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三州_亚洲少妇熟女av_久久久久亚洲av国产精品_波多野结衣网站一区二区_亚洲欧美色片在线91_国产亚洲精品精品国产优播av_日本一区二区三区波多野结衣 _久久国产av不卡

?

康有為“性有善有不善”思想探究
——以《孟子微》為中心

2020-03-03 07:18呂箐雯
理論界 2020年7期
關鍵詞:性善性惡三世

呂箐雯

康有為(1858-1927)作為維新運動的領袖,更多的是作為政治思想家出現(xiàn)在人們視野中,這與當時內憂外患的社會背景相關。其所有政治思想都以學術為本源和基礎,“吾注有《禮運》《中庸》‘四書’《春秋》及《禮記》選,可以宣講,發(fā)明升平、太平、大同之義”?!?〕而康有為的學術思想中,又以人性思想最為根本。梁啟超曾謂其師康有為之論理,“以‘仁’字為唯一之宗旨”?!?〕“仁也者,人也”(《孟子·盡心下》),“仁”的義理闡發(fā)必定以人性理論探究為基礎,可見人性思想在康有為總體學術思想中的地位與價值。但康有為的人性學說十分龐雜,前后也經歷了多種演變與發(fā)展,《孟子微》作為康有為流亡海外時集中完成的著作,可以更清晰、全面地呈現(xiàn)康有為對孟子的認知與理解。因而本文以《孟子微》為研究中心,以康有為關于“性有善有不善”的思想為切入點,通過分析這一思想,明確康有為將人性論與政治學說相結合的部分問題。

一、康有為“性有善有不善”思想概述

“性有善有不善”的表述出現(xiàn)于《孟子·告子上》:“或曰:‘有性善,有性不善;是故以堯為君而有象,以瞽瞍為父而有舜;以紂為兄之子且以為君,而有微子啟、王子比干。’”性本然就有善與不善的區(qū)分,堯為君,象為臣,但至善之堯也不能使象為善;瞽叟為父,也不能化舜為惡;紂為君,又與微子、比干有兄弟之親,也不能使二子為不仁之人,故“善惡不可化移,是亦各有性也”,〔3〕這種理論強調絕對的善與惡。

對“性有善有不善”思想繼承較多的是王充,他在《論衡·本性篇》中說:“周人世碩,以為人性有善有惡,舉人之善性養(yǎng)而致之則善長,惡性養(yǎng)而致之則惡長。如此,則性各有陰陽,善惡在所養(yǎng)焉?!辈⑼ㄟ^商紂、羊舌食我等人之例,來反對孟子人性本善的說法。他認為:“九州田土之性,善惡不均,故有黃赤黑之別,上中下之差……余固以孟軻言人性善者,有中人以上者也;孫卿言人性惡者,中人以下者也;揚雄言人性善惡混者,中人也?!薄?〕顯然,王充以孔子的“唯上知與下愚不移”(《論語·陽貨》)與董仲舒的“性三品”說為基礎,將人性劃分為三個層次,強調上等根器者性則善,下等根器者性則為惡,而大多數(shù)人,則善惡相混。

康有為亦繼承了王充將人性劃分為三個層次的思想,在早期的《萬木草堂口說》(1896年)中,他論述道:“孟子言性善,擴充不須學問。荀子言性惡,專教人變化氣質,勉強學問。論說多勉強學問工夫,天下惟中人多,可知荀學可重。”他將“中人”與荀學聯(lián)系了起來,認為“性惡”是針對“中人”而言的,那么按照這一邏輯,“性善”便理應指向“中人以上者”。〔5〕

在后期,康有為進一步對其思想作出修訂,認為“性善”指向“中人以上者”,“性惡”針對“中人以下”者,二者是絕對的性善與性惡,無法改變;而中人之性,可以為善,可以為不善,隨后天環(huán)境改變??涤袨閷θ诵缘膭澐种饕w現(xiàn)在他對孟荀的調和中,“孟子之言性善曰:‘其情可以為善’,則仍是性可以為善,可以為不善之說耳,并非上智之由仁義行也。荀子之本始質樸,但未加紋飾耳,亦非下愚之不移也。孟荀所指,仍皆順就中人言之也……無善無不善,即可以為善,可以為不善也,皆就中人之姿言之,說亦相近”。〔6〕與王充將孟荀之學視為“上智與下愚”之性不同,在康有為看來,孟子所論性善,不是“上智”之絕對的性善,而是可以為善為不善的中人之性;荀子之性惡,亦非“下愚”之絕對的“性惡”,亦是針對中人而言。而“有性善,有性不善,則孔子所謂上智下愚不移”,〔7〕上智與下愚才是絕對的性善與性惡,無法被改變。

