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舜欽 李彥 管竹春 何麗娟
我國是肝癌的高發(fā)國家之一,肝癌死亡人數(shù)位居世界第一[1]。臨床針對無法行手術切除的患者多采用姑息性手術切除、放化療、動脈介入治療等方式,近期療效肯定[2]。增強CT/MRI被認為是評估介入治療療效的可靠方法,但無法提供病灶范圍、病灶大小等手術指導[3]。CT圖像由于無法清晰顯示肝癌患者的病灶邊界,造成勾畫腫瘤靶區(qū)具有一定困難,而MRI的軟組織分辨率高,在顯示肝癌病灶方面具有更大的優(yōu)勢,因此將兩者圖像進行融合,利于確定肝癌腫瘤靶區(qū),明確腫瘤病灶大小及介入治療后療效。本研究選取我院2016年1月—2017年12月收治的80例肝癌患者為研究對象,探討CT/MRI融合圖像對于肝癌介入治療術后療效評估的價值,詳細報告如下。
選取我院2016年1月—2017年12月收治的80例肝癌患者為研究對象并開展回顧性分析,納入標準:經(jīng)穿刺活檢病理證實單發(fā)或多發(fā)腫瘤;單發(fā)病灶≤5 cm,多發(fā)病灶≤3 cm且數(shù)目≤3個;乙肝表面抗原呈陽性;具備介入治療適應證并行介入治療;卡氏評分>60分;預計生存期>3個月;未接受其他抗腫瘤治療;均于我院接受MRI及CT檢查;至少進行為期1年的隨訪;病例資料及影像學資料完整。排除標準:合并其他惡性腫瘤;腫瘤最大直徑>5 cm;既往接受過化療患者;急性感染;嚴重凝血功能障礙患者;心、肝、腎等重要器官嚴重功能不全或障礙;肝功能Child-Pugh C級;大量腹水或頑固性腹水;自身免疫疾病及全身疾患者;伴有遠處轉移者;侵犯血管或肝外轉移;動脈一門靜脈、肝靜脈瘺、門靜脈主干或左、右主干癌栓;妊娠期或哺乳期婦女;隨訪脫落者。
80例肝癌患者中,男性52例,女性28例;年齡42~76歲,平均(56.33±7.02)歲;卡氏評分60~80分,平均(77.03±6.47)分;腫瘤直徑12~50 mm,平均(24.41±4.63)mm;原發(fā)性肝癌69例,膽管細胞癌8例,轉移性肝癌3例;其中65例有慢性肝炎合并肝硬化史;單發(fā)腫瘤46例,多發(fā)腫瘤34例。
(一)介入治療方法 采用Sedinger法經(jīng)皮動脈穿刺,置入導管鞘后經(jīng)股動脈插管至肝固有動脈,行腹腔動脈造影,明確腫瘤位置、大小及供血情況,將導管超選至腫瘤供血動脈,注入明膠海綿微粒和化療藥物進行栓塞治療,將兩種藥物混合均勻后經(jīng)導管注入,一邊栓塞一邊造影,直至腫瘤血流中斷、染色消失?;颊咝g后予以抗炎、保肝、抑酸等治療。
(二)CT/MRI圖像融合 采用飛利浦Ingenuity 128層CT及飛利浦INGENIA 3.0T核磁共振成像儀,患者取仰臥位,根據(jù)內定標法中的一面一點法將術前CT和MRI圖像進行對位融合,多選取門靜脈矢狀部、門靜脈右支分叉等位置固定、顯示清晰的解剖標志點,調節(jié)圖像以至能完全重合,融合成功標準為CT和MRI圖像重疊后同一解剖結構間的距離的對位誤差不超過5 mm,若對位3次仍不成功則為融合失敗。
(三)療效標準 依據(jù)改良實體瘤療效評價標準及MRI影像學提示腫瘤直徑變化制定:完全緩解(CR):所有靶病灶均無動脈期增強;部分緩解(PR):靶病灶增強掃描動脈期的直徑總和縮小≥30%;疾病穩(wěn)定(SD):靶病灶的縮小程度未達到PR標準,且增大程度未達到PD標準;疾病進展(PD):靶病灶增強掃描動脈期的直徑增大≥20%或有新的腫瘤灶出現(xiàn)。有效人數(shù)=CR+PR。有效率=有效人數(shù)/總例數(shù)×100%。
(四)術后隨訪 術后進行為期1年的隨訪,采用電話隨訪或門診的形式每個月隨訪一次,進行超聲、CT或MRI、肝功能甲胎蛋白(AFP)水平等檢查,并以數(shù)字減影血管造影(DSA)作為金標準,評價CT/MRI圖像融合對肝癌介入術療效的評估價值。
采用統(tǒng)計學軟件SPSS 22.0分析處理,計數(shù)資料以例和率表示,采用卡方檢驗,計量資料采用均數(shù)和標準差表示,采用t檢驗,以P<0.05為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檢驗標準α=0.05,所有檢驗均為雙側檢驗。
80例肝癌患者經(jīng)介入治療后,45例患者經(jīng)DSA結果證實為有效,35例患者治療無效,治療有效率為56.25%(45/80)。
80例肝癌患者共計102個病灶,CT與MRI對位97個,圖像融合成功率為95.10%(97/102),融合失敗的5個病灶均為大塊病灶,其中3個與術后患者體位變化引起肝解剖位置改變有關,2個與腫瘤受到氣體遮擋而現(xiàn)實不清晰有關。
80例肝癌患者的97個CT/MRI圖像融合成功的病灶中,CT/MRI圖像融合評價106個病灶全部被覆蓋,其中37例患者的CT/MRI融合圖像顯示病灶因膽管或肝內大血管等因素無法達到介入治療范圍,腫瘤病灶增大后或縮小不明顯,即介入治療無效,45例有效。CT/MRI圖像融合評估肝癌介入治療的準確度為97.50%(78/80),靈敏度為95.56%,特異度為100.00%。
CT/MRI圖像融合是將增強CT/MRI獲取圖像進行三維重建并配準融合,一般3個以上點的對位后,則可使得CT/MRI圖像與人際實際解剖結構完全重疊[4],在其協(xié)助下可準確判斷病灶范圍、大小及介入治療的療效[5]。
本研究結果中,80例肝癌患者中共計102個病灶,CT與MRI對位97個,圖像融合成功率為95.10%,為避免融合失敗,患者檢查時需保持正確的體位及與CT/MRI一致的呼吸時相、胃腸道充盈情況,且檢查者不能用力按壓探頭,避免引起局部解剖結構的變化。經(jīng)過DSA檢查證實45例患者治療有效,35例患者治療無效,治療有效率為56.25%,97個CT/MRI圖像融合成功的病灶中,CT/MRI圖像融合評價106個病灶全部被覆蓋,其中37例患者的CT/MRI融合圖像顯示病灶因膽管或肝內大血管等因素無法達到介入治療范圍,腫瘤病灶增大后或縮小不明顯,即介入治療無效,CT/MRI圖像融合評估肝癌介入治療的準確度為97.50%,說明CT/MRI圖像融合在評價肝癌介入治療方面具有較高準確性,能夠準確評估介入治療是否到位,提高臨床療效,改善患者預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