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三州_亚洲少妇熟女av_久久久久亚洲av国产精品_波多野结衣网站一区二区_亚洲欧美色片在线91_国产亚洲精品精品国产优播av_日本一区二区三区波多野结衣 _久久国产av不卡

?

第三黨與全面抗戰(zhàn)時期的民主憲政運動述論

2020-03-03 19:09:27
呂梁學院學報 2020年6期
關鍵詞:民盟憲政國民

曾 輝

(江西行政學院 黨史黨建教研部,江西 南昌 330108)

第三黨(1)第三黨在各個時期有中華革命黨、中國國民黨臨時行動委員會、中華民族解放行動委員會、中國農(nóng)工民主黨等不同稱呼。民國時期,外人一般稱之為“第三黨”,有時第三黨領導人也以此自稱。為了論述方便,本文統(tǒng)一稱之為“第三黨”。是民國政壇上一股重要的政治力量。自其成立后,就開始發(fā)動或參與不少重大歷史事件。全面抗戰(zhàn)時期,由于第三黨獲得了公開的合法地位,尤為活躍。他們一方面積極參加抗日戰(zhàn)爭,抵御外侮;一方面以國民參政會、民盟等為平臺,熱情參與抗戰(zhàn)時期的民主憲政運動。目前關于第三黨的研究已有不少,不過除了幾本專著零散地提到第三黨與抗戰(zhàn)時期的民主憲政運動之外,尚未見有專門論文集中探討這一主題(2)如彥奇、王幼樵編《中國農(nóng)工民主黨歷史研究(民主革命時期)》(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84年版),張磊主編《中國農(nóng)工民主黨歷史》(河北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姜平著《章伯鈞與中國農(nóng)工民主黨》(廣東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聞黎明著《第三種力量與抗戰(zhàn)時期的中國政治》(上海書店出版社2004年版)以及關于國民參政會、憲政運動史的論著對此均有涉及。本文則充分利用各方資料,專門以第三黨為角度集中進行論述。。筆者擬在這方面做一集中梳理和論述,以期深化民國政治史及抗戰(zhàn)史的研究。

一、第三黨對民主政治的訴求

第三黨本是鄧演達等國民黨左派和一部分從共產(chǎn)黨中脫離出來的人士如譚平山、章伯鈞等人發(fā)起組成的黨派。他們與國民黨有密切的關系,以繼承孫中山先生的三民主義為職志。民主政治本是“民權主義”的題中之義,正如鄧演達所說:“民權主義是革封建政治的命而造成民主的政治”[1]23因此,在第三黨的各個時期,均揭櫫民主政治的大旗,大聲呼吁和提倡民主政治。

在中華革命黨時期,譚平山、章伯鈞即對蔣介石的專制獨裁大張撻伐。在第三黨領導人看來,1927年后蔣介石已經(jīng)完全背叛了孫中山先生的三民主義,認為南京國民政府的統(tǒng)治“無一不繼承北洋軍閥的黑暗的軍事獨裁及腐朽的官僚政治,把人民的意志和要求一筆勾銷抹殺?!盵2]13如何來實現(xiàn)真正的民主政治?第三黨領導人并未照抄歐美式的“議會政治”,認為應該由各個職業(yè)團體按比例選出一定的代表,組成全國最高權力機關,然后行使立法、司法、行政、監(jiān)察、考試等職權。本著民主政治的精神,第三黨在《中華革命黨政綱》中強調(diào)要“保障人民之言論,結社,出版等自由”,強調(diào)要廢止舊有的法律、治安法、治安條例,主張要“重新訂立民、刑等各法律”“嚴禁私刑及一切酷刑”[2]21-26。另外,政綱中對工人、農(nóng)民、工商業(yè)者、學生、婦女、華僑、士兵的權利和自由進行了詳盡的規(guī)定,彰顯了他們對民主自由堅定的信仰。

1930年5月,鄧演達回國,不久在上海主持召開第一次全國干部會議,并將中華革命黨改組為中國國民黨臨時行動委員會,第三黨正式建黨。黨的名稱雖然變換,但是鄧演達等對專制獨裁的批判及對民主政治的向往一如既往。其時,中原大戰(zhàn)正在進行。在中國國民黨臨時行動委員會看來,南京國民政府固然是“與太平革命時代的滿清統(tǒng)治者無異”,就是反蔣勢力如西山會議派、改組派、閻系、馮系、桂系組成的北方擴大會議及政權,雖然標榜要“樹立民主政治”,實際上卻比蔣所領導的南京統(tǒng)治“更加反動,更加黑暗”[1]160-163。基于此種認識,第三黨仍然以職業(yè)團體代表組成的國民會議所產(chǎn)生的“平民政權”相號召[2]64-65。此后相當一個時期,第三黨均秉持這一觀點,大聲疾呼:“促開國民會議建立以農(nóng)工為中心的平民政權!”[2]114

