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佳童 胡雨霞
摘要:愛國主義不僅僅是中華民族重要的精神財富,還體現(xiàn)著中華民族的優(yōu)良傳統(tǒng)。新時代背景下,愛國主義教育作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內容被賦予了新的時代內涵。新時代的大學生是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是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中堅力量,肩負著國家的未來和希望,因此在新時代背景下加強大學生愛國主義教育是很有必要的。
關鍵詞:新時代,大學生,愛國主義
當代大學生生活在改革開放后中國飛速發(fā)展的時期,享受著國家發(fā)展的幸福成果,在這個美好的新時代,人民的生活水平不斷提高,國民幸福指數(shù)和生活滿意度不斷上升。不同歷史時期愛國主義的具體內容也有所不同,新時代背景下的愛國主義要求大學生要有責任、有擔當、有作為。習近平總書記在2018年全國教育大會上明確指出了廣大學生應把厚植愛國主義情懷放在突出位置。
一、新時代背景下加強大學生愛國主義教育的意義
(一)有助于大學生加強愛國愛黨的政治觀
新中國成立以后,黨領導全國人民,團結一心,攻堅克難,多次走出困境:從1998年抗擊洪水、2008年汶川地震、2010年玉樹地震等抗震救災到2020年的全民抗疫,都彰顯出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優(yōu)越性。中國共產黨憑借著社會主義制度的優(yōu)越性,一次又一次地帶領全國人民取得了重大成果,為廣大人民群眾的幸福美滿生活提供了有力的保障。新時代背景下為更加深化大學生的愛國愛黨觀念,對大學生群體的愛國主義教育不能松懈。
(二)有助于大學生增強民族團結的凝聚力
當個體的愛國程度低時,就會對國家的變化無動于衷,此時的愛國主義的凝聚力就會大大減弱。反之,當個體的愛國程度高時,就會對國家奉獻出自己的所有乃至生命,此時愛國主義的凝聚力也會大大增強。這種凝聚力推動著國家不斷前進,愛國主義憑借其巨大的吸力將各個民族緊密聯(lián)結起來。民族責任感和社會責任感共同組成了愛國主義的核心,同時也成為了人民與國家榮辱與共的精神支柱。新時代背景下,大學生只有意識到動蕩的局面給人民帶來各種恐慌和損失時,才會意識到國家的命運和自身的前途息息相關、無法剝離;只有國家和平安定、主權獨立自主、各民族緊密團結,個人才會有施展所學才能的機會和平臺;只有將各個民族像十指抱拳一樣緊緊握在一起,我們才會有信心和底氣抵御各種困境。
(三)有助于大學生提高為國擔當?shù)氖姑?/p>
“少年強則國強”,祖國的希望、民族的未來就是大學生群體。大學生群體的年級均為20歲左右,正是形成正確價值觀的緊要關頭。新時代的來臨是把雙刃劍,除了帶來經濟的巨大進步、科技的快速發(fā)展等好處以外,同樣也帶來了多種文化的沖擊,大學生們往往容易受到這些非主流文化的影響,形成一個錯誤的價值觀,愛國主義精神也會被沖淡。再加上高校處于大學生愛國主義教育主要陣地的特殊位置,因此就更要在大學生群體中增強愛國主義精神的宣傳力度。大學生的愛國主義意識增強后,會主動地把自己與國家的命運相聯(lián)結,然后會生出一種愿意為祖國奉獻出自己一切的無私精神,對國家的忠誠度也會隨之增加。大學生群體通過多種路徑的愛國主義教育挑起新時代賦予的社會使命和職責。
二、新時代背景下大學生愛國主義精神培育的實現(xiàn)路徑
(一)豐富新時代愛國主義精神的內容體系
