郁莉 沙靜靜
摘要:折疊書是一種直觀、形象、立體的思維導圖。在語文課堂教學中運用折疊書,既能幫助學生輕松地完成閱讀、識字等學習任務,又能初步培養(yǎng)學生的視覺化思維、結構化思維、發(fā)散性思維、創(chuàng)造性思維等多種思維。
關鍵詞: 折疊書思維視覺化結構化發(fā)散性創(chuàng)造性
折疊書是一種直觀、形象、立體的思維導圖,以知識圖等形式把繁雜的知識轉化成通俗易懂的可視化知識。將折疊書這一富有趣味性的學習工具引入語文課堂教學,讓學生借助折疊書親自動手體驗整理、總結、匯報主題學習內容的過程,既有助于他們輕松地完成閱讀、識字等學習任務,又能初步培養(yǎng)他們的多種思維。
一、“折”出視覺化思維
大腦是“好色之徒”,喜歡曲線、圖畫、色彩。視覺的刺激會讓大腦處于興奮狀態(tài),提高信息處理效率,從而提升學習者的興趣,加深他們對相關知識的印象。折疊書迎合了大腦的這一特點,它像一種“視覺筆記”把想法或收集來的信息,用可視化的形式加以呈現。教師不妨讓折疊書的制作穿插在常規(guī)的教學環(huán)節(jié)中,讓學生捕捉文本關鍵信息,遷移語言的組織形式,激發(fā)閱讀與表達的興趣,鍛煉信息視覺化思維。
例如,《拔蘿卜》是一年級上冊《語文園地五》中“和大人一起讀”板塊的內容,教師大多會讓學生被動、簡單地“聽故事”“讀故事”“講故事”“演故事”,形式略顯單一、枯燥。通過解讀文本,筆者發(fā)現這個故事采用了回環(huán)往復的結構,所不同的是出場人物、順序中暗含一定的邏輯關系。教材中的故事沒有講完,這別出心裁的“留白”也給學生諸多想象、創(chuàng)作空間。據此,筆者在學生初讀故事后引入折疊書——
師讀完了故事,小朋友們有沒有發(fā)現有一個句子重復出現了好多遍?
(出示句子:“嗨喲!嗨喲!”拔呀拔,拔不動。)
師都有誰拔不動這個大蘿卜呢?請你拿出老師準備的畫著各種形狀的折疊書,添上幾筆,把他們畫出來吧!
(學生邊回顧課文內容,邊動手“畫”折疊書,見圖1。)
生我畫好了老公公。
師(相機指導朗讀)你來模仿老公公拔蘿卜的語氣,讀讀這句話。
師拔蘿卜的人和動物越來越多,蘿卜一點一點被拔出來了,這可真是人多力量大!那蘿卜究竟有沒有被拔出來呢?還會有誰來幫忙?課本里沒有告訴我們,但我們可以在折疊書上繼續(xù)畫一畫,編一編。
生我還畫了小貓。
師它怎么拔蘿卜的呢?給大家講一講。
(學生看著折疊書創(chuàng)編故事。)
師小朋友們用折疊書學故事,編故事,講故事,特別了不起!課后,我們還能用這樣的方法再來讀更多的故事。老師再送大家一個故事——《猴子撈月亮》,你可以自己試一試!
低年級學生特別容易被直觀和形象的事物吸引。這里,教師利用折疊書把抽象的文字轉換成令人耳目一新的連環(huán)簡筆畫,鍛煉了學生視覺化思維。折一折,發(fā)現語言形式;折一折,想象后續(xù)故事;折一折,拓展同類文本……他們在折疊書的翻轉和折疊、在線條的延伸和聯結、在圖畫的跳躍和隱藏中實現了對本文內容和知識的理解記憶以及再創(chuàng)造、再構建,感受到了探索與發(fā)現的樂趣。
二、“折”出結構化思維
課堂觀察發(fā)現,一些學生總是陷入這樣的學習“窘境”:在閱讀課文時往往只埋頭鉆研優(yōu)美的詞句,難以把握文章的結構;在習作表達時語言零碎,句段之間缺少邏輯關聯。折疊書依據折疊形式的不同,可以將知識進行歸類、排序和組合。因此,語文課堂教學中巧用折疊書,索引般地將零散的思維碎片聚攏,能使學生的認知結構精練簡潔,思維過程扼要清晰,形成結構化思維。
例如,一年級下冊《小青蛙》一課的教學難點是“字族識字”,即認識一組形旁不同的形聲字——“青”“晴”“情”“睛”“清”“請”。對于一年級學生來說,一下子記憶和分辨這么多的生字確有難度,若學不得法,個別學習能力弱的學生甚至很長一段時間都會混淆。折疊書的運用,則能使學生充分把握漢字的構字規(guī)律這根主線,在動手制作的過程中順藤摸瓜,達到“學一個,識一串”的效果。教學片段如下:
師“青”字家族來做客了,就藏在課文中,找到它們,圈一圈。
生我找到了“清”“晴”“請”“情”這些字。
師把你們的發(fā)現記錄在這個字盤上,說說看怎么辨別這些生字呢?
