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麗萍 王霞 程瑤
【摘 要】目的:探究脊柱骨折患者術后應用基于循證理念的預警性護理對早期腹脹便秘的影響。方法:選取83例脊柱骨折患者使用抽簽方式分為普通組(41例)、預見組(42例)。普通組予用普通護理,預見組另予用基于循證理念的預警性護理。比較兩組排便情況、腹脹情況。結(jié)果:預見組首次排便耗時短于普通組,每周排便次數(shù)多于普通組,排便困難評分、便秘、腹脹發(fā)生率低于普通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結(jié)論:脊柱骨折患者術后應用基于循證理念的預警性護理可改善早期排便情況,減少便秘與腹脹。
【關鍵詞】預警性護理;脊柱骨折;腹脹;便秘
【中圖分類號】R543【文獻標識碼】B【文章編號】1005-0019(2020)01--01
脊柱骨折將損傷脊髓或末梢馬尾神經(jīng),影響腹腔神經(jīng)功能,導致腸麻痹,胃腸蠕動減慢,肛門括約肌功能障礙[1],加上傷后需要較長的臥床時間,面臨著很高的腹脹、便秘風險,護理配合十分關鍵。基于循證理念的預警性護理主張超前護理,已有研究證實其臨床有效性[2],但現(xiàn)階段尚無關于其對脊柱骨折患者術后早期腹脹便秘的影響的研究。鑒于此,本研究將進行分析?,F(xiàn)作報道。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自2018年4月-2019年4月我院脊柱骨折患者中選取83例,使用抽簽方式分為普通組(41例)、預見組(42例)?;颊叻稀杜R床骨科康復學》中脊柱骨折診斷標準[3],經(jīng)X線片檢查證實,符合手術指征,自愿參與本次研究,排除骨折前伴有便秘、腹脹等腸道系統(tǒng)疾病,重要器官功能不全,非自愿患者。普通組男女比例為24:17,年齡24-67歲,平均(45.8±7.9)歲,受傷至手術時間3-15h,平均(9.2±1.3)h,單節(jié)段、多節(jié)段骨折分別28例、13例,高處墜落、車禍傷、機械碰撞傷分別13例、18例、10例;預見組男女比例為25:17,年齡23-68歲,平均(45.9±7.8)歲,受傷至手術時間4-14h,平均(9.2±1.2)h,單節(jié)段、多節(jié)段骨折分別28例、14例,高處墜落、車禍傷、機械碰撞傷分別13例、19例、10例。兩組基線資料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1.2 方法 普通組予用普通護理,在術后遵醫(yī)囑對患者進行普通健康宣教、環(huán)境與生活干預、心理疏導,出現(xiàn)便秘、腹脹等并發(fā)癥后對癥處理。
預見組另予用基于循證理念的預警性護理。
查找循證支持:挑選6名高年資護理人員與2名主治醫(yī)師組建成護理小組;小組成員共同參與討論,基于臨床經(jīng)驗與有關文獻資料總結(jié)脊柱骨折患者術后早期可能出現(xiàn)的問題,分析便秘、腹脹原因,制定針對性的預防措施。
心理干預:強化健康教育,告知患者手術效果,減少其懷疑心理;基于患者情緒、性格、文化程度等針對性疏導其負性情緒,增強其康復信心;將術后出現(xiàn)便秘、腹脹的癥狀與危害告知患者與家屬,指導正確的預防方式。
飲食干預:將良好的飲食習慣與飲食結(jié)構(gòu)對便秘、腹脹的預防作用告知患者,增強其飲食管理意識;與家屬、患者共同制定飲食計劃,飲食中增加新鮮果蔬與高纖維食物占比,多飲水,適當使用脂肪類食物,潤腸通便,可基于患者喜好選擇食物類型;針對咀嚼障礙患者,可將食物切碎制作成羹粥,將水果切成容易咀嚼的大小。
排便訓練:指導患者進行床上排便的正確方式:取左側(cè)臥位或斜坡位,囑其深呼氣,往下腹部用力,做排便動作;督促其多鍛煉,盡快適應;盡量定時排便,避開進餐、查房、治療護理集中時段;在患者排便時,控制陪探視人員,拉上隔簾遮擋,保護隱私。
腹部按摩:用單手或雙手的示指、中指和環(huán)指自右沿結(jié)腸解剖位置向左環(huán)形按摩(升結(jié)腸-橫結(jié)腸-降結(jié)腸-乙狀結(jié)腸)5-10min/次,3次/d;乙狀結(jié)腸部由近心端向遠心端環(huán)形按摩,5-10min/次,2次/d。
