屠越華
中國,自然地理的多樣變化,讓生活在不同地域的中國人,享受到截然不同的豐富主食。從南到北,變化萬千的精致主食,不僅提供了人體所需要的大部分熱量,更影響了中國人對四季循環(huán)的感受,帶給我們豐饒、健康,充滿情趣的生活。
小麥哺育了粗大健壯的東北漢子,大米哺育了秀麗的江南少女。
米,指的是稻米。面,則來源于小麥,加工成粉末狀的谷物,都稱之為面,最常見的就是小麥粉。從營養(yǎng)成分上,它們有什么區(qū)別呢?(見表1)。
相同重量的大米和面粉制成的米飯或面食,所含的能量都是相同的。但是如果在一餐當(dāng)中,主食既選了米粥又選了饅頭或餅,這相當(dāng)于吃了2份主食,長胖就只能怪自己吃多了。
不溶性膳食纖維,也就是我們平時掛在嘴邊的“粗纖維”,小麥中的含量要遠遠高于稻米和小麥粉。《The Lancet》上發(fā)布的一項研究證實,沒有所謂的完美飲食。然而,所有的“有益”飲食都有一個共同特點——富含膳食纖維。世界衛(wèi)生組織和各國營養(yǎng)學(xué)界對膳食纖維的攝入給出了統(tǒng)一的建議,即每人每天攝入量在25g~35g之間。
總體來說,小麥中的維生素E、鈣、磷、鉀、鈉、鐵、硒等營養(yǎng)素含量都高于稻米,但當(dāng)小麥磨成小麥粉之后,這些營養(yǎng)素會有或多或少的損失,特別是鉀、磷、鐵、鋅。沒有哪一種食物是完美的,今天吃大米,明天吃饅頭,后天吃雜糧粥……食物多樣化,才能把營養(yǎng)素補全。
一樣面食百樣吃,面食以各種形式被加工成餐桌上的美食。大米同樣有很多種吃法,南方吃泡飯,北方喝米粥,哪種更養(yǎng)胃?雖然都是米和水,但粥和泡飯確實是有些不一樣——粥比泡飯煮得更徹底。
粥通常是生米加水,熬煮得粘稠,米水合二為一;泡飯通常用的是剩飯,開水泡,或者加冷水煮開關(guān)火即可,飯粒還是飯粒,水也是清清白白。
煮飯時,米粒吸水膨脹,但淀粉粒并沒有解體,和吃米飯一樣,還是需要多咀嚼;煮粥時,淀粉粒徹底分解,即使沒了牙,胃也可以輕松工作。所以,泡飯是用來吃的,粥是用來喝的。
腸胃不好的人一般都會被建議吃流質(zhì)、半流質(zhì),也就是米粥、米糊等,這些性狀的食物更容易被人體消化吸收。胃酸分泌過多的人,則可以嘗試經(jīng)過發(fā)酵后的面食,或是加入一些堿的面條。
跟粥比起來,泡飯有一個優(yōu)勢,升血糖速度慢一些。這要歸功于泡飯的原料——剩米飯中的“抗性淀粉”。
剩飯降溫后,淀粉分子重新聚攏,發(fā)生淀粉“老化”,或者叫“回生”,你會發(fā)現(xiàn)米飯變硬了,產(chǎn)生很多“抗性淀粉”,它們可以抵抗淀粉酶的作用,不會在小腸內(nèi)被吸收,也就不會產(chǎn)生熱量,但可以進入大腸,被大腸微生物發(fā)酵,被大腸有益菌所利用。
眾所周知,小麥粉是小麥磨成的粉,可制作饅頭、面包或餅干等。
小麥淀粉,通俗講,就是把小麥粉在水中不斷地洗,最后脫水制成的純淀粉。這個過程中會洗掉大部分蛋白質(zhì)、絕大部分的B族維生素和鉀等礦物質(zhì),剩下的純淀粉(可以用來勾芡或者制作粉絲粉條、奶茶里的珍珠),是我們熟悉的“面筋”。小麥淀粉在烹飪中是作為稠化劑使用的,用來幫助材料質(zhì)地變得軟滑以及湯汁勾芡之用,另外也可以制作水晶餃、涼皮、腸粉等小吃。
麥片是谷物制成的片狀食物的統(tǒng)稱,包括小麥片、玉米片等,當(dāng)然也包括燕麥片。簡單地說,燕麥片屬于麥片,但麥片不一定是燕麥片,購買的時候注意看包裝中的配料表。不過,燕麥才是“十大健康食物”之一,它含有燕麥β-葡聚糖,能增強免疫力、降血糖、降血脂等。
《中國居民膳食指南》強調(diào):每天攝入谷薯類食物應(yīng)在250~400g,其中全谷物和雜豆類50~150g,薯類50~100g。小麥就可作為全谷物吃,煮米飯的時候,如果把100g稻米調(diào)整為50g稻米和50g小麥,它所含的膳食纖維增加了5.1g,粗化精致主食有益腸道健康,能緩解便秘癥狀并有助于調(diào)節(jié)血糖等。
洗東西當(dāng)然要洗干凈,“淘米”也就是洗了又洗的意思,但你可能不知道,米淘兩遍,B族維生素就開始流失了。所以,淘米次數(shù)不要過多,一般用清水淘洗兩遍即可,不要使勁揉搓,更不要用熱水淘米。
大體上看,米和面也沒有太大差別,最關(guān)鍵的是“粗化”小麥粉和大米飯,豐富營養(yǎng)素,才是正確的選擇。但是,老年人由于胃腸功能的減弱,粗糧的比例只需占到1/5~1/3即可,過量反而影響其它維生素和礦物質(zhì)的吸收。
米和面一定經(jīng)歷過歷史的洗禮,才霸占餐桌上兩大主食的地位,那就各取所需,各吃所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