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麗
初識龍應臺,緣于她的《野火集》,那么敏銳的眼光,那么犀利的筆鋒,就像一個仗劍行走江湖的女俠,在文字中出生入死。再讀龍應臺的作品,又覺得她是一位溫柔而又智慧的母親,字里行間流淌著暖暖的愛,一詞一句都飽含著濃濃的情。
翻開這本《孩子,你慢慢來》,作者借助一個個片段娓娓道來,將陪伴兩個兒子成長的過程如實地呈現(xiàn)在了讀者面前。語言質(zhì)樸又不失活潑,既有女性細膩的美與善,亦不乏令人傾慕的大智。每讀一次,你都會看到一位母親對孩子春風化雨、暖透心扉的愛,更能感悟到一種樸素美好、潤物無聲的教育。
葛格和底笛
“你比較愛底笛?!?/p>
因為弟弟的到來,哥哥覺得自己獨享的愛被奪走了,覺得母親更愛弟弟。于是,該刷牙的時候他不刷牙,該吃飯的時候他不吃飯。媽媽從溫柔勸說到尖聲喝斥都不管用,然后哥哥挨打了。這個情景在許多二胎家庭中都曾出現(xiàn)過,為什么有了二寶后,大寶會經(jīng)常發(fā)脾氣,故意和爸爸媽媽唱反調(diào)呢?作者是怎樣處理這種關(guān)系,讓孩子不再焦慮、不再失落、明白母親的愛呢?每次讀到這段話,我都對龍應臺的教育智慧欽佩不已:
“媽媽問你,現(xiàn)在新衣服都是買給誰的?”
“每個星期五下午,媽媽帶誰去看戲?”
“冬天爸爸要帶去阿爾卑斯山滑雪的是誰?”
“這么說——你要不要也穿紙尿褲呢?”
我忍俊不禁,這么幾句設身處地的、有趣的對話,讓所有的忌恨、所有的不快樂都消失了。為人父母是一門學問,教育孩子是一種藝術(shù)。成長的過程有過欣喜,有過依賴,有過懲罰,長長的路,慢慢地走,走著走著就成了一段相互理解、學會分享的記憶。
你的眼睛里有我
“媽媽,你的眼睛,眼珠,你的眼睛里有我,有安安……”
媽媽在給這個叫“安安”的孩子講女媧用五色石補天,用泥巴造人的故事。為了讓安安記住故事情節(jié),媽媽一邊講一邊提問:
“你記不記得女媧為什么要補天呢?”
“那火神的名字媽媽忘了——”
“你記得人是誰做的嗎?”
也許是媽媽的故事講得太好聽,也許是安安聽得太投入,他不回答,只是看著母親的眼睛。講著講著,媽媽忍不住問:“你到底在看什么?”于是孩子深深地凝視著母親的眼睛,聲音里透著驚異和喜悅,一個字一個字地宣布:“媽媽,你的眼睛里有我……”
當安安看到媽媽眼中的自己時,媽媽也看到了安安眼中的自己。多么動人的情景!我想:正因為母親愛孩子,所以母子一起講故事也成了一種傳遞愛、表達愛的方式;孩子在聽故事時感受到了母親的愛,看到了母親眼瞳中自己的影像。
你的眼睛里有我,我的眼睛里也有你,這一刻,時間都為其停止。
孩子你慢慢來,慢慢來
“我,坐在斜陽淺照的石階上,望著這個眼睛清亮的小孩專心地做一件事;是的,我愿意等上一輩子的時間,讓他從從容容地把這個蝴蝶結(jié)扎好,用他五歲的手指?!?/p>
這是作者的自序,如果用一支畫筆來描繪,它應該是暖暖的米色水彩;如果用一個鏡頭來拍攝,它應當是柔和的緩慢特寫;如果用一種樂器來演奏,它必定是深沉的悠揚的大提琴。
只是這幅畫、這個鏡頭、這種音樂卻與我們的生活格格不入。每天我們都會說:
“快點起床!”“快點吃飯!”“快點寫作業(yè)!”……
我們在面對孩子時,總希望他能快一點、優(yōu)秀一點。我們在潛意識里把自己對生活的期許都加在了孩子身上,卻很少考慮孩子的感受。龍應臺在“人生三書”中,生動地詮釋了成長的真諦:設想一個跑道上,有人正在跑五千米,有人在拼百米沖刺,也有人在做清晨的散步。你要看你讓自己站在哪一條跑道上。百米沖刺的自然要拼盡全力,越快越好;跑五千米的要有自己的節(jié)奏,不能一味求快;而清晨散步的則要放慢腳步,去欣賞路邊的風景,去呼吸新鮮的空氣。那么,我們的孩子是在哪條跑道上呢?真的有起跑線嗎?跑得快的就一定是勝利者嗎?
一顆種子埋在地里,要有足夠的耐心,等它生根、長葉、開花、結(jié)果,這是長長的溫柔的等待。我們要做的是給等待的生活以希望,給蘇醒的日子以陽光,靜待花開。
起跑線很短,一生卻很長。長長的路,慢慢地走,教育孩子,請慢慢來!
責任編輯 晁芳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