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麗娟
(山西省兒童醫(yī)院,山西 太原030013)
腦性癱瘓(以下簡稱腦癱)是指患兒出生前至出生后30 d內因各種因素導致的發(fā)育缺陷或腦損傷引起的姿勢異常及運動障礙,多伴癲癇、語言障礙和智力低下[1]。文獻報道,對腦癱語言發(fā)育遲緩患兒開展積極治療,有助于改善其生活質量[2]。目前西醫(yī)治療腦癱語言遲緩患兒常采用營養(yǎng)神經類藥物及語言康復訓練治療,然而前者價格較貴且易影響肝腎功能,不易于患兒家長接受,而單純的語言訓練治療作用較慢[3]。中醫(yī)中雖無“語言障礙”“腦癱”之說,但有“癡呆”“五軟”“五遲”記載,治療歷史悠久。本研究采用針灸聯合語言康復訓練治療腦癱語言遲緩患兒,取得滿意療效,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7年3月至2018年2月山西省兒童醫(yī)院收治的66例腦癱語言遲緩患兒,按隨機數字表法將其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每組33例。對照組男20例,女13例;年齡1~6歲,平均(4.44±1.01)歲;腦癱分型:痙攣型偏癱8例,痙攣型雙癱13例,不隨意運動型9例,混合型3例。觀察組男17例,女16例;年齡1~5歲,平均(4.23±1.24)歲;腦癱分型:痙攣型偏癱7例,痙攣型雙癱16例,不隨意運動型7例,混合型3例。兩組患兒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經山西省兒童醫(yī)院倫理委員會審核批準。
1.2 納入標準 符合《中國腦性癱瘓康復指南》中腦癱語言遲緩的診斷標準[4];Gesell智力篩查評分≥25分;聽力篩查正常;自愿參與本次研究,監(jiān)護人簽署知情同意書。
1.3 排除標準 合并顱內高壓、腦水腫、先天性心臟病及肝腎功能不全等疾病者;伴有聽力、視覺障礙及重度智力障礙者;遺傳基因異常者;治療依從性或配合度差者。
2.1 基礎治療 兩組患兒均給予基礎治療。包括:①認知功能訓練:根據患兒智力、個性特點及興趣愛好制定個體化認知功能訓練方案。②運動療法:由專業(yè)康復治療師進行Bobath與Vojta等運動康復治療。③理療:運用磁療、超聲波、音頻等理療儀器進行物理治療。
2.2 對照組 給予語言康復訓練治療。所有患兒均進行一對一練習,訓練過程需確保環(huán)境安靜,在患兒情趣和注意力較高的時候進行,每次訓練30 min,每日1次,訓練遵循從易至難的原則。主要訓練內容包括:①通過聲音進行聽覺刺激,經手觸摸進行觸覺刺激,指導患兒注視事物并跟隨活動事物進行追視練習。②采用分類游戲訓練患兒認知事物用途、特征及屬性,通過選擇、匹配分組不同大小和顏色的球建立事物類別概念。③進行手勢符號訓練,如將患兒領至床旁,做出睡覺手勢的同時,對患兒說出“睡覺”詞語,同時還可進行吃飯、穿脫衣物及如廁等練習。④借用動物圖片和玩具擴充詞匯練習,如選用不同貓、狗、大象等圖片或玩具實施分類認知練習。⑤指導患兒模仿自然發(fā)音,如拼音“ɑ”“i”“o”“ɑi”等。連續(xù)治療3個月。
2.3 觀察組 在對照組治療基礎上聯合針刺治療。取穴主要為顳三針(耳尖直入發(fā)際兩寸及同一水平面前后各1寸處)、智三針(雙側本神、神庭)、百會、阿是穴及四神聰,針刺前安撫患兒的不良情緒,對針刺部位常規(guī)消毒,采用華佗牌0.30 mm×25 mm 一次性毫針(蘇州醫(yī)療用品廠)平刺,每次留針10~15 min,每日1次,連續(xù)治療3個月。
3.1 觀察指標 ①采用Gesell發(fā)育量表評估患兒治療前后的智力情況,包括應人能、應物能、動作能及語言能等,總分100分,評分越高表明智力越高。②采用口部運動功能評估表評估患兒治療前后的口部運動障礙情況,量表內容包括舌、唇及下頜等工作評分,總分132分,評分越高提示口腔運動功能改善越顯著[5]。
3.2 療效評定標準 痊愈:語言發(fā)育商>75分,Gesell評分>85分;顯效:語言發(fā)育商評分提高>10分,Gesell評分提高>15分;有效:語言發(fā)育商評分提高5~10分,Gesell評分提高5~15分:無效:語言發(fā)育商評分提高<5分,Gesell評分提高<5分[6]。