高校應多加舉辦愛國主義教育相關活動,如主題演講、辯論會、知識競賽、合唱比賽等。充分利用學生的課余時間,用生動有趣的各種相關活動豐富學生們的文化生活,通過多種形式強化學生們的愛國觀念。除了大學生在校期間,高校在假期時也不能停下舉辦愛國主義相關主題活動的腳步,愛國主義教育是沒有空窗期的。學生們可以通過網絡平臺,借用學?,F(xiàn)有的傳播媒介,如學校的公眾號、微博等各大學習平臺,以此為載體,播放一些愛國歌曲或與愛國主義相關的內容。學校也可以發(fā)動學生,讓他們去調查了解家鄉(xiāng)的紅色資源和文化,在條件允許的情況下去到當?shù)氐囊恍蹏髁x基地,讓同學們走進那個時代,認識到我們今天的一切繁榮與美好都是建立在無數(shù)先輩們的犧牲與付出之上,激發(fā)他們內心深處的愛國主義情感。
(二)創(chuàng)新新時代愛國主義精神的培育形式
大學生群體個性鮮明,易于接受新鮮事物,針對這一特點通過創(chuàng)新愛國主義的培育形式,從不同的角度生動形象地將愛國主義精神傳播到每一位新時代大學生的心中。時代在不斷進步,愛國主義教育也要與時俱進,不能落后于時代的發(fā)展,培育時要抓住大學生群體喜愛新鮮事物的心理特點。新時代背景下各種網絡媒體發(fā)展迅速,學校可以以此為載體和平臺,借助互聯(lián)網和新聞媒體,可不受時間空間限制地向大學生傳播愛國主義思想,從不同時期不同人物、群體的感人事跡中提取出愛國主義的因素,以此達到對大學生進行教育的目的。同時,也可以借助新浪微博等一些當下比較流行的社交軟件,讓大學生接受愛國主義的相關思想。線上線下聯(lián)動,既可以像往常一樣舉辦一些線下的愛國主義演講比賽、愛國主義知識競賽等活動,我們也可以采取線上的競賽方式,讓學生們通過直接在手機或電腦上做題參加競賽,這樣學生們足不出戶也可以參與到學校舉辦的各種豐富多彩的愛國主義活動中來,不拘泥于活動形式,學生們也會更加積極地融入其中。同時,學校也可以多多利用網絡媒體,在學校的官方網站投放一些優(yōu)秀的愛國主義電影、電視劇等等。此外,還要最大化地整合愛國主義教育資源,培育新時代大學生的愛國之情,讓新時代愛國主義精神永駐心中。[1]
(三)為當代大學生提供精神指引
僅僅在大學生心里扎下愛國主義的根是不夠的,更重要的是大學生們能否把這種精神運用到社會實踐生活中去。個人夢想與愛國之情、個人奮斗與愛國之行、愛國主義和社會實踐相結合,通過自己具體的實踐活動顯示出自己的愛國主義精神。紙上談兵終覺淺,讓大學生們通過積極參加各種相關實踐活動,更加形象生動、深入的主動意識到、承擔起自己肩上的任務和責任。于此同時愛國主義教育基地的起的重要影響不容忽視,高校應組織學生們就近參觀,在最大程度上充分利用和發(fā)揮紅色資源的作用,通過這種方式使大學生更直觀的確立起牢固的愛國主義精神。[2]利用好網絡平臺,采取大學生群體較為容易接受的形式,全面開展紅色主題教育等實踐活動,激發(fā)新時代大學生的愛國情感。大學生對祖國的未來發(fā)展具有至關重要的影響,可以說高校學生才是未來祖國發(fā)展建設的主體,因此培養(yǎng)大學生良好的愛國主義精神,是保證祖國未來發(fā)展穩(wěn)定的重要基礎,同時也是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必然要求。[3]在新時代背景下增強大學生的愛國主義教育力度,使他們對祖國、民族、文化、道路認同更加堅定。
參考文獻:
[1]李青梅.大學生愛國主義情懷的培育和踐行[J].學理論,2019年版,第3頁.
[2]慈妍妮.論如何改進我國大學生愛國主義教育[J].浙江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6(4):18.
[3]寇銳.新媒體背景下大學生愛國主義教育的有效路徑研究[J].科教導刊(下旬),2018(2):39.
(作者簡介:劉佳童,碩士研究生在讀,研究方向:馬克思主義理論研究;胡雨霞,副教授,研究方向:馬克思主義理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