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敏
低年級字詞教學中,許多教師在教學中追求高效課堂,出發(fā)點是好的,但結果往往事與愿違。原因當然是多方面的,有的是教師自身能力和水平所限,踏踏實實、按部就班進行教學,即使費時費力一些,學生還能夠基本學會。筆者在觀摩一些教師的課堂教學中就發(fā)現(xiàn)這樣的問題不是個別現(xiàn)象,還帶有一定的普遍性。
一、花樣倍出的“偽趣味”
一位教師教學《烏鴉喝水》中的“多”字時,為了追求更有趣的識字寫字方法,從“多”的結構說起,引導學生說出兩個是由“夕”組成,并組詞“夕陽”,說出“夕陽”的意思;之后,教師夸學生很聰明,進而追問“為什么兩個‘夕就可以表示‘多的意思?”學生當然不懂這一點,于是教師板書“夕”像半個月亮的古文字形,告訴學生“夕”是“月”的省形,以月表示晚上。這時有個學生舉手發(fā)言:“已經有個‘夕了,再加一個‘夕就是表示‘多了。”教師立即稱贊道:“這樣理解也挺好的!”,并接著提出了新的說法“這種上一個‘夕下一個‘夕,像不像雙胞胎呀”,繼而提醒學生寫“多”時要注意上小下大。
這個案例中,教師是借助字理識字方法來完成“多”字的教學,乍一看是饒有趣味且合情合理:借用組成“多”字的比較簡單部件“夕”來學習相對復雜生字,再加上“雙胞胎”這種通俗易懂的形象化說法,學生學起來既感興趣又容易明白。但實際上這只是教師的一廂情愿,甚至是教師的一種臆想的成功,課堂上這樣的教學是不可能有什么好的效果。
在教師看來比“多”要簡單得多的“夕”字,對一年級的學生而言是一個實實在在不認識的字:其一,此前的課文中沒有出現(xiàn),也就沒有列入學習的范圍之中,一年級的學生確實可以說出很多詞語,但說到識字,還是需要循序漸進,教學中只能在已有識字基礎上學習新的字,而不能借助不認識的字來完成生字的學習,這就違背了識字教學的規(guī)律;其二,“夕”字本身不是人們經常使用的口語詞匯,它與“朝”相對,都有明顯的文言特色,至少書面語色彩比較濃厚,因此對一年級學生而言是非常陌生的,教學中把學生陌生的內容誤以為是學生熟悉的東西,起碼沒有把握好學情;其三,從《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版)》“附錄4識字、寫字教學基本字表”看,所錄300字中并沒有“夕”字,可見雖然“夕”字筆畫只有三畫,但它卻不屬于識字寫字教學的基本字,相比較而言,它對一年級學生來說是一個簡單的難字,難就難在它在書面語中更接近文言詞;其四,識字教學中還有“減一減”的方法,就是用來教學從筆畫比較多的字學習筆畫比較少的字,一年級下冊《語文園地二》中就出現(xiàn)了用熟字“漂”和“飄”來學習生字“票”,用熟字“完”和“園”來學習生字“元”,同樣的道理,如果學習生字“夕”字就可以用熟字“多”和“外”作為已知來進行教學;可見用“夕”來學習“多”恰恰弄反了。
有鑒于此,教學生寫“多”字,就少點花樣,在學生說出上下兩個相同的部件后,實實在在的讓學生按照順序說出其部件的三個筆畫:撇、橫撇、點,看清楚每個筆畫的位置及起筆、收筆情況,特別要強調的是上下兩個部件的位置關系,并通過教師范寫與講解讓學生練寫有方,這是確保學生把“多”字寫好的關鍵所在。這樣教雖然少了趣味,但更扎實有效。
以字理來說“夕”本與“月”為同源字,表示傍晚、夜晚,與“多”在字理上的聯(lián)系相對而言是比較遠的。其實“多”字中的兩個“夕”字所表示的是重復,然后再引申為數(shù)量上的“多”,字理學習中的這種不斷引申轉化,對一年級的學生而言也是一種難以逾越的學習障礙,或許教師也意識到了這一點,后續(xù)的教學中,在學生提出了“一個再加一個表示多”時,教師沒有再糾纏字理的對錯了,轉而用雙胞胎這種帶有趣味的說法來代替字理??傊?,只要教師的教學前提弄錯了,后續(xù)的教學無論多么精彩,都談不上真正有效了。
二、順學而導的“偽突破”
一位教師在教學《棉花姑娘》中“盼望”一詞時,是這樣進行的:教師先提出“盼望”是什么意思?學生回答就是希望,教師認為意思算是理解了,接著要求學生用“盼望”說一句話。學生說出的多是“盼望考100分”“盼望得獎”這種相似的說法,于是,教師啟發(fā)說“你爸爸帶你路過肯德基店,你聞到烤雞翅的味道,會怎么樣呢?”一個學生說出“我盼望爸爸帶我吃肯德基”之后,后續(xù)學生又來了一大波對美味的“盼望”。到此,教師認為“盼望”的教學達到了目的。
在這個案例中,“盼望”的學習是列入教學目標的教學要求之一。教學中,教師先讓學生“說意思”即了解詞語的意思,學生采取說近義詞的方法回答是“希望”,應該說這還是符合一年級學生實際的,只是還需要教師把握時機引導學生明確“盼望”比起“希望”來具有一種更迫切的意味在里面,并可以舉出學生生活中的例子來加以說明。教學中,當該教師意識到學生所說的不符合自己心中的答案時,便轉而要求學生試著用“盼望”說一句話。實際上說句子相比于說意思更為深刻,學生在第一步訓練沒有到位的情況下,自然無法“一步到位”把一句話說好,只能在“原地踏步”。在這種情況下,教師才開始拿“肯德基”誘惑學生說出含有“特別想”“非常想”之類意思的句子。這是對低年級詞語教學過程的誤判。不錯,低年級詞語教學中,要求上是了解,方法是聯(lián)系學生的生活實際。但該教師在學生只說出是“希望”,還需要進一步朝著“迫切希望”去說時,沒有讓學生用聯(lián)系生活實際這一有效的方法來達成教學目標,而直接走進了下一步學習——用“盼望”說話;毫無疑問,學生只會停留在“希望”這一層面上說關于“盼望”的一句話,不可能有所突破;最后,教師只好挺身而出拿“肯德基”誘惑了。如果說此舉是聯(lián)系學生喜好“這一口”的生活實際的話,在教學中應該前移至學生只能說出“希望”這個思維的膠著狀態(tài)時,讓學生從對“肯德基”美味的渴望中認識到“盼望”比“希望”更迫切。對低年級的詞語教學要慢慢來,操之過急常常會欲速而不達,等學生真的能聯(lián)系自己的實際了解“盼望”的意思,再讓學生把所說的意思用完整的話說一說,最后學生還可以把不同的說法互相說一說。這樣每個學生對“盼望”都經歷了從了解到運用的學習過程,并意識到“盼望”比“希望”有更迫切的意味,也能夠說出屬于自己的“盼望”來,從而在詞語教學中讓學生真正獲得語言素養(yǎng)的提升。
總之,類似上述的教學情形之中,首先要解決的是字詞教學順序問題,既涉及到教學目標的層次性和遞進性,又關乎學生理解詞語的系列性。這種事關教學成敗的大問題,如果不加重視,就會造成學生學習字詞時,分不清本源,說不出有特點的句子,而且到了高年級課堂教學中同樣忽視不得。
作者單位:安徽省銅陵市義安區(qū)董店中心小學(2441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