在康有為的人性理論中,中人之性除了有“可以為善、可以為不善”的兩個向度外,還有一個重要的特點,即人人都有成善的可能性,即“善質”。這一思想來源于董仲舒,“性雖出善,而性未可謂善也”,董仲舒將“善”比為“米”,將“性”比為“禾”,就像禾能夠長出米一樣,性也可以有成善的表現(xiàn),但“禾雖出米,而禾未可謂米也”,亦如同米與禾不能等同,“性有善質,而未能為善也”,〔8〕性有成善的動力,但不能說性已然全善??涤袨橐喑诌@樣的觀點,結合《周易》“繼之者善也,成之者性也”、《中庸》“率性之謂道”“尊德性”等的說法,認為“夫曰天性、德性、尊之、率之、彌之,皆就善而言。其當節(jié)、當修、當繼成之者,以性雖有善質,而非至善”,〔9〕正因為人天生有善質,才有為善的可能;也正因為人有善質而并完全表現(xiàn)為善,才有后天努力的必要。因此,康有為將孟子性善思想概括為“人性之質點可以為善”,“孟子獨標性善,就善質而指之”,〔10〕認為孟子所言性善,不過是人心自身的向善力量,而非善之外顯。

綜上所述,康有為的人性理論建立在董仲舒、王充等人學說的基礎上,從層級角度,可以進行兩個部分的劃分:第一部分首先區(qū)分了人性的三個層次,從“上——中——下”三種品性層級來述說,并繼承孔子“上智與下愚不移”的觀點,認為“上下”兩種根器的人體現(xiàn)出絕對的性善與性惡,是無法改變的;而中人之性,雖不已然表現(xiàn)為善,但含有向善的動力,有成善的可能。

二、康有為“性有善有不善”思想的部分問題及其“三世進化說”

康有為著《孟子微》,表面上是闡發(fā)孟子之微言大義,實質上是為其政治思想服務,其中有一項,便是宣揚其平等理論?!皞骺鬃印洞呵铩分畩W說,明太平大同之微言,發(fā)平等同民之公理,著隸天獨立之偉義,以拯普天生民于卑下鉗制之中,莫如孟子矣?!薄?1〕在明確“性有善有不善”思想的問題所在時,需要先明確康有為的平等思想?!叭巳私蕴焐?,故不曰國民而曰天民;人人既是天生,則直隸于天,人人皆獨立而平等,人人皆同胞而相親如兄弟?!薄?2〕他闡發(fā)了“平等”“自由”“進化”等現(xiàn)代價值,而其“平等”與“自立”觀念則主要引申自孟子“堯舜與人同”(《孟子·離婁下》)的思想,康有為注釋此句說:“人人性善,堯、舜亦不過性善,故堯、舜與人人平等相同。此乃孟子明人人當自立、人人皆平等,乃太平大同世之極。而人亦不可暴棄自賊,失其堯、舜之資格矣,此乃孟子特義?!薄?3〕在康有為看來,“性善”是人人平等與自立的基礎,因為人人天生都有成善之“善質”,故“平等”;因為善性是不假外求、反求諸己的,故“獨立”“自主”“自由”。

康有為其實是在以“平等”等現(xiàn)代價值附會傳統(tǒng)的“性善論”,從而為其政治學說進行辯護,這樣的附會與嫁接,不可避免地會使得其思想存在諸多漏洞與矛盾之處:一方面,如果堅持其“人人性善”故“人人皆平等”的觀念,那就與他“有性善,有性不善,則孔子所謂上智下愚不移”的思想相背離,與他將人性區(qū)分為“上——中——下”的三種層級的做法相矛盾,既然人人都平等地具有“善質”,為何還會有“不移”(不可改變)的“性善”與“性不善”?另一方面,如果秉承其層級之性的理論,則便又與其“平等”觀念相悖。性善論針對的是“上根人”,只有“上根人”才能承當“性善”的理論。不是說“人人皆性善,人人皆與堯、舜同,人人皆可為太平大同之道,不必讓與人,自諉其責任也”〔14〕嗎?為何只有“上根人”性為善?由此可見,無論堅持哪一種解釋路向,康有為都不可避免地會陷入自己構造的矛盾中。李澤厚先生就是看到了康有為的上述矛盾,因此,認為康之“自然人性論”有資產階級性質,“性善論”乃封建正統(tǒng)思想,前者倡導人欲、平等,后者強調天理、等級。這樣來看,康有為的《孟子微》可謂“回到了以‘心知’和‘義理’為本體的傳統(tǒng)老路”。〔15〕