九一八事變以后,第三黨對外宣告,目前的主要任務即是“以民主斗爭的口號團結一切反蔣抗日的勢力,對內(nèi)則鏟除獨裁的官僚政治,實現(xiàn)平民政治,對外則聯(lián)合一切被壓迫階級和弱小民族,消滅一切帝國主義在華之支配勢力”。他們打出了“推翻南京統(tǒng)治,建立平民革命政權才能抗日救國!”“召集平民普選的國民會議!”[2]173等口號。這些主張,無一不以民主政治和自由人權為依歸。

1933年冬,第三黨人深度參與了“福建事變”。已有研究表明,福建事變中成立的中華共和國人民革命政府所制定的政綱如“取消黨治,還政于民”、“實行普選”“保障人權”等突出體現(xiàn)了第三黨的政治主張[3]36-43。在閩變時期,第三黨曾宣布解散,加入生產(chǎn)人民黨。其中原因,固然與陳銘樞等人的要求和壓力有關,但是另外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生產(chǎn)人民黨以維護人民權利,建立農(nóng)工為代表的平民政權為宗旨,這與第三黨的主張不謀而合[2]190。因此,可以說,為了貫徹落實民主政治等一貫主張,第三黨領導人甚至可以不惜解散自己一手創(chuàng)建的政黨。

福建事變失敗后,第三黨領導人流散各地。1935年后,隨著中日民族矛盾的加劇,在章伯鈞等人的領導下,第三黨的領導人又重新聚合在一起,并于1935年11月在香港召開第二次干部大會,并將中國國民黨臨時行動委員會改名為“中華民族解放行動委員會”。在其后發(fā)布的行動綱領中,第三黨領導人堅持認為中國革命的性質(zhì)顯然是“民主主義革命的性質(zhì)”,宣告第三黨的任務是要進行民族的革命,“達到自由民主的目的”[2]225-228。

1936年2月,第三黨提出建立“反日陣線”倡議。這個反日陣線由全國各黨派各社團組成,顯然是一個針對國民黨“一黨訓政”的超黨派民主大聯(lián)合陣線。6月,第三黨領導人彭澤民致書全國各界領袖,在這篇既代表彭澤民個人其實也代表第三黨聲音的書信中,其所論述要點如“民主政治必須迅速確立”“各政治黨派必須平等合作,共赴國難”“國民代表大會之召集必須以民主主義為原則”[2]231-232,無不體現(xiàn)民主的精神,其中所表達的最核心訴求即是要求中國國民黨刷新政治,順從民意,在孫中山民權主義最高原則下,集中全國革命力量,戰(zhàn)勝日寇,建立近代民主國家。

1937年7月,全面抗戰(zhàn)爆發(fā),在民族危亡關頭,第三黨對民主政治的訴求更加迫切。在第三黨領導人看來,民主政治在這個時候不僅關系個人權利,也關系抗戰(zhàn)成敗和民族存亡。因為只有民主,才能盡最大可能團結全國力量,抵御日寇的全面侵略。1937年7月9日,盧溝橋事變爆發(fā)后,彭澤民、章伯鈞聯(lián)名致電蔣介石、國民黨中央,提出抗日救國的八項政治主張,敦促國民黨“提前召集國民代表大會”,“實現(xiàn)最低限度之民主政治”[2]233。1937年10月,章伯鈞受邀從香港到南京后,分訪各方人士,陳述民主抗日主張。1938年章伯鈞到武漢,在《抗戰(zhàn)行動》《前進日報》等刊物上發(fā)表《抗戰(zhàn)與團結》《國際形勢與中國抗戰(zhàn)》,宣傳全面抗戰(zhàn)及民主改革的主張。

1938年3月,解委會在武漢召開第三次全國干部會議,通過了《中華民族解放行動委員會抗日戰(zhàn)爭時期的政治主張》。在這份集中代表第三黨態(tài)度的宣言中,第三黨除了繼續(xù)提出要實行全面抗戰(zhàn)外,呼吁最熱烈的就是主張改革政治,強調(diào)“目前第一等的重要任務,乃是政治上的大改革”,而這個大改革就是“整個的掃除官僚主義的毒害,切實實現(xiàn)民主政治?!盵2]248

通過以上梳理可知,從建黨伊始到抗戰(zhàn)初期,民主政治是第三黨一以貫之的主張,自由人權是第三黨人孜孜以求的目標。在中華革命黨和臨委會時期,其路線側(cè)重于反對、推翻蔣介石的獨裁專制和南京國民政府的統(tǒng)治,建立體現(xiàn)人民權力和保障人民權利的平民政權。隨著民族矛盾的凸顯,1935年后第三黨逐漸改變了反蔣及推翻國民政府的政策,而是開始敦促國民黨開放政治,促使全國各黨派各團體聯(lián)合起來組成“反日陣線”,建立民主的抗日政府。這種思想認識的演變,是抗戰(zhàn)時期第三黨從事民主憲政運動的思想基礎。因為,民主憲政運動本質(zhì)上是在野各黨派各團體在承認國民政府的基礎上,限制國民黨政府權力,擴大民權的運動。

