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晉]陳 壽
亮少有逸群之才,英霸之器,身長八尺,容貌甚偉,時人異焉。遭漢末擾亂,隨叔父玄避難荊州,躬耕于野,不求聞達。時左將軍劉備以亮有殊量,乃三顧亮于草廬之中;亮深謂備雄姿杰出,遂解帶寫誠,厚相結(jié)納。及魏武帝南征荊州,劉琮舉州委質(zhì),而備失勢眾寡,無立錐之地。亮?xí)r年二十七,乃建奇策,身使孫權(quán),求援吳會。權(quán)既宿服仰備,又睹亮奇雅,甚敬重之,即遣兵三萬人以助備。備得用與武帝交戰(zhàn),大破其軍,乘勝克捷,江南悉平。后備又西取益州。益州既定,以亮為軍師將軍。備稱尊號,拜亮為丞相,錄尚書事。及備殂沒,嗣子幼弱,事無巨細,亮皆專之。于是外連東吳,內(nèi)平南越,立法施度,整理戎旅,工械技巧,物究其極,科教嚴明,賞罰必信,無惡不懲,無善不顯,至于吏不容奸,人懷自厲,道不拾遺,強不侵弱,風(fēng)化肅然也。
當此之時,亮之素志,進欲龍驤虎視①,苞括四海,退欲跨陵邊疆,震蕩宇內(nèi)。又自以為無身之日,則未有能蹈涉中原、抗衡上國者,是以用兵不戢②,屢耀其武。然亮才,于治戎為長,奇謀為短,理民之干,優(yōu)于將略。而所與對敵,或值人杰,加眾寡不侔③,攻守異體,故雖連年動眾,未能有克。昔蕭何薦韓信,管仲舉王子城父,皆忖己之長,未能兼有故也。亮之器能政理,抑亦管、蕭之亞匹也,而時之名將無城父、韓信,故使功業(yè)陵遲④,大義不及邪?蓋天命有歸,不可以智力爭也。
青龍二年春,亮帥眾出武功,分兵屯田,為久駐之基。其秋病卒,黎庶追思,以為口實。至今梁、益之民,咨述亮者,言猶在耳,雖《甘棠》之詠召公,鄭人之歌子產(chǎn),無以遠譬也。孟軻有云:“以逸道使民,雖勞不怨;以生道殺人,雖死不忿?!毙乓?!論者或怪亮文彩不艷,而過于丁寧周至。臣愚以為咎繇大賢也,周公圣人也,考之《尚書》,咎繇之謨略而雅,周公之誥煩而悉。何則?咎繇與舜、禹共談,周公與群下矢誓故也。亮所與言,盡眾人凡士,故其文指不得及遠也。然其聲教遺言,皆經(jīng)事綜物,公誠之心,形于文墨,足以知其人之意理,而有補于當世。
(原文據(jù)中華書局1982年版《三國志》)
【注釋】
①龍驤虎視:像龍馬高昂著頭,像老虎注視著獵物。形容人氣概威武,也比喻雄才大略。
②戢:收斂、停止。
③侔:相等、相齊。
④陵遲:衰微、衰落、衰敗。
【譯文】
諸葛亮年輕時就顯露出超群的才華、英雄的氣概,他身長八尺,容貌偉岸,當時的仁人志士都對他甚為看重。遭遇漢末動亂,他隨叔父諸葛玄避難到荊州,親身耕種田地,不求聞名顯達。當時左將軍劉備認識到他有奇才,于是三顧茅廬親自前往拜訪;諸葛亮也深感劉備出類拔萃、英姿超群,于是推心置腹地向劉備顯示忠誠,兩人傾心相交。魏武帝南征荊州,劉琮獻出荊州歸降,劉備大勢已去,兵力單薄,以致無立錐之地。當時諸葛亮年僅27 歲,即向劉備獻上奇謀,親自出使東吳拜見孫權(quán),求東吳發(fā)兵救援劉備。孫權(quán)本來對劉備就欽服景仰,此時又見諸葛亮卓爾不凡,對他甚為敬重,當即派遣三萬人馬去救援劉備。劉備借助東吳援軍與魏武帝開戰(zhàn),將曹魏軍隊打得大敗,并乘勝進軍,連打勝仗,于是平定了江南地區(qū)。后來劉備又西取益州。益州平定后,諸葛亮被任命為軍師將軍。劉備稱帝,拜封諸葛亮為丞相,總管尚書臺政務(wù)。待劉備去世,其子劉禪繼位,年少無知,政事無論大小,全由諸葛亮裁斷。于是他對外與東吳連好結(jié)盟,對內(nèi)平定南部諸郡,頒定法律制度,整治全國軍隊,所制機械極其精巧,法令嚴正賞罰分明,作惡者無人不受懲處,為善者無人不被表彰,終于使全國官吏做到不敢違法犯紀,人人奮求上進,道不拾遺,強不凌弱,民風(fēng)淳厚,秩序井然。
處在當時的社會,諸葛亮的理想是,進而如蛟龍舉首猛虎雄視,一舉而統(tǒng)一四海,退而割據(jù)邊疆,壯大國力而震懾天下。他還考慮到自己去世后,則蜀國無人為繼像自己一樣進伐中原抗衡強魏,故而年年用兵,屢屢張揚武力。然而諸葛亮的才干,長于整治訓(xùn)練軍隊,奇謀制敵方面卻有所短缺,治理百姓之才干,強于他為將的謀略。況且與他對陣作戰(zhàn)之人,不乏當代人杰,加上雙方力量對比懸殊,本應(yīng)采取守勢的蜀國他卻反而頻頻主攻,所以雖說年年興師動眾,卻未能取得成功。昔日蕭何舉薦韓信,管仲舉薦王子城父,都是因為考慮到了自己的才能長于治國,未能兼有軍事指揮的才干。諸葛亮的治國政治才干或許不亞于管仲、蕭何,可惜他當時找不到像城父、韓信那樣的名將,致使自己的功業(yè)難成,統(tǒng)一的理想不能實現(xiàn)??梢娞烀鶜w,不是人的智慧能力可以爭到的事。