(學生分小組在字盤上記錄,見圖2。教師相機指導辨字方法。)
師仔細觀察“清”“晴”“睛”“情”“請”這五個字,你們有什么發(fā)現?
生它們都是后鼻音,讀音很接近。
生我知道,是因為它們右邊都有個“青”,它是聲旁。
生這些字的意思都和左邊的偏旁有關,它們都是形聲字。
師小朋友們真會發(fā)現!遇到形聲字,我們就可以像今天這樣,根據它的聲旁猜猜它的讀音,根據它的形旁猜猜它的意思,這是一種識字方法。
師“青”字家族還有好多成員,小組合作,讓字盤上的“青”字家族“大團圓”。
每位學生參與其中,或交流設計,或動手制作,在制作折疊書這樣有趣又自由的活動中加深對漢字的記憶和理解。小組合作的課堂上,時不時出現“哎!這樣折一折,字就出來了!”“不對!清是三點水,應該和水放在一起”這樣有意義的討論。如此,當枯燥的知識被結構化,學習變得有規(guī)律可循,學習難點被化解,學習成就感也就油然而生。
又如,教學二年級上冊《黃山奇石》,每段結構有共通之處,多以“總—分”的形式構段,適宜多安排仿寫練習。但二年級的學生還未具備成熟的結構性思維,仿寫極易浮于表面。折疊書適時出現,能夠為學生提供思維進階的平臺。仿寫時,教師讓學生在折疊書上先試著寫一寫關鍵詞,再串成語段。根據折疊書的不同展開方式,學生在表達時也會不由自主地運用多種說明方式。當折疊書旋轉起來時,“小觀眾們”總會忍不住去猜下一個畫面;當折疊書漸次展開時,故事就有了曲折、遞進,講述者也會隨著折疊書將故事娓娓道來……最后,教師在展示評價環(huán)節(jié)安排“最佳小導游”評選活動,片段如下——
生(手拿自制折疊書,見圖3)各位游客,現在我們已經來到黃山。俗話說:五岳歸來不看山,黃山歸來不看岳。而黃山又以奇松、怪石、云海、溫泉這“四絕”而聞名,被稱為“天下第一奇山”。沿著臺階走到山頂,從這里看向遠處,前方云霧翻滾,仿佛是一片波浪洶涌的大海??烨?,在一座陡峭的山峰上,蹲著一只石猴,它兩只胳膊抱著腿,一動不動地蹲在山頭。你們知道它在看什么嗎?(其他學生齊聲道:翻滾的云海)是的!多神奇的石頭呀!這塊石頭的名字就叫“猴子觀?!薄?/p>
師這位小導游講得真棒!還有沒有小導游想帶著自己的折疊書來介紹一下?
(學生手持折疊書依次介紹。)
上述課例中,折疊書充分發(fā)揮了其作為結構化思維導圖工具的作用,激發(fā)了學生學習的主觀能動性,學生的思維能力、動手能力、表達能力等隨之發(fā)展。
三、“折”出發(fā)散性思維
發(fā)散性思維是大腦在思維時呈現的一種擴散狀態(tài)的思維模式。折疊書以其特有的呈現形式,不僅讓思維“看得見”,還便于學生從不同角度思考多方位、多層次地思考問題。語文課上運用折疊書的教學設計可以分為兩種:一是關注一個主題,探究多個分支;二是探究一個分支,多人合作,形成一個主題。教師應根據具體的教學內容靈活調整。
以二年級下冊的識字課《傳統(tǒng)節(jié)日》為例,由于學生對于傳統(tǒng)節(jié)日的了解僅停留于生活經驗,甚至對于節(jié)日時間都不甚了解,教學目標通常圍繞識字和了解與傳統(tǒng)節(jié)日相關的文化常識,致使教學效果甚微。現分享以折疊書改善這一現狀的教學片段:
師文中還有四個傳統(tǒng)節(jié)日,讀讀課文,拿出你制作的折疊書,小組互相交流一下,說說你最喜歡或者最了解哪個節(jié)日?
生我最喜歡端午節(jié)。
師好,你來讀一讀。你能介紹一下端午節(jié)嗎?
