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鵬飛,呂永忠,張慧珍
(甘肅省體育科學研究所,甘肅 蘭州730050)
武術是我國的寶貴文化遺產(chǎn)之一,是一項具有一定民族地域特色的傳統(tǒng)性體育運動。攻擊技擊是武術的一般運動形式,以我國民族地域文化為理論基礎,以攻擊與防守為主要的運動內容,體用兼?zhèn)?,打練結合,而且具有健身自衛(wèi)、娛樂休閑、修身養(yǎng)心等功能,且具有濃厚的民族傳統(tǒng)特色的一項體育健身活動。隨著我國1995年6月20日《全民健身計劃綱要》的頒布,武術的健身功能隨著我國社會的進步,人民文化生活水平的提高,群眾健身健康意識的增強而逐漸提升上來[1]。武術套路成為大眾健身項目之一,但武術有些套路動作是包含速度、力量、以及協(xié)調為一體的高標準高要求的一種全身性運動,所以在練習中很容易受傷。
膝關節(jié)的損傷這是和武術套路演練中特殊的運動技術特點有一定的關系。在武術練習中跳躍動作一般存在膝關節(jié)彎曲,起跳后的落地又迅速伸展這就極容易使得半月板承重負荷過重從而導致?lián)p傷。
腰部損傷大多都表現(xiàn)為腰肌的勞損,其次是韌帶損傷,產(chǎn)生的原因,與武術的運動特有的運動形式有關,在武術練習中有很多武術動作的發(fā)力都要是依靠腰部來發(fā)力運轉最后予以完成[2],一般來說發(fā)力順序和特點是“發(fā)力的根在腳,發(fā)于腿協(xié)同于腰而形與手”,這樣的發(fā)力特點難免造成腰部的損傷,大部分的武術習練者都存在著腰肌勞損的情況,這和練習中長期的扭動、翻轉有關。
武術運動中上肢下肢的損傷長表現(xiàn)在關節(jié)部位,關節(jié)部位和韌帶損傷在武術運動時長發(fā)生。由于在武術練習中需要練習者不斷地做一些轉體的動作,而且這些動作還得具備要一定的速度,這就致使武術練習者上下肢的損傷容易發(fā)生損傷。
武術運動中因為有器械和對抗的參與,所以在練習當中很容易發(fā)生創(chuàng)傷和骨傷雖然有時情況不是很嚴重,但一旦發(fā)生了通常都比較緊急。
現(xiàn)階段被動恢復在運動康復中是最基本的康復方式之一,而靜養(yǎng)通常是被動恢復中較有效的方式之一。靜養(yǎng)對幫助武術練習者傷病恢復有很大的功效。運動損傷后,一段時間內應該盡量減少運動、尤其避免負重。因為,人體組織本身具備一定的修復能力,損傷后人體可進行一定程度的自我修復。但是修復需要一個適當?shù)沫h(huán)境,這個適當?shù)沫h(huán)境就應是將傷肢固定,再給予一定的時間,我們通常叫做 “修養(yǎng)”。當運動損傷有開放性損傷時有傷口與外部接觸。靜養(yǎng)休息可以避免傷口的二次損傷,但是當習練者經(jīng)歷長期休息時,有氧運動和無氧運動能力都會下降。
在主動恢復中最常用的就是康復訓練,通過科學適度的康復訓練可以一定程度預防和治療肌肉萎縮與攣縮,主動進行康復訓練也可以有效的提高練習者肢體的運動能力,改善心肺功能,在適度的康復訓練中由于可以提高新陳代謝,機體運送能量和清除代謝物的功能有所提升,這樣就有利于傷病的恢復。另外支持使用按摩作為恢復手段是主動恢復中重要手段之一,它能減輕焦慮、緊張、壓力、抑郁、改普情緒,并增加放松、幸福感、恢復知覺。因此,按摩恢復中的受傷者有特殊的益處。當把按摩作為恢復計劃的一部分實施時,同時按摩也可防止運動損傷,在練習前(準備性按摩)以及練習后(恢復性按摩)進行。有助于損傷的發(fā)生,準備性按摩通常在一般熱身活動結束后15-25min實施[3],旨在放松身體,防止身體降溫并調節(jié)賽前情緒。
