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西冀
我新造過一句話:口味故鄉(xiāng)來。這是自己作文,可以肯定沒有抄襲任何人。當時覺得很了不起,甚至認為會成為流行語。一旦流行開來,說不定還會有人請我去講講課。結(jié)果是明擺著的。由此,我或多或少感受到了做成點事,哪怕是小小的一件事,都不容易。
拿到廣西人民出版社新上市的《一個村莊的食單》,我算是找到了知音。一位名叫黃孝紀的湘籍作家,把20世紀70年代到90年代的鄉(xiāng)愁傾瀉在鄉(xiāng)吃上,又燃起了我對新造句子“走紅”的期待。同是鄉(xiāng)村中人,同是一個年代的人,同是愛吃湘菜的人,看完這66篇鄉(xiāng)吃敘說,便很盼望認識這位美食作家,想方設(shè)法敲他一頓,特別是不能少了我看中的幾個村莊名菜。
比如《蛋》。“童年和少年時代,吃母親做的煎炒雞蛋或鴨蛋,味道十分之好。母親煎炒蛋的方式多,配合著四時菜蔬,就愈加豐富了。”當那些野筍子、薤白、新鮮辣椒、腌剁辣椒一與蛋相遇,“若是切幾粒蒜子,或切幾根香蔥,香味就更濃了,紅辣黃蛋綠蔥,看著就讓人食欲大開”。作者不僅把蛋的吃法寫了個活色生香,還把其中包含的孝道描繪得淋漓盡致。
比如《豬肉》?!按汗?jié)里,炸豬肉是我們十分喜愛的美味佳肴?!薄罢ㄘi肉切成方墩狀,如棋子,像拳頭,俗稱棋子坨,或者劃切成片,狀如長梳,叫梳肉,也叫扣肉,都是結(jié)結(jié)實實的一大盤?!必i肉是中國大多數(shù)人最普通最喜愛的菜,從北到南,從鄉(xiāng)村到城市,從富貴人家到窮苦百姓,都視之為佳肴,煎炸鹵燜,炒蒸燉煮,做法各異,百味新生。作者深情地憶起“喂豬草長大的土豬肉,無論做成怎樣的菜肴,味道總是香美。即便如此,在村人敏感的味覺里,豬的這個肥白的肉身,哪處更好吃,適合做出什么樣的菜品與肉食,都能分出個等次來”。當然啦,兩個菜哪里夠?還有鼎罐飯、田螺、炒豌豆、米豆腐、糕粑、糯米酒和楓樹葉茶……
翔實的記敘、快樂的回憶和細膩的描繪,凝聚成一種包裹在食單中的鄉(xiāng)愁。鄉(xiāng)愁是一本大書,人人都有自己的個性解讀和過往留痕。我的印象里,王維是一個鄉(xiāng)愁情結(jié)最濃的詩人和畫家?!皝砣站_窗前,寒梅著花未”的遙想,“獨在異鄉(xiāng)為異客,每逢佳節(jié)倍思親”的孤單,“紅豆生南國,春來發(fā)幾枝。愿君多采擷,此物最相思”的多情,寫盡了漂泊在外的人愁腸百結(jié)的思緒。古往今來,多少文人墨客都無法揮散這股淡淡的幽情。杜甫“露從今夜白,月是故鄉(xiāng)明”,李白“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xiāng)”,王昌齡“洛陽親友如相問,一片冰心在玉壺”。這些詩人已距我們一千多年,流傳至今的詩句,依然令多少人為之擊掌吟唱、澆酒醉傷、寄夢故鄉(xiāng)!
黃孝紀的食單自然不僅僅只道鄉(xiāng)愁。超然物外的東西是什么呢?我一遍遍地翻著書,一篇篇地品賞文,體驗著粗茶淡飯的鄉(xiāng)村日子,體悟著村莊食單的家味親情,讀著讀著,剎那間,一種令我怦然心動的念頭涌到腦際:浸透全書的是滿滿的母愛!
