。
文化是人類的精神活動,不僅包括了具有意識形態(tài)的世界觀、人生觀及價值觀,還包括語言及文字等非意識形態(tài)的部分。學習一門外語,若能了解該語種的文化,將會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教師在俄語教學中應注意俄羅斯文化的滲透。眾所周知,一個民族語言的發(fā)展與其文化密不可分,這一點從俄語詞匯中可見一斑。例如,俄語學習者都知道俄羅斯人是東斯拉夫人的一支。但卻不知道為何叫“斯拉夫”。據(jù)史書上講,“斯拉夫”這個名稱與“榮譽”(俄語為слава) 有關。[3]所以,“斯拉夫”其實是“榮譽”一詞的諧音表達。還有俄語中最常見的熟語съесть собаку,如果學生不知道這個詞的文化背景,則會錯誤地直譯成“吃狗”,而這個熟語起初來源于俄羅斯民間生活,農(nóng)民在田間割草是一件非常繁重的農(nóng)事,有經(jīng)驗的人會很快完成,沒有經(jīng)驗的人割完草則又累又餓,仿佛能吃下一條狗,后來人們把“съесть собаку”比喻成“內(nèi)行,擅長做某事”。
由此可見,熟悉俄羅斯文化不僅有助于熟記單詞,還能讓學生更有興趣學習俄語。因此,教師在講授俄語文本之前,要將與文本相關的文化背景滲透給學生,使之有一個基本的概念,以便后面教學順利展開。除此之外,還可以舉辦俄羅斯文化講座,使學生能深入把握俄羅斯文化和人文精神。當然,在“一帶一路”倡議下,各個高校都有大量來自俄羅斯及其他獨聯(lián)體國家的留學生,可以多舉辦中外文化交流活動,促進各國學生人文交際,同時也有利于中國學生的語音更趨近目的語——俄語標準,縮短中介語過程。
克拉申的“監(jiān)控模型”在第二語言習得理論中的爭議較大,雖然褒貶不一,但不可否認的是該理論確實對習得第二語言有很大程度的影響。
克拉申“監(jiān)控模型”的第一條假說是“習得與學習”假說??死暾J為,成年人通過兩種不同的、獨立的方式獲得第二語言。一種方式是通過“習得”,即類似于兒童母語的獲得方式,另一種是通過“學習”的方式。“習得”是指“非正式”的語言獲得,“學習”是指“正式”的語言規(guī)則學習,即通過課堂教學的方式來獲得第二語言。[4]所以,習得是學習第二語言的主要過程,因為它是潛意識的。在生活中不難發(fā)現(xiàn),在我國一些臨近俄羅斯的口岸城市,盡管那里的人民沒有經(jīng)過系統(tǒng)的詞匯和語法學習,但說起俄語也很流暢。這就是習得的語言環(huán)境帶來的好處。
為了更好地習得俄語,我們應該培養(yǎng)“習得”的思維模式,在詞匯學習時,注意聯(lián)想記憶法的使用。因為兒童在母語習得初期,成年人告訴他這是“書”,他就記住“書”這個詞了,而我們學習了第二語言后,通常會受到母語的干擾,學習一個新詞時,頭腦中下意識出現(xiàn)的是母語的表達,其次才是“книга”(書)。因此,我們學習俄語詞匯時,要多與生活中的實物聯(lián)系起來,找到所屬詞匯的語義場,聯(lián)想記憶單詞。反復機械的練習加上常與俄羅斯留學生交際必然能鍛煉出“習得”的思維模式。
克拉申“監(jiān)控模型”中的監(jiān)控假說強調,說話人對自己輸出的內(nèi)容進行監(jiān)察和控制,即利用學習過的語法規(guī)則對話語檢查并加以修改。所以,建立監(jiān)控機制可以敦促第二語言學習者完善自身的語法體系,加強語音、詞匯、語法及句法的學習,提高話語輸出的準確性。應當注意的是,監(jiān)控程度應該適度,過高或過低都不利于第二語言習得。如果監(jiān)控程度過高,導致說話人說完每句話都要檢查正誤,這會極大挫傷學習者的自信心,導致學習難以為繼。如果監(jiān)控程度過低,說話人只是一味輸出,不考慮語言準確性,外語能力則很難提升。
因此,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可以幫助學生建立起適度的監(jiān)控機制,也可以為中俄學生創(chuàng)造交際條件,使俄語學習者有意識地檢查所輸出俄語的準確度,提高俄語口語水平。
克拉申的“情感過濾假說”特別說明了情感因素對學習語言的影響。克拉申認為學習者對目標語言的情感因素會最終影響語言習得的效果。他認為,學習的情感因素起著對語言輸入進行過濾的作用,會阻礙或加速語言的習得。[5]通常認為,情感因素包含動機、信心和焦慮等。
眾所周知,良好的學習動機是成功習得的關鍵。如果學生對俄語有極大的興趣,他會愿意投入時間和精力在學習俄語上,通常這類學生學習俄語毫不費力,樂此不疲,也會取得較高的成就。還有一類學生是帶著通過考試或找工作的目的學習俄語的,這類學生的動機可能會對其學習有促進作用,時間長了也有可能令其厭煩產(chǎn)生抵觸情緒。所以,教師要引導學生端正學習動機,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使其自覺投入俄語學習當中。俄語是一門較為復雜的語言,很多學生在學習俄語過程中由于語法太難而喪失信心,產(chǎn)生焦慮甚至懼怕的心理。這就需要教師和學生配合好。教師要常常鼓勵學生,表揚上課回答問題的學生,調動他們踴躍提問和回答的熱情。在學生答錯問題時,教師也要寬容并適度地糾錯,使學生較容易接受。學習外語是一個長期堅持的過程,很多學生學習俄語時都會對聽力產(chǎn)生恐懼心理,越想聽懂越容易緊張,反而達不到理想的學習效果。這就需要學生進行自我心理調適,師生雙方共同努力將焦慮程度降到最低。
對于任何一名第二語言習得者來說,母語規(guī)則遷移和目的語規(guī)則的泛化都伴隨著整個學習過程始終,中介語的出現(xiàn)不可避免。教師通過學習中介語理論及克拉申“監(jiān)控模型”等第二語言習得理論,可以根據(jù)學生的中介語表現(xiàn),分析中介語的成因及發(fā)展進程而進行合理的教學設計,不斷調整教學內(nèi)容和教學方法,促使學生積極建立起監(jiān)控機制并有效發(fā)生作用。此外,教師還應幫助學生樹立學習俄語的信心,克服畏難、焦慮情緒,使學生盡可能全面地吸收輸入的語言信息。在“一帶一路”倡議的背景下,高校教師應把握時機,以第二語言習得理論為指導,深入探究該理論在俄語課堂中的延伸及應用,努力為國家培養(yǎng)新時代的復合型俄語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