冷卻療法作為運動損傷康復是一種廣泛的治療方法。對于運動中發(fā)生的急性肌骨損傷一定療效,同時它對于亞急性和慢性損傷恢復期也有一定的作用。它治療運動損傷的機制在收縮治療區(qū)域和周邊區(qū)域毛細血管。血管的收縮有效降低了腫脹的程度,同時減少受傷區(qū)域流血和炎癥的發(fā)生。研究表明實施局部冷卻療法約15min左右,受傷區(qū)域組織的冷卻效應逐漸開始形成。冷卻療法可以有效減緩代謝和降低損傷周圍組織的氧需求量,從而可以抑制損傷部位向健康部位的擴張 (通常稱二次受傷)。冷卻療法在治療中也能使受傷區(qū)域的血液黏度增加了,導致血流量相對減少,從而最大限度地減少了組織液向血管的遺漏(如腫脹)。另外冷卻療法也抑制了神經(jīng)傳導信號的傳導靈敏度,減輕疼痛感。
在熱療中通??梢源偈故軗p傷區(qū)域局部血管擴張,使得其區(qū)域的毛細血管流速加快,這樣血液運送能力得到提升,能量補給和代謝速率得到提高,白細胞的抗炎吞噬能力也顯著起來,受傷區(qū)域炎癥也容易消散。在熱療中包括用紅外線照射、桑拿、熱敷、浸泡、等一系列方法來讓受傷區(qū)域發(fā)熱。熱療能有效擴張受傷區(qū)域皮下組織的血管和加快受傷皮膚的血液流速。這樣就提高了新陳代謝、營養(yǎng)的輸送。熱療的最大的優(yōu)點就在于對正常細胞沒有損害。但是熱療的效果局限就在于治療中只能集中于皮膚表層,影響難以到達深部組織[4]。
交替使用熱療和冷療被稱為交替療法。一般認為,在發(fā)生運動損傷之后,剛發(fā)生時應使用冷敷通常使用冰袋意在于收縮毛細血管消炎止痛,24h后可改用熱敷。意在于加快毛細血管流速提高代謝,不論冷療還是熱療,都得注意的是發(fā)生水腫或開放性創(chuàng)口就不宜進行冷敷;同時冷療還要防止因過度治療造成凍傷的發(fā)生,它會造成暫時的或永久性的神經(jīng)功能障礙。
水浸泡作為一個損傷后的恢復手段正逐漸被普及。雖然水浸泡經(jīng)常與熱療或冷療技術結合使用,它也用來與溫水(即20~38℃)結合。文獻表明水浸泡的效果可能是受傷者通過浸泡在水中時流體靜壓力的作用引起的。流體靜壓力與水浸泡刺激體液由四肢向身體中心轉移。目前普遍認為,水浸泡通過刺激心輸出量來増加血流量,并產(chǎn)生與主動恢復相似的效果。血流量的增加以及擴散梯度上升刺激了機體能量底物的運輸速率和代謝廢物清除率升高,這可能有利于加快恢復的速度。對這種理論的支持,可以在水浸泡促進乳酸清除率不斷增加中得到驗證。流體靜壓力是水浸泡被認為能刺激水腫減少的一個重要原因[5]。水腫有可能發(fā)生在運動反應或肌肉損傷中,通過壓縮局部毛細血管減少了肌肉中的氧氣輸送量,進而增加了機體血液的輸送路程。水浸泡有利于消除由于過度水腫導致的細胞損害。水浸泡增加了流體靜壓力、減少了組織變性、炎癥和延遲性肌肉酸痛、改善收縮功能。運動后進行水浸泡,可以通過降低疲勞感知能力來刺激積極的心理反應。因此,這些證據(jù)表明,運動后水浸泡產(chǎn)生了促進恢復的生理和心理反應。關于刺激流體靜力學壓力以誘導血管間隙內的液體運動的水浸泡的時間長度,科學研究提供了各種各樣的建議。研究者一般建議,水浸泡作為一種運動后的恢復手段,在實施過程中至少要持續(xù)10min以上,研究表明浸泡的時間在15~20min。
2.7.1 肌肉效貼
在發(fā)生運動損傷后肌內效貼可以作為運動損傷康復的手段之一其主要原因包含:在損傷后使用肌內效貼后,局部皮膚、肌肉組織可通過肌肉效貼帶來提高刺激作用,從而形成一定的感覺反饋,它對使用者感覺有輸入提升的作用,肌肉效貼也可以很大程度上改善損傷區(qū)域的康復環(huán)境。運動損傷的主要表現(xiàn)大多都以水腫、局部疼痛為主。肌內效貼的使用可以使患者的損傷部位形成了一個促使康復的封閉環(huán)境,這樣損傷部位的皮下組織液會逐漸減少,進而炎癥和水腫等癥狀就會相對得到改善。最后肌肉效貼有增強肌力和發(fā)揮保護等作用。
2.7.2 抗炎藥
當武術動作中肌肉進行收縮,肌纖維很容易造成撕裂,從而伴隨著功能障礙、炎癥的發(fā)生。炎癥是骨骼肌修復和適應反應的必要組成部分。由于肌肉收縮組成的重復練習通常是導致肌肉損傷炎癥的原因之一。肌肉功能的運動性混亂及伴隨的肌肉酸痛一定程度也取決于的用力的角度、習練者的年齡、習練者對訓練強度、訓練量和訓練頻率的不適應,抗炎藥可以幫助消除疼痛、消除腫脹及炎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