“在半年的日子里,母親會通盤考慮廒里的稻谷和窖里紅薯的數(shù)量,籌謀每日所需,盡力做到細水長流,不至于斷炊挨餓?!保ā稜F紅薯》)
“我嗍田螺的嘴上功夫從小就十分了得,有時母親做了辣椒炒田螺,我會往自己的飯碗里扒一大堆,坐于一旁的矮凳或門墩,嘟著嘴巴,嚯嚯嗍個不停,吃得津津有味,辣得火燒火燎,熱汗直冒?!保ā短锫荨罚?/p>
如果覺得這種回憶片段只是單張照片,我們不妨數(shù)碼式地檢閱。
“父親尤愛吃母親做的爛蘿卜。母親做爛蘿卜,過程煩瑣……”“做甜蘿卜也是母親的拿手戲……”“母親腌的酸蘿卜有兩種……”“母親會掏一碗紅辣椒的腌蘿卜條……”(《腌蘿卜》)
在《油豆腐》不到1700字中,串聯(lián)著9個母親做菜的細碎身影?!懊磕赀@個時候,母親量了自家的黃豆……”,“滿筲箕的豆腐塊端到家里,等到了夜間,母親添了炭火,架上油鍋,倒入大半鍋新茶油,就開始炸油豆腐了?!赣H這時候不喜歡我們多嘴多舌,生怕說出什么不吉的話來?!薄澳赣H炸油豆腐時,先從筲箕里將豆腐塊撿到大碗?!薄澳赣H不時用筷子將這些油豆腐夾翻轉(zhuǎn)來炸?!薄澳赣H會用她預(yù)備好的瓦甕,將大部分的油豆腐一層層地裝進去,每層撒上鹽壓實?!薄懊磕辏赣H在炸完油豆腐后……”“母親有時也炸坨子豆腐?!薄澳赣H也有腌油豆腐的習慣,將油豆腐腌進剁紅辣椒壇子里,能長期不壞?!?/p>
我們再來分享一個慢鏡頭:“炸油糍粑時,母親左手持油糍粑燈盞,右手拿長柄銅勺從盆里舀一小勺米漿倒入盞里,略略一搖,盞內(nèi)就成了白白圓圓的一塊,隨即浸入油鍋中。一陣沸騰,油鍋嘩嘩,薄薄的油糍粑脫離了盞盤,浮在了油面上。而后,母親又重復(fù)著先前的動作,炸下一塊油糍粑?!保ā队汪亵巍罚?/p>
這種對母愛書寫的密度、程度和溫度,動人心弦、沁人心脾。每個人心中都潛藏著自己的母愛。
著名作家、教授季羨林在《賦得永久的悔》中懺悔式地說,“我這永久的悔就是:不該離開故鄉(xiāng),離開母親”。國防部前部長遲浩田將軍在母親離去第38 個年頭之時,深情地寫出《懷念母親》。著名“水稻之父”袁隆平在80 歲生日那天,告慰母親:《媽媽,稻子熟了》。著名學者、戲劇家吳祖光撕心裂肺地喊出《請母親饒恕我》。每一個人對母親的回憶都寫滿著幸福、愧疚、思念、惆悵,我們從中可以讀出這樣的一個人生道理:世界上最幸福的人,就是生活在有老有小、有說有笑、有柴有米、有鍋有灶家庭的人,生活在一個充滿著溫馨時光、老少吉祥安康、母愛永存家庭的人。
黃孝紀的母愛在哪里?在村莊,在食單,在家庭,在種菜摘茶、制酒燒飯、包粽打糖的母親身上。母親是平凡的,又是偉大的。母親為家人做的每一件事都是具體的、瑣碎的、用心的、勞累的。把一件件平凡的事做到不平凡,只有母親般的人才做得到。這樣的付出、這樣走過的一輩子,便有了兒女心中偉大的母親形象。
《一個村莊的食單》帶給我們的,不只是文字敘述的質(zhì)樸、生活畫面的純真、器物用具的刻痕,還有鄉(xiāng)村生活的歲月靜好、鄉(xiāng)吃食單的尋根念想和鄉(xiāng)愁漫滲的縱情對談,尤其是對父母、姐妹和鄉(xiāng)親們的快樂出發(fā)和回望記憶。聽說,黃孝紀還寫了很多鄉(xiāng)村題材作品:《時光的味道》《瓦檐下的舊器物》《老去的村莊》《八公分的時光》,推想也會像《一個村莊的食單》一樣有古韻、有故事、有場景、有意境,我東淘西找,得弄幾本來好好讀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