指力刺激:示指或中指戴指套,涂潤滑油后緩緩插入直腸,在不損傷粘膜的前提下,沿直腸壁做順時針運動,并緩慢牽伸腸管,誘導排便反射,每次刺激持續(xù)1分鐘,間隔2分鐘后可再進行1分鐘。
盆底肌、腹肌功能訓練:仰臥位,雙膝屈曲稍分開,縮肛提肛,維持10秒。連續(xù)10次,3次/d,促進盆底肌功能恢復;仰臥直腿抬高進行腹肌訓練。
兩組均護理7d。
1.3 研究指標(1)兩組排便情況。包括首次排便耗時、排便困難評分、每周排便次數(shù)、便秘發(fā)生率,排便困難程度基于視覺模擬評分判斷,從輕松排便到不能排出為0至10分;便秘判斷標準:基于《便秘外科診治指南》判斷[4],排便間歇期>3d,排便費力、耗時長,排便后感覺排不盡,肛門下墜。(2)兩組腹脹情況。無腹脹:腹部柔軟平坦,未出現(xiàn)壓痛,腹式呼吸正常;輕度腹脹:腹部平坦,出現(xiàn)輕微壓痛,仍存在腹式呼吸;中度腹脹:腹部輕微膨隆,出現(xiàn)輕微壓痛,腹式呼吸有所減弱;重度腹脹:腹部顯著膨隆,出現(xiàn)輕微壓痛,腹式呼吸有所減弱。
1.4 統(tǒng)計學分析
數(shù)據(jù)用SPSS25.0分析,計量資料用()表示,用t檢驗;計數(shù)資料用(%)表示,用檢驗,P<0.05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 結(jié)果
2.1 兩組排便情況 預見組首次排便耗時短于普通組,排便困難評分低于普通組,每周排便次數(shù)多于普通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預見組、普通組便秘例數(shù)分別4例、11例,發(fā)生率分別為9.52%、26.83%,預見組低于普通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4.196,P=0.041)。見表1。
3 討論
脊柱骨折通常為暴力創(chuàng)傷所致,患者傷后無法站立或翻身,術后長期臥床、排便方式改變等問題將導致便秘與腹脹。普通護理通常在發(fā)生便秘、腹脹等問題后再行處理,不僅需要耗費更多的人力與物力,還會增加患者痛苦,延長恢復耗時?;谘C理念的預警性護理從諸多學者的研究文獻中獲取相關證據(jù),結(jié)合患者面臨的風險與臨床經(jīng)驗,將提升護理質(zhì)量作為目的,最大限度提升護理資源的利用效率。
本研究中,預見組首次排便耗時短于普通組,每周排便次數(shù)多于普通組,排便困難評分、便秘、腹脹發(fā)生率低于普通組,提示基于循證理念的預警性護理可促進患者排便情況的改善,減少便秘與腹脹。通過查找循證支持可糾正普通護理中僅依靠臨床經(jīng)驗開展護理的弊端,提前護理干預;心理干預與強化健康教育可加強患者對便秘、腹脹的關注,并以積極的心態(tài)迎接護理,發(fā)揮對病情恢復的正面激勵作用;飲食干預中增加粗纖維與脂肪攝入,可潤滑腸道,加快腸道蠕動;訓練排便可幫助患者掌握排便技巧,避免糞便潴留;腹部按摩,指力刺激,盆底肌、腹肌訓練,可對胃腸進行刺激,增強平滑肌張力、收縮能力,促進胃腸蠕動[5]。與僅使用普通護理相比,增用基于循證理念的預警性護理可提升護理措施的預見性、科學性,從便秘、腹脹的誘因出發(fā),提前預防,降低其發(fā)生率,有效減少護理人員工作量,減輕患者痛苦。
綜上,脊柱骨折患者術后應用基于循證理念的預警性護理可改善早期排便情況,減少便秘與腹脹。
參考文獻:
羅筱瑋,郭乃銘,徐海濤,等.連續(xù)性護理干預對脊柱骨折合并脊髓損傷患者術后康復效果的研究[J].河北醫(yī)藥,2017,39(16):2542-2544.
魏艷紅.以循證理念為依托的預警性護理對急性缺血性腦梗死患者的影響[J].中國民康醫(yī)學,2019,32(3):160-162.
楊迪生,李建華,范順武.臨床骨科康復學[M].北京.中國醫(yī)藥科技出版社,2007:98-99.
楊新慶,劉寶華.便秘外科診治指南(草案)[J].中華胃腸外科雜志,2008,11(4):391-393.
胡婭莉.指力刺激法在急性橫貫性脊髓炎患者排便障礙中應用研究[J].上海護理,2016,16(2):38-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