段珍奇 吳蓮香 陳 燕 葉新英 賴蕓香
(贛南醫(yī)學院第一附屬醫(yī)院胃腸外科,江西省贛州市 341000)
胃腸腫瘤患者術后需要留置多根治療性管道及使用心電監(jiān)護儀來達到觀察病情、治療和促進疾病康復的目的[1]。然而在臨床工作中因管道安置不妥,可引起管道及儀器線路出現扭曲、彎折、相互纏繞及牽扯等情況,導致管道不良事件及心電監(jiān)護儀故障等問題不斷發(fā)生,嚴重影響護理工作質量和患者舒適度、滿意度[2-3]。因此,護理人員應重視胃腸腫瘤術后患者多管道安置的護理方式,減少不良事件的發(fā)生。近年來,在管道護理和心電監(jiān)護儀的使用中有許多護理方法[4-5],但鮮見多管道和儀器管線安置流程的規(guī)范建立與應用的研究報道。本研究選取90例胃腸腫瘤術后多管道安置患者開展前瞻性對照研究,探討胃腸腫瘤術后患者多管道安置規(guī)范流程的建立與臨床應用效果。現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擇本院2018年3月至2019年3月行胃腸腫瘤術后需多管道安置患者90例。納入標準:(1)均為胃腸腫瘤術后患者,神志清楚;(2)術后治療性管道(如鼻胃管、輸液管、吸氧管、腹腔引流管、尿管等)≥5根,同時均使用多線路的心電監(jiān)護儀;(3)患者能配合完成相關護理操作;(4)患者知情同意且符合醫(yī)學倫理學要求(經醫(y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排除標準:(1)存在肢體活動、聽力及語言交流障礙等可能影響相關護理的因素;(2)年齡<20歲或年齡>70歲。按照隨機數表法將患者分為觀察組(45例)與對照組(45例)。其中,觀察組男28例,女17例;年齡27~69歲(56.50±9.30)歲;疾病類型:胃癌24例,直腸癌21例。對照組男27例,女18例;年齡25~67歲(56.35±9.12)歲;疾病類型:胃癌25例,直腸癌20例。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均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對照組 接受常規(guī)管道護理方法:(1)鼻胃管妥善固定在患者鼻翼及面頰部,輸液管、吸氧管、腹腔引流管及尿管均不特殊處理,注意觀察并防止出現管道彎折等情況;(2)依據護理級別定期按時巡視;(3)對不配合、有拔管風險者,在征得其親屬同意的前提下給予保護性約束。
1.2.2 觀察組 接受多管道安置規(guī)范流程護理,具體流程如下:(1)成立專業(yè)醫(yī)護小組。共由8~10名成員組成,組長由小組成員共同投票選出(一般由資歷較高的主管護師擔任),每月召開一次會議。(2)選定主題。組員通過頭腦風暴,列舉并記錄各種管道安置工作中存在的問題,總結既往經驗,進而確定本次活動主題是“規(guī)范胃腸腫瘤術后重癥患者的管道安置”。(3)擬定活動計劃。運用甘特圖擬定計劃表?;顒訒r間共10個月,第1個月小組成立,第2個月明確主題及擬定計劃,第3個月現狀把握、目標設定、原因分析及對策擬定,第4~8個月實施對策,第9~10個月確認效果,改進并鞏固效果。(4)現狀把握、目標設定及原因分析。運用查檢表、柏拉圖進行管道安置方面的現狀分析,依據現狀設定對應的目標并解析目標,運用魚骨圖進行原因分析。運用頭腦風暴法,鼓勵成員暢所欲言,通過匯總得出各種管道不良事件的發(fā)生主要和以下原因有關:①管道標識不清。②固定管道(包括心電監(jiān)護儀的各種管線)的方式不規(guī)范、評估不到位、缺乏管道相關知識的培訓與考核、交接班不嚴謹。③對患者及其家屬的管道相關知識宣教不完善、患者依從性差等。(5)對策擬定與實施。①統(tǒng)一管道標識,標簽選擇不易濕、字跡不易糊的防水材質;標簽上需寫上管道名稱、置管時間、有效期、置管深度及簽名;統(tǒng)一管道標簽粘貼部位,做到清晰可見。②統(tǒng)一規(guī)范各管道巡查登記表的格式,按照表格進行巡查登記,以防遺漏。③加強交接班管理,在床邊交接班時護士需對患者身上的各管道及心電監(jiān)護儀導線進行詳細的交接。④加強管道及心電監(jiān)護儀相關知識的培訓,每月組織醫(yī)護人員學習管道及心電監(jiān)護儀的相關知識(如管道固定方法等),集思廣益,制訂出一套規(guī)范的管道及心電監(jiān)護儀導線的安置流程,統(tǒng)一管理。每月組長向組員傳達管道及導線的正確固定要點,并針對上個月的不良事件進行原因分析,引起組員警惕,制訂改進措施。⑤加強與患者及其家屬的溝通與健康宣教?;颊咭蛐g后身上管道及導線較多,而被迫臥床休息,身心都有極大不適感。護理人員應主動加強與患者的溝通,了解患者的感受,給予其安慰與支持。同時護理人員需鼓勵家屬向患者傳播積極的正能量,并制訂健康宣教方案,向家屬講解管道的重要性及注意事項,以防管道不良事件發(fā)生。