康有為對該問題并沒有明確作出解答,但其提出的“三世進化說”或許可以視為是解決上述矛盾的嘗試?!啊洞呵铩芬挤秩疲簱y世、升平世、太平世,以為進化,《公羊》最明?!薄?6〕在康有為看來,人類社會不斷地由低級向高級進化,進化的軌道是據亂世——升平世——太平世,并且人類社會毫無例外都要經過這三個階段,社會的發(fā)展就是由這三世循序漸進地進化推動的。

在明確了“三世進化說”之后,康有為就將其人性論與三世說相結合,在三世說的“立體結構”中分別予以對應。不過雖然由數(shù)量而言為三世,但從性質來看,則“春秋三世,亦可分為二”,〔17〕主要在于“亂世”與“平世”的區(qū)分,“大概亂世主于別,平世主于同;亂世近于私,平世近于公;亂世近于塞,平世近于通”,〔18〕二者的社會環(huán)境是不同的,因此,相配的人性也是不同的。

康有為將荀子之人性論視為亂世的人性論,而孟子的性善論則為大同世立說。首先,從性善論與性惡論的功能考量,“蓋言性惡者,亂世之治,不得不因人欲而治之,故其法檢制壓服為多,荀子之說是也。言性善者,平世之法,令人人皆有平等自立,故其法進化向上為多,孟子之說是也。各有所為,而孟子之說遠矣,待人厚矣,至平世之道也”?!?9〕康有為將荀子之性惡論與“亂世”相匹配,認為荀子的性惡論講求“檢制壓服”在于扭轉“亂世”;而孟子的“性善論”力倡“平等自立”,乃“平世之法”。其次,不同世中,人性亦不相同?!捌鋾r不同,故其理亦不同也……方當亂世升平,經營人道之未至,民未能仁,何暇及物?至于太平世,眾生如一,必戒殺生”,〔20〕平世的人性皆善,人人都有同樣的善性,“然生于濁世,激于惡風,舉國皆飲狂泉,掩鼻而解臭,舉扇以避塵,卒無能出之者”,〔21〕而亂世中,囿于環(huán)境的局限,則“民未能仁”。故“孟子以擴充普度,直捷放下,如飛瀑滿流,沖沙徙石,開成江河而達于海,氣勢滔滔浩浩,此仍為上根人語,為太平世說,粗下之人,亂世之時,不易承當耳。然直證直任,可謂無上法門也”?!?2〕“平世”均為上等根器之人,因而可以實行孟子之性善論,直接發(fā)明本心,明心見性;而“亂世”均為下等根器之人,無法直接體認自己的善質,故需要依賴外在的制度教化,依靠荀子之性惡論。

如此,將三世進化說融為人性論中,“表面上”可以解決康有為人性層級說與其平等思想之間的矛盾。堅持其“性有善有不善”的觀點,則可以說平世之人為上根人,人人皆有善質;亂世之人為下根人,其善性受到拘束。從同一世的角度來看,人人都是平等的,太平世為上根人,亂世中為粗下之人。如此就可以跳出性善和性惡“平面化”的比較,而在三世說的“立體結構”中找到“平等”。

綜上所述,康有為“性有善有不善”的思想與其“人人平等”的政治主張之間存在不可避免的矛盾,無論堅持任何一方,都無法圓融地兼顧另一方的合理性。雖然康有為自身未做明確說明,但其將人性學說與“三世進化說”相匹配的做法,可以視作為解決上述問題而進行的努力。將平面化的人性學說升華為“立體結構”,將同一世的人性歸為同一類,可以在表面上解決上述矛盾。但從更深角度來看,這樣的解決方法,仍是不究竟的。

三、康有為“三世進化說”的部分問題及其“命論”

首先,不同世間的平等如何保證?“故君主之權,綱統(tǒng)之役,男女之別,名分之限,皆為亂世法而言之。至于平世,則人人平等有權,人人饑溺救世,豈復有閉門思不出位之防哉?”〔23〕為何有人生于平世,就為“上等根器”之人,就“平等有權”?而有人生于亂世,就要遭遇“下根人”性惡之苦,要接受“君主之權”等一系列的限制?