魏明帝青龍二年(234 年)春,諸葛亮率軍出武功,分派兵卒開荒屯田,作為長久駐軍的基礎(chǔ)。這年秋天,他就因病去世,百姓追憶懷念他,把他的功績作為談話的材料。直到今天,梁州、益州的百姓贊述諸葛亮的話仍能聽到,即使《甘棠》頌揚召公、鄭人歌頌子產(chǎn),也不可與此種情形相比。孟子說過:“用最終目的在于讓百姓享受安樂的措施來役使百姓,即使勞苦,人們也不會口出怨言;用最終目的在于使百姓幸福生存的手段來傷害性命,即使被殺死他也不會心存忿恨。”此言可信??!評論者有人認為諸葛亮的文辭華彩不夠,而過于啰唆詳盡。臣則認為皋陶是大賢人,周公是大圣人,但考察《尚書》所載文字,其中“皋陶謨”中皋陶之言簡略典雅,“周公誥”中周公之文繁復(fù)盡詳。為什么他們也不一致呢?因為皋陶在與舜、禹交談,周公在同下屬們一起發(fā)誓。諸葛亮所談話的對象,盡是普通的士兵百姓,所以他不必追求華麗深奧的文辭。然而他的著作文字,都是他親身經(jīng)歷事情或親手處理事務(wù)的經(jīng)驗之談,其公正誠實的精神躍然紙上,因此通過這些文字可知他的思想主張,對當今世事有著補益借鑒的價值。
【簡析】
陳壽在《三國志》中破例為諸葛亮的整個人生寫了一段很長的評述,對諸葛亮的品德、才能、功績都做了非常中肯的評價,比如“亮才,于治戎為長,奇謀為短,理民之干,優(yōu)于將略”,認為諸葛亮擅長為政理民,可與管仲、蕭何相比,確為不刊之論。
大致說來,陳壽的評述分為三個部分:第一部分從開頭到“屢耀其武”,完全從肯定的角度,贊美他的“杰出雄姿”。第二部分從“然亮才”到“不可以智力爭也”,對諸葛亮的能力和功績做了中肯的評價,雖然第一部分作者全面介紹了諸葛亮早期的“杰出雄姿”,夾敘夾議,但是在這一部分,卻完全省略了對諸葛亮后期事跡的敘述,有“論”而無“敘”,顯然是因為諸葛亮“連年動眾,未能有克”并不像早期那么光彩照人。陳壽還給諸葛亮找了兩個失敗的借口,第一個是沒有像城父、韓信這樣的名將輔佐他,然而陳壽并沒有就此絲毫提及姜維、馬謖,存心“為賢者諱”,第二個是“天命有歸,不可以智力爭”,一則訴諸天命而表達惋惜之情,二則也給魏晉王朝留足了體面。第三部分從“青龍二年春”到“而有補于當世”,在對諸葛亮去世后的蓋棺評論中,一方面將其與召公、子產(chǎn)、咎繇、周公這樣的古代名臣相提并論,另一方強調(diào)諸葛亮的“聲教遺言”常為“黎庶追思”而且“有補于當世”,這與號召本朝及后世為官之人都應(yīng)向諸葛亮學(xué)習(xí)無異。
陳壽對諸葛亮一生的評價,顯然是精心選材,言辭之間,也處處都流露出了對諸葛亮的敬仰和同情,可以說作者之情與傳主之情渾然融為一體,很有感染力。
小故事
惜 墨
侯美玲
周有光是我國著名的語言學(xué)家,由他撰寫的《語文閑談》是一部介紹語文知識的趣味性讀物。
一天,朋友老李來訪。一番寒暄后,周有光起身去泡茶,老李順便拿起桌上的幾頁草稿看起來。最初的一份草稿足足寫了兩頁半紙,大約有400余字,上面用筆刪去了很多。第二份上的字數(shù)一下子縮減至200多字,但也是改了又改。到了第三份草稿上,只剩下大半頁幾十個字了。看到這里,老李饒有興致地讀了起來。最后,他忍不住點頭評價道:“行文短小,通篇沒有廢話。結(jié)尾戛然而止,似乎很突兀,細細品來,卻意味深長?!?/p>
恰在此時,周有光端著泡好的茶水走進來。老李晃一晃手中的稿紙,笑著問:“不容易??!一篇文章刪去了多半,不覺得可惜嗎?”周有光微笑著回答道:“不可惜,要說的事情已經(jīng)全部交代清楚,再多說一個字也顯多余?!崩侠罟室庹f:“如此一來,稿費少了好多!”周有光正色道:“那也不能多寫一個字!”
不肯多寫一個字,周有光十分“吝嗇”自己的筆墨,《語文閑談》中的文章因其短小精悍、干凈利索,卻又一語中的,被讀者視為“奇書”。
(摘自《課堂內(nèi)外》2017年第10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