二、第三黨與戰(zhàn)時第一次民主憲政運動

如上述及,第三黨在抗戰(zhàn)初期強調(diào)目前首要的任務是政治上的大改革。其實,不僅僅是第三黨,中國共產(chǎn)黨、青年黨等黨派在抗戰(zhàn)爆發(fā)后也紛紛提出民主政治的主張。面對壓力,國民黨于1937年8月在國防最高會議下設立了“國防參議會”,作為一個交換意見的政治咨詢機構。1938年,更進一步,中國國民黨臨時全國代表大會正式通過了成立國民參政會的決定。首屆國民參政會共200名參政員,國民黨約占2/5。其余為在野黨派及無黨派人士。章伯鈞代表第三黨參加。

國民參政會雖然不是正式的民意機關,但是它畢竟為各黨派提供了一個公開合法的建言、議論平臺,對長期固守一黨訓政的國民黨來說,多少是一個進步。章伯鈞就表示:“國民參政會之產(chǎn)生,乃抗戰(zhàn)后政治上之收獲,使孫中山先生之民權主義與最近國人所要求之民主政治得以逐漸實現(xiàn)。自然,要做到從半民意機關發(fā)展并過渡到完全民主政治的實現(xiàn),還需要全國民眾繼續(xù)努力”[4]90。

在這種認知下,第三黨、青年黨、中共等在野人士一方面力推國民參政會自身的徹底議會化;一方面也以這個被稱為戰(zhàn)時“民主憲政運動的搖籃”[5]186的準民意機構為平臺發(fā)出民主的聲音??箲?zhàn)進入相持階段后,國民黨把注意力轉(zhuǎn)向?qū)?nèi),“一個主義,一個政黨,一個領袖”的聲音甚囂塵上。1939年1月,國民黨五屆五中全會召開,通過《限制異黨活動辦法》等規(guī)定,此后對中共及其他中間黨派的摩擦和壓迫也開始增加。面對這種情勢,為了爭取生存空間和實現(xiàn)民主理想,章伯鈞等人以1939年9月國民參政會一屆四次會議召開為起點,掀起了第一次民主憲政運動的高潮。

這次民主憲政運動的核心議題是結束黨治,召集國民大會,制定憲法。在該次大會上,中共、救國會、職教社提出4個與憲政有關的提案,如《請政府明令保障各抗日黨派合法地位案》《建議集中人才辦法案》。這些提案主要是強調(diào)集中人才、保障黨派合法地位等,間接與憲政相關。

除了以上4個提案,章伯鈞、左舜生與張君勱共同領銜提出的《請結束黨治,立施憲政,以安定人心而利抗戰(zhàn)案》。該提案則直接要求結束訓政、實施憲政。該案共提出五點理由和三點辦法。其中三點辦法包括:一、由政府授權國民參政會大會,推選若干人,組織憲法起草委員會,以制定一可使全國共同遵守之憲法。二、在國民大會未召集以前,行政院暫對國民參政會負責,省縣市政府,分別暫對各級臨時民意機關負責。三、于最短期內(nèi),頒布憲法,結束黨治,“全國各黨各派,一律公開活動,平流并進,永杜糾紛,共維國命?!盵4]585

另外,章伯鈞、張君勱、左舜生還另提了《改革政治以應付非常局面案》。其主要精神與前案基本一致,主張立即結束黨治,實行憲政,并提出立即成立舉國一致之戰(zhàn)時行政院的主張[4]588。

章伯鈞、左舜生、張君勱背后,分別代表了在野的三個重要黨派,三黨聯(lián)名或互署,自抗戰(zhàn)以來首次直接明確提出結束訓政,實施憲政的要求??紤]到提案人及內(nèi)容,兩案無疑是所有提案中分量最重的兩個提案。

實行憲政,本是屬于孫中山先生設計的“軍政、訓政、憲政”的最后一步的要求。憲政即要求結束訓政,召開國民代表大會,制定憲法,還政于民。在全面抗戰(zhàn)爆發(fā)之前,國民黨中央全會曾經(jīng)做過三次決議,承諾要制定憲法草案,召開國民大會,實施憲政。但是,除了1936年5月出臺了《五五憲草》外,國民大會一拖再拖。此次國民黨孔庚等也主動提出《請政府遵照中國國民黨第五次全國代表大會決議案定期召集國民大會制定憲法開始憲政案》,其實是在提前探知章伯鈞等的提案后,為免被動而倉促間提出來的。

國民黨其實并不愿意實施憲政。所以,在大會對這些提案進行討論時,國民黨參政員為一方,其余在野參政員為一方,雙方展開長時間激烈辯論。黃炎培記載“爭辯甚烈,屢瀕破裂”[6]179。雖然國民黨參政員頗不情愿,但因為群情不可阻遏,最后七個提案合并審查,還是通過治本、治標辦法各兩項。治本辦法一是“請政府明令定期召集國民大會,制定憲法,實行憲政”;二是“由議長指定參政員若干人,組織國民參政會憲政期成會,協(xié)助政府,促成憲政”。治標辦法一是“請政府明令宣布全國人民除漢奸外,在法律上其政治地位一律平等”;二是“為因應戰(zhàn)時需要,政府行政機構應加充實并改進,借以集中全國各方人才,從事抗戰(zhàn)建國工作,爭取最后勝利。”[4]593這個辦法的通過,是各黨派齊心協(xié)力的結果,可以說是民主勢力的一個重大勝利。此后第三黨等以此為憑籍,將民主運動由會內(nèi)轉(zhuǎn)向會外。

