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代的“五谷”一般是指稷、黍、麥、菽、麻等五種農(nóng)作物。具體說:
稷即小米,又稱谷子,是所謂“五谷之長”。稷是古代中原地區(qū)最重要的糧食作物,既營養(yǎng)豐富,又耐干旱,便儲存?!对娊?jīng)·大雅·生民》曾專門敘述過古代谷子的品種及種植過程。西安半坡仰韶文化遺址出土的陶罐中也發(fā)現(xiàn)有碳化的谷粒。這說明我們的祖先早在6000年以前就開始種植稷了。古人還以稷代表谷神,與社神(土神)合稱“社稷”,并作為國家的代稱??梢婐⒃谥袊糯幕械闹匾匚弧?/p>
黍即今天北方的黍子,又稱大黃米,色黃而質(zhì)黏,可以做糕,亦可以釀酒。古代常以黍稷連稱,如“黍稷方華”,可見黍的地位也很重要。作為糧食,黍比稷要好吃(但產(chǎn)量不如稷高)。唐代孟浩然的《過故人莊》說:“故人具雞黍,邀我至田家?!惫艜r,能夠有雞有黍,便算是比較好的待客之飯了。
麥有大麥、小麥之分,是較早從中亞傳入的農(nóng)作物品種。大麥古稱“麰”(móu),也寫作“牟”?!对娊?jīng)·周頌·思文》:“貽我來牟,帝命率育。”意思是說,上帝送給我們麥子,命令用它來養(yǎng)活人們。古時小麥已有春小麥(春播秋收)和冬小麥(仲秋播翌年孟夏收)之分。東周以前,主要是春小麥。冬小麥在春秋時代逐步推廣,收獲期在夏歷四月。到了戰(zhàn)國,冬小麥已在黃河流域普及了。但總體來看,麥在五谷中遠(yuǎn)不及黍、稷重要。
菽即豆。原指大豆(黃豆),后亦作為豆類總稱。菽亦有大菽、小菽之分。大菽即今之大豆,又稱荏菽、戎菽,是東北少數(shù)民族山戎培育出來的一個品種。舊謂春秋初傳入中原,如《管子·戒篇》便說齊桓公“北伐山戎,出冬蔥與戎菽,布之天下”。從《詩經(jīng)》的相關(guān)篇章看,西周時周人已開始種植大豆。然而不論傳入時間早晚,大豆原產(chǎn)于東北是可信的。在大豆傳入之前,中原地區(qū)主要是以小菽,即黑豆、紅豆為主。這與今天陜西、山西仍以產(chǎn)黑豆為主,而東北以產(chǎn)黃豆為主的情況也是吻合的。
大豆在古代也是人們的主要糧食?!赌印贰睹献印范家浴拜乃凇边B稱。大豆在麥?zhǔn)蘸蟛シN,且耐干旱、貧瘠、病害,無須施肥,又飽含蛋白質(zhì),故可保歲備兇。漢代《氾勝之書》說:“大豆保歲易為,宜古之所以備兇年也?!毕惹貢r期,一般窮苦人常以大豆做飯,豆葉(藿)作羹。春秋時已把貴族稱為“肉食者”,而把勞動人民稱作“藿食者”。
麻指大麻,古代也供食用,后世尚有食麻粥者。麻又稱“苴”“枲”等。《詩經(jīng)·七月》:“九月叔苴?!薄抖Y記·月令》記孟秋、仲秋之月“食麻與犬”。然麻的主要用途還是用其纖維織布,古代也常以桑麻或絲麻并稱。
“五谷”加稻,是為“六谷”。稻遠(yuǎn)在7000年前的浙江余姚河姆渡文化遺址中已有出土,可證中國是稻的發(fā)源地之一。不過稻在中原種植較晚,約起于周代?!对娊?jīng)·七月》:“八月剝棗,十月獲稻。”《周禮·地官》有“稻人”,掌種稻。又“稻粱謀”也指覓食。杜甫《同諸公登慈恩寺塔》:“君看隨陽雁,各有稻粱謀?!焙笠嘤靡杂魅酥\求衣食。如龔自珍《詠史》:“避席畏聞文字獄,著書都為稻粱謀?!?/p>
此外,古書中還常見到一些有關(guān)糧食作物的名稱,如谷、禾、粟、粱等,在此也稍加分辨。
谷,原指谷子,后為一切糧食的總稱,亦即所謂“百谷”的總稱。
禾,本指稷,后為一般作物的通稱,也泛指莊稼。如《七月》:“十月納禾稼,黍稷重穋,禾麻菽麥?!鼻耙弧昂獭奔粗盖f稼,后一“禾”則具體指稷。再后,禾又指稻或谷子,稻苗、谷苗均可謂之“禾苗”。如“鋤禾日當(dāng)午,汗滴禾下土”之“禾”,便是指谷苗;“稻禾水足青疇潤”(宋吳泳《壽張亨泉提刑三首》)之“禾”,則指稻苗。
粟,本指稷或黍的籽粒,如《詩經(jīng)·小雅·黃鳥》之“交交黃鳥,無集于谷,無啄我粟”。后則用為糧食之通稱,如《史記·項(xiàng)羽本紀(jì)》:“章邯圍鉅鹿,筑甬道而輸之粟?!标隋e《論貴粟疏》所“貴”的也是廣義的糧食。
粱,稷的良種。黃粱又是粱中上品?!逗鬂h書·五行一》載桓帝初京都童謠:“以錢為室金為堂,石上慊慊舂黃粱。”言永樂后(靈帝母)使人舂黃粱而食。而所謂“黃粱夢”之黃粱,亦是此物。古人還以“稻粱”“膏粱”“粱肉”并提,作為精美食品的代稱。
中華民族歷來是以谷物為主要食物的,其身體的消化功能也適應(yīng)了這一特點(diǎn)。故孔子說:“肉雖多,不使勝食氣?!保ā墩撜Z·鄉(xiāng)黨》)所謂“食氣”,即由各種谷物做成的飯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