1.3 評價指標 (1)臨床相關指標:交接耗時、翻身耗時、非計劃拔管率、皮膚損害率、心電導線故障率。(2)活動依從性:采用本院自制的活動依從性調查量表評價患者活動依從性。該表共有10題,每題有5個選項,滿分100分。評分≥60分表示患者活動具有依從性。依從率=依從例數/總例數×100%。(3)舒適度:運用舒適狀況量表(general comfort questionnaire,GCQ)[6]對護理后患者的舒適度進行評價,該量表共4個維度,以Likert 4級評分法進行評分,高度舒適≥90分,中度舒適60~90分,低度舒適<60分。舒適度=(高度舒適例數+中度舒適例數)/總例數×100%。(4)護理滿意度:采用本院自制的護理滿意度量表于患者出院前進行評價,分為非常滿意(80~100分)、滿意(60~79分)和不滿意(<60分)三個級別。滿意度=(非常滿意例數+滿意例數)/總例數×100%。
1.4 統(tǒng)計學方法 采用SPSS 20.0統(tǒng)計軟件處理數據,計數資料用例數(n)或百分率(%)表示,組間比較行χ2檢驗;計量資料用均數±標準差(x±s)表示,組間比較行t檢驗。以P<0.05表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臨床指標及活動依從性比較 兩組患者的非計劃拔管率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交接耗時、翻身耗時均短于對照組(均P<0.05);觀察組皮膚損害率和心電導線故障率分別為11.11%和6.67%,明顯低于對照組的28.89%和24.44%(均P<0.05);觀察組活動依從率為91.11%,明顯高于對照組的66.67%(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臨床相關指標及活動依從性比較
2.2 舒適度比較 觀察組患者的舒適度為 91.11%,顯著高于對照組的73.33%(χ2=4.865,P=0.027)。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的舒適度比較 [n(%)]
2.3 護理滿意度比較 觀察組患者的護理滿意度為95.56%,顯著高于對照組的80.00%(χ2=5.075,P=0.024)。見表3。
表3 兩組患者的護理滿意度比較 [n(%)]
先進的監(jiān)測和治療技術大多數是通過各種導線和管道來實現的,胃腸腫瘤患者術后往往通過多根治療性管道(如輸液管、吸氧管、腹腔引流管、胃腸減壓管、尿管、胃腸營養(yǎng)管、造瘺管等)來達到治療疾病、預防術后并發(fā)癥、促進康復的目的。同時,患者術后早期需要使用多管線的心電監(jiān)護儀來監(jiān)護病情。在實際工作中,管道擺放位置不合適可使管道出現扭曲、彎折、受壓、移位,多管道安置患者的管線往往容易交錯、重疊、纏繞在一起,進而引起非計劃拔管,而且管線位置放置不當易致皮膚受到壓迫導致皮膚損害[7]。多管道安置患者由于各管道及管線的不合理安置擺放,導致管道不良事件及心電監(jiān)護儀故障等問題的發(fā)生,已成為影響護理工作質量、工作效率、患者安全及舒適度、滿意度的重要因素。因此,采取有效的多管道安置方法有利于提高患者生活水平,降低管道不良事件的發(fā)生率。
本研究通過成立專項護理小組建立規(guī)范的多管道安置流程,全員配合、集思廣益,解決工作中的問題,從而達到提高質量及工作效率的目的。在護理工作中,護理小組中每名護士既是質量改進的管理者,又是質量改進的實施者,通過營造輕松的氣氛,開發(fā)組內成員的創(chuàng)新思維,使更多的護理者參與進來,提高護理工作效率,完成護理質量的改進。本研究中,組員自動參與,積極找尋多管道安置不規(guī)范的原因,制訂并實行相應的改進方法,加強了護理人員的質量管控意識與工作能力。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交接耗時、翻身耗時短于對照組,皮膚損害率、心電導線故障率低于對照組,活動依從率高于對照組(均P<0.05)。提示相比常規(guī)管道護理,多管道安置規(guī)范流程護理的效果更好,能明顯提高護士工作效率及患者依從性,降低管道不良事件發(fā)生率。分析原因可能與多管道安置規(guī)范流程的建立加強了護士防范風險的意識,充分地調動護士工作的積極性有關。另外,觀察組舒適度、護理滿意度明顯高于對照組(均P<0.05),分析原因可能是觀察組對胃腸腫瘤術后的多管道安置開展規(guī)范化管理,對各種管道的安置位置、標簽粘貼、留置時間等建立統(tǒng)一標準,甚至加強對患者的各種不適的干預力度,增加了護患之間的交流,提高了患者滿意度。
綜上所述,胃腸腫瘤術后患者多管道安置規(guī)范流程的建立有助于減少管道不良事件及管線故障的發(fā)生,提高了護理工作效率及患者舒適度、滿意度,值得在臨床護理中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