其次,即便在同一世,也不一定全為同等根器之人,那同一世中的平等,又如何保證?“以堯為君而有象,以瞽瞍為父而有舜;以紂為兄之子且以為君,而有微子啟、王子比干”(《孟子·告子上》)??涤袨樽约阂舱f“夫人之性有萬億之不同……即就性善言之,堯舜、孔子、伊尹之上圣,及顏子、黃憲、高允、元紫芝之純德懿行,季禮、子臧、華盛頓之高蹈大讓,以及鄉(xiāng)里善人,其等固有千百級之殊”,可見善性也有千百種區(qū)分,“人之性亦不有與人性同者”,〔24〕那這樣的平等,又如何保證?

再次,三世進化并非簡單的單線條式的遞進,康有為自身亦言“一世之中又有三世,據亂之中有太平,太平之中有據亂……一世之中有三世,故可推為九世,又可推為八十一世,以至于無窮”。〔25〕因而制度與人性之間,也并非單向度的直線關系??祵⑷诵哉撆c“三世進化說”相匹配,以制度決定人性,也必定會產生極大的混亂與矛盾。

最后,從哲學思維的層面而言,康有為將人性與三世說相結合的做法,與孟荀從人性出發(fā)來建構秩序的行為不同,會“令人認為是不同的制度需要不同的人性原則,從而使其人性論缺乏一種形而上的維度”,〔26〕因此,康有為對“性善”的現(xiàn)代闡發(fā)會使人認為他只是在字面意義上將平等、自立、進化等注入到了對性善的解說之中,只是簡單的比附,缺少哲學義理層面的建構。

由此可見,康有為的“性有善有不善”思想與其“人人平等”的政治主張之間存在矛盾,其“三世進化說”可以視為彌合二者張力的一種努力,但這種努力的效用較弱,其“三世進化說”本身就存在與“平等”思想的沖突,亦涵蓋了混亂、缺少形上思維等其他問題,無法解決其思想之間本然的矛盾?;蛟S,我們可以再進行視野的轉向,從康有為的“命”論來尋找這一問題的答案。

康有為認為,人會從上天處獲得兩方面的規(guī)定性:一方面,我們受之于天的,是“仁義禮智天道之性”,是天所賦予的“知氣神明,合于人身而不系于死生”之部分,對于這一部分,我們“則求擴充之,以其仁施于父子,以其義施于君臣,以其禮施于朋友,以其智施于賢,以其天道施于圣”;另一方面,是“聲色臭味安俟之命”,對于這一部分,我們無法自主掌握,已“有預定者也”,“以壽夭窮通,富貴貧賤,榮枯得喪,皆有天數(shù),非人力所能為”?!?7〕至于二者之間的關系,康有為則言“性由天命”,性亦是由天所規(guī)定的,亦不是行為主體能夠自主決定與把握的,從“非人力所能為”的角度而言,“性”也可以歸于“命”的范疇。

康有為繼承并發(fā)展董仲舒以“陰陽”名“性”的思想,認為“性”的“善惡”主要表現(xiàn)于“魂”與“魄”的關系上,“魂魄常相爭,魂氣清明則仁多,魄氣強橫則貪氣多”。在康有為看來,“魂”是全然盡善的,“《傳》謂人既生魄陽曰魂,是以有精爽至于神明,孔子所謂魂氣則無不知”,“魂氣之靈,則仁”;而“體魄之氣,則貪”。絕對性善的“上智之人”,就是完全去除掉了體魄之氣者,“若神人者,肌膚若冰雪,清明在躬,不為魄累,故死而猶存,蓋魄死而魂存也”。相反,“只知食色,不識母妻”的“性惡”之人,則“魂盡去而魄猶存”。對于“可以為善,可以為不善”的中人而言,其有不同的人性表現(xiàn),就在于“魂魄之清濁、明暗、強弱、偏全,互相沖突牽制”,若“使魂能制魄,則君子;使魄強挾魂,則小人”?!?8〕由此可見,無論是不移之“上智與下愚”之人,還是“性善惡魂”的中人,其人性是善是惡,都取決于“魂與魄”二者間的比例。