按照國民參政會通過的治本辦法,1939年9月,蔣介石不得不指定董必武、黃炎培、張瀾、左舜生等19人組成“憲政期成會”。由于沒有章伯鈞等人,各方反映強烈,后蔣介石不得不增補章伯鈞等6人為憲政期成會成員[7]129。

作為憲政期成會成員,章伯鈞積極參加憲政期成會集會討論,討論憲法草案等問題,并最終促成《國民參政會憲政期成會提出中華民國憲法草案(五五憲草)之修正草案》,亦即“期成憲草”的出臺?!捌诔蓱棽荨弊畲蟮奶厣侵鲝堅趪翊髸]幕后設置“國民議政會”這一常設機構,并賦予其極大的權力。這樣就實現(xiàn)了從“五五憲草”的總統(tǒng)制向議會制的轉(zhuǎn)變,把權力中心從行政機關轉(zhuǎn)到議會機構,盡量避免個人專制獨裁的出現(xiàn)。

章伯鈞等還積極召開憲政座談會。國民參政會一屆四次會議閉幕后,各地均召開憲政座談會,其中最有名的是主要由憲政期成會成員章伯鈞、左舜生、李璜、沈鈞儒等13人共同發(fā)起,在重慶市銀行公會舉行的憲政問題座談會。第一次座談會1939年10月1日舉行,到1940年4月1日止,就舉辦了8次之多。越到后來,參與人數(shù)越來越多,熱心憲政的人士包括中共參政員董必武、秦邦憲都參與了。在這個憲政座談會的影響下,在重慶的三十幾個婦女團體發(fā)起婦女憲政座談會,青年團體發(fā)起青年憲政座談會。而重慶的憲政座談會又影響了其他城市如成都、桂林、延安甚至在上海孤島等處。這些城市也紛紛召開座談會或成立憲政促進會之類的組織,形成抗戰(zhàn)以來憲政運動的第一波高潮。

國民黨對此持排斥態(tài)度,國民黨中央黨部秘書長葉楚傖后來即表示“研究可以,最好由少數(shù)學者在房間里研究研究,不要發(fā)表文章,來什么運動!”[8]147但面對此起彼伏,洶涌澎湃的憲政訴求,國民黨被迫有所表示。1939 年11 月17 日,國民黨五屆六中全會通過了《定期召集國民大會并限期辦竣選舉案》,決定在1940 年11 月12 日召集國民大會。

國民黨的這番表態(tài)讓民主黨派推動民主憲政運動更有依據(jù)。為了推動憲政,1939年11月19日,在第四次憲政座談會上,到會的各方面人士決定另組成重慶各界憲政促進委員會籌備會,并推舉章伯鈞、沈鈞儒、董必武等85人組成憲政促進會籌備委員會。1939年11月30日,憲政促進籌備委員會召開首次會議,推選章伯鈞、左舜生、孔庚、董必武、沈鈞儒等25人為常委,左舜生、孔庚、張申府為召集人[9]149。12月5日,憲政促進委員會常委會舉行首次會議,議決由張申府任常委會秘書處主任,沈鈞儒為宣傳委員會主任,章伯鈞為聯(lián)絡委員會主任,左舜生為研究委員會主任。另推張申府、章乃器等負責起草憲政促進會章程、大會宣言和工作綱領。左舜生、章伯鈞、孔庚等四人負責辦理憲政促進會的立案手續(xù)[9]149-150。憲政促進會籌委會成立后,沈鈞儒、章伯鈞、左舜生等做了大量的工作,民主憲政運動也進一步走向深入,并向全國各地發(fā)展。

各地轟轟烈烈的民主憲政運動,讓固守黨治的國民黨倍感壓力和恐懼。他們不會也不能完全接受在野人士提出的主張。因此,在1940年4月國民參政會一屆五次會議上,蔣介石態(tài)度模棱,避而不決,“期成憲草”最終未能通過,而后被束之高閣。1940年9月18日,國民黨中常會再次以交通不便為由,宣布國民大會延期召集。至此,這次以召開國民大會、制定憲法,實施憲政為中心的憲政運動高潮走向低落。