生(展示自制折疊書)我給大家講一講端午節(jié)的來歷……
師還有補充的嗎?
生端午節(jié)有很多有趣的風俗活動。(展示自制折疊書)人們通過賽龍舟、吃粽子來紀念屈原,另外還會掛艾葉、喝雄黃酒。
生我的折疊書還能幫助識字呢!大家看這個“舟”字,跟我學……
師大家的折疊書太豐富多彩啦!有的是一本“節(jié)日風俗書”,有的是一本“識字書”,還有的像一本“傳統(tǒng)節(jié)日小百科”!如果課后能從更多的方面去了解傳統(tǒng)節(jié)日,并能夠和小伙伴分享,就更了不起啦!
這一教學環(huán)節(jié)以“傳統(tǒng)節(jié)日”為主題,讓學生選擇自己感興趣的傳統(tǒng)節(jié)日多角度介紹,包括節(jié)日的來歷、習俗、地方差異、美好祝愿等。折疊書將這些多元的思考以圖文結合的方式串聯起來,就像形成了一本本有個性、有趣味的科普畫冊。小組學習活動有了折疊書的加入,人人各抒己見,展示了中國豐富多彩的傳統(tǒng)節(jié)日文化。從識字目標的層面來看,學生制作的折疊書上,一方小貼士、一個小褶皺往往都有大乾坤,藏著本課生字。二年級學生已具備自主學習生字的能力,如此學,會學得更扎實、更有趣。
四、“折”出創(chuàng)造性思維
創(chuàng)造性思維是指打破固有思維模式,以新角度、新方式思考,得出不一樣且具有創(chuàng)造性結論的思維模式。教師要用好折疊書,確保學生在語文課上能涌現出有創(chuàng)意的想法,如介紹翻頁小書式、轉盤式、抽拉式、風琴式等折疊形式,并能根據學習任務創(chuàng)新更多折疊書形式。制作過程中,多設置開放性的圖文設計活動,防止語文教學中“答案”千篇一律。
例如,二年級上冊《黃山奇石》一課圍繞黃山石之“奇”,分別介紹了“仙桃石”“猴子觀?!薄跋扇酥嘎贰薄敖痣u叫天都”等景觀。學生在課堂上通過解讀課題知“奇”,初讀課文找“奇”,品讀詞句悟“奇”,意猶未盡。教師順勢引導他們自主提煉關鍵詞,制作折疊書,充分感受黃山奇石的神奇、有趣。折疊書的形式多樣,經過學生的想象發(fā)掘,變得豐富多彩,有的像一本簡易的小書,有的像一個快樂大轉盤,還有的就像折疊的風琴。折疊書的每一頁上是不同的奇石,四周圍繞著課文中對這塊石頭的描寫,生動形象。這樣的學習方式不僅使學生從中感受到了黃山自然景觀的美麗,產生了去黃山看奇石的愿望,還提升了學生的創(chuàng)造性思維。
又如,為了助力學生寫好四年級下冊的想象作文《未來的……》,教師設計了《我的奇思妙想》自主學習單,課前布置“寫一寫奇思妙想”“畫一畫它的樣子”“繪一繪習作導圖”3個任務,并讓學生制作《我的奇思妙想》折疊書,在課上自主交流提綱,全班的習作靈感得以碰撞。多功能的汽車、神奇的斗篷、會走路的房子、教學機器人……創(chuàng)造性思維噴涌而出,一篇篇富有想象力的習作精彩紛呈。
綜上所述,折疊書作為一種教學輔助的形式、一種知識可視化的手段,切實、有效、可行地幫助學生走進一個有溫度、有趣味的語文課堂。需要注意的是,雖然學生動手制作的興趣濃郁,但“做折疊書”不是最終目的,缺少了思維的支撐和鍛煉,課堂會浮于表面,成為一節(jié)手工課。語文課堂以折疊書為支架,助力思維提升,而不能被折疊書“綁架”,拘囿于形式。
參考文獻:
[1] 劉濯源.思維可視化:減負增效的新支點[J].中小學管理,2014(6).
[2] 何旭明.從學習興趣看赫爾巴特與杜威教育思想的相通性[J].大學教育科學,2007(2).
[3] 李萍.小學低年級趣味識字教學研究[D].南京:南京師范大學,2008.
[4] 王志軍,溫小勇,施鵬華.技術支持下思維可視化課堂的構建研究——以小學語文閱讀教學為例[J].中國電化教育,2015(6).
[5] 趙翠蘭,蘇春景. 赫爾巴特興趣學說對我國創(chuàng)新教育的啟示[J].魯東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