既然如此,那“魂與魄”又是何者所決定的?康有為繼承董仲舒“天地之所生為性情”“天兩有陰陽之施”的思想,認為“魂與魄”亦皆秉自于天。一方面,就“魂”而言,他結合“體魄則降,知氣在上”的說法,認為“人既生魄陽曰魂……知氣游魂不隨體魄而化,無死生之可言,亦不因父母而始有”,〔29〕人之魂,具有恒常性、獨立性的特點,是每個人天生就具有的;另一方面,“魄”則指人的“形色體魄”,包含了“聲色臭味”等外在方面,更是我們所無法把控的。因而從“非人力所能為”的角度而言,“魂”與“魄”也可以視為是由“天命”所規(guī)定的。

而“命”又受何種力量支配?康有為認為,“其命之因,遠而難考”,他引用《孝敬緯》“善惡報也”的說法,參考《易傳》“精氣游魂”的表述,以“一世、二世、三世、四世、五世歸魂游魂”為基礎,結合佛教業(yè)報輪回的思想,“則其善惡之因,以為立命之報,蓋在前世矣。前世善惡之大小,以為今世受報之大小……非人淺短所知耳”。〔30〕同樣結合佛教“命由己做,福自己求”的思想,康有為認為人之性命也是可以變化的,“若夫造命造因,則當積仁積智,以流恩澤,發(fā)光明,成浩氣,與造化相流通而更變之”?!?1〕

如此,我們或許可以解釋康有為“性善性不善”的人性學說與“人人皆平等”的政治主張之間的矛盾。他將人性區(qū)分為“上—中—下”的三種層級,正是因為天生的魂魄比例不同,才造就了“性為絕對之善與不善”的“上智與下愚”之人與“性可以為善為不善”的中人,魂魄之比例則“非人力之所為”,由天命決定;而“天命”則與前世善惡業(yè)報相關,換言之,正是每個行為主體自己前世的行為本身,決定了其自身此生之性善與否。同理,若要改變自己來世之性,則可以從當下開始,“積仁積智”以更變性命。從“此生受命”與“來世造性”的角度而言,人人都有改變自己性命的機會,因而人人皆平等。同樣,康有為之“命論”,亦可以解釋其“三世進化說”與“人人皆平等”間的矛盾。不同人之所以會生活在不同世,或者說同一世之人有不同的性與命,這些也都源自于前世之善惡因果。但人人皆可自立,通過行仁義禮智來改變性命。

綜上所述,康有為的人性論思想既龐雜又具有一定程度的混亂,以其“性善與不善”思想為例,他的人性層次學說與其“人人皆平等”的政治思想存在不可避免的矛盾,或許為了緩和這一矛盾,他將人性學說與“三世進化”的政治學說又進行了匹配,如此卻產生了更多的問題。最終,筆者試著以其“命論”緩和其思想的張力,但亦會產生其他問題;即便沒有邏輯缺陷,這種依靠了外力的“天命觀”與“報應論”的解決方法,還是會與其“平等”“自主”“自由”“民主”的啟蒙意圖存在不甚融洽之處?;蛟S,康有為思想混亂的原因可以歸結于他總是采取“六經注我”的態(tài)度,對儒家經典進行外在社會效應的解讀,以為其政治思想服務。但與當時中國內憂外患的社會背景相聯(lián)系,他對經典由外而內的解讀方式亦是可以理解的。

猜你喜歡
性善性惡三世
歷史與邏輯的統(tǒng)一:當代孟子性善研究綜述
Innate Evil of Human Nature,Law,Technique,and Position:Inquiring into the Essence of Han Fei’s Thinking
荀子不是性惡論者
宋本《荀子·性惡》全文校注
題柿子樹
《三生三世十里桃花》三生三世 仙俠奇緣
三生三世(電視連續(xù)劇《三生三世十里桃花》主題曲)
論《孟子》德性修養(yǎng)過程中的道德失敗
處境與心境
英國理查三世國王的“復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