在本次民主憲政運動中,代表第三黨的章伯鈞作為國民參政會的參政員、憲政期成會成員、憲政促進會籌委會常委及聯(lián)絡委員會主任,積極發(fā)揮其組織、聯(lián)絡、宣傳的長處,四處溝通和活動,在憲政運動中和左舜生、黃炎培、張君勱等一起發(fā)揮了核心的作用。正因為章伯鈞在民主憲政運動中扮演了反對國民黨獨裁的重要角色,章伯鈞又有反對國民黨、蔣介石的歷史,且跟中國共產(chǎn)黨也常聲氣相通,走得較近,國民黨對其十分憤恨。在1940年遴選第二屆國民參政會參政員時,就不再遴選章伯鈞為參政員,直到1945年第四屆國民參政會時,不得已才重新遴選章伯鈞為參政員。國民黨此舉反照了章伯鈞和第三黨在其中發(fā)揮的重要作用。

三、第三黨與民主力量的大聯(lián)合

將民主力量聯(lián)合起來的想法,第三黨人早已有之??箲?zhàn)初期,黃炎培和丘哲就在武漢組織了“統(tǒng)一社”[10]200。在1939年9月份召開的國民參政會一屆四次會議上,由于各黨派密切合作,最終在參政會上通過了成立憲政期成會等決議。這讓第三黨等中間人士更加歡欣鼓舞,進一步將第三者聯(lián)合起來的愿望也更加迫切。因此,在掀起民主憲政運動高潮的同時,章伯鈞、左舜生等進一步溝通聯(lián)系,并于1939年11月23日正式成立統(tǒng)一建國同志會。該會集中了當時除張君勱之外在野的主要力量。會議并選舉了黃炎培、章伯鈞、左舜生、梁漱溟為常務干事,黃炎培為主席。這4位常務干事,實際上也是促成統(tǒng)一建國同志會成立的樞紐人物。

當然,統(tǒng)一建國同志會并非正式的政黨,人數(shù)較少,組織較散漫,發(fā)揮的作用有限,在國民黨鉗制之下,并不能完全抒發(fā)內(nèi)心想法。正如梁漱溟總結稱“組織松散,且未能強調(diào)吾人衷心之要求?!盵11]1061939年12月24日,政府公布第二屆參政員名單,第三方面不少敢言之士像章伯鈞等均被除名,國民黨籍參政員比例卻大幅上升,這強化了章伯鈞、梁漱溟、左舜生等團結第三方面人士的想法。再到1940年1月,皖南事變爆發(fā),更加直接觸發(fā)了他們成立正式政團的愿望。隨后,章伯鈞、梁漱溟等開始正式籌謀民主力量的大聯(lián)合。

民盟實際上由兩股力量匯合而成,當梁漱溟與左舜生、黃炎培、張君勱在籌謀民盟時,第三黨的章伯鈞、丘哲也正好建議各方成立第三者的政治同盟,于是雙方聯(lián)合起來開座談會,共同會商[11]124。雙方一拍即合,決定將統(tǒng)一建國同志會改組為民主政團同盟。此后,他們利用調(diào)停國共矛盾的機會,進行秘密串聯(lián)和反復討論。為了籌備組織,黃炎培、張君勱、左舜生、章伯鈞每人各拿出國幣一萬元,梁漱溟拿出六千元,作為經(jīng)費保障。在籌備會議中,并推定梁漱溟、左舜生、羅隆基起草政治綱領和宣言,章伯鈞、李璜起草組織章程[12]201。

1941年3月19日,中國民主政團同盟在重慶上清寺特園召開全體盟員大會。會議推選了13人組成中央執(zhí)行委員,其中章伯鈞、邱哲代表第三黨參加。會議并推選左舜生、黃炎培、張君勱、章伯鈞、梁漱溟為中央常務委員,其中黃炎培為主席,左舜生為秘書長,羅隆基為宣傳部長,章伯鈞為組織部長[12]201。此后章伯鈞擔任民盟常委、組織部長長達十余年。章伯鈞利用其結交廣泛,善于團結的組織才能,也利用第三黨以前在各地的組織基礎,為民盟做了大量工作,因此贏得了民盟“杰出的組織家”的稱號[7]139。比如民盟成立后,第三黨的丘哲也到香港,協(xié)助梁漱溟籌辦民盟機關報《光明報》工作。1944年9月,民盟中央指示丘哲、李章達(第三黨領導人)籌建民盟南方地方組織。1944年10月,在廣東梅縣召開民盟東南干部會議,丘哲也是核心人物,任東南支部副主任委員[10]205。

民盟成立后,第三黨將自己的工作重點轉(zhuǎn)移到民盟里面,不少活動是以民盟的名義活動。如前所述,民盟成立的出發(fā)點一是為了調(diào)解國共矛盾,另一個更重要動因是為了民主憲政。關于民盟與民主憲政的關系,民盟主席張瀾1945年曾代表民盟謂,“我們的中心主張,如前所說,一向就是民主、團結、抗戰(zhàn)三層,而其中尤以民主一層為中心的中心?!盵13]53-56而外界其實也是這么認為,比如中共就稱贊民盟成立,稱民盟為“民主力量的生力軍”,認為“抗日時期,民主運動得此推動(按指民盟成立),將有重大發(fā)展,開辟更好的前途。”[14]