3.3 統(tǒng)計學方法 采用SPSS 19.0統(tǒng)計軟件處理數據。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用[例(%)]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3.4 結果
(1)智力情況比較 治療后,兩組患兒應人能、應物能、動作能及語言能均較治療前改善(P<0.05),觀察組上述4項指標均較對照組改善更明顯(P<0.05)。見表1。
表1 兩組腦癱語言遲緩患兒治療前后智力情況比較(分,±s)
表1 兩組腦癱語言遲緩患兒治療前后智力情況比較(分,±s)
注:與本組治療前比較,△P<0.05;與對照組治療后比較,▲P<0.05。
組別 例數 時間 應人能 應物能 動作能 語言能觀察組 33 治療前 64.17±3.00 65.21±4.15 64.90±3.82 62.00±2.14治療后 90.54±2.65△▲ 89.50±2.53△▲ 88.63±2.41△▲ 87.63±2.85△▲對照組 33 治療前 63.45±3.12 65.46±3.95 65.52±3.44 61.30±2.70治療后 75.20±3.00△ 73.22±3.40△ 72.23±3.06△ 75.36±3.88△
(2)口部運動功能評分比較 治療后,兩組患兒口部運動功能評分均較治療前提高(P<0.05),觀察組口部運動功能評分明顯高于對照組(P<0.05)。見表2。
表2 兩組腦癱語言遲緩患兒治療前后口部運動功能評分比較(分,±s)
表2 兩組腦癱語言遲緩患兒治療前后口部運動功能評分比較(分,±s)
注:與本組治療前比較,△P<0.05;與對照組治療后比較,▲P<0.05。
組別 例數 治療前 治療后觀察組 33 66.11±4.10 82.63±2.45△▲對照組 33 66.52±3.85 70.63±3.30△
(3)臨床療效比較 觀察組總有效率為87.88%(29/33),高于對照組的66.67%(22/33),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兩組腦癱語言遲緩患兒臨床療效比較[例(%)]
腦癱主要指新生兒腦組織受損導致的中樞神經系統(tǒng)障礙性疾病,影響患兒的社交和認知功能[7]。語言障礙是腦癱患兒常見并發(fā)癥之一,其主要表現為語言發(fā)育遲緩及構音障礙[8]。由于腦癱語言發(fā)育遲緩患兒臨床治療難度大、病程長,預后不佳,不僅影響患兒的身心健康,同時還會增加患兒的家庭壓力。因此,如何有效治療腦癱患兒語言發(fā)育遲緩是兒科醫(yī)師關注的重點問題。目前,臨床治療腦癱語言發(fā)育遲緩患兒的方法眾多,其中語言康復訓練是現代康復醫(yī)學中不可或缺的一種治療手段。語言康復訓練通過寫、讀、聽、說等方式刺激大腦內的語言功能區(qū),不僅能改善患兒語言發(fā)育遲緩及構音障礙,還能強化或糾正患兒的行為,提高其社交和溝通能力[9]。
中醫(yī)認為,小兒腦癱是因先天稟賦不足,后天失養(yǎng),血氣虧虛,腦竅失充引起。針刺是常見的中醫(yī)外治法,廣泛應用于臨床各科疾病的治療。研究表明,針刺能提高局部組織血流量,促進大腦皮層微循環(huán),刺激神經細胞覺醒,具有修復和再生神經元的作用[10]。本研究選取的智三針是神氣所聚之處,顳三針為少陽之位,二者分別位于頭皮對應的額葉及顳葉語言區(qū),針刺上述穴位可發(fā)揮疏通經絡、提高病灶血流量、加速大腦血液循環(huán)及促進神經元恢復等作用,進而改善患兒的情感及提升智力[11]。百會是調節(jié)腦功能的要穴,與肢體運動及精神障礙等疾病有關[12]。四神聰為經外奇穴,針刺其能通諸經脈,調節(jié)一身陽氣[13]。
本研究采用語言康復訓練聯合針刺治療腦癱語言障礙,并與單用語言康復訓練進行比較,結果顯示,治療后觀察組患兒智力情況及口部運動功能改善情況均優(yōu)于對照組(P<0.05),臨床總有效率高于對照組(P<0.05),提示針刺聯合語言康復訓練治療腦癱語言遲緩臨床療效較好,可以提高患兒的語言功能,促進智力發(fā)育。本次研究結果與黃飛燕等[14]研究結果相似。
綜上所述,針刺聯合語言康復訓練治療腦癱語言發(fā)音遲緩,能提高臨床療效,可作為臨床治療腦癱語言發(fā)育遲緩患兒理想的治療方式。但本研究存在一定局限性,樣本納入量小,研究時間較短,未探討其作用機制,有待進一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