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靈梅
語文核心素養(yǎng)包括四個方面——語言建構與運用,思維發(fā)展與提升,審美鑒賞與創(chuàng)造,文化傳承與理解。語言、思維、審美、文化四個層面,既是語文教學的立足點,也是作文教學的主方向。
下面,筆者就有效提升語文核心素養(yǎng)這一問題,談談在作文教學中的一些嘗試。
一、寫詩填詞,建構語言,培養(yǎng)審美
語言建構與運用是指學生在豐富的語言實踐中,通過主動的積累、梳理和整合,逐步掌握祖國語言文字特點及其運用規(guī)律,形成個體的言語經(jīng)驗,在具體的語言情境中正確有效地運用祖國語言文字進行交流溝通的能力。
現(xiàn)在的高中生,能把一件事情說清楚,也能把某個道理講明白,可寫作現(xiàn)狀仍不容樂觀。其中最突出的問題就是語言干癟蒼白,沒有表現(xiàn)力。
為了提升學生文采,在進行詩歌專題復習時,我一邊帶領學生品讀詩歌形象,賞析語言風格,揣摩表現(xiàn)手法,鑒賞詩歌情感,一邊激勵學生讀詩、背詩。
“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寫詩也會吟”,經(jīng)過一段時間的集中背誦,孩子們有了創(chuàng)作欲望。于是,在我們的詩詞寫作課上,學生創(chuàng)作出了一大批文質(zhì)兼美的古詩詞。如:
恩師頌
趙子欣
落日熔金黃昏好,英杰齊聚理一班。
靈泉汨汨滋桃李,梅香淡淡繞心田。
素色勾勒三尺桌,彩筆映襯美瑞顏。
木葉微脫江河聚,銀飾粉砌錦繡憐。
薄霧迷就入居延,天際微嫣云霞現(xiàn)。
猶記白雪覆紅樓,凌寒紅梅已初綻。
喜是人杰地靈處,梵音微渺蓬萊山。
學生創(chuàng)作的這首詩,感情真摯,對仗工整,巧妙地把任課老師的名字嵌進詩中。在不停地寫作修改和誦讀過程中,孩子們的煉字煉句能力得以提高,語言運用能力和審美能力均得以提升,語文核心素養(yǎng)之語言建構和審美鑒賞的提升落到實處。
二、議論說理,提升思維品質(zhì)
《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中指出,在發(fā)展語言文字運用能力的同時推進思維機制的發(fā)展,提高思辨能力,增強思維的嚴密性、深刻性和批判性。
為提高學生的思辨能力,增強思維的嚴密性、深刻性和批判性,筆者從以下三個方面對學生訓練。
第一,由淺入深,提升思維品質(zhì)。這就要求學生思考問題時,不僅要看到表面現(xiàn)象,還要看到事物的本質(zhì)。不僅知道“是什么”,還要知道“為什么”。由現(xiàn)象到本質(zhì)的深挖掘,往往使文章更深刻。
第二,由此及彼,打開聯(lián)想之“窗”。
聯(lián)想,就是從材料出發(fā),找出與材料事件相似的現(xiàn)實生活中的兩三個典型事例來證明自己的觀點。這樣,使論證嚴密、深刻。
第三,學會辯證分析問題。對于材料給出的事件,既能看到其優(yōu)點,又能看到其不足,通過正反對比論證,增強文章的思辨性。
縱觀近幾年的高考作文,我們不難發(fā)現(xiàn),關注社會,獨立思考,富有思辨性的時評文章,已在高考作文中盛行。而議論文寫作訓練,的確能夠提升學生的思維能力和思維品質(zhì)。
三、古文寫作,傳承優(yōu)秀文化
在寫作教學中,筆者發(fā)現(xiàn),引導學生用文言寫作,既可以夯實文言文基礎,又可以很好地傳承文化。文化傳承體現(xiàn)在兩個方面:
第一,積累成語、典故、名句。以《滕王閣序》為例,成語有“鐘鳴鼎食”“東隅已逝,桑榆非晚”“謝家寶樹”等;典故有“徐孺陳蕃”“叨陪鯉對”等;名句有“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等。當學生把成語、典故、名句巧妙運用到作文中時,既豐富了自己的語言,又傳承了文化。
第二,巧用素材。很多古文作者本身就是學習的典范,如堅持理想的屈原,樂觀曠達的蘇軾,憂國憂民的杜甫等;作品中人物形象更比比皆是,如臥薪嘗膽的勾踐,智勇雙全的藺相如,巧喻進諫的鄒忌等。這些人物,既是優(yōu)秀的傳統(tǒng)文化代表,又是很好的寫作素材,還是很好的勵志材料,對學生作文做人都大有裨益。
在以后的作文教學中,我們應該繼續(xù)探索切實可行的方法,讓學生在多元化的寫作過程中,提升核心素養(yǎng),形成獨特的文化視野和文化自覺意識,用強大的文化自信,傳承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最終為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做出自己的貢獻!
【本文為2018年度河北省教育科學“十三五”規(guī)劃課題《在作文教學中提升學生語文核心素養(yǎng)的策略研究》研究成果之一,課題立項號為:1804293】