因此,民盟的成立本身就是民主運動的成果之一,而民盟此后的所作所為均是民主憲政運動有機組成部分。

如前論及,自從1941年3月第二屆國民參政會開始,章伯鈞就已被國民黨除名。因此,國民參政會的諸多活動章伯鈞未能直接參加。在1943年9月掀起了第二民主憲政運動中,根據(jù)蔣介石的指示,王世杰等人組織了憲政實施籌備會,會員計劃包括一部分國民黨中央委員、一部分國民參政會參政員以及對憲政有專門研究者。王世杰經(jīng)與張君勱、黃炎培等人商議后,還計劃將章伯鈞等非參政員納入[15]542。但當蔣介石得悉名單后,對左舜生、李璜納入等極為不滿,陳布雷也極力反對章伯鈞、張瀾加入[15]542,543。經(jīng)王世杰力勸后,青年黨的左舜生才未被除名,但是章伯鈞卻不能幸免[16]165。1943年11月12日,憲政實施籌備會改為憲政實施協(xié)進會正式成立,張瀾、章伯鈞這樣重量級的人士仍被排斥在外。

不過,章伯鈞雖然被排除在國民參政會、憲政實施協(xié)進會外,但并未影響第三黨參與民主運動的熱情,也并未影響其在民主運動中發(fā)揮積極作用。章伯鈞等以中華民族解放先鋒隊及民盟為平臺,發(fā)聲發(fā)言,廣泛聯(lián)絡。比如1941年9月18日,中華民族解放行動委員會對時局發(fā)表宣言,提出“徹底改革并充實各級政治機關”“確立民主的領導抗戰(zhàn)方針”等十四條意見[2]233。還比如1941年12月21日,周恩來與黃炎培、張君勱、左舜生、章伯鈞、張瀾在特園商談意見[17]536。1942年1月9日,周恩來、董必武到黃炎培寓所同張瀾、張君勱、左舜生、章伯鈞、沈鈞儒、張申府、鮮英等交談[17]538??梢?,很多重要會談都不缺章伯鈞的身影。尤其是1942年四五月間,周恩來通過章伯鈞和楊杰的介紹,與左舜生、羅隆基一起同劉文輝和潘文華進行過兩次合作會談。雙方相約信守堅持抗戰(zhàn)、尊重各方的武力、保證和配合人民以利于抗戰(zhàn)民主的活動。劉等同意有同中共合作的必要,并答應在西康雅安設立電臺同中共直接通報[17]544。這次會談后,形成民盟、中共及地方實力派三者聯(lián)盟,共同推進民主憲政運動的態(tài)勢。

四、第三黨與戰(zhàn)時第二次民主憲政運動

1943年9月,以國民參政會三屆二次會議為起點,掀起了第二次憲政運動的高潮。正如眾多論者指出,與1939年9月一屆四次參政會所興起的那次憲政運動高潮關注憲法草案問題不同,此次民主憲政運動高潮重心主要集中在爭取人民言論、出版、人身等自由權利。第三黨在這方面也做了大量工作,比如1944年4月28日,章伯鈞和沈鈞儒、張申府一起,在重慶招待文化界,表達了對言論自由、思想自由、學術自由的強烈訴求[18]222。

為了增強民主的聲音,1945年2月,第三黨創(chuàng)辦《中華論壇》,強調(diào)創(chuàng)刊“秉持的立言態(tài)度,自然是依據(jù)一貫的信念,即民主的風范,客觀的精神,和虛懷若谷的情操?!盵2]262《中華論壇》為配合民主憲政運動高潮,刊登了大量呼吁自由和憲政的文章。如1945年2月,章伯鈞對蔣介石元旦廣播發(fā)表評論,希望國民黨能夠真正地踐行 “1945年的民主諾言”,希望要“說真話,做真事”,希望在未召開國民代表大會之前,“一般民主自由的權利,如集會、言論、結社之自由;召開競選、發(fā)表政治主張之自由、以及黨派合法平等地位的確立,必須立即實現(xiàn),使凡屬一般不隸籍于國民黨之人士,皆可獲得參與制憲之機會及權利?!盵2]264-265

在爭取出版自由方面,為改善書報檢查辦法,憲政實施協(xié)進會經(jīng)過多番爭取和努力,于1944年9月21日通過了《改善書報檢查辦法案》,此后還議定出版物審查辦法及手續(xù)議案[16]327。這些方案,雖然遭到國民黨內(nèi)戴季陶、張厲生等人的異議,最終還是經(jīng)12月14日國民黨中央秘書處審查通過[15]661。從此,書報檢查制度有所改善和放松。

為了獲得更多更徹底的新聞出版自由,1945年4月,章伯鈞代表《中華論壇》、左舜生等代表《民憲》、周謙沖代表《國論》、鐘天心代表《民主世界》,還有黃炎培、張志讓等代表《憲政》,議決組織民主期刊協(xié)會,聯(lián)合發(fā)行臨時刊[19]30。其后,民主刊物進一步匯集,進一步要求出版自由。到了8月31日,《中華論壇》《民憲》《再生》等重慶八大雜志主辦人舉行會議,決定聯(lián)合起來,不送審查,并發(fā)行聯(lián)合增刊[19]75。9月15日,《中華論壇》等20家雜志通知國民黨中宣部、國民參政會,拒絕再將原稿送國民黨新聞當局審查。其后,新聞、出版、文化界也紛紛響應,形成一個反對國民黨新聞檢查制度的拒檢運動[20]167。

跟1939年興起的那次民主運動一樣,舉行各式各樣的憲政座談會依然是推進民主憲政運動的主要形式。《憲政》月刊社的黃炎培、張志讓在交通銀行發(fā)起的憲政座談會,從1944年1月4日至1945年4月,共發(fā)起12次憲政座談會,對憲政的方方面面的問題進行討論。另外,左舜生、張君勱在重慶遷川工廠聯(lián)合會大禮堂發(fā)起憲政座談會,《國訊》旬刊社,《國是》社也常舉辦座談會。章伯鈞代表第三黨積極參與其中。比如1944年1月3日,左舜生、張君勱在重慶遷川工廠聯(lián)合會大禮堂率先發(fā)起憲政座談會,黃炎培、沈鈞儒、章伯鈞、王造時等60余人出席,與會者討論熱烈。

民主憲政運動在重慶如火如荼地進行,在成都、昆明、桂林等地也廣泛展開。這些座談、討論等活動看似分散,各有領導,但實際上是聲氣相通,互相配合。而在其中居于領導地位的就是民盟。

在民主憲政運動中,民盟主要領導經(jīng)常通過各種形式召開正式或非正式的會議。章伯鈞作為民盟常委和組織部長,自然常常參加。從《黃炎培日記》記載來看,僅僅在1945年1月份,章伯鈞就于6日、9日、12日、13日、14日、19日、25日、28日、30日,參加了民盟主要領導人9次聚談[19]1-10。因此,我們有足夠的理由相信,無論是在國民參政會、憲政實施協(xié)進會的所作所為,還是會外的種種爭取自由、人權和憲政的座談會,都并非是分散無序的,而是在章伯鈞等民盟領導人領導下進行的。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除了章伯鈞、左舜生、張君勱等中間黨派人士,中共也積極參與了民主憲政運動。第三黨是抗戰(zhàn)時期與中共聯(lián)系最為密切的中間黨派之一。由于歷史淵源及主張的契合,第三黨與中共之間有天然的親近感。抗戰(zhàn)以后,中共放棄了“關門主義”的“左”傾錯誤政策,加上雙方抗日御侮及追求民主的共同理想,第三黨很快就與中共建立了合作關系。1937年冬,章伯鈞、彭澤湘就代表第三黨與周恩來、王明進行了會談,表示以后要密切合作,共同戰(zhàn)斗[7]107。1941年1月,章伯鈞、丘哲代表解委會與中共領導人周恩來、董必武、葉劍英在重慶曾家?guī)r50號舉行正式會談,向中國共產(chǎn)黨表示了合作的誠意,并希望得到經(jīng)濟上的援助。中共愿意合作并給予援助。從此,兩黨的關系更加密切[17]500。

在第三黨的努力下,民盟也逐漸左轉(zhuǎn)。民盟成立時主要由第三黨、中國青年黨、國社黨、鄉(xiāng)村建設派、中華職教社這“三黨兩派”組成。考慮到沈鈞儒、鄒韜奮代表的救國會較為“激進”,怕引起國民黨的更多干涉,所以未讓救國會加入。到了1942年,在章伯鈞等人的力推下,救國會還是加入民主政團同盟。這樣民盟就形成“三黨三派”的結構,這無形中加強了民盟中的左派力量。但是,由于青年黨勢力較大,民盟長期借青年黨總部辦公,左舜生長期擔任秘書長,在成都的民盟主席張瀾又經(jīng)常受到青年黨領導人李璜的影響,所以民盟最初幾年一直主要掌握在青年黨手中。青年黨與國民黨關系較為密切。為了改變這種情況,在章伯鈞等人的極力主張下,1944年9月中國民主政團同盟改組為中國民主同盟,以后盟員以個人名義加入。在組織部長章伯鈞的領導下,無黨派盟員大為增加,青年黨在民盟中的優(yōu)勢逐漸消失。而整個民盟逐漸左轉(zhuǎn),與中共的關系則越來越密切。

由于第三黨及民盟與中共形成了良好的關系,使得中共在民主憲政運動中能夠與第三黨、民盟相互扶持和配合。如1943年6月,第三黨就約請周恩來在半山新村與在重慶的黨員會晤。周恩來分析形勢,認為爭取民主、團結抗日是當前主要工作。民主運動當然要廣大人民群眾參加,要有共同目標,那就是“團結抗戰(zhàn)”。周恩來強調(diào)民盟在當前可起到抗日民主運動的推動作用[10]205。在此后的第二次民主憲政運動高潮中,中共中央政治局發(fā)出指示,強調(diào)要參與其中,以實現(xiàn)“戰(zhàn)勝日寇與建立民主國家之目的?!盵21]90在這種方針下,延安等根據(jù)地舉行了各界人士憲政座談會。在國統(tǒng)區(qū),董必武也常參加憲政實施協(xié)進會會議和各式座談會。中共的參與,無疑大大壯大了民主憲政運動的聲勢和力量,推動了憲政運動走向深入。

1944年9月,林伯渠代表中共在國民參政會三屆三次會議上提出結束一黨專政,建立民主聯(lián)合政府的號召。第三黨和民盟積極響應。9月24日,章伯鈞和沈鈞儒等召集了五百多人參加的民主憲政促進大會,一致提出了實行民主,挽救危機,召開國是會議,成立民主聯(lián)合政府的要求。從此,“一黨訓政”與“聯(lián)合政府”的爭論成為憲政運動的新焦點。成立民主聯(lián)合政府日漸成為各方努力的新方向。

五、結語

本文集中梳理了第三黨對民主政治的主張和訴求,并述論了第三黨與戰(zhàn)時民主憲政運動的關聯(lián)及其在其中發(fā)揮的作用??梢园l(fā)現(xiàn),民主政治是第三黨人一以貫之的主張,自由人權是第三黨人孜孜以求的理想。秉持這種理念,第三黨積極參與了抗戰(zhàn)時期的民主憲政運動。在主要以國民參政會為平臺的第一次民主憲政運動中,章伯鈞作為國民參政會的參政員、憲政期成會成員、憲政促進會籌委會常委及聯(lián)絡委員會主任,積極發(fā)揮組織、聯(lián)絡、宣傳的長處,四處溝通和活動,或提出憲政提案,或發(fā)起憲政座談,或推動“期成憲草”出臺,在憲政運動中和左舜生、黃炎培、張君勱等一起發(fā)揮了核心的作用。在推動統(tǒng)一建國同志會及民盟的成立、實現(xiàn)民主力量的大聯(lián)合過程中,章伯鈞為代表的第三黨也發(fā)揮了極為重要的作用。此后,盡管章伯鈞被國民黨排除在國民參政會、憲政實施協(xié)進會之外,但是民盟事實上已經(jīng)成為推動民主憲政運動的主要力量。作為“民盟杰出組織家”的章伯鈞利用民盟這一平臺,與在參政會的民盟會員一起,繼續(xù)擴大民主力量,推動民主憲政運動。1943年9年掀起的第二次民主憲政運動高潮中,民盟仍居領導和核心作用,第三黨也大力推動言論、出版自由的實現(xiàn)。另外,在第三黨的推動下,民盟逐漸左轉(zhuǎn),使得中共在民主憲政運動能夠與第三黨、民盟相互扶持和配合,從而大大壯大了民主憲政運動的聲勢和力量,推動了憲政運動走向深入。

第三黨對民主憲政運動積極參與,自有其積極意義,比如一定程度上打擊了國民黨的獨裁統(tǒng)治,宣揚普及了民主理念,推動了民主力量的增長與聚合等。不過,從根本上來說,這場運動并不成功。期成憲草最終被束之高閣;有關保障人民自由,改善審查等成果流于紙面。實踐證明,在“說力”而非“說理”的新戰(zhàn)國時代,以和平的方式向以軍力為后盾的國民黨專制政府爭取“民主憲政”,在混亂失序的舊中國追求憲政之夢,這條道路終究還是不能走通。中共提出了成立“民主聯(lián)合政府”號召后,“一黨訓政”與“聯(lián)合政府”成為憲政運動爭論的焦點,第三黨和其他黨派積極響應,使得成立民主聯(lián)合政府日漸成為各種政治勢力努力的新方向。

猜你喜歡
民盟憲政國民
民盟福建省委會向福建中醫(yī)藥大學捐贈《精正大醫(yī)圖》
教育評論(2022年2期)2022-03-23 03:16:50
向黨而生伴黨行——湖南民盟地下組織建立前后
中國民藏北宋宮廷用瓷鑒賞(4)
一直難忘
高地
中共在國統(tǒng)區(qū)掀起的兩次憲政運動高潮
文史春秋(2019年12期)2019-04-13 13:49:36
建國以來中國共產(chǎn)黨與民盟關系探討——兼論政黨關系和諧
國民健康 國家強盛
論晚清憲政運動與民治精神
法律史評論(2016年0期)2016-11-08 01:42:08
憲政視野中的人民政協(xié)民主監(jiān)督
湛江市| 宜兴市| 驻马店市| 封开县| 永新县| 杭锦后旗| 三江| 彰化市| 齐河县| 叶城县| 自治县| 鄱阳县| 银川市| 武陟县| 沙坪坝区| 都兰县| 洪洞县| 桦南县| 太仓市| 朝阳县| 阿拉尔市| 新绛县| 酉阳| 横山县| 灌阳县| 襄城县| 嫩江县| 榆林市| 铅山县| 绍兴县| 平凉市| 沧源| 宁陵县| 阿图什市| 济源市| 铜川市| 商都县| 黑龙江省| 万年县| 齐河县| 志丹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